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本卷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座号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夕阳西下,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7)《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团聚时欢乐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
(8)《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倡要把“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山岛竦峙 ②. 遥怜故园菊 ③.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 断肠人在天涯 ⑤.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⑥. 晴空一鹤排云上 ⑦.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⑧.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⑨. 学而不思则罔 ⑩.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词:竦峙、逢、鹤、窗、罔、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深秋的天空褪去了盛夏的( ),像大海一样zhàn ① 蓝。早读课后,我漫步校园中,霎时被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所吸引——那向阳而生的月菊随风摇摆,它们的颜色( ),有的白如雪,恬静优雅;有的红胜火,绚烂夺目……花儿竞相开放,毫不( )地展现它们的魅力。
注视着这秋的使者,我脑海里回响着学生们一张张稚气的脸庞。有的花儿含苞待放,好似在默默zhù ② 蓄力量,像极了孩子们厚积薄发的求学精神;有的花儿微微低头,好似在花叶的荫蔽下匿 ③ 笑,像极了孩子们在课间玩闹时调皮的样子。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处相应的汉字,并为③处加点字标注正确的拼音。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炽热 五光十色 吝惜B. 热烈 五光十色 惋惜
C. 炽热 五彩缤纷 吝惜D. 热烈 五彩缤纷 惋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脑海里回荡着学生们一张张稚气的脸庞。
B. 我脑海里回荡着学生们稚气的一张张脸庞。
C. 我脑海里浮现出学生们稚气的一张张脸庞。
D. 我脑海里浮现出学生们一张张稚气的脸庞。
【答案】2. ①湛 ②贮 ③nì 3. C 4. 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zhàn(湛)蓝:晴天的蓝色;湖海等的深蓝色。
②zhù(贮)蓄:储存,积聚。
③匿(nì)笑: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偷偷地笑,悄悄地笑,不让人发现地笑。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一空,炽热:温度极高,极热。热烈:情绪高昂,兴奋激动。第一空是说夏天温度极高。应选用“炽热”;
二空,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句中形容月菊颜色繁多,用“五彩缤纷”恰当;
三空,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惋惜:怜惜,可惜。此句说花儿竞相开放,都舍得把自己的魅力展现出来。应选用“吝惜”;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画线句搭配不当,应将“回响着”改为“浮现出”。
故选D。
二、阅读(71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3.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形式上都属于绝句,写法上都借写景物抒发诗人的情志。
B. 甲诗写诗人离开故乡的心境,乙诗写随父赴任途中的所见所感。
C. 甲诗中的“月”有丰富的意蕴,乙诗中作者也把山水写得生动。
D. 两首诗都写了沿途的风景,诗人目的在于表现空间的快速转换。
4. 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河流,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3. D 4. ①甲诗表达了作者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②乙诗表达作者渴望冲出罗网、追求个性自由的少年意气。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两首诗都写了沿途的风景,诗人目的在于借景抒情;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甲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外出闯荡,内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喜悦之情;乙诗“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该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5. 结合示例,补充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
6.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8. 选文是一封家书,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劝说儿子?请简要概括。
【答案】5. ①. 要守信、讲礼 ②. 挖洞 ③. 使听到 ④. 不信谣不传谣 ⑤. 轻薄 6. B
7. ①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纪随时光迅速逝去,意志随岁月丧失。
8. (1)修身(2)立志(3)惜时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及启示寓意。
一空,“陈太丘与友期行”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选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二空,“一狼洞其中”意为:另一只狼在柴草堆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挖洞。
三四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闻:使听到。选文讲述一人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告诫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五空,“险躁则不能治性”意为: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才须学也”句意完整;“非学无以广才”与“非志无以成学”为并列关系;
故断句: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淡泊:淡泊自守;无以:不能;明志:明确志向;宁静:宁静专一;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②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去:丧失。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选文内容,诸葛亮明确提到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又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要明确志向、实现远大目标,需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接着他又提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说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据此可得:诸葛亮从修身、立志和惜时三方面来劝说儿子。
【点睛】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手
燕骁
①老屋的旧皮箱里,装着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母亲乌黑的秀发、青涩的面庞、白皙的手指,满溢着青春的气息。然而照片只是过去,我懂事以来,母亲总是忙碌的。
②我参军入伍后,回家的日子一只手便可悉数罗列。偶尔回家探亲,母亲总是闲不住。我劝她:“难得周末,妈你歇会儿吧。”母亲嘴上答应,实际上,不是在厨房做饭,就是在客厅清扫。
③有一次我休假,还未到家时,母亲就打电话说准备了我最爱的辣子鸡,她和父亲都非常想念我。
④那天吃过晚饭,我们围坐闲聊,谈到了家里人谁的手最漂亮。
⑤我说:“爸的手最好看,手掌宽大有力量,指甲月牙形。”
⑥父亲说:“还是你母亲的手最好看,又细又长、又白又嫩。”
⑦“哪里好看咯。”母亲不好意思地说道,说完就悄悄把手放在了身后。
⑧“好看是好看,就是累弯了。”妹妹说话的同时,握住母亲的手。那时我没细看过母亲的手,以为父亲说的话,不过是夫妻之间相互欣赏。
⑨假期短暂,我很快就回单位了。有一天和妹妹打电话时,才知道母亲切菜伤到了手,左手食指连带指甲被切掉一大块,血流不止,疼得整晚睡不着。那时候父亲在单位驻守,我也不在身边。她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忍着没说,直到妹妹回家才告诉我们。
⑩我总惦记着母亲受伤的手,便让妹妹拍几张照片。起初母亲并不情愿,说自己的手不好看。我想,可能是我那晚说的话让母亲伤心了。再三劝说下,母亲总算答应让我帮她看看。收到照片后,我沉默了。母亲的手掌、手背粗糙干燥,像被砂纸磨过一样。因长期泡水,指甲泛白变软,手指明显浮肿,两只小拇指已然弯曲不能伸直。这苍老的手,让我联想到母亲青春不再的面孔,想起她的白发。
⑪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⑫我们三兄妹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秋季,天气转凉,母亲每天一早独自到地里收玉米。有一天下午,天空忽然阴沉下来,转眼间下起瓢泼大雨,气温急转直下。我和妹妹围在火炉前取暖,焦急地等待着母亲。雨一直下个不停,母亲冒着大雨安置好所有粮食。等她回来时,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一双手被雨水泡得苍白浮肿……
⑬冬天时农活虽少一些,家里却还有牲畜需要饲养。母亲自己种了几亩大白菜,每次采摘时,总是赤着手刨冰;切碎菜叶烫煮时,冰渣子与菜刀撞击的声音清脆可闻;为此,母亲的手也总长冻疮……
⑭过往种种,让我不禁想起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⑮时光飞逝,母亲忙忙碌碌几十年了,头上的青丝已经变得花白。父亲说母亲的手非常漂亮,肯定不是假的。她曾经也是花一样的青春少女,拥有细腻柔软的双手。只是,成为妻子和母亲之后,她日夜为家人操劳,青葱玉指早已老茧遍布。母亲的青春变成了对家人的关爱和期盼,刻在双手的每一道皱纹里。
(摘自《解放军报》)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写母亲的手今昔对比,突出母亲为家人而无私付出。
B. ⑫⑬段的插叙回忆了童年生活,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C. 文章多处细致描写母亲的手不好看,与全文表达的主题不符。
D.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在叙述日常生活小事中蕴含着感人力量。
10. 文章围绕“母亲的手”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1. 阅读文章,要学会批注,请完成以下任务。
12. 有人建议将题目《母亲的手》换为《母亲的爱》,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13. 同样写到母爱,本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与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答案】9. C 10. ①家人围坐闲谈母亲“漂亮”的手;②母亲一直忍着不说自己被切伤的手;③母亲冒雨置粮,双手被泡得苍白浮肿;④母亲赤手刨冰摘菜,双手总长冻疮。
11. ①. “悄悄”意思是不让人知道(或叠音词),刻画了母亲在家人面前故意隐藏自己手的无声细节,表现母亲不想家人因看到自己的手而担心的心理。 ②. 比喻,把童年的记忆比作潮水,生动写出了母亲的照片触动了“我”的许多回忆,表达“我”对母亲一直以来默默付出的感激和愧疚、心疼。
12. 不同意。“手”是“我”对母亲情感生发触动点(叙事线索);具体直观,能含蓄表达文章主题,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母亲的爱”较为直白抽象,削弱读者的想象空间。
13. ①《秋》结尾处借写菊花的绽放,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对生命的新认识;②《母》结尾处直抒胸臆,表达对母亲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文章多处细致描写母亲的手不好看,是为了与她年轻时“又细又长、又白又嫩”的手形成对比,以突出母亲日夜操劳,关爱家人的特点。此项“与全文表达的主题不符”理解有误。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文章第④—⑧段可以概括出:我们闲聊时,谈到了家里人谁的手最漂亮,父亲说母亲的手最漂亮;
由文章第⑨段“有一天和妹妹打电话时,才知道母亲切菜伤到了手,左手食指连带指甲被切掉一大块,血流不止,疼得整晚睡不着。那时候父亲在单位驻守,我也不在身边。她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忍着没说,直到妹妹回家才告诉我们”可以概括出:母亲切菜伤到了手,却一直忍着不说;
由文章第⑫段“有一天下午,天空忽然阴沉下来,转眼间下起瓢泼大雨,气温急转直下。我和妹妹围在火炉前取暖,焦急地等待着母亲。雨一直下个不停,母亲冒着大雨安置好所有粮食。等她回来时,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一双手被雨水泡得苍白浮肿……”可以概括出:母亲冒着大雨安置粮食,一双手被雨水泡得苍白浮肿;
由文章第⑬段“母亲自己种了几亩大白菜,每次采摘时,总是赤着手刨冰;切碎菜叶烫煮时,冰渣子与菜刀撞击的声音清脆可闻;为此,母亲的手也总长冻疮……”可以概括出:母亲赤着手刨冰摘菜,手上总长冻疮。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文章第⑦段“母亲不好意思地说道,说完就悄悄把手放在了身后”,“悄悄”是指偷偷,不让人知道的意思。联系第⑥段“父亲说:‘还是你母亲的手最好看,又细又长、又白又嫩’”,第⑧段“好看是好看,就是累弯了”分析,年轻时母亲的手又细又长、又白又嫩,而今青葱玉指早已老茧遍布,她把手藏起来,是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累弯了的手而担心,表现了母亲任劳任怨的品质。
(2)结合第⑪段“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可知,这句话将童年的记忆比作潮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第⑩段“收到照片后,我沉默了。母亲的手掌、手背粗糙干燥,像被砂纸磨过一样。因长期泡水,指甲泛白变软,手指明显浮肿,两只小拇指已然弯曲不能伸直。这苍老的手,让我联想到母亲青春不再的面孔,想起她的白发”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写出母亲的照片触动了“我”的许多回忆,表达“我”对母亲多年来一直为家庭无私奉献而容颜苍老的愧疚和心疼之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首先明确:不同意。本文的几件事“闲聊时父亲说母亲的手最漂亮;手受伤,母亲却一直忍着不说;冒雨置粮,母亲双手被泡得苍白浮肿;赤手刨冰摘菜,母亲双手总长冻疮”都是绕“母亲的手”展开,“母亲的手”是文章的线索,也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描写母亲手的变化,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心疼之情,“母亲的手”是“我”情感发生变化的触发点;“母亲的手”怎么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母亲的爱”范围太广,而且较为抽象,不如“母亲的手”更能深化文章主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文结尾画波浪线句子“只是,成为妻子和母亲之后,她日夜为家人操劳,青葱玉指早已老茧遍布。母亲的青春变成了对家人的关爱和期盼,刻在双手的每一道皱纹里”,这句话直抒胸臆,通过母亲的手的变化,表达了对母亲的心疼、感激之情;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表达情感则比较委婉,作者通过对各色菊花的环境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菊花开得璀璨又努力,正如人的生命一般,我们要热爱生命,过得精彩、过得自信。用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氛围,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鞭策自己要活得像花一样精彩。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之情,感激母亲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四)(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遇良师是人生幸甚之事——怀念贝时璋先生
阎锡蕴
①每个人生命中都有难忘的、温暖的相遇。在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师贝时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贝先生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
②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88年科学出版社《细胞重建》论文集中。贝老对这篇论文的修改,让我经历了他对晚辈严格要求,耐心施教的全过程。他几次把我叫到跟前,用浓重的宁波口音,对这篇文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此外,他还经常戴着老花镜,在文稿上做了密密麻麻的修改,从学术思想到文章架构,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反复修改了十多遍。在贝老长期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也逐渐养成了做事严谨的习惯,并将其传承给我的学生。
③贝老作为一代宗师,在学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体现在贝老实验室的每个工作环节。每次组会,贝老总是平等地与大家一起讨论学术,对于晚辈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独立思考。对每个实验结果,不经过反复推敲和验证,他从来不轻易下结论,也决不轻易发表。如果对某个结果有疑问,贝老还要反复查对原始数据。这种追求科学真理、不随波逐流、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工作者。
④作为一名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文化人,贝老秉承古训,严格操守。他公正无私,做人正直。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他办公桌上总摆放着两沓纸,一沓是带有单位抬头的信纸仅用于公文,另一沓私信所用的纸都是自费购买。耄耋之年,随着听力的衰退,他开始与上门求教的来访者用笔交谈,且毫无倦意。我珍藏着多张他留给我的纸条,纸条上的字迹说着他无声的精神品质。2007年元宵节,我去看望先生,105岁高龄的他用笔告诉我“不仅要科学,还要学做人”,“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⑤贝老是科学家中著名的寿星,为科学贡献了他漫长的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学问,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90多岁时,他还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出门的时间非常精准,与过路的同事亲切问候早安。年过百岁,他思维仍然清晰,时刻关注着科技前沿。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邀请6位科学家,探讨自己的研究设想。然而,“我们要为国家争气”竟成为他留给中国科学界的最后嘱托。就在第二天,2009年10月29日,先生在睡梦中仙逝,享年107岁。此后,每年10月10日贝老诞辰这天,我都会静静地站立在他的铜像前,怀念先生的知遇之恩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节选自《教育家杂志社》)
14. 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语言平实,于平凡中蕴含真情。
B. 贝老自费购买私信用纸,让我们感受到作为科学家的艰辛。
C. 贝老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人、做事、做学问都令人感动。
D. “我们要为国家争气”是贝老留给中国科学界的最后嘱托。
15. 阅读②-⑤段,找出关键句,理清作者思路。
16. 文章在记叙贝老的事例时,也穿插对他的评价,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14. B 15. (1)循循善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独立思考。
(2)贝老为科学贡献了他漫长的一生。
(3)教“我”养成做事严谨的习惯。
(4)教“我”做人要厚道。
16. 示例:点明了贝老的科学精神及对后学者影响;表达作者感激和崇敬之情,深化文章主题;叙议结合,增强层次感与感染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
B.根据第④段“他公正无私,做人正直。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他办公桌上总摆放着两沓纸,一沓是带有单位抬头的信纸仅用于公文,另一沓私信所用的纸都是自费购买”可知,贝老自费购买私信用纸,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公正无私,做人正直,而不是作为科学家的艰辛;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一空,根据第③段“贝老作为一代宗师,在学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体现在贝老实验室的每个工作环节。每次组会,贝老总是平等地与大家一起讨论学术,对于晚辈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独立思考……”可以概括为:循循善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独立思考;
二空,根据第⑤段“贝老是科学家中著名的寿星,为科学贡献了他漫长的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学问,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此后,每年10月10日贝老诞辰这天,我都会静静地站立在他的铜像前,怀念先生的知遇之恩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贝老为科学贡献一生;
三空,根据第②段“在贝老长期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也逐渐养成了做事严谨的习惯,并将其传承给我的学生”可以概括为:“我”养成做事严谨的习惯;
四空,根据第④段“105岁高龄的他用笔告诉我‘不仅要科学,还要学做人’,‘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可以概括为:“告诉“我”做人要厚道。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的赏析。
结合第③段“每次组会,贝老总是平等地与大家一起讨论学术,对于晚辈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独立思考。对每个实验结果,不经过反复推敲和验证,他从来不轻易下结论,也决不轻易发表。如果对某个结果有疑问,贝老还要反复查对原始数据”,这是记叙贝老的事迹。“这种追求科学真理、不随波逐流、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工作者”是针对上述事迹做出的评价,这段议论性文字,高度评价贝老科学精神对青年工作者的影响。作者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更能表达对贝老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深化文章主旨。
(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9年级学生个人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这份问卷的问题,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作答。请在相应选项的方框内画钩,个别问题需要你写出简短的回答。
1.你每年阅读的课外书数量是多少?(单选)
□0本 □1-4本 □5-10本 □10本以上
2.课外阅读时,你会阅读下列哪些类型的图书?(多选)
□时文杂志 □网络小说 □文学名著 □卡通漫画
3.课外阅读时,你有哪些好的阅读习惯,请在下面横线上列出。
材料二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至三部文学名著。下面是某中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材料三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中小学的孩子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节选自朱光潜《青少年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1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问卷的内容不分对错,目的在于鼓励被调查者能如实填写。
B.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C. 如果在读书中寻出趣味,离开学校做事就可能不被恶习惯引诱。
D. 朱光潜认为读书不要依靠别人指导,而靠自己抉择的探险过程。
18. 你从材料二中获得哪些主要信息?请概括。
19.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撰写一篇调查报告需要哪些步骤。
20. 下面是某同学读文学名著《西游记》时设计的阅读表格,请你将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17. D 18. (1)该中学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大部分在1-4本之间;(2)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型以文学名著为主。
19. 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数据、提出应对建议。
20. ①. 唐僧师徒四人路阻火焰山,孙悟空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灭火。罗不肯借扇,悟空施计借到假扇,火势却越来越大。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二次借扇,又被牛魔王变成的八戒骗去真扇。天兵天将助悟空降伏牛魔王,借到真的芭蕉扇,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 ②. 示例:精读,跳读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D.根据材料三“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可知,朱光潜的观点是: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需要去抉择;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左边的柱状图来看,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10本以上的只占8%,1-4本的占大多数,是67%;由此可见: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量较少,大部分在1-4本之间;根据饼状图来看,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型中,文学名著占比在55%;由此可知: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以文学名著为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调查报告。
材料一为“7-9年级学生个人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材料二为某中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材料三为朱光潜《青少年如何培养阅读习惯》,据此可知,撰写调查报告一般包括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数据、提出应对建议等步骤。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一空,结合“却才斗到沉酣处,不觉西方坠日头。罗刹忙将真扇子,一扇挥动鬼神愁”“那火焰山平平熄焰,寂寂除光”可知,选段讲述的是:三调芭蕉扇。相关内容概括: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孙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孙,孙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孙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孙大战牛魔王,铁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孙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向西赶路。
二空,在阅读“三调芭蕉扇”时,对于人物对话可采用精读方式,体会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涉及到的地名、诗文等晦涩难懂的部分采用跳读方式。
三、作文(60分)
21. 请以《走向田野》为题,以“我踏上了通往田野的小路……”为开头,续写故事。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套作、不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走向田野
我踏上了通往田野小路,田野的气息是清新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我沿着田间小路前行,路边的稻田绿油油的,微风吹过,稻田荡起层层波浪,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阳光洒在绿油油的稻田上,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沿着田间小路前行,耳边传来鸟儿的歌声,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
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我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然而,每当我走向田野,那些疲惫和迷茫就会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和平和。在田野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那些在城市中看不到的,听不到的,感受不到的,都在这里一一展现。我看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欢快的歌声,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我走到了一片玉米地旁,玉米秆上挂满了硕大的玉米,它们像一颗颗金色的宝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轻轻地摸了摸,感觉到了它们的饱满和质感,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农民的辛勤付出的回报。
在田野中,我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中忙碌地觅食。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我站在田野中,任由微风吹拂,任由阳光洒落。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暖与包容,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我知道,这片田野不仅仅是一片土地,它更是我们生活的源泉,是我们心灵的寄托。
走向田野,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感悟。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下城市的喧嚣和繁忙,静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让我们一起走向田野,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真谛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走向田野》这个作文题目充满了诗意和深度,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去体验和感受田野的魅力和生机。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题目中的“走向田野”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心灵的觉醒和成长。田野,往往代表着自然、纯净、原始和未受污染的世界,而“走向”则暗示了一种行动、追求或向往。整体看来,这个题目可以被理解为对自然的追求、对原始生活方式的向往,或者是对现代生活压力的逃避。通过走向田野,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们与自然的距离。首句“我踏上了通往田野的小路……”为文章设置了一种情境,下文应该续写在此情境下发生的故事。
第二,立意。题目中的“田野”不仅仅指的是农田或者大自然,它还可以象征着生活的广阔天地,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等。所以,你的“走向田野”是想要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还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你是想要展示你的探索精神,还是想要反映社会的某些现象?根据题目内涵,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例如,可以写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或者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等。因此,在立意上,可以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生活的真谛、成长的过程等主题。
第三,选材。在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田野之旅,或者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到的田野风光和故事。在构思时,可以采用多种手法,如描写、叙述、议论等,将田野的美丽、生机和力量展现给读者。同时,要注意将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与田野的景物和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对田野中的景物、动物、人物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田野的美丽和生机。例如,可以描写金黄的麦田、欢快的鸟鸣、忙碌的农民等。在作文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田野的感受和体验。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情感变化等线索来组织文章,使其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篇目
给加点字注释
启示或寓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_____
《狼》
一狼洞其中 洞:_____
要敢于向敌人作斗争。
《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闻:_____
_____
《诫子书》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_____
要勤学励志,淡泊宁静。
原文
任务
批注
母亲不好意思地说道,说完就悄悄把手放在了身后。
品味“悄悄”的表达效果
(1)________________
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________________
阅读时间:2023.12.10
阅读时长:30-50分钟
阅读回目:第59-61回
内容概括:
(1)________________
摘要:
“却才斗到沉酣处,不觉西方坠日头。罗刹忙将真扇子,一扇挥动鬼神愁!”(第59回)
“那火焰山平平熄焰,寂寂除光。”(第61回)
阅读方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
08,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8,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基础知识综合,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