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杨振宁作为科学家对邓稼先有职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同学和朋友对邓稼先有个人深厚情感的表达。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再次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好友的。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阅读第五、第六部分,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对作者的语言进行品味。
2.探究过程
(1)自主阅读第五部分,圈画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并进行批注。
(2)自主阅读第六部分,说一说,作者引用自己和许鹿希女士的信件,表达了什么?
(3)小组内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形成小组结论,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3.成果展示
(1)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虽然是2个问句,但作者想表达的是肯定。因为作者和邓稼先同为科学家,又是多年好友,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了解和同为科学家的判断。两个问句,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深切的怀念、深度的理解与深重的敬佩。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作者选取典型场景,刻画了面对危急状况,邓稼先依然镇定自若,坚守不移的形象,展现了邓稼先临危不惧、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以及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与恶劣,并且将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邓稼先的言行思想。
五四时代的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下,突出了邓稼先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2)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二)合作探究二
文章有2个部分,似乎与展现邓稼先的品质并无什么关系,这就是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
1.探究任务
阅读第一、四两部分,想一想,这2个部分能否删去?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2)小组讨论:
①这2部分的内容对于展现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是否有作用?
②作者为什么要将这2部分分别放置在第1和第4部分?
(3)整理小组结论,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在班级内进行汇报。
3.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是对祖国、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教师点拨:第一部分的前半段中,作者用短句单独成段,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作者将1898年的四个史实单独成段,增强了渲染力,鲜明有力地展现了百年前这个“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渲染出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迫感,同时与后文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形成鲜明的反差。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4.活动小结
教师点拨:可以说,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四部分,则是作者作为一位老友、一位爱国者的自白,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第二部分内容的展开,因此,二者都不可或缺。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深入体会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两位科学家的爱国之情。
三、课堂小结
今天,在对文章内容的细致品味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一代科学家们对祖国的挚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生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都应“居安思危”,不忘民族苦难,心怀报国之志,用我们的双手捍卫先辈们用血肉换来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最后,让我们一起齐读第一部分,再次感受“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学生跟读或请一位同学范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本课内容,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
邓稼先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节选)
作者:张曼菱 来源:《光明日报》
有的人,前面加什么样的缀饰,都不如直呼其名,更具万钧之力,显其伟岸身躯。
简单的三个字:邓稼先,在国人心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某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改变山河的霹雳光照。
2001年夏,我带摄制组走进邓稼先家,邓夫人许鹿希说,这是她首次接受采访拍摄。
2002年春,我采访杨振宁,这位科学的巨子侃侃而谈,但当说到邓稼先时,神情立刻凝然。
今年9月22日,杨振宁发表了百岁生日演讲,在其中以恳切的深情向国人再提“稼先”:“……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稼先会满意的”,这位科学巨子的灵魂里有着一座圣坛,让人们更加理解了他。
这对旷世之友的最后一张合影是在医院病房的走廊上,离邓稼先离世没有几天了,杨振宁带了花束去探望。邓稼先对妻子讲:“这是西方的风俗,振宁是来送我的。”
照片上身患绝症的邓稼先嘴角渗血,但他依然微笑着。
邓稼先嘱咐夫人将家中一块古砚送给杨振宁,说:“他对我的帮助和情谊太大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留下遗言:我死而无憾。
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信上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回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了解科学家及爱国精神。
五、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小组内分享上节课后搜集的“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选取一名资料整理最详细清晰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在班级内分享。
2.课后作业
借助搜集的资料,完成一期主题手抄报。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综合训练能力。
【板书设计】
邓稼先
品语言 知时代 体感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邓稼先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精读课文,探究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