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一、基础(24分)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②. 应傍战场开 ③.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④.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 学而不思则罔 ⑥. 思而不学则殆 ⑦. 君问归期未有期 ⑧.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⑨.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⑩.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芦管、傍、罔、殆、涨、剪、巴。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 ( )了。
(2)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 bó ( )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3)我吃惊地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 chén mò guǎ yán( )。
(4)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pí juàn bù kān ( )了。
【答案】 ①. 坍塌 ②. 鄙薄 ③. 沉默寡言 ④. 疲倦不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坍塌,tān tā,(崖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鄙薄,bǐ bó,轻视;看不起。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疲倦不堪,pí juàn bù kān,极度疲乏,不能忍受。
3. 下列段落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同学们,让我们背起行囊走向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轮美奂的四季风光,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吧。
A. 生生不息B. 美不胜收C. 奥妙无穷D. 美轮美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生生不息:形容生命连续不断,一直延续下去。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连续发展或不断更新的状态。在段落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展示了自然界中的连续性和永恒性,因此“生生不息”这个词用来形容大自然持续不断的运动和变化是非常恰当的;
B.美不胜收:形容景色或事物美好到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美得让人目不暇接。在段落中,“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意味着四季中的景色都非常美丽,以至于难以用语言描述其全部的美。这个成语准确地表达了自然景色的丰富多样和令人陶醉;
C.奥妙无穷:指事物深奥玄妙,没有止境,充满了未知和神秘。在段落中,“让我们背起行囊走向奥妙无穷的大自然”这句话中,“奥妙无穷”用来形容大自然的神秘和深不可测,鼓励读者去探索自然的未知领域;
D.美轮美奂:通常用来形容房屋或建筑物高大美观,非常精致和华丽。在这个段落中,“美轮美奂”被用来形容“四季风光”,这是不恰当的。因为“美轮美奂”一般不用来形容自然景观,而是用于描述建筑物或装饰的华丽和精致;
故选D。
4. 下面是一份校园广播稿中的部分内容,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同学们对李迪这个名字,是不陌生的。他利用课余时间清除了班级课桌上的乱涂乱画的痕迹。事后,该班举行了主题班会。(B)班会上,很多同学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C)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的问题。(D)只要我们人人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的校园环境就能变得更美好。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C.有误,该句语病:成分残缺;应删去“从……中”。
故选C。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诗歌。迷茫彷徨或失意困顿时,我们可以援引诗句提振信心、点亮生活,饱含美感和哲思的诗歌给予了我们精神的养分。不仅如此,诗歌的美好意境,可以启发人理解自然、感悟生命之美,唤醒崇高的精神,塑造优良的品格,人生境界也随之提升。但诗歌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个人,它还可以融入其他文艺形式,渗透进我们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涵养整个民族的情操。同时,诗歌表现了本民族的情感和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
(1)根据上述材料内容,概括出诗歌的四个作用。( 每点不超过6个字)
(2)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你们班准备办一期以诗歌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在黑板报上写一句宣传语。
【答案】5. 示例:给予精神养分,提升人生境界,涵养民族情操,塑造民族形象。
6. 示例一 :品味诗歌之美,传承中华文明
示例二:书香溢校园,诗味润人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饱含美感和哲思的诗歌给予了我们精神的养分”可得:给予精神养分。
根据“塑造优良的品格,人生境界也随之提升”可得:提升人生境界。
根据“涵养整个民族的情操”可得:涵养民族情操。
根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可得:塑造民族形象。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开放类试题,围绕着阅读诗歌的主题,语言简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感受诗歌意韵,体悟百味人生。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 (2)年与时驰( )
(3) 君子之行( )
7.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文章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重要性。
D.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身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
【答案】6. ①. 增长 ②. 时光 ③. 行为,操守
7. (1)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时,时光。
(3)句意: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操守。行,行为,操守。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首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10分)
宣王好射
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④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汉书·尹文子》,有删改)
【注】①说:通“悦”,高兴,喜欢。②强:强劲有力的。③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④关:通“弯”,指拉弓。
9.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王好射(喜欢)B. 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说)
C. 左右皆引试之(伸长)D.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失去)
10. 用三个“/”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
11.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9. C 10. 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
11. 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贪图虚荣。(或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洞察秋毫,不受蒙蔽。)
【解析】
【9题详解】
左右皆引试之:那班大臣都试着拉弓。引:拉;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都说,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故断句为: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写齐宣王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却在小人恭维下,不能认清自己,认为自己用的是九石强弓最终造成“悦其名而丧其实”的下场。从而启示我们:好大喜功的人,必然是务虚名而不讲求实际,本欲欺世盗名,反落得被人所欺。一个人如果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己知彼,洞察秋毫。
【点睛】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常表演给近臣们看,那班大臣为了讨好宣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就停止,都说,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只图虚名却不顾实际。
(三)(10分)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宫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檀被开启、打光以后,颜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的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檀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1]”。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备受众多雕刻家的青睐。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
(选文有删改)
【注】[1]势如破竹:形容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12. 按如下要求答题。
(1)第④段,“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介绍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既体现了紫檀的名贵,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对紫檀的介绍。
B. 紫檀的特性之一是颜色沉静有光泽,而且是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C. “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句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紫檀名贵,再分说紫檀特性,最后写紫檀备受青睐。
14.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紫檀的特性。
【答案】12. ①. (1)紫檀出料少,十分名贵,建造大钟,会耗费很多紫檀,乾隆很心疼。 ②. (2)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紫檀“性小”,脾气小,不太会遇冷收、遇潮胀,不易变形。 ③. (3)横向不能走刀, 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 13. B
14 ①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②紫檀出料少,特名贵;③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④紫檀纤维细,易雕刻;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阅读第④段,找到语句“紫檀出料少,特名贵”“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即可分析“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的原因。
(2)阅读第⑤段,可结合紫檀的特性之一“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作答。
(3)阅读第⑥段,结合上文分析,首先找到“这些毛病”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上一句话即是“这”的内容:“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
【13题详解】
B.“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紫檀时才能感受到。”与原文有偏差。第③段原文是:当紫檀被开启、打光以后,颜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中的信息能力。注意③④⑤⑥段的第一句话,“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紫檀出料少,特名贵”“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紫檀纤维细,易雕刻”通过概括写出答案即可。
(四)(16分)
长在心上的眼睛
①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②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③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④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⑤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⑥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⑦“用心。”
⑧“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⑨“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15. 文章中的哪些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试举两例。
16. “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7.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
18.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15. 例如:①奶奶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没伤到手。②吃饭时,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饭给小驴,自己的却盛得浅浅的。
16. ①“鞋”是小说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②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情节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17. (1)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
(2)这个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意思相近即可)
18. 用“长在心上的眼睛”好,因为“心上”一 词最集中、最具体地表现了奶奶的爱,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而“奶奶的眼睛’则较为普通。既不形象,也没有文采。(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可知,这一事例显示了奶奶在失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熟练地使用菜刀切菜,而且切得非常细致,刀甚至没有碰到她的手。这种技巧让人误以为她能够看见,但实际上,这是奶奶通过长期的练习和记忆,以及依靠其他感官(如听觉和触觉)来完成的任务。由此可以概括:奶奶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没伤到手;
根据第②段“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可知,这一事例表明,奶奶能够准确地判断小驴的饭量,并且每次都能为他盛满一碗饭。这种对小驴饮食习惯的准确了解,也让人有一种奶奶能够“看见”小驴吃饭情景的感觉。然而,这同样是奶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忆,以及对小驴的关爱和用心,才能够做到的事情。由此可以概括:吃饭时,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饭给小驴,自己的却盛得浅浅的。
根据第④段“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可知,小驴因为鞋子磨损严重而不敢告诉奶奶,但奶奶却察觉到了,并在深夜为他做了新鞋。当奶奶摸到小驴那双破鞋并为他换上新鞋时,小驴明白了奶奶是在黑暗中为他做鞋。由此可以概括:当小驴的鞋子磨损严重,他不敢告诉奶奶;但奶奶却在深夜为他做新鞋。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行为线索。
首先,“鞋”是小说中的一条重要线索。通过描述小驴脚上的旧鞋和奶奶为他做的新鞋,文章巧妙地引出了奶奶对小驴深深的爱。奶奶深知小驴的鞋子已经破旧不堪,却默默地在深夜里为他做了一双新鞋,这种无声的关怀和付出,正是奶奶对小驴无尽的爱意的体现。其次,“鞋”也反映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当小驴发现鞋子磨损严重时,他并没有告诉奶奶,而是选择自己承受。这表现出小驴对奶奶的尊重和理解,他知道奶奶没有多余的钱为他买新鞋,所以他选择默默地忍受痛苦。此外,小驴还冒着严寒和危险,到山上去挖草根为奶奶治失眠,这也体现了他对奶奶深深的关心和爱护。
综上所述,“鞋”在小说《长在心上的眼睛》中既是情节的线索,也是人物情感的载体,通过它,小说成功地展现了奶奶和小驴之间深厚的亲情和爱意。
【17题详解】
(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首先,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大雪封山、寒冷无比的环境。通过“雪很大”和“白茫茫”的形容词,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山上的寒冷和荒凉,这种环境对于小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这种环境描写也突出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驴不得不冒着严寒和危险,四处寻找那稀有的草根。这种描写展现了小驴对奶奶深深的爱和关心,他愿意为了奶奶的健康而付出如此大的努力。最后,这种环境描写还起到了衬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在这样的寒冷和艰难的环境中,小驴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寻找草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的爱意,使得小驴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综上所述,这句环境描写在小说《长在心上的眼睛》中起到了交代环境、展现人物艰辛和衬托人物情感的重要作用。它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小驴对奶奶的爱和关心。
(2)首先,“颤抖”这个词描绘出奶奶手的动作状态,这种动作状态往往是由于内心的强烈情感波动所导致的。在这里,“颤抖”表明奶奶在看到小驴那双破旧不堪的鞋子时,内心感到极度的痛心。她心疼小驴在寒冷的冬天穿着这样破旧的鞋子,这种对小驴的深深关爱和担忧使得她的手在脱鞋时颤抖。其次,“颤抖”这个词也传达了奶奶对小驴的深深的爱。她不愿意让小驴受到任何一点伤害,不愿意让他承受任何一点痛苦。这种无私的爱使得她在看到小驴的破鞋时,内心感到极大的痛苦和不安,而这种情感在动作上就表现为手的“颤抖”。最后,“颤抖”这个词还强调了祖孙二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奶奶对小驴的关爱和担忧,以及小驴对奶奶的孝顺和尊重,都通过这一细节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人间真情,使得这个简单的动作充满了深深的情感色彩。
综上所述,“颤抖”这个词在“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这句话中,既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对小驴的深深关爱和担忧,又传达了祖孙二人之间深厚的感情,起到了丰富情感表达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作用。
首先,“长在心上的眼睛”这个标题更具象征意义和深度。它不仅仅指奶奶实际上的眼睛,更是指奶奶内心的关爱、洞察和理解。这种表达方式更加抽象和富有诗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其次,“长在心上的眼睛”这个标题更加符合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小说通过描述奶奶对小驴的关爱和照顾,展现了亲情和爱的力量。而“长在心上的眼睛”这个标题正好强调了这种爱和关爱的内在性质,即它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行为,更是一种深深烙印在心中的情感。相比之下,“奶奶的眼睛”这个标题则较为普通和直白,缺乏象征意义和深度。它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奶奶的眼睛,没有表达出小说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在心上的眼睛”这个标题更加符合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深度。因此,我认为这个标题更加恰当和生动。
三、作文(50分)
19. 要求:进入初中,你正在经历诸多变化,但最惊奇的是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也许是从小到大坚持着一件事情,意志越来越坚强;也许是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发现自己越来越脆弱;也许是不断地阅读和学习,发现个人素质越来越高;也许是在某件事情突然发生时,自己获得了启迪与明悟……总之,你正在建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概念。
请以“我是一个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我是一个坚强的人
每个人都会有柔弱的一面,即使是七尺男儿也会柔情似水,我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有时也会因为电视剧、电影的感人片段而潸然泪下,也会因为委屈而泪洒枕头,但当面对伤痛,面对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我选择的是坚强,选择成为一个面对挫折奋起的人,所以困难常常成为我学习的动力,我在坚强地战胜一个个挫折后,收获的是超越自我的快乐。
还记得很早以前,我与邻居家的孩子骑车出去玩,因为刚刚学会骑自行车,总是对它充满了兴趣。我和朋友在一条水泥路上比赛骑车。车子像脱缰的野马,在水泥路上奔驰。突然,没有看到路面上的砖头块,轮胎被石块绊个正着,人像弹簧一样飞了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血瞬间就从擦破的皮肤下涌了出来。朋友看到我摇摇晃晃站起来,跑过去,蹲下身子要背我回去,我挽住他的肩膀,让自己站起来说:“帮我推下车子,回家吧!”到了家,妈妈用药水擦了擦伤口,惊讶地说:“哎呀,长大了,知道疼不哭了?”我拍拍胸脯说:“那是!”面对伤痛,我选择的是坚强。
上了初中,学习压力大,一直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在一次小测验中,分数再次让我羞愧难当。课堂上听完了老师的教导,又回家听完了爸妈的数落,我的心情真是跌倒了谷底,坐在自己的小屋中,看着窗外的夜色,一个月来努力学习却没有回报的景象浮现在脑海,我感到命运的不公。手不经意间碰掉了书柜中的毕业照,捡起来,捧在手心,看着如今依然是同学的好朋友,一股力量注入全身,“是啊,我还有一群好朋友在身后为我加油,我不能放弃,就算是给我又一轮的奋起找的理由吧!”我打开台灯,翻开书本,曾经一度疲惫的身影又回到了挑灯夜战的行列中来。
我是一个平凡、却又坚强的男孩,我永远相信,只要付出便有回报,伤痛,挫折不能阻挡我对成功的向往,我明白:生活即使有一千个理由使我哭泣,我便要找一千零一个理由来微笑。我为我是个坚强的人自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次作文的主体是“我”,不是生活、影视或者阅读中的其他任何人;横线上应该填写的内容是对“我”这个人具体的界定和描述。内容比较丰富,可以是性格方面客观的描述,如:耿直、脆弱、豁达、稳重、冲动、幽默、乐观等;也可以是品质方面的评价,如:真诚、谦虚、勤奋、勇敢、节俭、宽容、善良等。要注意的是,本次作文是介绍“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要写成“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写作,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也让读者更好的认识自己。
第二,选材构思。本次作文适宜写记叙文,首先要确立一个中心,也就是补充题目,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最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实的自己。如我是一个健谈的人,就写我喜欢跟朋友谈一些有趣的内容,有时候途中遇到陌生人,也会聊得很愉快;我是一个爱笑的人,就写我的笑点比较低,跟朋友们聊天经常嘻嘻哈哈,每天都比较开心;我是一个理智的人,就写遇到什么事都会先冷静下来,想解决办法,因为我觉得吵闹解决不了问题……写作内容一定要有具体事件支撑,不要一味地强调或者抒情,否则作文会空洞无物。材料要相对典型、有一定的意义,健康向上。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大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作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那唐僧那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
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她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她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她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作这等样东西,演晃你眼,使不念咒哩。“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行者就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
20. 以上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情节。
21. 联系原著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这一情节。
22. 有位同学阅读了这个片段后,用“可憎”两个字评价唐僧,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原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 ①. 西游记 ②. 三打白骨精
21.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途中遭遇妖怪白骨精,白骨精三次变化,欲取唐僧。都被悟空识破,将妖怪打死。八戒趁机进谗言,唐僧不辨真伪,赶走悟空。
22. 示例一:我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作为取经集体中的领导人物,唐僧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缺点。他胆小懦弱。走到穷山恶水时,常常“大惊失色”,“流下泪来”他人妖颠倒,是非不明,多次上了妖精的当仍是执迷不悟,对忠心耿耿的孙悟空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可见,唐僧还真是可憎可恶。
示例二: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为了从西天取回真经,不畏千难万险,不为财色迷惑,具有献身精神。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对自己从不懈怠。处处以“慈悲为怀”,一路播撒善良的种子。他那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执着追求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的内容。由“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可知,这是《西游记》的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可概括为:三打白骨精。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结合原著内容概括即可。“三打白骨精”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经过白虎岭,白骨精第一次化身成了(良家女子)村姑、第二次化身成为老妪、第三次化身成白发老翁来欺骗唐僧,三次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杀死妖精,八戒趁机进谗言,唐僧不辨真伪,赶走悟空,孙悟空重回花果山的故事。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答案不惟一,结合原著内容分析即可。
示例: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我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可见,唐僧还真是可憎可恶。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葵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葵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古诗文,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江门市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