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第1课时 精品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5446/0-170813798025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 驿路梨花第1课时 精品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55446/0-17081379803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不能没有花朵,人世间不能没有真情。我相信同学们见过最美的花朵,也体验过最美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去感悟那美好的心灵。请翻开课文《驿路梨花》。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字词检测
qià miè yì huǎng jùn
陡 峭 竹 篾 驿 路 恍 惚 菌 子
qì niǎn cóng jǐ
修 葺 撵 走 花 丛 麂 子
2.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因工作需要,他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写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的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驿路梨花》等。
3.写作背景
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想起了过去在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顿时,一种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同时正音,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略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完成下列表格。
2.探究方法
(1)速读课文,5分钟读完。
(2)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阅读重点。
(3)把握段落主要内容,提炼概括事件。
3.技法点拨
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4.成果展示
师总结: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略读文章,抓住重点语句,概括主要事件,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
过渡:“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1.探究任务
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围绕“谁是茅屋的主人”来圈画关键语句,思考悬念和误会。
(2)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结论。
(3)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3.成果展示
第一次悬念: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的月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房门反扣,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产生的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
第一次误会: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
第二次悬念,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产生第二次悬念。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瑶族人的老人讲述产生了第二次误会,认为哈尼小姑娘是茅屋的主人。
第三次悬念:“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梨花丛中闪现出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料想她就是梨花,可是梨花说他们不是主人。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第二次误会消除了,接着产生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样写的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筛选圈画关键语句,进行筛选信息,并总结概括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课堂小结
随着谜底的解开、误会的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我们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同理心(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传递。正是他们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在风雨中的依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七颗钻石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倒在草地上。她醒来时,罐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喜出望外的她想喝个够,但想到生病的妈妈,她赶紧抱着水罐往回跑,匆忙中,她被脚下的一条小狗绊倒了。奇怪的是,水罐好好的,水一点也没洒,看到可怜的小狗,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让小狗舔净了。这时,水罐变成了银的。回到家,小姑娘把水罐交给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快死了,还是你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瞬间,银罐变成了金罐。正当小姑娘忍不住想喝时,从门外走进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想也没想,把水罐给了过路人。这时,奇迹出现了,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越飞越高,最后飞到天上,成了现在的大熊星座。
引导语:阅读上则材料,再次感受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外故事,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进一步深化,让他们对雷锋精神了解更加深刻,激励学生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波折。
2.课后作业
小练笔: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再把自己的想法写写。
设计意图:强化课堂所学,复习巩固旧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三次悬念
两次误会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人物
事件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人物
事件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梨花
照料小茅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