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人音版 (2019)拓展与探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音版 (2019)拓展与探究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框架,单元学习活动,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聆听几首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鳟鱼》、《降b小调夜曲》、《幻想交响曲》、《阿依达》),从旋律、和声、织体、调式等方面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联想或想象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初步感受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
(二)艺术表现:通过演唱、哼唱几部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旋律或乐段,尝试模仿音乐场景和故事情节,并进行分角色表演,进一步体验与感知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表现力。
(三)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和聆听,理解每一位作曲家的生平及所处时代的环境,理解音乐与作曲家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体会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创作的内涵,并尝试比较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在文化追求上的不同。
二、单元教学框架
《鳟鱼》、艺术歌曲、舒伯特
《降b小调夜曲》、夜曲、钢琴诗人、肖邦
《幻想交响曲》、标题交响乐、柏辽兹
《大进行曲》、歌剧、威尔第
自
由
幻
想
的
浪
漫
乐
派
舒伯特
肖邦
柏辽兹
威尔第
三、单元学习活动
本单元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
1、舒伯特、肖邦、柏辽兹、威尔第这四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各自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2、舒伯特为什么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肖邦为什么被称为“钢琴诗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标题交响乐是哪部?威尔第的代表歌剧有哪些?
3、这四位作曲家分别表现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哪些特点?
四、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聆听和学习,感受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难点:尝试比较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在文化追求上的不同。
五、教材分析
第二十六节《舒伯特》
《鳟鱼》是舒巴尔特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写作是有政治原因的,是舒巴尔特为了表现被关进监狱后向往自由的心情。《鳟鱼》这首诗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河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上当受骗的小鳟鱼,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愤慨和不满。舒伯特写这首歌是在1817年夏天,他因为对当时社会环境不满,也很向往自由,但又摆脱不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所以对这首诗深有感触,将它写成了歌。
第二十七节《肖邦》
《降b小调夜曲》是肖邦作品第九号三首作品中的第一首(Op.9, N1),该作品属于复三部曲式。主部(第1—19小节),中部(第20—71小节),再现部(第71—79 小节),尾声部(第79—86小节)。
第二十八节《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于1829年年初开始构思,1830年4月写成总谱。它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这个副标题所说的艺术家,实际上是指柏辽兹自己。因为写这部作品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柏辽兹对爱尔兰女演员一见钟情的爱。他把自己的全部恋情写进了这部交响曲。但是,这并不是柏辽兹写这部作品的唯一原因,因为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影响,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都给这部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第二十九节《威尔第》
《凯旋进行曲》选自歌剧《阿依达》第二幕第二场,表现埃及军队凯旋时的场景,表现了军队威武洒脱、队列整齐与斗志昂扬的气势。从配器方面来说,作曲家为了更贴近历史,特意使用了埃及小号,同时为了表现歌剧环境的大背景,特意在幕后安排了小型乐队来制造出远景音乐效果。
六、学情分析
按照人音版《音乐鉴赏》章节排列顺序来看,截止到本单元,学生们应该通过前两个单元(十二、十三单元)的学习和聆听,已经初步了解或掌握了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了解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异同。通过聆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感受到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和魅力,并能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巴洛克和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都为本单元,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学习和掌握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在了解了巴洛克和古典音乐风格之后,更好地对比感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七、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作品,聆听过程中特别关注:
1、作品的旋律、调式及和声色彩、音色、配器、伴奏及音乐情绪。
2、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特点联想或想象音乐形象。
3、作品蕴含的深层次内容。
(二)哼唱或演唱主题旋律或片段,熟悉音乐主题,提高对主题的辨识度。
(三)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重在参与、体验和表现,而不对其表演提出过高要求,保留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在每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延伸与其相关的音乐知识。
(五)在以上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谈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微课、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完成每一节音乐课。
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舒伯特
教材分析
《舒伯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第十四单元第26节,该单元分别通过四个维度去介绍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音乐家及音乐作品。本节课是以介绍和赏析浪漫乐派早期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作品。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在这一单元的这一节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上精简,其实是空间上的扩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风格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拓展。
本节课欣赏的重点是取材于舒伯特于1817年夏天创作的艺术歌曲《鳟鱼》,这部作品是根据德国诗人舒巴尔特所创作的同名浪漫诗来进行创作的。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对当时统治下的弱者的同情。从音乐角度这部作品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音乐用大调色彩和跳进进行旋律展开,乐曲轻松、活泼,展现生动的“鳟鱼”的音乐形象。音乐进入B段落运用附属和弦进行“关系大小调”转调处理,音乐走入“紧张、不安”。通过“变和弦”的运用,使得音乐和声发生色彩变化,达到“幻想性”、“戏剧性”、“个性化”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最后再现主题,首尾呼应。通过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于“艺术歌曲”这一西方室内乐的题材有所了解,将从舒伯特的歌曲中音乐语言与文学作品高度契合的角度、伴奏特点、和声的丰富运用几个方面进行拓展赏析,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具有基本的乐理知识,听赏过丰富的东西方的经典作品,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能更好的聆听音乐、具有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通过对《鳟鱼》的段落、歌词的模唱与解读,从文学和音乐两个视角去体验美感。
(二)艺术表现:通过分析《鳟鱼》,关注歌曲的旋律、调式、和声色彩、伴奏、音乐情绪等之间的关系,较深入地感受、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
(三)文化理解:通过鉴赏和探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从而进一步探究浪漫乐派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鉴赏《鳟鱼》,了解艺术歌曲,掌握舒伯特音乐风格特点
难点:进一步探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时代意义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内在的逻辑性,充分的挖掘了教材的内容,通过重点赏析《鳟鱼》,模唱与分析的教学中完成了审美与感知的教学目标。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艺术歌曲”的概念,通过作品分析与拓展赏析更为全面的了解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基本完成了“艺术与表现”的教学目标。结合创作背景和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的探究,从作品辐射到整个浪漫乐派时期音乐的特点,从而完成“文化理解”的教学目标。在重难点的解决上,做到了以《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有效课堂。
第一课时 舒伯特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聆听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和艺术贡献。通过聆听和学唱《鳟鱼》进一步感受艺术歌曲的特点,理解音乐和文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对艺术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和声、伴奏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学习,并归纳和总结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鳟鱼》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代表作之一,作于1817年夏天。这是一首寓意深刻、抨击现实的音乐作品。歌词选自舒巴尔特的一首抒情诗,歌曲把当时的统治者比喻为“冷库的渔夫”,搅浑清亮的河水,企图让小鳟鱼上钩;把善良的人们比作快乐的“鳟鱼”。歌曲中舒伯特不仅用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鳟鱼悠然自得地游动的形象,并且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歌词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作者通过对鳟鱼命运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惋惜,来表达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最后明确告诫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成为天真而无辜的鳟鱼。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艺术歌曲比较陌生,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的歌词、曲调、和声、伴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缺少较深刻的认知,但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接受新事物较快,可塑性较强。通过小学、初中几年音乐课的学习和积累,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具备演唱和鉴赏能力,尤其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得到很大的提升,并逐步进入到理性认识的层次。通过正确引导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聆听艺术歌曲《鳟鱼》,了解歌词和音乐的紧密结合,感受其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和艺术特征。
(二)艺术表现:通过演唱《鳟鱼》,熟悉歌曲的旋律、调式、和声色彩、伴奏、音乐情绪等之间的关系,深刻体验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
(三)文化理解:从艺术歌曲的创作方式来理解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联系时代背景和舒伯特的个人遭遇,尝试体会和理解舒伯特为何选择舒巴尔特的诗歌作为歌词,并为之谱曲的原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聆听和演唱《鳟鱼》,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和艺术贡献,感受艺术歌曲歌词和音乐的结合,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和魅力。
难点: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调式、和声、伴奏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并认识音乐和文学的内在逻辑关系。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聆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了解舒伯特的生平、艺术贡献和艺术歌曲的特点,并归纳总结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本课采用了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联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通过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教学情境。通过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和学唱歌曲的情况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歌曲学唱音准、节奏、情感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对于艺术歌曲和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的细节讲解不够透彻,对于个别没有掌握本课的内容的学生照顾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和反思,深挖教材,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1、通过弹唱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问答构架已有知识与新课的“桥梁”。
1、教师通过弹唱《摇篮曲》进行导入。
提问:老师弹得是什么作品?曲作者是谁?
通过《摇篮曲》的故事简介,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开始思考,通过教师范唱跟着一起回忆。
学生回答《摇篮曲》、舒伯特。
通过学生屷熟悉的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二、
新课教学
进行核心问题一的探索:什么是“艺术歌曲”?
对于作品进行听赏。
对于作品进行段落分析。
对于乐曲“引子”部分进行分析。
对于乐曲A段落部分的模唱与分析。
对于作品B段进行对于赏析,感受即兴伴奏与原版伴奏的不同。
对于作品的B段进行分析。
从歌词出发,感受“艺术歌曲”的文学价值。
介绍《鳟鱼》的创作背景,更好的理解作品。
9、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
完整赏析作品《鳟鱼》
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从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表达去划分作品段落。
3、作品分析:
1)引子:
引导学生思考“引子”部分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用
= 6 \* Arabic \* MERGEFORMAT 6
0××××× ××
塑造的“鳟鱼”的音乐形象
2)教师通过对作品A段的范奏范唱,让学生分析乐段结构,乐句特点,和声进程。感受作品对称、和谐的美感。
在作品B段中,通过简单钢琴伴奏与原版伴奏的对比赏析,感受“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的特殊意义。
4)对于B段作品的模唱与解析,体会节奏、调式、和声的变化。从中感受到作品的音乐发展与歌词发展的融合。
4、提出歌词中出现的“立刻将河水搅浑”文学性处理,引导学生思考。
结合创作背景,介绍歌词创作背景与诗歌作者舒巴尔特。
6、教师总结“艺术歌曲”特点。
认真聆听
开始思考并积参与探讨,积极分享结果。
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互动,通过节奏的体验感受“鳟鱼”的音乐形象。
积极思考,并通过模唱感受作品的段落表达。
学生通过对比赏析,感受不同。
学生通过聆听、模唱体验作品。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作品特点。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以物喻人”的文学表现手法,进一步探究歌词的文学价值。
学生回忆、讨论积极表达。
利用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通过作品的的解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
通过分析和范奏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想象。
通过不同的伴奏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歌曲的“音乐性”。
通过段落分析,从具体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歌曲”的特点。
通过诗歌作品的“文学性”与音乐的“艺术性”的融合,感受“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三、拓展和补充
进行问题二的探索: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特点?
通过今天赏析的作品尝试总结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
从舒伯特“艺术歌曲”丰富的调式调性的色彩变化角度进行拓展赏析。
从色彩和声的运用的艺术特点,补充赏析。
从精心编排的钢琴伴奏,在作品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角度拓展赏析。
5、介绍声乐套曲。
1、引导学生思考《鳟鱼》的作品特点。
2、补充赏析舒伯特经典艺术歌曲片段,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魅力。
1)从舒伯特的作品中为了更好的贴合作品,会常用调式、调性的变化,展现出浪漫主义的个性化特征。补充赏析《小夜曲》片段
2)舒伯特善于运用特殊的和声进行使得音乐充满“幻想性“赏析《冬之旅》中的乐曲《春梦》片段。
3)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钢琴伴奏有着重要的角色,往往通过钢琴去创设情境、模拟形象,补充赏析《魔王》片段。
介绍声乐套曲:
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学生通过哼唱,感受作品调式变化,同时感受作品的丰富性层次。
感受特殊和声色彩,体会作品的“幻想性”。
钢琴不仅仅是伴奏,是音乐的一部分。
一部作品并不能充分的展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在此的拓展赏析,更为全面的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魅力。
通过拓展赏析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舒伯特的音乐风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复述艺术歌曲的特点,以及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特点,感受浪漫乐派时期作品的风格。留下作业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同年代的贝多芬与舒伯特的音乐风格之异同?你更喜欢谁的音乐?为什么?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总结。
总结性的分享,回顾整堂课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1.教师教学生指挥动作。
2.播放《鳟鱼五重奏》,并提出问题。
设问:(1)这种演奏形式叫什么?
(2)你对音乐主题旋律有何感受吗?
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和回答问题。
激起学习兴趣,自然带入本课,为本课内容作铺垫。
新
课
展
开
1.模唱《鳟鱼》主旋律并让学生分组填写恰当的歌词。
教师范唱,做出评价。
2.歌词特点
播放《鳟鱼》音频,思考问题
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之一:歌词特点?
A、自由创作
B、名家诗作
答案:B
3.旋律分析
(1)学唱《鳟鱼》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感受旋律特点
(2)并根据乐谱画旋律线。
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之二:旋律特点?
A、舒展、自由、跳跃、没有固定形式的约束
B、规范、严谨、对称
答案:A
4.调式与和声色彩分析
(1)调式简介
(2)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再现部主和弦听辨
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之三:调式与和声色彩特点?
A、调式统一、色彩没有变化
B、大小调相互转化,色彩明暗对比
答案:B
5.伴奏分析
(1)教师弹奏《鳟鱼》两种风格的伴奏
设问:你觉得哪个版本更贴近音乐主题形象?
(2)教师弹奏引子部分,并提出问题。
设问:仔细聆听钢琴伴奏,哪种节奏型出现的最多?营造了怎样氛围?
节奏型:
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之四:伴奏特点?
A、作曲家经过精心编配,生动形象,营造音乐氛围
B、即兴伴奏、没有严格要求
答案:A
(3)教师弹奏两首乐曲主题伴奏,让学生根据伴奏特点说出音乐形象。
6.音乐情绪
再次模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感受音乐情绪
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之五:音乐情绪的特点?
A、平铺直叙,没有变化
B、波动性较大,常表现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答案:B
7.小结:艺术歌曲《鳟鱼》的特点?
歌词
名家诗作
旋律
伸缩性大、抒情性强、不受固定形式
的约束
调式和声
大小调转换,和声色彩丰富
伴奏
精致,优美,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承担着演唱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
甚至具有独奏的价值
音乐情绪
波动性较大,常表现作曲家个人的内
心世界
8.完整欣赏艺术歌曲《鳟鱼》,并思考问题
问:你对艺术歌曲的感受如何?
9.播放视频,了解艺术歌曲和舒伯特
(1)艺术歌曲原指是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抒情歌曲 。现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要求较高,一般用美声唱法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多采用名家诗作,曲调表优美典雅,意境深邃,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钢琴伴奏精致、鲜明而生动,在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与演唱共同构成一个音乐曲调织体,反映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高雅向上的艺术境界、艺术情趣和艺术志向。
(2)舒伯特(1797-1828),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艺术贡献主要在艺术歌曲、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小品等,其中艺术歌曲是舒伯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他一生写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如《鳟鱼》、《野玫瑰》、《魔王》、《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等,还有2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
10.设问:根据聆听歌曲和分析,你能否给本课列个标题?
自由、幻想
认真观看PPT,聆听教师讲解,并作记录。
认真聆听歌曲,并思考相对应的问题。
观看PPT出示的乐谱,认真聆听教师的弹奏,并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边聆听B段,边思考和声、调式、力度速度的特点,并记忆和记录。
认真聆听教师的弹奏,思考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和联系。
认真思考问题。
为聆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准备。
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作品,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培养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歌曲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聆听作品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更好地把握作品。
随乐哼唱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
通过对伴奏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钢琴伴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重要地位。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想象力。
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小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拓
展
探
究
思考并分组自由讨论:
1.联系时代背景和舒伯特的个人遭遇,谈谈舒伯特为何看中舒尔巴特的这首诗歌,并为之谱曲?
2.该作品具有怎样的寓意?
教师小结:善良和单纯往往要被虚诈和邪恶所害。
认真聆听,并自由讨论,与同学相互交流经验。
拓展与延伸环节和归纳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特征,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课
堂
总
结
舒伯特的音乐作品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闪烁着他的创作功力和智慧。他使古老的德奥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把诗歌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舒伯特被人们誉为“歌曲之王”。
认真聆听总结,并记录要点。
总结本课内容,使学生对舒伯特和他的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音乐人音版 (2019)必修《音乐鉴赏》艺术歌曲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音乐人音版 (2019)必修《音乐鉴赏》作品鉴赏 鳟鱼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欣赏第二段,欣赏第三段,欣赏第四段,欣赏第五段,完整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音版 (2019)必修《音乐鉴赏》肖邦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