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蔡元培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姓名、学校、班级、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黑)
1. 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诞生于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较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2. 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劳动。下图劳动工具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状况,它提高了河姆渡人的生产能力,它是( )
A. 石器B. 骨耜C. 铜铲D. 铁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下图劳动工具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状况”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农具出现了骨耜,B项正确;石器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期的工具,概括范围过大,且图示不属于石器,排除A项;铜铲出现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铁铧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 传说尧舜禹是原始社会后期著名的部落首领,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证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但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证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甲骨文,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比如启、血缘、家天下等世袭制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材料说明( )
A. 分封的目的是管理边疆B. 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 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 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对象,没有涉及管理边疆,比如设置机构等,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对象,没有涉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后世王朝实现封王等,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对象,没有涉及权利和义务,比如随从作战、镇守疆土、缴纳贡赋等,排除D项。故选B项。
5. 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已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西周时期出现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不符合“最早”题意,排除B项;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后通令全国使用的字体,不符合“最早”题意,排除C项;隶书出现于秦朝末期,不符合“最早”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 “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A. 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B. 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C. 楚国兵力非常强D. 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开始瓦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楚王问鼎”鼎代表的是权力,楚王作为诸侯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D项正确;ABC项都没有反映问鼎中原的实质问题,排除。故选D项。
7. “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材料意在强调该工程( )
A.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 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
C. 充分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 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修筑。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工程成功解决了众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题干“‘成功解决了……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无关,排除A项;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但从题干“‘成功解决了……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来看,材料意在强调都江堰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说明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且从题干所给材料中,也无法说明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排除B项;都江堰修筑于四川岷江上,并没有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
8. 蔡元培说:“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明日。灿如星辰你,果足为万世师表。”下列属于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 )
A. 主张仁政,反对战争B. 开办私学,有教无类
C.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D. 整理典籍,编写《论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万世师表”可知指的是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教育上开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正确;主张仁政,反对战争是孟子的主张,排除A项;实行礼治,明确尊卑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编写《论语》的是孔子的弟子,排除D项。故选B项。
9. 秦王朝建立起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国家权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皇帝手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是( )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三司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开创的制度,排除A项;行省制出现于元朝,排除C项;三司制出现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A. 实行残暴统治B. 加强中央集权C. 实行民族压迫D. 加强文化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一系列大工程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者过度使用民力,采取了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夏桀、商纣王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比如打压、剥削其他民族等,排除C项;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加强思想控制,比如焚书坑儒、文字狱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随之而来的是文帝和景帝之治,两帝的性格和成就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国作者的景仰。他们由于井然有序地治国和治民而受到赞誉。”下列让他们受到“赞誉”的做法是( )
A. 统一度量衡制度B. 延续休养生息政策
C. 统一铸造五铢钱D.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死后,继任的文帝和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统一度量衡制度是秦始皇实行的措施,排除A项;统一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排除C项;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有利于( )
A. 儒学地位提高B. 科举制度完善
C. 人民负担减轻D. 经济管理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以儒家《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易》、《礼》和《春秋》,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有利于儒学地位提高,A项正确;科举制诞生于隋炀帝,排除B项;题干内容有利于儒学地位提高,与人民负担减轻无关,比如轻徭薄赋等,排除C项;材料属于思想文化的措施,经济管理强化属于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这体现出当时的政治特点是( )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 太后临朝外戚干政
C. 皇帝昏庸乱象丛生D. 军阀割据混战不休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判断是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题干反映的正是外戚专权,B项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的说法与题干“‘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不符,排除A项;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皇帝昏庸与材料无关,且与题干“‘东京皇统屡绝’”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阀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 中外交流的现象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宦官专权的局面D. 儒家学说的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可知该银盒应受到了西亚波斯帝国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现象,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无从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汉代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没有体现宦官专权,排除C项;依据题干可知,该银盒并没有体现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无从得出儒家学说兴盛,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西汉时期,人们已懂造纸技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这说明汉代( )
A.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B. 推行盐铁官营
C. 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D. 思想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和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冶炼技术、铸钱技术、煮盐技术、蒸馏酒、酿酒水平等都有发展,说明了汉代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C项正确;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汉朝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与手工业发展有关,没体现思想方面内容,且思想上没有体现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初B. 公元2世纪末
C. 公元3世纪初D. 公元3世纪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0年为一个年代。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世纪的早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世纪的中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中段,大约是从第40年至第70年。世纪的晚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后30年。因此,229年为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229年,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公元3世纪初,而不是公元2世纪初、公元2世纪末、公元3世纪末,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 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应为( )
A. 人口迁徙B. 八王之乱C. 水利的兴修D. 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八王之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B项;水利兴修与民族交融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西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A.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有就是人民的辛勤劳作,这证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B项正确;西晋之所以能够灭吴统一全国,一则是顺应了历史统一的大趋势,二则是西晋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东吴,前秦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主要是因为苻坚的骄傲自满和东晋的战略得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这证明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民族交融,ACD三项中的历史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9.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 说汉话B. 改汉姓C. 通婚姻D. 易汉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鲜卑族改用汉姓的史实,B项正确;说汉话、通婚姻、易汉服与题干中的改汉姓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农业科技”成就的是( )
A. 《水经注》B. 《缀术》C. 《九章算术》D. 《齐民要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D项正确;《水经注》是北魏时期编写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排除A项;《缀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学著作,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西汉时期数学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1. 社会历史汹涌的向前发展,我们只能通过“它”的足迹来探寻神秘历史的真相。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 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材料二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张政烺(利簋)释文(改编)
材料三 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
材料四 春秋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请你将材料一和材料二分类,分别指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对比材料 一、二,可以证实商周时期的什么史实?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利簋代表了什么时期的文明?请你再举一例代表这一时期文明的青铜器。
(3)材料三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内容。(填序号)
儒家经典的代表是_______;与历史学习辩证思维相统一的是_______;符合先秦历史发展特征需要的是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发展中留下的文字和实物资料?
【答案】(1)文字史料:材料一;实物史料:材料二。史实: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2)时期:商周时期;代表: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
(3) ①. ② ②. ① ③. ④。
(4)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5)看待:重视对文献和文物保护和研究,重视对社会环境的理解,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字史料: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出自“——《尚书·牧誓》”,属于文字史料。实物史料: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利簋”属于实物史料。史实:根据材料 一“王(武王) 朝至于商郊牧野,”,材料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 一、二反映了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史实。
【小问2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代表了商周时期的文明。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
【小问3详解】
填序号:根据材料三中的经典名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经典的代表是②;与历史学习辩证思维相统一的是①;符合先秦历史发展特征需要的是④。
【小问4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四“春秋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得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小问5详解】
看待: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答出有利于文字和实物资料的保护、传承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视对文献和文物保护和研究,重视对社会环境的理解,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
22.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因此,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据《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材料二 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材料三 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南朝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二十斛(石)”,江南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从东汉末年开始,大量人口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亡江南地区。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地方官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什么?这条通道在中外往来中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取得了哪些新发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有哪些?
(5)综上所述,结合四则材料提及的古代经济发展的要素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发,为市、区政府建言献策。
【答案】(1)主要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名称:丝绸之路。
重大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新发展:粮食作物种类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等(任答两点即可)。
(4)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等。
(5)启发:要重视提高或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要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保持社会安定;统治者要重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可知,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小问2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二“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重大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问3详解】
新发展:根据材料三“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可得出,粮食作物种类增加;根据材料三“南朝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二十斛(石)’”可得出,耕地面积增加;根据材料三“江南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得出,粮食产量提高等(任答两点即可)。
【小问4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四“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可得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根据材料四“从东汉末年开始,大量人口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亡江南地区”可得出,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根据材料四“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地方官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可得出,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等。
【小问5详解】
启发: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先进技术、合作交流、保护环境、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关注民生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古代经济发展的要素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发为要重视提高或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要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保持社会安定;统治者要重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等。
2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诸侯国控制地方手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前后期汉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中国古代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答案】23. 变化:由分封变为设置县、郡。
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造成社会动荡。
24. 贡献: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置了丞相,郡县制等。
25. 变化:由汉化的不自觉到全面汉化。
原因:北魏孝文帝的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态度;政府实行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26. 示例:观点一:民族交往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秦朝时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又出现一次民族交往交融的高峰,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民族交往和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观点二: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交流
论述: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使春秋时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发生了变化,走向局部的统一,各民族交往频繁,使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交流。秦统一六国后,为民族交往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环境,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流。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为民族交往提供了政治条件,统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流。
观点三:中原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论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北魏时,受先进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促进了民族融合。
结论:强大的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会主动吸纳落后民族的依从,因此,中原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由题干“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控制地方由分封变为设置县、郡。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造成社会动荡。
【小问2详解】
贡献:由题干“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置了丞相,郡县制等。
【小问3详解】
变化:由题干“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可知,北魏前后期汉文化的地位由汉化的不自觉到全面汉化。
原因:由题干“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可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的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态度;政府实行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秦朝时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又出现一次民族交往交融的高峰,据此可以拟定观点:民族的交往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即可。重点论述民族交往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最后得出民族的交往和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结论。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秦朝统一后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为民族交往提供了条件,据此可以拟定观点: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交流。结合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最后得出国家的统一为民族交往提供了政治条件,统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流的结论。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北魏时,受先进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促进了民族融合。据此可以拟定观点:中原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结合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影响展开论述,最后得出强大的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会主动吸纳落后民族的依从,因此,中原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的结论。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统治者
夏桀
商纣王
秦始皇
政策
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骄横暴虐,大肆挥霍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一系列大工程等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凿井,铸铁等技术。
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文化素质八年级历史检测docx、23秋八上历史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文化素质七年级历史检测7docx、23秋七上历史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