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共8页。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摸鱼儿 观潮①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暴, 消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 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②。滔天力倦知何事? 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③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④,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 ①观潮:指观看杭州湾的钱塘江海潮。 叶丞相:即叶衡, 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曾向朝廷力荐辛弃疾。②人间儿戏「弩:《宋史·河渠志》载, 钱武肃工筑江堤, 为阻潮水冲击,命强弩数百射潮头。③属镂怨愤: 指吴工大差不纳伍子胥的忠告,接受越王勾践的假降,赐属镂剑命伍子胥自刎,死后又弃尸江中之事。④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 据传,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 便携带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视听结合,以“半空鸥鹭”勾连出如战鼓擂动般地动山摇的钱塘潮声。
    B.“组练”是军士穿的两种衣甲,词作以军队喻潮水,写出潮水的汹涌气势。
    C.上阙以“平步”“蹙踏”等动词精练传神地写出吴儿迎潮而上的健勇豪情。
    D.全词从吴儿踏浪写到了历史上的吴越之争,意境宏大开阔,语言明快自然。
    16.本词下片用三个典故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浙江省台州区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其九)
    欧阳修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①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②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注】①遗(yí):撒落。②授衣时节:农历九月。授衣,备制冬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写时至九月,霜浓寒重,山野间到处都是即将凋败的红色树叶。
    B.“惟有”句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金粉”运用借喻,比喻菊花撒落的花瓣。
    C.下阕前两句写天气特点,天色阴沉,阴晴难料,“嫩”字形容天气刚刚变冷。
    D.“新雁”二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风”“云”景物,将读者带入萧瑟、凄凉之境。
    16.有人认为,本词上阕末句与下阕末句在语意上“笔断意连”。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卷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语出 《战国策·齐策》 :土偶人对桃梗说: “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1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首联意为蝉在高树吸风饮露而“难饱”,叫声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的。
    B. 颔联两句提到蝉的鸣声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C. 诗人由蝉的叫声想到自己的遭遇,官职卑微,飘沦憔悴,而故园也已经荒芜不堪了。
    D. 尾联诗人对蝉的鸣叫感到厌烦,认为蝉是在警示自己,而自己已经举家清贫一无所有了。
    16.《岘佣说诗》提到,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请结合全诗谈谈李商隐在蝉声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6分)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村行①
    王禹偶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王禹傅时任商州团练副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便照应了诗题,点明了此次村行的时令、地点以及出行的方式,诗人正是在黄菊绽放的初秋于山间小路信马骑行。
    B.颔联结构整饬,“万壑”“数峰”数量相对,“有声”“无语”动静相对,“斜阳”“晚籁”
    视听相对,彰显了诗人的惆怅。
    C.颈联侧重呈现意象的色彩,棠梨叶的胭脂色与荞麦花的雪白共同构成了秋日斑斓的美好意境,体现了“以画入诗”的特点。
    D.全诗善用衬托,或互为映衬,如红白相得益彰,使红更艳、白更纯;或突出一方,如“有声”的妙趣与“鸟鸣山更幽”接近。
    16.陆机《文赋》有言“诗缘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所抒之情。(6分)
    浙江省台温联谊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白诗从秋夜的新霜落笔,一个“轻”字,表达出悄无声息的氛围,却透出寒冷和萧瑟。
    B. 白诗写严寒刺骨时,芭蕉折断、荷花歪斜,从侧面衬托出东篱菊的傲霜耐寒。
    C. 元诗首句赞叹陶渊明屋舍外所种秋菊之多,花开之盛,环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情愉悦。
    D. 白诗和元诗都托物言志,盛赞菊花凌寒傲冷的清高坚贞品格。
    16. 同样是咏菊,元稹“遍绕篱边日渐斜”,《红楼梦》中林黛玉也“绕篱欹石自沉音”。请简要分析两人“绕篱赏菊”这一行为背后情感的异同。 (6分)
    浙江省G7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5~16题。
    解连环·孤雁
    张炎①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③谩:同“漫”,徒然。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起句境界暗淡、空阔、寂寥,把雁置于空旷中,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 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境况。
    C. 借“残毡拥雪”“锦筝弹怨”两个典故中被幽囚的苏武和被废黜的陈皇后表达对雁群的怨恨。
    D. 全词注重描写孤雁内心情感的变化,由“怅”到“怨”,由“怨”到“呼”,再到“怕”,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
    16.“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古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6分)
    古代诗歌阅读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三语文试卷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摸鱼儿 观潮①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暴, 消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 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②。滔天力倦知何事? 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③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④,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 ①观潮:指观看杭州湾的钱塘江海潮。 叶丞相:即叶衡, 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曾向朝廷力荐辛弃疾。②人间儿戏「弩:《宋史·河渠志》载, 钱武肃工筑江堤, 为阻潮水冲击,命强弩数百射潮头。③属镂怨愤: 指吴工大差不纳伍子胥的忠告,接受越王勾践的假降,赐属镂剑命伍子胥自刎,死后又弃尸江中之事。④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 据传,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 便携带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视听结合,以“半空鸥鹭”勾连出如战鼓擂动般地动山摇的钱塘潮声。
    B.“组练”是军士穿的两种衣甲,词作以军队喻潮水,写出潮水的汹涌气势。
    C.上阙以“平步”“蹙踏”等动词精练传神地写出吴儿迎潮而上的健勇豪情。
    D.全词从吴儿踏浪写到了历史上的吴越之争,意境宏大开阔,语言明快自然。
    16.本词下片用三个典故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5. D(全词上阙多用修辞极状潮水的汹涌和吴儿的豪迈,下阕多用典故表达对自身、国家与历史的情感与思考,可见语言风格并非“明快自然”。)
    16.①称钱武肃王阻潮水冲击、命强弩数百射潮头是“人间儿戏”,通过否定钱王暗讽当朝统治者的昏聩,抒发了个人的无奈之情。
    ②借武子胥的愤恨、含冤千古的遭遇,批评了统治者不善用人。抒发了个人功业上不得志的抑愤之情。
    ③以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灭国、使范蠡得以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批判了统治者不接纳诤言,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失落。
    (评分标准:每点2分)
    浙江省台州区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其九)
    欧阳修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①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②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注】①遗(yí):撒落。②授衣时节:农历九月。授衣,备制冬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写时至九月,霜浓寒重,山野间到处都是即将凋败的红色树叶。
    B.“惟有”句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金粉”运用借喻,比喻菊花撒落的花瓣。
    C.下阕前两句写天气特点,天色阴沉,阴晴难料,“嫩”字形容天气刚刚变冷。
    D.“新雁”二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风”“云”景物,将读者带入萧瑟、凄凉之境。
    16.有人认为,本词上阕末句与下阕末句在语意上“笔断意连”。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 。”
    15. D 【解析】“从视觉角度”概括不全。“新雁一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景,“风又劲”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景。
    16.①上阕末句只说到重阳已近,天气变冷,下阕末句才点明思乡、思亲主旨。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似无关联,故为“笔断”;②重阳节为“佳节”,佳节临近,鸿雁南归,词人目睹此景,倍加思乡、思亲。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实有关联,故为“意连”。(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卷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语出 《战国策·齐策》 :土偶人对桃梗说: “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1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首联意为蝉在高树吸风饮露而“难饱”,叫声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的。
    B. 颔联两句提到蝉的鸣声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C. 诗人由蝉的叫声想到自己的遭遇,官职卑微,飘沦憔悴,而故园也已经荒芜不堪了。
    D. 尾联诗人对蝉的鸣叫感到厌烦,认为蝉是在警示自己,而自己已经举家清贫一无所有了。
    16.《岘佣说诗》提到,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请结合全诗谈谈李商隐在蝉声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6分)
    15. (3分) D 厌烦错。
    16. (6分) ①首联以蝉喻己,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传达出作者现实生活的清贫; ②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喟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③颈联直抒胸臆,感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引起他的思乡之情。④尾联再次借蝉声表达诗人高洁傲岸的精神追求,即使一贫如洗也不改其志。 (写出3 点即给满分)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村行①
    王禹偶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王禹傅时任商州团练副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便照应了诗题,点明了此次村行的时令、地点以及出行的方式,诗人正是在黄菊绽放的初秋于山间小路信马骑行。
    B.颔联结构整饬,“万壑”“数峰”数量相对,“有声”“无语”动静相对,“斜阳”“晚籁”
    视听相对,彰显了诗人的惆怅。
    C.颈联侧重呈现意象的色彩,棠梨叶的胭脂色与荞麦花的雪白共同构成了秋日斑斓的美好意境,体现了“以画入诗”的特点。
    D.全诗善用衬托,或互为映衬,如红白相得益彰,使红更艳、白更纯;或突出一方,如“有声”的妙趣与“鸟鸣山更幽”接近。
    16.陆机《文赋》有言“诗缘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所抒之情。(6分)
    15.B【解析】“彰显了诗人的惆怅”有误。
    16.①对山野旖旎风光的喜爱流连之情,“信马悠悠”写出了出行时的悠然神态,“晚籁”“斜阳”也可见出流连之久;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意,“似吾乡”含蓄地点出了潜藏在作者内心深处不得归家又睹物思乡的愁思与惆怅;③长期宦海浮沉带来的仕途失意、羁旅漂泊之感。(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浙江省台温联谊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白诗从秋夜的新霜落笔,一个“轻”字,表达出悄无声息的氛围,却透出寒冷和萧瑟。
    B. 白诗写严寒刺骨时,芭蕉折断、荷花歪斜,从侧面衬托出东篱菊的傲霜耐寒。
    C. 元诗首句赞叹陶渊明屋舍外所种秋菊之多,花开之盛,环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情愉悦。
    D. 白诗和元诗都托物言志,盛赞菊花凌寒傲冷的清高坚贞品格。
    16. 同样是咏菊,元稹“遍绕篱边日渐斜”,《红楼梦》中林黛玉也“绕篱欹石自沉音”。请简要分析两人“绕篱赏菊”这一行为背后情感的异同。 (6分)
    15. C【解析】元诗首句写自家屋舍外菊花环绕,好似陶渊明家之感。
    16. 相同:两人专注看花,赏菊入迷,都对菊花由衷喜爱,流连忘返。(2分)不同:①元稹钟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因此要纵情赏菊。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2分)②林黛玉独自赏菊,借颂扬菊花来抒发自我愁怨,诉说无人理解她像秋菊一般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情怀。(2分)
    浙江省G7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5~16题。
    解连环·孤雁
    张炎①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③谩:同“漫”,徒然。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起句境界暗淡、空阔、寂寥,把雁置于空旷中,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 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境况。
    C. 借“残毡拥雪”“锦筝弹怨”两个典故中被幽囚的苏武和被废黜的陈皇后表达对雁群的怨恨。
    D. 全词注重描写孤雁内心情感的变化,由“怅”到“怨”,由“怨”到“呼”,再到“怕”,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
    16.“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古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6分)
    15. C【解析】“表达对雁群的怨恨”错误,“残毡拥雪”句是说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苏武,“锦筝弹怨”句是说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陈皇后,用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此处不是对雁群的怨恨,而是对失群孤独的怅恨。
    16. ①“一事”为孤雁。本词为咏物词,通过歌咏孤雁,托物言志。借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情志。②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以雁喻己,借孤雁“怅”“怨”“呼”“怕”的身世沉浮喻指自己的身世沉浮,烘托渲染了孤雁及词人离群失伴、孤苦无依的处境。③借身世沉浮寄托家国盛衰,抒发了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亡国之痛和漂泊之苦。(6分,每点2分)

    相关试卷

    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共30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4届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