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素养·目标定位,随堂训练,知识概览,一地区产业结构,二产业结构升级,典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结合资料,运用综合思维,理解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2.结合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3.结合资料,分析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一、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 比例 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 技术 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 3.意义产业结构体现 经济 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表现 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国民经济重心 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意义产业结构升级体现 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
微思考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是什么?提示: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表现为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3.主要原因(1)比较优势的变化和 政策的引导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 丧失 ,新的比较优势逐渐 凸显 → 主导产业 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2)从全球来看, 技术创新 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概况上海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 最大 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近现代以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 综合性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每一次升级都伴随政策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变化。
2.阶段(1)工业化初期,以 轻纺工业 为支柱产业,成为我国 经济 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2)20世纪50年代开始, 轻重工业 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 综合性 工业基地。 (3)20世纪90年代以后, 高新技术产业 和 金融服务业 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 电子信息 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与此同时,上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得到发展。
3.目标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 经济 、金融、贸易、航运、 科技创新 中心和 国际文化 大都市。
微点拨上海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建港条件优越,可以河海联运,水陆交通便利,城市发展的经济腹地广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重难归纳1.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方法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和三角坐标图等多种形式。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同。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如下。
(1)结合三大产业的构成,判断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高。(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判断产业的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后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3)结合产业的变化特点和题干材料,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或原因。
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的结构,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典例剖析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知,该地( )A.城镇化水平高B.工业发达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2)为促进该地经济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增大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第一产业的比例为24%,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为58%,这说明该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该地大量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故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也欠发达。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大量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以致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某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C.西部地区人口最稠密D.东北地区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2)比较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正确的是( )A.都是第一产业比例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例最大C.都是第三产业比例最大 D.第一产业比例都占一半以上
解析:第(1)题,我国四大地区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东北地区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第(2)题,读图可得出结论。
重难归纳1.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2.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1)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的资源条件、劳动力素质、交通运输等要素发生明显变化→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丧失,主导产业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升级(2)区域管理者实施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管理者因地制宜地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3)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典型地区。其产业升级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劳动力资源,发挥政策优势和侨乡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大力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后):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策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而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起了主要作用。
典例剖析下下图为杭州市2001—2011年三大产业产值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杭州市( )A.产业总值由2001年到2011年增长了一倍B.第一产业逐年递增的趋势明显C.第二产业产值始终高于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的总体增长速度最快(2)产业产值增大会促进( )A.产业结构调整变化B.城镇化水平的提高C.人口迁移方向转变D.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杭州市总产值由2001年到2011年几乎增长了两倍,A项错误;2005—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变化不明显,逐年递增的趋势不显著,B项错误;第二产业产值在2009年后已经低于第三产业,C项错误;2001—2011年,第三产业总体增长速度最快,D项正确。
第(2)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产业产值的变化,但产业产值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也不一定会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变化,A项错误;产业产值在不断增大,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人口迁移方向短时间内不会改变,C项错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却要依赖经济、科技、政策和环保意识等综合因素的作用,D项错误。
学以致用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工农业发展均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但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下图示意2007—2013年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三大产业绝对联动程度(绝对联动程度越大,说明联动程度越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第一与第二产业绝对联动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恶劣B.干旱缺水严重C.加工业水平低D.基础设施落后(2)为提升伊犁河谷地区产业联动程度,应该( )①调整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二产业 ③以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 ④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解析:第(1)题,该地区农牧业条件较好,第一产业较发达,但该地地处西部内陆,远离东部市场,科技、教育水平较落后,工业基础较薄弱,第二产业水平低,故造成第一与第二产业绝对联动程度不高,C项正确。第(2)题,重化工业污染严重,且投资较大,当地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重化工业,①错误;该地科技水平较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明显,④错误。
三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重难归纳上海产业结构升级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下图为不同年份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第二产业应如何调整布局、优化升级?提示: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例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例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调整: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时面积约28.78平方千米,专营境外加工与对外贸易。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海设立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原因有( )①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特色显著 ②矿产资源丰富,工业比较发达 ③海上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 ④区位条件优越,经济辐射腹地广阔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使上海( )①就业岗位增加 ②产业结构调整 ③人口外迁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⑤城市等级提升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⑤
解析:第(1)题,上海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特色显著,①正确;上海矿产资源匮乏,但因交通便利、开发时间早,所以工业发达,②错误;上海靠近海洋,海上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③正确;上海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辐射范围广阔,④正确。第(2)题,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够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吸引人才流入,但不会影响其城市等级变化。
学以致用上海原是一个小渔村,自清末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上海市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位置优越B.地形平坦C.气候温和D.劳动力充足(2)下列不属于上海市发展区位优势的是( )A.广阔的经济腹地B.高素质的劳动力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D.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第(1)题,上海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第(2)题,上海矿产资源不丰富,故选D项。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包括起飞阶段—增长阶段—优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区域经济发展“起飞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第一、第二产业比例相对较小C.第三产业比例超过第二产业D.以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2.下图能代表经济发展“优化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是( )
解析:第1题,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以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D项正确;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城镇化后期,A项错误;“起飞阶段”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二产业比例相对较小,B项错误;“起飞阶段”第三产业比例小,第一产业比例超过第二产业,C项错误。第2题,“优化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是高技能层占比最大,操作层和设计、管理层比例比较小,C项正确。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规模开采与输出,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从“一业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据此完成3~5题。
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重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是( )A.控制企业规模,调整产业布局B.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型煤矿C.实施“走出去”宏观布局战略D.提高加工层次,延长产业链条
4.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适宜鄂尔多斯发展的第三产业有( )①物流业 ②房地产业 ③高铁运输业 ④家政服务业⑤旅游业 ⑥金融业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⑥D.③④⑤5.鄂尔多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 )A.资金投入严重不足B.污染严重,环境恶化C.专业技术人才短缺D.交通拥堵,便捷程度低
解析:第3题,提高工业加工层次、延长产业链可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第4题,鄂尔多斯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运输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大,宜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房地产业、家政服务业主要面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高铁运输业主要对象是人并非物。故选A项。第5题,鄂尔多斯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资金充足,A项错误;产业升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科技,环境污染对其影响相对较小,B项错误;鄂尔多斯是服务等级较低的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硏院所少,专业科技人才短缺,C项正确。交通拥堵、便捷程度低是影响产业升级的次要因素,D项错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深圳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0.1∶37.8∶62.1。下表为深圳1979—2011年产业结构的变化表。
(1)改革开放前,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那时的区域特征是( )A.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B.第二产业比例大C.区域的集聚作用加强D.第一产业比例小(2)结合材料,分析深圳1979—2011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答案:第一产业比例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结构由最初的“三、一、二”格局逐步转化为“三、二、一”格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备课ppt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素养·目标定位,随堂训练,知识概览,一城市发展条件,重难归纳,典例剖析,二纽约的辐射功能,读图完成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授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知突破•储素养,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政策的引导,技术创新,轻纺工业,变化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片课件ppt,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