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48分)
    下图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4.6°S,58.4°W)某中学足球场及旗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若仅考虑太阳方位的影响,该校足球队员在7月份训练射门时,令负责扑球的守门员明显感觉阳光刺眼的球门位置和时间(当地时间)为( )
    A. 甲,16点B. 乙,16点C. 甲,4点D. 乙,10点
    2. 7月,校内旗杆正午影长及一日内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化情况分别为( )
    A. 影子变长,角度先变小后变大B. 影子变长,角度变大
    C. 影子变短,角度变大D. 影子变短,角度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南半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在乙球门处守门面向西北,当地时间16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会感觉阳光刺眼,B正确;在甲球门守门面朝东南,当地时间16点和4点太阳方位都不是位于东南,不会影响视线,AC错误;10点乙地太阳方位不是位于西北,不会感觉阳光刺眼,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7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日影变短;南半球昼长变长,日影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大,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径流的形成与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气候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下图是M河两次相同降水量条件下形成的流量过程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区域气候因素是影响径流的决定因素,其中降水过程对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最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慢B. T1的降水强度大
    C. T2的降水强度小且历时长D. T2的降水损失大
    4. M河的流量过程曲线T2出现的频率很高,推测M河所在流域形状为( )
    A. B. C. D.
    5. M河流域内的下列人类活动对M河径流形成影响程度最小的是( )
    A. 植树造林B. 修建水库C. 坡地改梯田D. 农地覆盖地膜
    【答案】3. A 4. B 5. D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T1的降水下的河流流量峰值小,径流变化量小,说明降水强度小,降水历时长,短时间内降水量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慢,A正确,B错误;T2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峰值高,径流量变化大,说明降水强度大,地表径流速度快,历时短,C错误;T2降水时间短,径流速度快,下渗量小,蒸发量小,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更大,所以降水损失小,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流量过程曲线T2说明该河水量汇集快,流速快,据此推测可能是多条河流在此汇集,B正确;上游和两侧支流同时来水,水流汇集快;其他三项支流的分布,径流汇集量相对较小,速度较慢,与T2线不符,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覆盖地膜会减少河流下渗量,但该河本身流速较快,下渗较小,所以影响小,D正确;植树造林,会增加下渗,影响河流径流,A错误;修建水库会较大程度上影响河流径流量,B错误;坡地改梯田会导致坡上径流汇入河流水量减少,影响河流径流量,C错误。故选D。
    【点睛】径流是流域中气候和下垫面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径流的分布特性首先取决于气候条件。在同一气候区,山区流域径流量一般大于平原;地质、土壤条件不同,流域的渗水性不同,渗水性强的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少,反之则多。受高程的影响,径流有垂直差异的特点。流域面积的尺度决定着径流量的大小,植被、湖泊、沼泽则有调节径流的功能。径流的时空变化特性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砍伐森林会使水土流失加剧,洪峰径流剧增;水库等蓄水工程的兴建,会增加流域的持水能力,调节径流;工业、农田的大量用水会减少河川径流量;跨流域引水能减少被引水流域的径流量,增加引入流域的径流量等。
    山地高原等大地形区对天气系统的运动有重要影响。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某年1月12日等温线随海拔变化状况(单位:°C),图b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海拔变化状况(单位:m/s,正值和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导致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云层厚度②地形③太阳辐射④气团性质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7. 若甲、乙两侧的气团势力相当时,该日图示地区的天气系统最可能为( )
    A. 锢囚锋B. 冷锋C. 高压D. 准静止锋
    8. 该日后一段时间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其主要原因是( )
    A. 暖空气抬升B. 冬季风减弱C. 冷空气堆积D. 光照增强
    【答案】6. C 7. D 8. C
    【解析】
    【6题详解】
    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某年1月12日等温线随海拔线随海拔变化情况, 甲地和乙地分居山脉两侧,乙地气温大致为15°C,甲地气温小于5°C,乙地气温高于甲地。图b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海拔变化状况, 乙地几乎无风,甲地风力大且与乙山坡的风向相反,说明甲地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来自高纬度,气温低,导致该日甲地气温较乙两地气温低,因此,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团性质,②④正确; 资料中没有云层厚度和太阳辐射的信息,①③错。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若甲、乙两侧的风向相反,气团性质不一样,势力相当时,该日图示地区的天气系统最可能为准静止锋, D正确;锢囚锋是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A错误;冷锋是冷气团势力强,B错误;高压与甲、乙两侧的气团势力强弱无关,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该日出现零风速。该日后一段时间由于冷空气越过山脉下沉到地面,地面冷空气堆积,乙地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逆温,大气稳定,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C正确;由于冷空气的堆积而导致暖空气抬升,因此暖空气抬升,不是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的主要原因,A错误。冬季风减弱,冷空气不容易越过山脉下沉到乙地,从而不会导致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B错误;太阳光照增强会导致地面温度高,地面对流增强,风速会加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是由于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进入准噶尔盆地后,停滞不前,在天山北侧形成的地形锋性质的准静止锋。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若图中褶曲为背斜构造,则岩层及断层形成按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⑤②④③⑥①B. ⑤③④①②⑥C. ⑤③④②①⑥D. ⑤②④③①⑥
    10. 若图中褶曲为向斜构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侵入岩中有明显气孔构造B. T至M过程,河流流速减慢
    C. K至G过程,海平面上升D. G岩层由板岩经高压变质而来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根据题目文字信息,“褶曲为背斜构造”,背斜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故背斜中心部位岩层⑤形成时间最早,然后从早到晚依次是③④②。再观察图中的信息,断层①将岩层④②断开,所以断层形成时间晚于④②形成时间。侵入岩⑥保存最完整,既未被断裂破坏,也未被挤压弯曲,所以岩层⑥形成时间最晚。综上分析,故选C。
    【10题详解】
    喷出岩一般有气孔,但Y岩体是侵入岩,所以没 有明显气孔构造,A错误;若图示为向斜结构,T岩层早于M岩层形成,T为砂砾岩,M为砂岩,T岩石粒径大于M岩石,表明在M岩石形成时期河流流速减慢,B正确;若图示为向斜结构,则K岩层早于G岩层形成,K为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G为页岩页岩形成于静水的环境中,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以经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带,代表G时期该地区为三角洲,K时期为浅海,从G到K海平面上升,C错误;G岩层是沉积岩,质地一般不紧密,附近无岩浆运动痕迹,所以没有经历高温高压,D错误。故选B。
    【点睛】判断地质作用时间顺序的方法:(1)先判断沉积岩的时间顺序,一般上新下老。(2)再判断侵入岩和变质岩:侵入岩一般形成时间晚于被切穿的沉积岩,变质岩时间晚于侵入岩。(3)结合断层线:被断层破坏的岩层都早于断层。
    海雾是在海洋影响下出现在低层大气中的天气现象。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海域某次海雾形成过程及大气水平和垂直温度变化,图中海洋锋是特性明显不同的两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北部雾区相比,南部雾区有层云的原因可能是( )
    A. 有上升运动的气流B. 逆温层厚度小但强度强
    C. 气流下沉运动更强D. 海洋冷水团降温效应强
    12. 除利于海雾形成外,图示海洋锋附近海域( )
    A. 海水较周围海区稳定B. 渔业资源贫乏
    C. 表层海水温度差异小D. 营养盐类富集
    【答案】11. A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云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和较强的上升气流。材料显示该地区为我国东部海域,图示信息显示南部雾区温度高,蒸发强烈,且大气密度小,加之海洋锋附近逆温层之下的大气下暖上冷,暖湿空气容易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层云,A正确,C错误;与北部相比,南部逆温层厚度小且强度弱,海洋水温高而降温效应弱,下沉气流弱,B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图中海洋锋为冷、暖海水交汇处,等水等温线稠密,表层海水温差较大,C错误;海水扰动加强,营养盐类富集,浮游生物多,AB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跃岸响应是指海岸沙丘在垂直海岸方向上对风暴潮的响应,主要通过风暴潮前后海岸沙丘横向剖面的变化来反映。海岸前丘的后退可分为陡坎形式和漫越形式。漫越形式为前丘整体后移且剖面高度降低甚至直接夷平,沉积物向陆地堆积,形成漫越扇、漫越阶地和片状冲刷等多种漫越地貌。下图为漫越地貌类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漫越地貌对风暴潮响应最显著的是( )
    A. 漫越扇B. 漫越阶地C. 片状冲刷D. 沙丘顶部
    14. 漫越扇的发育特征是( )
    ①向海一侧侵蚀,向陆一侧堆积②向海一侧堆积,向陆一侧侵蚀
    ③向海一侧坡度陡,向陆一侧坡度缓④向海一侧坡度缓,向陆一侧坡度陡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13. C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跃岸响应是指海岸沙丘在垂直海岸方向上对风暴潮的响应,漫越形式下沉积物向陆地堆积,海滩向陆地后移的距离越远说明响应越显著,可知片状冲刷后移距离最远,片状冲刷漫越地貌对风暴潮的响应最显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漫越扇是在风暴潮挟带泥沙向陆地后移的过程中形成的漫越地貌,在漫越扇向海一侧风暴潮侵蚀前丘,将泥沙向陆一侧搬运、堆积,所以漫越扇的发育特征是向海一侧侵蚀,向陆一侧堆积,①正确,②错误。向海一侧不断被侵蚀使得坡度缓,向陆一侧不断堆积堆高变得坡度陡,③错误,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年轮指数是树木年轮实际宽度值与期望值之比,其大小变化可以记录树木径向生长。某地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带,岷江冷杉是主要建群树种之一,红杉常在冷杉林上部边缘形成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降水的变化并不明显。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对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下图示意岷江冷杉、红杉的年轮指数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2011--2019年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该地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热量C. 土壤D. 水分
    16. 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当地最可能出现( )
    A. 林线下降B. 雪线下降
    C 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D. 红杉林树木密度增加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导致亚高山上部土壤水分蒸发增多,水分条件变差,影响红杉生长,导致其径向生长出现衰退,D正确;太阳辐射短期内变化不大,较为稳定,说明太阳辐射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A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热量条件改善,应当有利于红杉生长,故热量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B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土壤深厚程度、肥力相关的信息,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故红杉林树木密度会下降,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C正确,D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林线是山地森林的上限,是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由材料可知,红杉常在冷杉林上部边缘形成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带,故当地林线应指的是冷杉的分布上限,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11~2019年冷杉生长良好,故按照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林线分布海拔可能会上升,A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消融加剧,夏季0℃等温线海拔升高,降水量变化不大,雪线上升,B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可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的热量和降水及其组合状况、风向、光照等都会影响植被的种类特点。山地的海拔越高,垂直结构越复杂,植被种类越多。阴坡、阳坡的热量条件不同,迎风坡、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都会导致植被的生长状况不同。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层薄厚等可判断植被生长情况。
    二、综合题(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对流层中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当地面气温高于0℃时,在空中就会出现0℃等温面,该等温面高度称为0℃层高度(单位为米)。图为亚洲部分地区夏季多年平均0℃层高度分布图,监测发现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夏季0℃层高度显著上升。
    (1)描述图示区域夏季0℃层高度空间分布特征。
    (2)从大气直接热源的角度,分析与同纬度相比,青藏高原夏季0℃层高度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3)有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夏季0℃层高度的变化将影响东亚季风环流的强度,从而使高原东部边缘降水增加,请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夏季0℃层高度从5000米以上降到3500米以下,整体由南向北随纬度升高而递减;青藏高原地区,0℃层高度大于5500米,为高值中心。
    (2)地面辐射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青藏高原原面较同纬度地区地面海拔更高,相同海拔大气距热源更近,吸收地面辐射热量更多,相同海拔气温更高,相同气温海拔更高,故0℃层高度更高形成高值中心。
    (3)青藏高原夏季0℃层高度显著升高,说明夏季高原近地面气温升高显著,上升气流增强,近地面气压更低,与太平洋的气压差增大,使得太平洋吹向陆地的东南季风增强,携带水汽增多,在高原东部遇地形抬升,降水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夏季0℃层高度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大气受热过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夏季0℃层高度从30°N附近5000米以上下降到50°N附近的3500米以下,整体由南向北随纬度升高而递减;青藏高原地区出现0℃层高度闭合等值线,数值大于5500米,为高值中心。
    【小问2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青藏高原原面海拔较同纬度地区地面更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相同海拔大气距热源更近,吸收地面辐射热量更多;相同气温海拔更高,故0℃层高度更高,形成高值中心。
    【小问3详解】
    青藏高原夏季0℃层高度显著升高,说明夏季青藏高原近地面气温升高显著;近地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运动增强,使近地面气压更低;与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的气压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从太平洋吹向陆地的东南季风增强;东南季风增强,其携带水汽含量增多,在高原东部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增加等。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坡向主要通过改变温度和湿度来对植被及土壤养分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菜县对不同坡向某类植被生长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探究发现:相对背阳坡面,朝阳坡面植被地上部分的长势较好,地下部分的长势较差。下图示意不同坡向面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1)推测此类植被的生长习性,并分析朝阳坡面植被地上部分的长势较好的原因。
    (2)对比朝阳坡面和背阳坡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性并分析原因。
    【答案】(1)耐寒、耐旱。朝阳坡面辐射较强(光照较充足),近地表温度较高,促进光合作用进行,使得植物生长集中在地上部分。
    (2)朝阳坡面有机碳含量高于背阳坡面;朝阳坡面的植被长势较好,生物量更大,提供的枯落物更多;且温度相对较高,在高寒环境下有利于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形成腐殖质,所以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不同坡向面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图为材料,涉及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所以植被应该具有耐寒、耐旱的生长习性。该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阳坡光照条件较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近地表气温较高,能够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所以长势较好。
    【小问2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阳坡植被长势优于阴坡,植物的枯枝落叶的量较多,给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来源较多;该地海拔较高,温度较低,且土壤含水量较高、湿度较大,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差,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植物枯枝落叶残留下来,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所以朝阳坡面有机碳含量高于背阳坡面。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的小丘。冻胀丘是寒区工程常见的一种次生病害。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
    材料二:赛里木湖为伊犁河谷山间湖,盛行西北风。甲地为山间盆地坡面上的凹地(适宜冬季放牧),凹地底部杂乱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冻胀丘;赛里木湖南侧的乙地山坡也发现了类似冻胀丘,且比甲地的冻胀丘分布面积更大、阵列更整齐。甲、乙两地的冻胀丘内部结构有腐殖质层、冰层和冻土层等,冻胀丘上冬季分别生长着牧草和牧草苔藓。下图示意赛里木湖周边的地形及甲、乙两处的冻胀丘景观照片。
    (1)分析赛里木湖周边易形成冻胀丘的原因。
    (2)分析乙地的冻胀丘分布范围较甲地更广的原因。
    (3)分析赛里木湖周边苔藓广布而甲地却鲜有分布的气候原因。
    【答案】19. 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层分布广;水域面积广,增强了周边的空气湿度,有效增加了降水;植被覆盖率增加,下渗增强,地下水丰富。
    20. 与甲地相比,乙地:坡面地形更开阔;离湖泊更近,水汽更充沛;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降水更多;植被覆盖广,腐殖质层分布较广,土层含水量较多,冻土发育较好且分布较广;地下水较多,容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层。
    21. 甲地距湖泊较远,水汽较少;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较高,蒸发较强;生长环境比较干燥。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喜冻胀丘以及赛里木湖周边的地形及甲、乙两处的冻胀丘景观照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的小丘。从图中可以看出,赛里木湖周边海拔在3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层分布广;赛里木湖水域面积广,增强了周边的空气湿度,增加了降水;植被覆盖率增加,下渗增强,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冻结形成冻胀丘。
    【小问2详解】
    乙地的冻胀丘分布范围较甲地更广的原因可以从冻胀丘形成条件分析。从面积条件看乙地等高线较稀疏,坡面地形开阔。从水分条件看:读图可以看出,乙地离湖泊更近,水汽更充足;地下水较多,容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层。从土壤条件看:由于水分条件更优越,所以,植被覆盖广,腐殖质层分布较广,土层含水量较多,冻土发育较好,且分布较广。
    【小问3详解】
    甲地的冻胀丘上没有喜湿苔藓分布的气候原因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从降水来看,读图可知,甲地距湖泊较远,受湖泊影响小,水汽较少,是西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从气温来看,甲地为山间盆地,处于逆温层中,温度较高,蒸发较强;生长环境比较干燥,所以,甲地的冻胀丘上没有喜湿苔藓分布。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的三清山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公园,拥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该地的花岗岩山体发育有多组水平节理和垂向节理(节理:岩石裂隙)。山体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地貌景观。“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爆、云海雾涛”并称三清山园区四绝。图为三清山地貌演变过程示意图。
    (1)结合示意图,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花岗岩造型石的形成过程。
    (2)分析三清山多云海的自然原因。
    【答案】(1)岩浆侵入地下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受内力挤压断裂抬升,上覆岩层遭受风化、侵蚀剥落,花岗岩出露地表;有多组不同方向的垂向节理,外力沿节理下切侵蚀和重力坍塌形成峰丛、峰林、峰柱;在水平节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植被丰富,蒸腾作用较强;河湖众多,水汽丰富;受三清山的地形抬升,水汽易在山坡(腰)上冷却凝结形成云海。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清山地貌演变过程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知识,主要考察学生,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本题需要按要求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图片I:该地首先经历岩浆入侵,在地下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花岗岩;图片II:该地受内力作用挤压,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位移,相对上升,加上外力作用的影响,花岗岩体上覆岩体经受风化、侵蚀、剥落,导致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图片III:该地花岗岩岩体发育多组垂直方向的节理,外力作用沿着垂直节理向下切侵蚀,并在重力崩塌的影响下形成峰丛、峰林、峰柱等花岗岩微地貌;图片IV:花岗岩岩体发育出水平节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影响,花岗岩岩体变得更加破碎,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小问2详解】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降水丰富;植被丰富,蒸腾作用较强;冬季 山地丘陵地区温较低,同时该山阴雨天气较多,阴天过后,山谷水汽含量丰富;该地区河湖众多,水汽丰富;水汽受到三清山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空气中的 水汽易在山坡或山腰处凝结而形成云海。
    【点睛】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主要作用力在于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 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 和缓,两者作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表形成丰富多姿的地表形态。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描述地势特征可从地势起伏状况、倾斜方向和走势来描述。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高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高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上饶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二地理试卷docx、高二地理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