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0801/0-17079251770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0801/0-170792517705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0801/0-17079251770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0801/1-170792517875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0801/1-17079251787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0801/1-17079251788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礼记》二则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文件包含第22课《礼记》二则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docx、第22课《礼记》二则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2.《礼记》二则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二)大道之行也(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三)课文分析1.文学常识。(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预习作业一、选择题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 ) 矜( ) 男有分( )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答案】 jǔ ɡuān fèn mù wù【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注意“恶”的读音。2.下面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B.初次见面时,还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的话题,因而谈得很少。C.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是否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关键在于是否通过生活现象地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D.未来战争必将是海、陆、空、电、网一体化的新型战争,而在这神秘的战场空间,国家意志将充分得到体现。【答案】C【详解】A.语义重复。“黄发垂髫”意思是:老人和小孩,和“老者”“孩童”重复,去掉“黄发垂髫”。B.表意不明。“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到底指谁,可在前面加上“他”。D.语序不当。把“充分”和“得到”互换位置,改为:得到充分体现。故选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教然后知困。 B.大道之行也C.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A.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指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B.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C.古义:讲究诚信;今义:讲究诚信;D.古义:为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一个词,指独自一个人。故选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D【详解】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故选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味美)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C.大道之行也(宽阔的道路)D.女有归(女子出嫁)【答案】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不正确,“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A.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jiǎn)言,B.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好奇的竹篙(gāo),扬一叶求知的帆,C.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zhǎn),品位其中的或喜或悲的情感,D.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诗文,让我们陶醉、沉溺(ruò)、留连忘返。②这些诗文的魅力在于其描绘了一幅幅绝美的图景: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1)A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秀丽西子,也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2)_________________”的雄浑大漠;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秋天明艳的景致,也有赵师秀《约客》中“(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夏之交的江南诗画。各番景致,美在其中,令人心驰,令人神往。③这些诗文的魅力还在于其造就了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④潜心读书有多种境界。刘禹锡《陋室铭》中“(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陶渊明《饮酒·其五》中“(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让我们在璀璨的古诗文中度过这“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6.下列摘自第①段的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jiǎn)言。B.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好奇的竹篙(gāo),扬一叶求知的帆。C.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zhǎn),品位其中的或喜或悲的情感。D.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诗文,让我们陶醉、沉溺(ruò)、留连忘返。7.根据提示,默写第②、第④段中的古诗文名句。8.古代诗词歌赋承载了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是指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指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B.《大道之行也》中,“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一句,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归,女子回家。C.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等。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一篇赠序。D.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是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是祭祀、扫墓的日子,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答案】6.B 7.⑴乱花渐欲迷人眼⑵长河落日圆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⑸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B【解析】6.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箴(zhēn)言; C.信笺(jiān),品味; D.沉溺(nì),流连忘返;故选B。7.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要求:不能添字,不能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落日圆、碧霄、池塘、蛙、案牍、劳形、见。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归,指女子出嫁。故B错误,选B。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注释]①竖子:对人的鄙称。②挈:提、拎。③畔:田界。④不豫贾:买卖公平。⑤士无尺籍:男子无须服兵役。9.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女有归 田器不归C.是谓大同 不知木兰是女郎 D.以子产为相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10.下面对《大道之行也》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后作者引出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社会强调了政权属于全体成员。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的“养”可以理解为“赡养”,而不是“供养”。C.文中画波浪线句是关于大同社会的设想和对待财物的态度,它倡导人尽其力、物尽其用。D.文章描述的理想社会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盗贼横行,动荡不安。11.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12.甲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13.“选贤与能”是大同社会选拔人才标准,读了乙文,你觉得子产能否称为“贤能”者?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出理由。【答案】9.D 10.B 11.(1)因此/所以人们不仅仅/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不仅仅/不只是疼爱/抚育/抚养自己的子女。(2)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我们/百姓/人民将来依靠谁呢?/归依到哪里呢? 12.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满足物质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能。 13.子产可称得上“贤能”之人。理由一:子产为相,用五年时间改变了郑国混乱的局面,社会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若具体到子产为相某年的政绩也可)。理由二:去世后百姓伤心嚎哭,深感痛惜。理由三:徐挚为相时,国政昏乱、官民不和,亲子不和睦,子产为相时国家安定、百姓和乐。【解析】9.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女子出嫁/回家;C.这/表判断;D.都是“担任、充当”的意思;故选D。10.考查内容理解。B.句意: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儿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养:供养;故选B。11.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独:单独。亲其亲: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2)去:离开;将:将来;安归:依靠谁。12.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可知,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可知,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综述为: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3.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乙】文“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可知,子产为相后,利用五年时间改变了郑国混乱的局面,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结合“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可知,子产去世后百姓们纷纷痛苦,由此反衬出子产深得民心;结合“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可知,徐挚为相时国家混乱,子产为相时国家和谐。由此可得:子产可称得上“贤能”之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虽有至道 (2) 不知其旨也 (3)学学半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故曰:教学相长也。【答案】14.(1)最好的(2)味美(3)同“敩”,教导 15.(1)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2)所以说: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解析】14.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虽有至道”的句意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最好的。(2)“不知其旨也”的句意是: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3)“学学半”的句意是: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注意:(1)然后:这样以后。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2)故:所以。相:互相。长:促进。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