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酸和碱分层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354432/0-17080870528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单元酸和碱分层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354432/0-17080870529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单元酸和碱分层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354432/0-17080870529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单元酸和碱分层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十单元酸和碱分层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共14页。
第十单元酸和碱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干冰在空气中升华时,周围出现白雾B.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浅绿色溶液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2.下列盐酸的用途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的是( )A.制氢气 B.除铁锈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D.溶解氧化铜3.下列各组物质,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发生反应的是A.大理石和稀盐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石灰水和二氧化碳 D.锌和稀硫酸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属于纯净物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C.正常的雨水显酸性,pH≈5. 6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5.懂得必要的事故处理技能对保障人身安全十分重要,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A.有小孩掉落富含二氧化碳或硫化氢的溶洞中,应立即下洞救人B.不小心打翻酒精灯造成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C.做实验时不慎将NaOH溶液沾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之后,涂上硼酸或醋酸溶液D.因胃酸过多引起胃部的不适,可以服用医药级氢氧化镁片加以中和6.生活中物质的pH大于7的是A.苏打水 B.食盐水 C.雪碧 D.食醋7.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溶液组成B.酸的通性C.空气中物质的含量D.燃烧的条件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合金的硬度一定大于各成分金属 B.最早的合金是黄铜C.洗洁精清洗油污时发生乳化现象 D.浓硫酸可以干燥氨气9.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A.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氧气有关B.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C.探究盐酸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H+D.探究滴加了酚酞试液的中和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10.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CO2+2NaOH═Na2CO3+H2O B.Fe2O3+3H2SO4═Fe2(SO4)3+3H2OC.Fe+2HCl═FeCl2+H2↑ D.KOH+HNO3═KNO3+H2O二、判断题11.浓盐酸试剂瓶敞口久置后质量减轻,所以浓硫酸敞口久置质量也减轻( )12.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13.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 14.分离CaO与CaCO3固体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15.酸的化学性质有相似性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H+。( )三、综合应用题16.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的用途广泛,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1)下列有关金属材料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铁片在海水中不易生锈 B.铝片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C.钢是纯铁 D.纯铜硬度高于黄铜(铜锌合金)(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生活中常用稀盐酸除铁锈,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现有三名同学为验证铝、铁、铜、银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分别设计方案,所用试剂如下:甲同学:铜丝、银丝、硫酸铝溶液、硫酸亚铁溶液乙同学:铝丝、铁丝、银丝、稀盐酸、硫酸铜溶液丙同学:铝丝、铜丝、硝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①甲同学的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原因 。②乙同学要用稀盐酸验证铝、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③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将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4)小倩同学根据工业炼铁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加热一段时间后,A装置玻璃管内的现象是 。②你认为该装置是否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并说明理由 。(5)现有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17.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和金属材料。请回答:(1)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制作导线的紫红色金属是 。(2)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普遍使用。铁制品表面的锈要及时除去,这是因为铁锈具有 结构,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工业上常用稀盐酸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制品不需要除锈,这是因为铝表面能形成 ,可以阻止铝进一步氧化。(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Ⅰ甲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赤铁矿粉与过量的木炭粉混合后,用下图所示装置以合理的操作步骤测定(假设杂质始终不发生变化)。查阅资料: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①写出B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实验中持续道入干燥的氮气,停止加热前 (选填“是”或“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以防止倒吸。③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是完全的,那么甲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变化测定出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原因是 。Ⅱ乙同学取矿石样品10g,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2g(假设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发生反应)。则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铁的质量为 g(精确到0.01g)。18.某化学实验室用稀硫酸处理含有氢氧化钠的废水,现取废水样品80g倒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然后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并不断搅拌至恰好完全反应时共用去稀硫酸 50g,请回答问题。(1)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2)计算80g废水样品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3)往上述 80g 废水样品中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至过量,请在下图画出生成 Na2SO4质量随加入稀硫酸质量变化的曲线,并作出必要的标注 。(4)实验室用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100g,需98%的浓硫酸的质量是 g。参考答案:1.A【详解】A、干冰在空气中升华时吸热,周围水蒸气降温液化,出现白雾,故A说法正确;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有白雾出现,而不是白烟,故B说法错误;C、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红色溶液,故C说法错误;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不产生雾,故D说法错误;故选A。2.C【分析】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钙微溶于水。【详解】A、稀盐酸、稀硫酸都能够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故A正确;B、稀盐酸、稀硫酸都能够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故B正确;C、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故C不正确;D、稀盐酸、稀硫酸都能够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故D正确。故选C。3.B【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详解】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不需要借助指示剂,故A不符合题意;B、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故B符合题意;C、石灰水和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产生,不需要借助指示剂,故C不符合题意;D、锌和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不需要借助指示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不大,需要注意中和反应一定发生但是没有明显现象。4.C【详解】A、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净化处理后,还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选项A说法错误;B、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说法错误;C、正常的雨水因溶解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而显弱酸性,pH≈5.6,选项C说法正确;D、水沸腾可以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C。5.A【详解】A、有小孩掉落富含二氧化碳或硫化氢的溶洞中,不要盲目下洞救人,因为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会导致窒息,硫化氢有毒,会导致中毒,A做法错误;B、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既隔绝了空气又降低了温度,B做法正确;C、不慎将NaOH溶液沾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之后,涂上硼酸或醋酸溶液(不能用盐酸等强酸),中和掉多余的氢氧化钠,C做法正确;D、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镁可以与胃酸反应,消耗掉过多的胃酸,治疗胃酸过多引起胃部的不适,D做法正确。故选A。6.A【详解】A、苏打水含有碳酸钠,显碱性,pH>7;B、食盐水显中性,pH=7;C、雪碧中含有碳酸,显酸性,pH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