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临港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临港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筝(zhēng) 着(zhá)落 睫(jié)毛 混(hǔn)为一谈
B.诀(jué)别 分歧(qí) 心绪(xù) 拈(niān)轻怕重
C.云霄(xiā) 滚烫(tàng) 晕眩(xuàn) 杞(qǐ)人忧天
D.怂(sǒng)恿 炫(xuàn)耀 余晖(huī) 随声附和(hè)
2.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8分)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②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③强欲登高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④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李商隐)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⑦孔子在《<论语>十二章》的《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3.下列选项中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朝花夕拾》中所描写的这个人是藤野先生。
B.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C.“神采奕奕”“随声附和”两个词是反义词,前者的感情色彩是褒义的。
D.读经典作品可以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多思考作品中表现的社会人生问题,还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消除隔膜。
4.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大爷最近买了一瓶生发灵,效果不错,以前头顶的不毛之地,现在已是头发密布。(加点词语使用恰当)
B.“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和无数的街灯”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分析正确)
C.“这个通知书上是我的名字。”我激动地朝天空喊着,“我终于考上大学啦!”(句子没有语病且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望您能提供些方便”“我想在你方便的时候请你参观博物馆”“今儿说话不方便”这三句的“方便”一词意思分别是帮忙照顾、空闲、厕所。(该分析正确)
5.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吨
②懒惰
③他们
④嘲笑
⑤蜷伏
⑥柠檬
⑦怎样
⑧拖把
⑨善良
⑩啄食
A.①③⑦/②⑨/④⑩/⑤⑥⑧B.①②⑨/③⑦/④⑤⑩/⑥⑧
C.①/②③⑨/⑦/④⑤⑩/⑥⑧D.①/②⑨/③⑦/④⑤⑩/⑥⑧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追求绿色生活方式。
②进入新时代,生态旅游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
③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不断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保护好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④湖畔观鸟、林中休憩、登山望远……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⑤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已经建立1.18万处自然保护地。
⑥但是一些地方打着“生态”的旗号开展旅游活动,却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A.⑥④③②①⑤B.②④①⑤⑥③C.④①②⑤⑥③D.③①②⑤⑥④
7.我区举行“好书我推荐”活动,请为《西游记》写一段精彩的推荐语。(4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8.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2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去后乃至
②尊君在不
③日中不至
④天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解释正确的项是 (2分)
A.魏文侯与虞人期(约定)猎
B.太丘舍(屋舍)去
C.下车引(导引)之
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用原文中的六个字概括左右阻止魏文侯出猎的原因。(1分)
(5)请结合甲、乙两文的主题谈谈自己的读文感受。(3分)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短视频内容较短,既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短视频的内容可分为多个主题:短纪录片型、情景短剧型、技能分享型、街头采访型、创意剪辑型、直播带货型等。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短视频的一个很突出的社会功效,就是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记录和及时发布。过去由于印刷等技术的限制,社会新闻的发布往往会有些延迟,而且,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事件很难被大众看到并引起广泛关注。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突发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这让许多小人物的困难有了可以被大家关注和帮助的可能。
短视频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因为它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短视频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带给人们便利的新媒介。但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所以说,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据调查显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国家网信办应该对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严禁未成年人担任主播上线直播,从而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模式和防沉迷系统应用。短视频平台应着手整治问题视频,逐步提高内容审核的标准,不断优化算法推荐,争取向青少年推荐更多知识性、正能量的优质内容。此外,家长理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少刷短视频;适当控制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短视频中分离出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
短视频为何如此受大众喜欢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时间短,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并且短视频以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可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日渐生成了富有特点的传播逻辑与生态,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短视频适合移动和休闲时观看,时间上有几秒到几分钟不等。
B.短视频可单独成片,也可制作成系列栏目。
C.过去,大众很难关注到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事件;而现在,一些小人物的困难都有可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D.短视频只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
(2)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短视频的好处。(3分)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短视频受大众喜欢的原因。(3分)
(4)小明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沉迷短视频的问题,对此,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帮他准备三点合理性建议。(6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眼睛总看向一边,嘴里一直a 地说着:“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
②父亲是个老革命。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
③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
④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⑤八十八岁的父亲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b 。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⑥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c ,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⑦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⑧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⑨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⑩那天,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d 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⑪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可以以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或者感情等为线索,请试着给文章补充一个恰当的题目。(同时又是本文的线索)(1分)
(2)请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分)
A.绘声绘色
B.含混不清
C.大为惊讶
D.头晕目眩
a
b
c
d
(3)补全故事情节。(2分)
孙士田病重念叨黄河→父亲眼神提示妹妹找到军毯→ →
(4)根据提示,赏析句子。(6分)
①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从描写角度)
②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从修辞角度)
(5)看完本文,很多同学深受感触,有的同学说:“文中父亲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从文中写在他战争年代积极参加革命,参与抗战可以看出来。”你对父亲的形象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4分)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文中“八十八岁的父亲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这句是神态描写,刻画出父亲看到军毯后激动的心情,突出父亲对军毯的特殊情感。
B.第③段的“冷”在本文既指罕见低温下身体所感受的温度,又指革命年代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比如父亲为帮助部队过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
C.文章第⑥段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补充交代父亲和军毯的故事,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D.因为父亲不在了,军毯没人用,没地方放,也为获取更多线索尽早完成父亲遗愿,孙瑞斌只好在红色博物馆动情讲述父亲的故事。
四、作文(50分)
11.作文。(50分)
题目:我终于鼓起勇气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2分)下列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筝(zhēng) 着(zhá)落 睫(jié)毛 混(hǔn)为一谈
B.诀(jué)别 分歧(qí) 心绪(xù) 拈(niān)轻怕重
C.云霄(xiā) 滚烫(tàng) 晕眩(xuàn) 杞(qǐ)人忧天
D.怂(sǒng)恿 炫(xuàn)耀 余晖(huī) 随声附和(hè)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着落”的“着”应读“zhuó”,“混为一谈”的“混”应读“hùn”;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8分)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②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③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④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李商隐)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⑦孔子在《<论语>十二章》的《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①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海日生残夜(易错字:生)
③无人送酒来
④岐王宅里寻常见(易错字:岐)
⑤巴山夜雨涨秋池
⑥尚思为国戍轮台(易错字:戍)
⑦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易错字:于)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2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朝花夕拾》中所描写的这个人是藤野先生。
B.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C.“神采奕奕”“随声附和”两个词是反义词,前者的感情色彩是褒义的。
D.读经典作品可以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多思考作品中表现的社会人生问题,还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消除隔膜。
【分析】本题考查常识积累及词义理解。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这两个词并不是反义词。“神采奕奕”意思是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随声附和”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2分)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大爷最近买了一瓶生发灵,效果不错,以前头顶的不毛之地,现在已是头发密布。(加点词语使用恰当)
B.“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和无数的街灯”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分析正确)
C.“这个通知书上是我的名字。”我激动地朝天空喊着,“我终于考上大学啦!”(句子没有语病且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望您能提供些方便”“我想在你方便的时候请你参观博物馆”“今儿说话不方便”这三句的“方便”一词意思分别是帮忙照顾、空闲、厕所。(该分析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有误,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不能用来形容头顶,所以使用不当。
B.正确;
C.有误,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我激动地朝天空喊着”后面应该用逗号。
D.有误,“今儿说话不方便”中的“方便”是指便利的时候。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5.(2分)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吨
②懒惰
③他们
④嘲笑
⑤蜷伏
⑥柠檬
⑦怎样
⑧拖把
⑨善良
⑩啄食
A.①③⑦/②⑨/④⑩/⑤⑥⑧B.①②⑨/③⑦/④⑤⑩/⑥⑧
C.①/②③⑨/⑦/④⑤⑩/⑥⑧D.①/②⑨/③⑦/④⑤⑩/⑥⑧
【分析】本题考查词性。根据积累作答。
【解答】①数量词;②形容词;③代词;④动词;⑤动词;⑥名词;⑦代词;⑧名词;⑨形容词;⑩动词。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4种词性(词类)。一类是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一类是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6.(2分)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追求绿色生活方式。
②进入新时代,生态旅游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
③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不断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保护好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④湖畔观鸟、林中休憩、登山望远……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⑤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已经建立1.18万处自然保护地。
⑥但是一些地方打着“生态”的旗号开展旅游活动,却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A.⑥④③②①⑤B.②④①⑤⑥③C.④①②⑤⑥③D.③①②⑤⑥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②是领起句,④列举现象,①先说人民需求方面,⑤再说另一方面,⑥“但是”引导转折句,指出问题,③指出解决的办法。即:②④①⑤⑥③。
故选:B。
【点评】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7.(4分)我区举行“好书我推荐”活动,请为《西游记》写一段精彩的推荐语。
【分析】本题考查推荐介绍。《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解答】答案:
《西游记》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8.(12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去后乃至 才
②尊君在不 同“否”
③日中不至 正午
④天雨 下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解释正确的项是 A
A.魏文侯与虞人期(约定)猎
B.太丘舍(屋舍)去
C.下车引(导引)之
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用原文中的六个字概括左右阻止魏文侯出猎的原因。
(5)请结合甲、乙两文的主题谈谈自己的读文感受。
【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③句意为: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日中,正午。
④句意为:天下起雨来。雨,下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正确。
B.有误,舍,舍弃。
C.有误,引,牵,拉。
D.有误,顾,回头看。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期,约定;去,离开。句意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可以概括为“饮酒乐,天又雨”。
(5)本题考查主旨把握。《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乙】文通过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的故事主告诉人们做人要讲求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就违背承诺 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就违背承诺。
答案:
(1)①才;②同“否”;③正午;④下雨
(2)A
(3)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4)饮酒乐,天又雨。
(5)【甲】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乙】文告诉人们做人要讲求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就违背承诺 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就违背承诺。诚信是立世之本,说话做事要诚实守信,不能做无信之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9.(1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短视频内容较短,既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短视频的内容可分为多个主题:短纪录片型、情景短剧型、技能分享型、街头采访型、创意剪辑型、直播带货型等。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短视频的一个很突出的社会功效,就是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记录和及时发布。过去由于印刷等技术的限制,社会新闻的发布往往会有些延迟,而且,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事件很难被大众看到并引起广泛关注。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突发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这让许多小人物的困难有了可以被大家关注和帮助的可能。
短视频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因为它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短视频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带给人们便利的新媒介。但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所以说,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据调查显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国家网信办应该对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严禁未成年人担任主播上线直播,从而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模式和防沉迷系统应用。短视频平台应着手整治问题视频,逐步提高内容审核的标准,不断优化算法推荐,争取向青少年推荐更多知识性、正能量的优质内容。此外,家长理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少刷短视频;适当控制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短视频中分离出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
短视频为何如此受大众喜欢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时间短,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并且短视频以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可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日渐生成了富有特点的传播逻辑与生态,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短视频适合移动和休闲时观看,时间上有几秒到几分钟不等。
B.短视频可单独成片,也可制作成系列栏目。
C.过去,大众很难关注到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事件;而现在,一些小人物的困难都有可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D.短视频只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
(2)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短视频的好处。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短视频受大众喜欢的原因。
(4)小明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沉迷短视频的问题,对此,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帮他准备三点合理性建议。
【分析】本文是以“短视频”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第三题考查材料的分析,第四题考查阅读建议。
【解答】(1)AB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二“短视频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因为它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D。
(2)结合材料二“短视频的一个很突出的社会功效,就是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记录和及时发布”可得:
能够及时记录和发布突发新闻事件;结合“短视频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因为它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可得: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
(3)结合材料三“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时间短,很容易传播扩散”,概括为:短视频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迎合人所具有的生动性偏好的心理。结合“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概括为:短视频能够满足参与者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结合“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并且短视频以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概括为:短视频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4)结合材料三“因此,国家网信办应该对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严禁未成年人担任主播上线直播”,概括为:国家网信办应对网络环境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某些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严禁未成年人担任主播上线直播。结合“短视频平台应着手整治问题视频,逐步提高内容审核的标准,不断优化算法推荐,争取向青少年推荐更多知识”,概括为:短视频平台应对问题视频进行整治,提高内容审核的标准,优化算法推荐,向青少年推荐更多知识性、正能量的优质内容。结合“此外,家长理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少刷短视频;适当控制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短视频中分离出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概括为:家长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少刷短视频;适当控制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短视频中分离出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
答案:
(1)D
(2)①能够及时记录和发布突发新闻事件;②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
(3)短视频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迎合人所具有的生动性偏好的心理;短视频能够满足参与者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短视频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4)示例:国家网信办应对网络环境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某些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严禁未成年人担任主播上线直播。短视频平台应对问题视频进行整治,提高内容审核的标准,优化算法推荐,向青少年推荐更多知识性、正能量的优质内容。家长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少刷短视频;适当控制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短视频中分离出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0.(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眼睛总看向一边,嘴里一直a 地说着:“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
②父亲是个老革命。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
③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
④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⑤八十八岁的父亲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b 。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⑥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c ,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⑦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⑧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⑨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⑩那天,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d 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⑪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可以以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或者感情等为线索,请试着给文章补充一个恰当的题目。(同时又是本文的线索)
(2)请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A.绘声绘色
B.含混不清
C.大为惊讶
D.头晕目眩
a B.含混不清
b C.大为惊讶
c D.头晕目眩
d A.绘声绘色
(3)补全故事情节。
孙士田病重念叨黄河→父亲眼神提示妹妹找到军毯→ 孙瑞斌回忆父亲与军毯的往事 → 孙瑞斌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
(4)根据提示,赏析句子。
①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从描写角度)
②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从修辞角度)
(5)看完本文,很多同学深受感触,有的同学说:“文中父亲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从文中写在他战争年代积极参加革命,参与抗战可以看出来。”你对父亲的形象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文中“八十八岁的父亲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这句是神态描写,刻画出父亲看到军毯后激动的心情,突出父亲对军毯的特殊情感。
B.第③段的“冷”在本文既指罕见低温下身体所感受的温度,又指革命年代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比如父亲为帮助部队过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
C.文章第⑥段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补充交代父亲和军毯的故事,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D.因为父亲不在了,军毯没人用,没地方放,也为获取更多线索尽早完成父亲遗愿,孙瑞斌只好在红色博物馆动情讲述父亲的故事。
【分析】本文以“父亲的军毯”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民兵排长帮助解放军渡黄河,却因此病倒并得到解放军战士所赠军毯,父亲至死不忘给解放军送还军毯的故事。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这条军毯对于父亲的意义以及他对毯子的珍惜和怀念。最后,作者将毯子送进红色博物馆,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敬仰和纪念。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线索与题目。
本文以“父亲的军毯”为线索,讲述了“父亲病中寻军毯”“孙瑞斌回忆父亲与军毯的往事”“父亲临终嘱托孙瑞斌找军毯主人”“孙瑞斌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几个故事,所以题目就可以叫“父亲的军毯”。这样,“父亲的军毯”既是文章线索,又突出了主题,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和内容理解。
绘声绘色,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段事情很逼真。d处写孙瑞斌像一个亲历者一样讲述他父亲的故事,所以用“绘声绘色”修饰“讲述”很恰当。
含混不清,用来形容人在表达观点或想法时不够明确,常常表现为躲躲闪闪、模棱两可的态度。a处写孙士田去世前意识模糊地说着:“黄河,冷啊,黄河,冷啊。”所以用“含混不清”修饰“说着”很恰当。
大为惊讶,意思是感到很惊讶,不敢相信的事情发生完全没有想到,令人没有一点点思想准备和预料。b处写“八十八岁的父亲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这是父亲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表现,所以用“大为惊讶”表现孙瑞斌的反应很恰当。
头晕目眩,意思是头晕眼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c处写孙士田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所以用“头晕目眩”修饰最恰当。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文章,“孙士田病重念叨黄河”是第①段,“父亲眼神提示妹妹找到军毯”是第③段,⑥⑦段讲述“孙瑞斌回忆父亲与军毯的往事”,⑩⑪段讲述“孙瑞斌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一句通过对父亲眼神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在弥留之际,心中依然对于那条毯子有所牵挂,表现了父亲对军民鱼水情的念念不忘。
②结合“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可知,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把毯子比成破损的薄土坯,生动地写出了毯子的硬、破、薄的特点,暗示毯子对父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第⑥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可知,在困难面前,父亲是一个不怕牺牲、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忠于革命的人;根据第②段“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可知,父亲是一个不徇私情、廉洁奉公的人;根据第⑧段“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父亲是一个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人。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孙瑞斌捐赠军毯,在红色博物馆动情讲述父亲的故事,不是因为“父亲不在了,军毯没人用,没地方放”,而是因为“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所以觉得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是它最好的归宿”。
故选:D。
答案:
(1)父亲的军毯
(2)a——B.含混不清;b——C.大为惊讶;c——D.头晕目眩;d——A.绘声绘色;
(3)孙瑞斌回忆父亲与军毯的往事 孙瑞斌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
(4)①通过对父亲眼神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弥留之际,心中依然对于那条毯子有所牵挂,表现了父亲对军民鱼水情的念念不忘。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毯子比成破损的薄土坯,生动地写出了毯子的硬、破、薄的特点,暗示毯子对父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由“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可知,父亲是一个不怕牺牲、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忠于革命的人;由“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可知,父亲是一个不徇私情、廉洁奉公的人;由“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父亲是一个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人。
(6)D
【点评】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小说的阅读,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第二,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四、作文(50分)
11.(50分)作文。
题目:我终于鼓起勇气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我终于鼓起勇气”为题,写一篇文章。勇气是什么,神农氏尝百草是一种勇气,大胆亮出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勇气,只身外出闯荡是一种勇气,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勇气,主动选择放弃是一种勇气。勇气常闪亮在你不经意的方方面面,本作文可以以回忆为主,也可以写现在发生的事情,展现鼓起勇气的一段生活经历或思想经历。“勇气”内涵丰富,大到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面对凶残的歹徒大义凛然;小到婴孩离开妈妈的手迈出第一步,一个人在漆黑的夜晚穿过小巷,课堂上能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问等,都是一种勇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解答】
我终于鼓起勇气
“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我愿意天涯海角都随你去……”听着梁静茹的《勇气》,让我想起了往事。
三年级时,我还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小女孩,上课从来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怕回答错了老师会批评我。学校举办的活动我也没勇气参加。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时,我们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班里很多同学都举手了,甚至成绩比我差很多的,也举手了,还说着:“我来,我来。”我环顾了四周,就我没有举手。
下课了,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对我说:“心怡,今天班里好多同学都举手了,就你没有举手,老师觉得很失望,我希望下次你上课也要举手。”“我怕答错了,你会批评我。”“不要怕,要拿出勇气出来,答错了不要紧,老师相信你。”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老想着老师说的话,这时,我听到了邻居家在放梁静茹的《勇气》这一首歌。我想来想去,觉得我应该鼓起勇气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二天,上课了,老师提出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班里没有一个同学举手。老师就说:“就没有一个同学敢回答这个问题?”说着,眼睛朝我方向看。我立刻举手,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立刻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了。老师就表扬我了:“心怡同学说得很好,希望大家能向她学习,同时,我也希望心怡同学能够坚持下去这个勇气。”
后来,每节课只要老师提出问题,我就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后来,学校举办的活动我也积极参加,尤其是艺术节活动。到了五年级,我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小童星了。
直到现在,我还是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目前,我还是学校里文学社编辑组的成员,还获得了校星光技能大赛硬笔书法三等奖呢,虽说没有进入市级比赛,但我也相当满足。
所以,勇气十分重要。
【点评】文章通过“我”鼓起勇气回答老师的问题,体现了勇气的重要性。本文记叙故事完整,中心突出,情感真挚。歌曲《勇气》的穿插使文章内容前后呼应,不失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临港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