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忆鲁迅先生第1课时 精品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5430/0-17081379585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 回忆鲁迅先生第1课时 精品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5430/0-17081379586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 回忆鲁迅先生第1课时 精品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5430/0-1708137958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人教部编版回忆鲁迅先生第1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回忆鲁迅先生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梳理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梳理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伟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位凡人,“平易近人,乐观开朗”是他真实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去领略伟大而又平凡的鲁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从伟人和凡人的对比中了解鲁迅的截然不同的品格特点,让学生对鲁迅有了多方面的认识,吸引学生去阅读文章。
二、夯实基础
1.巩固旧知
出示鲁迅相关文学常识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填一填: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 、 ,散文诗集 ,散文集 ,以及大量杂文。
预设:周树人 革命家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2.初读感知
(1)文学常识
出示萧红的相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中学时代喜欢绘画和文学,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2)字词检测
舀(yǎ) 揩(kāi) 碟(dié) 捆(kǔn) 咳嗽(ké su) 调羹(tiá gēng)
绞(jiǎ)肉 薪(xīn)金 校(jià)对 草率(shuài) 洗澡(zǎ) 悠(yōu)然
biàn(方便)
jì(救济)
吩咐(fēn fù) 抹(mǒ)杀 疙瘩(gē dɑ) 深恶(wù)痛绝 不以为然(rán)
济
jǐ(人才济济)
pián(大腹便便)
便
wù(深恶痛绝)
luò(段落)
恶
ě(恶心)
là(落枕)
è(凶恶)
là(丢三落四)
落
luō(大大落落)
安顿:安稳。
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擦,抹。
阖:闭合。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3)初读反馈
提问: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预设:从文中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过渡:本文是作家萧红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写下的深情回忆先生的散文。接下来,让我们初探文本,感受萧红笔下别样的鲁迅。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氛围,为深入理解文章打好基础。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从点滴琐事中读别样的鲁迅:
梳理文中与鲁迅先生相关的生活片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鲁迅的形象特征。
2.过程安排
(1)找到文中描写点滴生活的文字读一读,并将自己的阅读收获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2)小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归纳文中描写的生活片段。
(3)班级交流: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师生交流这些生活片段体现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3.成果展示
(1)小组汇报:交流并明确文中描写的生活片段。
预设:
小结: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2)师生交流这些片段体现的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
预设:
①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鲁迅爽朗、平易近人。
②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③在鲁迅家做客人(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和待人热情。
④鲁迅先生开玩笑: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⑤梅雨雨季的一个晴天:突出鲁迅先生对光明的渴望。
⑥鲁迅先生读青年来信:突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年,但也爱憎分明。
⑦鲁迅先生对待自己的原稿和校样:突出鲁迅先生的淡泊名利。
⑧看电影自己不乘车,让家人坐车:表现鲁迅先生节俭,对家人朋友的关怀。
⑨翻书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⑩写鲁迅先生午后待客,体现他待客热情;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工作。
⑪“吃鱼丸”一事(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实事求是、严谨务实。
⑫鲁迅先生认真包书:表现鲁迅做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⑬鲁迅先生带病坚持工作:突出鲁迅先生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点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要点,并相机板书鲁迅先生的重点生活片段及其体现的鲁迅形象。(详见板书设计)
教师点拨:
(1)在同学们梳理出来的事件中,还写到了海婴顽皮、许先生很忙等事件,这些内容与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先思考,然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
预设:作者试图通过生活琐事还原一个走下神坛、去符号化的鲁迅先生。特别记录下这些与先生有着丝缕关联的琐事,看似闲笔,但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同时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使先生有了尘俗气息,令人可以亲近。
(2)本文写我们心中的“伟人”鲁迅,写的却是些生活小事。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你喜欢这样的选材方式吗?
预设:喜欢这样的选材方式。因为表现鲁迅作为伟人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如同本文这样通过选取生活琐事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的文章则比较少见。萧红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生活场景,信笔写来,使先生有了人间烟火气。
5.活动小结
我们通过梳理人物的主要事件或片段,从生活点滴中读到了一个别样的鲁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展示、交流阅读成果为主,教师仅作适度指导、归纳与提炼。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将学生较为零散的认知系统化。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萧红的回忆,我们在点滴琐事中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他有和普通人一样的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友情……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深入细节感受鲁迅先生的平凡可亲吧!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自然而然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拓展延伸
1.类文阅读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做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矩,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同是回忆性文章,萧红从小事着眼,刻画了一个“平凡”的鲁迅;而巴金却从大处着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的鲁迅。鲁迅先生对中国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课下不妨读一读巴金先生的《悼鲁迅先生》全文。
2.名言积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以“笔”为武器,与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很多以表心志的文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设计意图:通过同主题文章的推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同时拓展视野。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基础过关:工整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搜集并背记鲁迅先生的其他经典名言。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设计,借助书写练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搜集更多的鲁迅经典名言,加深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笑声 乐观爽朗 平易近人
走路 雷厉风行 勇往直前
真实的
富有人情味的
生活化的
待客 性格随和 幽默风趣
读信 关心青年 爱憎分明
捆书 做事认真 一丝不苟
工作 不同寻常 忘我精神
……自然段
生活片段
自然段
生活片段
1
鲁迅的笑
31—34
许先生很忙
2
鲁迅走路的姿态
35—40
夜里去看电影
3—13
在鲁迅家里做客人(详写)
41—42
鲁迅先生的休息
14—17
鲁迅和“我”开玩笑
43—54
鲁迅先生待客和工作(详写)
18—23
梅雨雨季的一个晴天
55—60
“吃鱼丸”一事
24—26
鲁迅读青年的来信
61—63
鲁迅认真包书
27—30
鲁迅对待自己的原稿和校样
64—67
带病拼命地工作(详写)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 人物生活事例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