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ppt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素养·目标定位,随堂训练,知识概览,一区域的特征,典例剖析,学以致用,读图完成3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 标 素 养1.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区域的整体性2.收集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提高区域认知能力3.运用资料,说明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强化人地协调观
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
(2)表现:可以通过 景观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2.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3.区域整体性的表现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 ,使得区域具有 整体性 ,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微解读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是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区域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区域环境特征的整体变化。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2.区域关联性(1)形成基础:区域 差异 。 (2)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 流动 实现的。包括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3)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 种类 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微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区域关联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示: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形成了区域的关联性。区域的关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发展中的短缺要素,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1)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 地理条件 ,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 关联 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差异。①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②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农业生产特点。
③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工业生产特点。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石油 资源和邻近地区的 煤铁 等资源→ 重化工业 基地
2.区域发展地理条件的变化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是随着技术、 经济 、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1)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 扩大 。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 城镇化 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 净输出 区变为粮食 净输入 区。
微思考2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组合较好,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为何近年来粮食商品率不断下降?提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再加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商品率下降。
重难归纳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规律总结正确认识区域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关联性;而关联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江南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江南民居多二层楼,二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是为了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江南民居多临水建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窑洞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提示: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多低山丘陵,河流较多,河流沿岸多平坦地形,因此其民居多临水建设。窑洞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假设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竞争,不考虑空间单元行政干扰的影响,那么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在城市群空间单元内外会形成零干扰的互动。右图为城市群空间单元产业集群和开发区零干扰互动演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行政区1内,②表示产品结构相似的核心企业间的联系,此联系方式最可能是( )A.行政联系B.商贸联系C.信息联系D.投入—产出联系(2)造成行政区2、3与相邻行政区1、4无经济联系的因素可能是( )A.产品B.交通C.气候D.土壤
(3)跨越行政区边界产生的经济联系(如图中的⑤⑥),主要得益于( )A.原料的互补性B.劳动力的流动性C.资源的相似性D.政策的开放性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两个企业产品结构相似,故不太可能是商贸联系和投入—产出联系,B、D两项错误;行政联系主要是政府活动,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的可能性很小,A项错误;两个企业产品结构相似,所以存在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C项正确。第(2)题,该区域空间跨度不大,区域之间的气候、土壤差异不明显,交通不便最有可能成为阻碍两个相邻区域进行经济联系的因素,故B项正确。第(3)题,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区域联系的基础,故A项正确,C项错误;由材料“不考虑空间单元行政干扰的影响”可知,D项错误;区域之间产生经济联系才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故B项错误。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2)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①层次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关联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核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粮食和核电多由东部地带流向中西部地带,故A、B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C项正确,D项错误。第(2)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
二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重难归纳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必须因地制宜。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变化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如下图所示。
“南船北马”雕塑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宁淮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
我国传统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我国南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差异还有哪些?提示:南方地区降水多,多水乡;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多旱地。北方地区:主食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南方地区:主食以米饭为主;说话婉转;方言较多。
典例剖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是( )A.气压带和风带B.纬度位置和地形C.距海远近D.沿岸洋流性质(2)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异引起两地热量的显著差异,受长白山脉的阻挡,松嫩平原降水较少,故气候差异显著的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和地形,B项正确。第(2)题,作物熟制差异主要是热量不同造成的,A项错误;商品率、机械化水平与降水量无关,B、C两项错误;降水量的差异影响着耕地类型,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D项正确。
学以致用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3)A、B两地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欠发达,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解析:第(1)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内流河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地形为盆地,水系呈向心状。乙位于海南岛,以外流河为主,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第(2)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低,③④错误。第(3)题,B地位于海南岛,终年高温,夏季多雨,水源丰沛,②⑤错误。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 )A.连续性B.差异性C.相似性D.联系性2.下列关于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主要人口流向和体现的区域特征,正确的是( )A.①→②→③ 关联性B.③→②→① 整体性C.②→①→③ 差异性D.③→①→② 主观性
解析:第1题,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镇化水平等各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高的地区流动。读图可知,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北最低,所以主要人口流向为①→②→③,这体现了区域的关联性。
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该地区地形地势的最佳写照B.该地区冬半年降水较多C.该地区的植被以热带季雨林为主D.该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暖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4.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该地区优势资源的是( )A.风能B.水能C.地热能D.有色金属
5.造成PQ一线东南侧与西北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地形B.气候C.水文D.矿产资源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云贵高原地区,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冬半年降水较多;“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的写照;云贵高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地区因海拔高,夏季不太热,因纬度较低,冬季不太冷,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第4题,云贵高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因此地热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同时由于落差大、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Q一线东南侧海拔大多在3 000米以下,而其西北侧海拔大多在3 000米以上,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造成PQ一线两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浙江省青田县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当地农户引山泉水自上而下灌溉稻田,春季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田间,使田鱼与水稻共同生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该生产模式至今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稻鱼共生系统食物链关系示意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青田县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有利条件。(2)简述田鱼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富,水温适宜;山峦起伏,注排水方便。(2)田鱼觅食,可减少水中杂草与害虫(卵),降低农药(除草剂)施用量;田鱼粪便沉积,增加底土有机质,降低化肥施用量。
解析:第(1)题,主要从气候、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方面考虑。从气候角度看,浙江省青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富,水温适宜。从地形角度看,多为丘陵地形,山峦起伏,注排水方便。第(2)题,田鱼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主要从防治病虫害、提供肥料角度分析。
7.地理实践探究。【实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题:选取两个区域,调查这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区域发展差异。(1)各小组任务分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课堂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素养·目标定位,随堂训练,知识概览,调配背景,典例剖析,西电东送,3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教学演示ppt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素养·目标定位,随堂训练,知识概览,重难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堂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课件pptx、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docx、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学案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原版docx、学案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解析版docx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