地理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课件ppt
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荒漠披绿装 沙海变 “沙金”
【材料1】浑善达克,蒙语为“狐驹”。是曾在13世纪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西征经此沙地时,为其最心爱的坐骑起的名字。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达里诺尔以东的低山丘陵区,南倚燕山丘陵北麓,西抵集二铁路戈壁荒漠区,北至锡林浩特、阿巴嘎旗。东西长约450km,南北宽约300km,总面积可达2.71×104km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材料2】该沙地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9 ℃~5.5 ℃,年平均降水量240.3~422.6 mm。地貌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其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
【思考】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 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草原变成了生态绿洲?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 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2. 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3. 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4. 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目录 CONTENTS
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
表现: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
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特点: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区、青藏高原及东部沿海水路交接地区。
思考:(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2)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3)喀斯特地貌有什么样的危害?
特征:地表崎岖不平,多陡坡,土层薄,地下水埋藏深。
概念:指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成因: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地形:多陡坡,土层薄; 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
危害: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1.指出导致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2.说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你认为其中哪个因素打破了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自然原因:土层薄,坡陡,多暴雨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导致植被减少,土壤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3.分析石漠化地区成为贫困多发地区的原因。
石漠化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满足粮食的需求进而扩大耕地,出现过度开垦,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石漠化随之加剧,出现恶性循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贫困多发。
1.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石漠化现象,最有可能位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C正确。
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的现象。下图示意石漠化景观。据此完成1~3题。
2.关于石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暖湿,岩溶地貌广布B.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C.地形崎岖,土层厚度较薄D.过度放牧,草场破坏严重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耕地有限,且土层薄,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产生石漠化。B正确。
3.该地区石漠化的持续扩展会( )A.扩大当地生产空间 B.加快全球气候变化C.减轻洪涝灾害威胁 D.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解析】石漠化持续扩展,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加剧水资源的短缺,D正确。
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变化现象: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阅读课本p24页回答问题。
遥望东亚你会发现这块土地被两种颜色区分开来其中绿色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而黄色区域植被覆盖率较低
这一黄一绿在现实中有着巨大的差别绿色区域的土地肥沃且适合耕种这里率先发展出了农业而黄色区域的土地则相对贫瘠只能继续从事不断迁徙的牧业两块区域的相交之处便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界线
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范围: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特点:大致和4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东部宽西部窄。
思考: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成因: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受传统方式的影响,古长城一线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此地是农民牧民的混居地,受传统农业方式的影响。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流沙泛滥,风沙掩埋农田等问题。
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
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多年平均年内各月降水量
根据鄂尔多斯市降水量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1) 【答案】鄂尔多斯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2) 【答案】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鄂尔多斯高原大风天数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30天。
鄂尔多斯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接近强大的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干旱季节受亚洲高压影响且地面植被少,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
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为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祈求来年丰沛降水带来好收成年复一年,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
过度开垦在降水较少的年份,由于农作物长势较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一旦遇到大风、暴雨,则加重对土壤的侵蚀
阅读教材,画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退化的关系图。
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20世纪5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1000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起,草场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 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退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的压力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不当的具体表现
【材料】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千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问题1. 据图和文字材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答案】①全年高温,蒸发大;②降水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③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是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问题2.据图,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
【答案】①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②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问题3.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
【答案】图示明显地描会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1.该地区出现“沙进人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脆弱 B.过度开垦放牧C.降水量逐年减少 D.城镇化速度过快
【解析】“沙进人退”主要与区域人口增加、过度的人类活动有关,故过度开垦放牧是主要原因,B正确。
由于人为原因,科尔沁草原部分退化为沙地。自2000年以来,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的加大,这里采取了乔灌草结合、沙带边缘造林、设置网格沙障等措施,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下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2.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该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A.全面退耕禁牧,恢复天然草场B.锁边造林织网治沙,分区施策C.以植树造林为主,提高森林覆盖率D.大力开发沼泽湿地,发展生态农业
【解析】据材料“这里采取了乔灌草结合、沙带边缘造林、设置网格沙障等措施”,说明该地治理土地沙漠化主要措施是锁边造林织网治沙,分区施策,B正确。
3.库伦旗地区种植衬膜水稻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害 ②增加地表水蒸发,加剧土地盐碱化 ③防止漏水漏肥,修复土壤 ④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局地小气候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库伦旗地区种植衬膜水稻,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害,①正确;能够减少地表水蒸发,减轻土地盐碱化,②错误;由题干“在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历经三四十年后,自动降解,而且对土地无污染),然后回填沙土修成略高于地面的畦田”,说明能够防止漏水漏肥,修复土壤,③正确;水稻的蒸腾量增加,从而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善局地小气候,④正确。故C正确。
科尔沁沙地中的库伦旗发展衬膜水稻,当地人平整沙丘后在地面挖坑,在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历经三四十年后,自动降解,而且对土地无污染),然后回填沙土修成略高于地面的畦田,在田旁打井,运用农家配方肥、节水灌溉等综合措施种植水稻。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OA-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常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OC-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OD-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OE-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材料: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
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有的农民被迫举家搬迁
【活动】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问题1.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答案】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问题2.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
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
问题3.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答案】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问题5.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答案】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易发生土地沙化;②为华北平原,不合理灌溉易发生次生盐碱化;③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易发生石漠化;④为黄土高原,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D正确。
1.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区域荒漠化主要类型分别是( )A.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B.冻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C.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D.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
下图为“我国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解析】①地荒漠化主要成因是气候干旱、过度开垦、过度放牧,A错误;②地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次生盐碱化问题更严重,B错误;③地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因水土流失发生石漠化,属于水蚀荒漠化,C正确;④地因水土流失而千沟万壑,而基岩裸露、土壤贫瘠是石漠化现象,D错误。故选C。
2.下列关于各区域荒漠化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荒漠化成因是地表崎岖,流水侵蚀B.②地荒漠化问题夏秋季更严重C.③地属于水蚀荒漠化D.④地因水土流失而基岩裸露,土壤贫瘠
【解析】由材料可知,草方格沙障是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草方格沙障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有流动沙丘的区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符合,A正确。
3.草方格沙障主要分布在(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C.东北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读图回答3~4题。
【解析】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从而削弱风力侵蚀,能够防沙治沙,B正确。
4.草方格沙障能够防沙、治沙的原因是( )A.可以增加降水量B.能削弱风力,减轻风力侵蚀C.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D.减小气温日较差,有利于植物生长
高中地理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练习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练习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课件ppt,文件包含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pptx、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