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石老人”是青岛市(36°N,120°E)崂山区的地标性景观,2022年某日7时小明同学前往“石老人”海岸边观赏日出,正好看见太阳从石老人身旁升起,并手绘了日出景象(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手绘平面图的指向标正确的是( )
A. B. C. D.
2. 理论上一年中该时间在同一地点可以观赏到图中景象的两个日期最可能是( )
A. 6月14日、6月30日
B. 6月14日、12月30日
C. 12月14日、6月14日
D. 12月14日、12月30日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青岛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一致,7时日出说明昼短夜长,是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小明面向偏东方向,太阳处于小明的右前方,太阳与小明之间的连线向左与正北方向之间夹角应大于90°,或者说太阳此时的方位角大于90°, 故选A。
【2题详解】
一年中在同地点可以拍摄到同样景观的日期应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即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日出方位、昼长等均相同),由上题已知,太阳升起的方位为东南方位,故太阳直射点在南,一年中该时间在同一地点可以观赏到图中景象的两个日期最可能是关于冬至日对称,12月14日距冬至日8天,故下次为冬至后8天,即12月30日,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
独山港区位于杭州湾北岸,岸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是当前杭州湾为数不多可建深水码头的区域之一。对于港区码头,其近岸水域和进出港航道的水深是其存在的基础条件。该海域平均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落潮流强度大于涨潮流,潮流强度随潮汛减弱而减小,随潮汛增强而增大。图1示意杭州湾位置,图2示意独山港区水下地形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涨潮与落潮对独山港区水下地形的影响分别是( )
A. 涨潮侵蚀,落潮淤积B. 涨潮淤积,落潮侵蚀
C. 涨潮与落潮皆为侵蚀D. 涨潮与落潮皆为淤积
4. 独山港区水下地形的变化表明( )
A. 港区面积缩小B. 海滩出现淤涨
C. 近岸航道变浅D. 深水航道外移
5. 根据水下地形变化特点,独山港区应采取的航道维护措施主要是( )
A. 拆除现有海塘B. 修建防潮堤坝
C 清淤深水航道D. 清理船舶垃圾
【答案】3. B 4. D 5. C
【解析】
【3题详解】
潮流是塑造海岸水下地形的重要外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淤积与侵蚀两种。由材料信息“落潮流强度大于涨潮流”可知,涨潮潮流流速小于落潮流速,涨潮期间,海水在引力作用下涌向高处,随着水位逐渐上升,水下地表的流速逐渐减小,表层高流速水流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整体表现为淤积;反之,落潮流速更快,海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向低处,期间整体表现为侵蚀,落潮历时较长,侵蚀更明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读图2可知,比较两条曲线水下高程最深处对应的离岸距离,可以看出2013年4月的深水航道距岸线较远,出现明显外移,D正确;图2表示的港区水域部分,港口范围包括港内水域及紧接水域的陆地,水下地形变化不会影响港区面积,A错误;从离岸距离为0米对应的岸线水下高程看,2013年4月的水下高程有所下降,岸线向陆一侧推移,表明海滩出现侵蚀而不是淤涨,B错误;在离岸距离660米附近,是两条曲线的交点,离岸距离660米以内,2013年4月的水下高程线处于下方位置,出现侵蚀,表明近岸航道变深,故选项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结合图2,在离岸距离660米以内以侵蚀为主,离岸距离660米以外以淤积为主。从航道维护考虑,为保证船舶进出港安全顺利,必须保证航道深度足够,因此清淤深水航道就成为主要的航道维护措施,C正确;海塘用于防止海岸线被侵蚀,有利于保护海港岸线,独山港区近岸海滩以侵蚀为主,更需要海塘保护海港岸线,A错误;潮流给该港区近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侵蚀,有利于保持近岸海域有足够的水位,修建防潮堤坝会适得其反,B错误;清理船舶垃圾不属于主要的航道维护措施,对船舶进出港航行无明显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港口水域就是该港口的港池,掉头圆等专用水面,航道和锚地等公共部分属于公用水域。 陆域指的是码头的作业区,堆存区,辅建区,港内道路以及集疏港设施用地。
切变线是温度水平变化小,两侧存在风向突变的线。江淮切变线是夏季停滞于我国江淮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造成梅雨期暴雨的代表性天气系统。下图是夏季某时段我国江淮流域及周边地区85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6. 江淮切变线为图中的( )
A. ①虚线B. ②虚线C. ③虚线D. ④虚线
7. 江淮切变线能造成梅雨期暴雨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剧烈辐合上升 ②地形阻挡停滞的时间长
③梅雨期空气湿度大 ④冷空气下沉顶托作用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图中850百帕等压面高度值最小的是1430,在②虚线东北侧为低值中心,这说明该低值中心处的等压面凸向低海拔气压较高地区,反映出该处气压较低,为区域的低压中心,而②虚线附近的等值线弯曲幅度大且凸向高值,说明该处气压值较低,判断为低压槽线,低压槽附近的冷暖气流易辐合,所以在低压槽线附近两侧存在风向突变,形成切变线,B正确;其他虚线处并不在低压槽附近,不会形成切变线,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得知江淮切变线与低压槽重合,低压槽处空气剧烈辐合上升,有利于形成降水,①正确;江淮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缺少地形阻挡气流形成准静止锋的条件,②错误;形成暴雨必须空气中有充足的水分,这说明梅雨期空气湿度大,③正确;冷空气下沉顶托作用强,不利于暖湿气流上升,不利于形成降水天气,④错误。 ①③正确,故选C。
【点睛】梅雨是指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时期,故称其为“梅雨”。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对洞庭湖出湖流量和泥沙变化具有明显影响。下图示意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洞庭湖区9~11月多年平均月湖容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与夏季相比,9~11月洞庭湖入江口干流下游附近补给增长率最明显的是( )
A. 雨水补给B. 湖水补给C. 冰川融水补给D. 地下水补给
9. 9月初至10月初,三峡水库蓄水后洞庭湖的湖容净变化量大于蓄水前,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库蓄水量增多B. 水库补枯增多C. 长江水位上升D. 长江流速增加
10. 与三峡水库蓄水前相比,蓄水后洞庭湖9月份入江口处( )
A. 河床不变B. 侵蚀减弱C. 流速减慢D. 搬运增强
【答案】8. B 9. A 10. D
【解析】
【8题详解】
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河水补给湖水;冬季降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小,河水水位低于湖水水位,湖泊补给河水。从图中可知,9~11月洞庭湖蓄水量持续下降,说明9月份后降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流水位低于湖水水位,湖水补给河流,所以洞庭湖入江口干流下游附近补给增长率最明显的是湖水补给。B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集中于夏季,非秋季,排除A;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亚热带季风区冬季很少出现降雪,融雪(水)补给极少,排除C;地下水补给稳定,但补给量小,对长江径流量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B。
【9题详解】
此时段受季节变化及水库蓄水影响,上游来水量减少,长江水位降低。水库蓄水量越多,水库下游水位下降幅度越大,长江和洞庭湖水位差增加,湖水会补给长江,洞庭湖库容减少,因此库容净变化量变大,A 正确。水库补枯增多,变化量减小,B错误。长江水位上升补给湖泊,湖容的净变化量减小,C错误。洞庭湖湖容的净变化量与长江流速无关,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水库蓄水后,水库下游水位下降,洞庭湖入江口处水位差变大,流速变快,侵蚀、搬运作用增强,侵蚀河床,排除ABC,D正确。
【点睛】补给形式: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不同地区的河流从各种水源中得到的水量不同;即使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的补给形式也不一样。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有关。例如,热带没有积雪,降水成为主要水源;冬季长而积雪深厚的寒冷地区,积雪在补给中起主要作用;发源于巨大冰川的河流,冰川融水是首要补给形式;下切较深的大河能得到地下水的补给,下切较浅的小河很少或完全没有地下水补给;发源于湖泊、沼泽或泉水的河流,主要依靠湖水、沼泽水或泉水补给。此外,人类通过工程措施,也可以给河流创造新的人工补给条件。
西支溪和牧场溪都源于美国佛蒙特州最高峰曼斯菲尔德山,流域自然环境相似,汇水面积相似。西支溪上游建有滑雪场,每年利用西支溪水进行人工造雪。下图示意西支溪与牧场溪流域出口的径流差。完成下面小题。
11. 西支溪流域人工造雪规模最大在( )
A. 2月B. 5月C. 7月D. 12月
12. 与牧场溪相比,西支溪流域( )
①积雪融水更多②大气降水更多③下渗更弱④地表蒸发更弱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1. D 12. A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西支溪和牧场溪都源于美国佛蒙特州最高峰曼斯菲尔德山,流域自然环境相似,汇水面积相似。西支溪上游建有滑雪场,每年利用西支溪水进行人工造雪”可知,西支溪上游利用西支溪水进行人工造雪,使西支溪流域出口的径流量减小,由图中可知,西支溪与牧场溪流域出口的径流差在12月份为负值最大,且为冬季之初,应该是人工造雪规模最大的时候,D正确;2月份西支溪与牧场溪流域出口的径流差为正值,说明西支溪上游利用西支溪水进行人工造雪量减小,使西支溪流域出口的径流量与牧场溪流域出口的径流量相差不大,A错误;5月和7月进入春、夏季节,不是建人工滑雪场的时期,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结合材料“西支溪和牧场溪都源于美国佛蒙特州最高峰曼斯菲尔德山,流域自然环境相似,汇水面积相似”可知,两个流域的大气降水和地表蒸发差别不大,②④错误;读图西支溪与牧场溪流域出口的径流差在4月份开始增加,5月份达到最大值,原因是西支溪上游利用西支溪水进行人工造雪,使西支溪流域积雪量大,在春季时积雪融水更多,①正确;由图可知,在6~11月份,西支溪流域出口的径流量大于牧场溪流域出口的径流量,而两地的自然环境相似,汇水面积相似,所以西支溪流域的下渗更弱,地表径流更大,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下图为长江某河段形态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年代的河段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河道演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A. 甲丁丙乙B. 甲丙乙丁C. 乙甲丙丁D. 丁乙丙甲
14. 丁时期出现了多个牛轭湖,成因可能是( )
①风力侵蚀 ②流水堆积 ③地壳下沉 ④人工裁弯取直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5. 与甲时期比较,丁时期该河段( )
A. 洪涝灾害加剧B. 水流速度减慢C. 河道淤积减少D. 航运发展受限
【答案】13. B 14. C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河道的形态变化推测。由甲到丙,有曲流被裁弯取直形成了牛轭湖,甲应该在丙之前;由乙到丁,形成了多个牛轭湖且有的牛轭湖在淤积面积缩小,乙在前,丁在后;由丙到乙,有曲流裁弯取直,乙在丙后,故该河道演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是甲,丙,乙,丁,A正确。故选B。
【14题详解】
丁时期出现了多个牛轭湖,主要是由于在曲流凸岸处流水堆积作用强,曲流不断发育,后来导致水流不畅,容易导致洪水,人工裁弯取加快泄洪,②④正确。长江流域以流水作用为主,牛轭湖的形成与地壳升降无关,①④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丁时期较甲时期,曲流数量明显减少,流量流速较大,河道里的泥沙容易被搬运带走,河道淤积减少,C正确,AB错误。河道淤积减少,水深条件变好,航运条件改善,D错误。故选C。
【点睛】弯曲河段演变基本规律:首先凹岸冲刷后退,凸岸淤积前伸,然后弯道进口段不断摆动,弯顶不断移动,最后弯顶不断移动,可能发生裁弯取直突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山由冰架崩解产生,是南极冰盖—冰架—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动速度受风速、洋流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如图1所示)。因形成位置和冰川特性不同,冰山往往呈现不同的形状,如在宽阔的洋面常形成冰晶结晶状态好、上面平整、边壁笔直的“桌状冰山”。图2示意南极地区“桌状冰山”的形成。
(1)说出冬季与夏季冰山平均运动速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简述南极地区桌状冰山的形成机制。
【答案】(1)与夏季相比,冬季冰山平均运动速度较大。原因:冬季南极陆上气压与海洋气压的差值加大,(极地东风)地表风速更大;南极表层洋流强度也随之增大,冰山运动更加剧烈。
(2)南极地区的降雪沉积,经重力和挤压作用形成冰盖;冰盖从陆地伸入海洋,形成漂浮在海上的冰架;在海水侵蚀和重力作用下,冰架发生断裂,形成桌状冰山。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南极地区“桌状冰山”的形成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冰山形成的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据图示冬季和夏季运动冰川的移动速度对比可知,与夏季相比冬季冰山平均运动速度较大。据题干信息“冰山运动速度受风速、洋流影响”,影响南极地区的风主要是极地东风,冬季时南极陆上气压与海洋气压的差值较夏季更大,气压差加大导致(极地东风)地表风速更大,风速更快推移冰山移动速度更快;南极表层洋流强度受风速加速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冰山运动更加剧烈。
【小问2详解】
“冰山由冰架崩解产生,是南极冰盖—冰架—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桌状冰山是冰架的一部分,而冰架是在冰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南极地区的降雪不断沉积,经重力的挤压作用逐渐形成冰盖;冰盖不断发展,面积扩大,从陆地伸入海洋,形成漂浮在海上的冰架;在海水侵蚀和重力作用下,冰架末端发生断裂,形成桌状冰山。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古人认为海参的药用价值媲美人参,故名海参。18世纪中国热带海参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北部沿海,是当时达官贵人专享的奢侈品。热带海参昼伏夜出,夏季水温高时附在珊瑚礁“夏眠”。每年12月份茫咖撒人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并加工成干海参,于4月份开始返回望加锡,再通过华商输进中国。海参贸易直至19世纪末当地政府禁止海参捕捞而结束。下图示意茫咖撒人捕捞海参的航线。
(1)分析茫咖撒人12月出发捕捞海参,4月开始返回的合理性。
(2)分析茫咖撒人把海参加工成干海参的目的。
(3)分析海参成为古代奢侈品的原因。
【答案】(1)古代船只无动力,远洋航行对风力依赖大;(图示海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12月盛行西北风,4月盛行东南风,整个航程顺风顺水;12月至次年4月,(图示海域)海水温度高,海参“夏眠”易于捕捞。
(2)海参易腐烂变质,加工成干海参利于长时间储存;(相比活海参)干海参体积小,可节约船只装载空间;通过加工,提高海参的经济价值。
(3)海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适宜捕捞海参的时间短,(海参产量较少);捕捞、(远程)运输成本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茫咖撒人捕捞海参为材料,设置3小题,涉及大气运动、海水运动、海洋运输、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当时茫咖撒人前往澳洲北海岸进行海参捕捞主要是帆船,要利用风力,顺风顺水速度快,逆风逆水速度慢。根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受到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偏转成西北风,该海域12月盛行西北风,船队顺风南下,速度快。4月盛行东南风,4月开始返回可以顺风顺水。12月至次年4月,图示海域是夏秋季节,海水温度高,热带海参昼伏夜出,夏季水温高时附在珊瑚礁“夏眠”,12月至次年4月,海参“夏眠”,易于捕捞。
【小问2详解】
从材料得知18世纪茫咖撒人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最终输进中国,此时运输条件有限,以海运为主,海运运量大但速度慢,而澳大利亚距离中国远,新鲜海参在运输过程中容易腐烂变质,加工成干海参保存时间长,体积更小,可节约船只装载空间,且营养成分不易流失,可提高海参的经济价值。
【小问3详解】
“古人认为海参的药用价值媲美人参”,海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产品价格高;其次从材料得知适宜海参捕捞的时间短,捕捞量少,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从澳大利亚运送到中国,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因此海参成为古代奢侈品。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初,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意味着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出现的概率会增加。自6月以来,北半球大多数国家都笼罩在高温酷暑和干旱多雨并行的焦灼之下。图1为正常年份北太平洋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图。图2为厄尔尼诺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图。
(1)用箭头在两图线段上标出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向。
(2)简述此次厄尔尼诺条件下的图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3)分析此次厄尔尼诺条件形成将给图示东部海域渔业资源带来的影响及原因。
【答案】(1)作图如下
(2)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和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都有降温现象。
(3)影响:秘鲁渔场鱼类减少(或大量死亡)、鱼群逃离。原因:水温升高,冷水鱼类不适应较高的水温;海水上泛减弱(或没有海水上泛),营养盐类无法被带至表层,鱼类的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中的溶解氧随水温升高而减少,大量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南太平洋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和成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如图1所示大洋西岸水温较高,气压较低,气流垂直上升形成有云雨。东岸水温较低,气压较高,气流应该下沉,上空气流由大洋西岸流向东岸,低空由大洋东岸流向西岸;图2情况与图1水温分布格局相反,故大气运动情况也大致相反。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图2为厄尔尼诺示意图,大洋中东部的温度明显比图1正常年份高得多,其他海域变化不是太大;温度高值在大洋中部,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并且等温线呈闭合状由中间向四周递减,反映了大洋中东部水温由中间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据图可知,高温中心在南半球大洋东岸附近,远离此高温中心的赤道以北、以南和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水温明显较低。
【小问3详解】
对渔业的不利影响可以从饵料、水温的变化、含氧量等方面回答。影响:秘鲁渔场鱼类减少(或大量死亡)、鱼群逃离。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西海岸上升流受抑制,鱼的饵料减少,鱼类减少。尼诺年中,秘鲁西部沿岸受赤道逆流的影响,海水表层的水温升高,水温升高,冷水鱼类不适应较高的水温;由于东南信风的减弱,沿岸寒流和海水上泛减弱(或没有海水上泛),沉淀在海底的营养盐类无法被带至表层,鱼类的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由于水温的升高会导致海水中溶解氧明显减少,大量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乙两地降水相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