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云南省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C卷)试题
展开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体的体液是指( )
A.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 细胞内液和血液
C.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体液,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
BCD、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 肌肉注射和输液是药物注入人体的不同给药途径。肌肉注射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而输液通过静脉滴注入人体。肌肉注射和输液时药液最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细胞内液、血浆B. 组织液、血液
C. 组织液、血浆D. 血浆、淋巴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静脉注射:(输液)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细胞内液);
2、肌肉注射:(打针)药→组织液(少数进入淋巴液,淋巴液又汇入血浆)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细胞内液)。
【详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输液时药液最先进入血浆,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 下列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汗腺导管内的汗液、消化道内的消化液都不属于内环境
C.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等
D.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三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汗腺导管内的汗液、消化道内的消化液都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B正确;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三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B。
4. 图表示人体的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能发生在丙中
B. 肝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从甲中吸收
C. 乙的组成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比丙的少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乙与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乙和丙之间为双向箭头,丙单向流向甲,甲单向流向乙,所以甲为淋巴液,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
【详解】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而丙是组织液,A错误;
B、肝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所需的养分主要从组织液中吸收,而甲是淋巴液,B错误;
C、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血浆组成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的多,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生活的直接环境为组织液(丙)与血浆(乙),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渗透,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体温维持在37℃左右有利于体内酶的活性的保持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D. 血浆pH能维持在7.35~7.45与缓冲物质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
B、人体的酶最适温度是37℃左右,体温维持在37℃左右有利于体内酶的活性的保持,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
D、人的血浆pH为7.35~7.45,其稳定与HCO3-、H2CO3等缓冲物质有关,D正确。
故选C。
6. 夏季气候炎热,户外工作人员容易“中暑”,因此要注意避暑。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 病原体感染
C. 渗透压下降D. 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暑的原因主要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
【详解】A、“中暑” 时人体体温升高,酶的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应该下降,A错误;
B、“中暑”的原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而不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B错误;
C、“中暑”是由于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的,此时渗透压没有下降,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暑后人体体温过高,因此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D。
7. 现代普遍认可的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 )
A. 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B. 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C. 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 只依赖于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 图是神经系统的概念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为脊髓,位于椎管内
B. ②和③可分别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D. 条件反射的建立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有脑和脊髓及其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包括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故①为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A正确;
B、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故②和③分别指脑神经和脊神经,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有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的功能,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B。
9.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B. 大脑皮层是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C.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机体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减弱
D. 丰富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体验可以促进脑中神经元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脑神经、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被称为自主神经系统,A正确;
B、脑干是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B 错误;
C、交感神经可促进血管收缩、抑制胃肠蠕动,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C正确;
D、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累积经验的过程,长时记忆的形成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据此可推测,丰富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体验可以促进脑中神经元的产生,D正确。
故选B。
10. 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电刺激②,电流表指针将偏转两次
B.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均需消耗ATP
C.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若刺激④引起⑤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根据突触或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沿反射弧传递,故电刺激②,电流表指针将偏转两次,A正确;
B、神经递质的合成消耗ATP,释放为胞吐也需消耗ATP,B正确;
C、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错误;
D、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若刺激④引起⑤反应,不能称为反射,D正确。
故选C。
11. 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唾液腺是构成效应器的一部分
C. 吃食物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相同反射类型
D. 该过程中有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详解】A、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
B、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稍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题干信息: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稍及其支配的唾液腺(即唾液腺是构成效应器的一部分),B正确;
C、吃食物引起唾液腺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故吃食物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类型,C错误;
D、题干信息: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中枢中存在突触,而在突触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故选C。
12. 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结构)传递兴奋的过程如下:兴奋的神经元释放ACh,ACh与肌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肌细胞兴奋。肉毒杆菌毒素抑制ACh的释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可以从肌细胞传递到神经元
B. ACh与受体结合可引起肌肉收缩
C. 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后膜
D. 肉毒杆菌毒素使肌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肌肉细胞膜相当于突触结构的后膜,因此,兴奋不可以从肌细胞传递到神经元,A错误;
B、ACh与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兴奋,表现为肌肉收缩,B正确;
C、肉毒杆菌毒素抑制ACh的释放,而ACh作为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因此,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前膜,C错误;
D、肉毒杆菌毒素抑制ACh的释放,进而无法使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即肌细胞膜,因而不能使肌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D错误。
故B。
13.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而婴儿常尿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还存在负反馈调节
B. 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C. 婴儿常尿床与其大脑发育不完善有关
D. 高位截瘫的成年人出现小便失禁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A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在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还存在正反馈调节,A错误;
B、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排尿,B正确;
C、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发育还不完善,C正确;
D、高位截瘫患者的脊髓与大脑之间的通路失去联系,兴奋无法从脊髓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感觉,高位截瘫的成年人出现小便失禁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A
14. 2018年,我国成立了脑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脑计划”正式拉开序幕,并被列入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时记忆可能与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临时记住手机验证码属于第三级记忆
C. 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右半球
D. 期末考试在生物试卷上答题时,参与的大脑皮层言语区主要是V区和W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短时记忆可能与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
B、临时记住手机验证码属于第一级记忆,B错误;
C、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C错误;
D、期末考试在生物试卷上答题时需要阅读和书写,故V区和W区参与,D正确。
故选D。
15. 20世纪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激素调节被广为接受凝聚了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研究和努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斯他林和贝利斯将狗的小肠黏膜磨碎制成提取液,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的干扰
B. 班廷用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制成提取液成功使糖尿病狗的血糖下降,证实了胰岛素由胰岛分泌
C. 公鸡的睾丸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证明了雄激素能影响公鸡的第二性征
D. 研究胰高血糖素对小鼠血糖浓度的影响,可采取注射或饲喂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2、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有的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内分 泌腺体;也有的内分泌细胞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在小肠黏膜上有分泌促胰液素等的众多内分泌细胞;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也具有内分泌功能。
【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磨碎制成提取液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进一步证明盐酸刺激小肠产生了化学物质,A正确;
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B正确;
C、公鸡睾丸的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证明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影响了公鸡的第二性征,C正确;
D、胰高血糖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只能注射不能饲喂,否则会被消化酶分解,D错误。
故选D。
16. 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促胰腺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是胰腺分泌的
B. 谈论食物引起胰液分泌,这个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食物入胃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过程依赖的结构是反射弧
D. 胰液中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促胰腺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是小肠粘膜分泌的,A错误;
B、谈论食物引起胰液的分泌,由于没有吃到食物,因此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这个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
C、食物入胃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依赖的结构是反射弧,C正确;
D、胰液中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属于外界环境,D正确。
故选A。
17.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中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抑制②③过程,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②过程为糖原的分解,只能发生在肝脏细胞中,不能发生在肌肉细胞中,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抑制②③的过程,不影响①的过程,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不能促进④过程,C错误;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去路(④⑤⑥⑦),抑制血糖来源(②③),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18. Kp是Kp神经元1与Kp神经元2产生的肽类激素,其能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的变化来调控生殖活动,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腺体A表示垂体,能特异性表达GnRH受体
B. 促性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卵巢
C. 雌激素较多时可通过途径①来降低其分泌量
D. Kp神经元2与Kp神经元1对雌激素的响应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
【详解】A、GnRH神经元通过A控制卵巢合成雌激素,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腺体A是垂体,GnRH可作用于腺体A,腺体A表面含有GnRH受体,故腺体A的细胞可特异性表达GnRH受体,A正确;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但是不是定向运输,B错误;
C、雌激素较多可通过①过程抑制GnRH神经元的活动,最终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
D、雌激素促进Kp神经元2,抑制Kp神经元1,二者对雌激素的响应不同,D正确。
故选B。
19. 2022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二种降血糖激素:成纤维生长因子(FGF1)。该激素可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来调节血糖。下列与此相关的推测错误的是( )
A. 若FGF1分泌不足或受体异常,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
B. FGF1通过抑制血糖来源而降血糖,与胰岛素具有相似的作用
C. 在治疗胰岛素受体异常而引起的糖尿病时,注射FGF1没有疗效
D. 若给糖尿病患者注射FGF1达到治疗效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肥胖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
【详解】A、FGF1通过抑制血糖来源而降血糖,若FGF1分泌不足或受体异常,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A正确;
B、胰岛素降血糖是通过抑制来源,促进去路来实现的,FGF1通过抑制血糖来源而降血糖,与胰岛素具有相似的作用,B正确;
C、FGF1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来调节血糖,治疗胰岛素受体异常而引起的糖尿病,注射FGF1有疗效,C错误;
D、FGF1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来调节血糖,若定期给糖尿病患者注射FGFl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可能会出现肥胖症状,D正确。
故选C。
20. 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5℃的空调室进入10℃的环境中工作,图表示该人体散热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体温偏低时,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促进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机体产热。
【详解】A、a~b段在25℃环境中人的体温保持在37℃,人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b~c段健康人在25℃的空调室进入10℃的环境中,由于环境中温度下降,散热加快,汗液分泌减少,B错误;
C、c~d段人体经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减少产热,C错误;
D、d~e段人体体温维持在37℃,此时人的产热量等于人的散热量,此时散热热率大于a~b段,此时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21. 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
B.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 血钠含量升高会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分析】水平衡调节过程: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大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A正确;
B、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作用,B正确;
C、血钠含量升高,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从而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错误;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D正确。
故选C。
22. 与体液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具有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范围广
④作用部位准确 ⑤作用时间短 ⑥作用时间较长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内环境,经体液运输,到器官起作用,故所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神经调节较体液调节而言,具有通过反射弧进行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部位精准,作用时间短等特点,①④⑤正确。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能进行体液调节的动物都能进行神经调节
B. 血浆内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C. 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但激素无法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 激素发挥作用后即失活,所以体液调节作用时间一般比神经调节短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详解】A、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一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A错误;
B、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B正确;
C、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但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时间一般比较长,D错误。
故选B。
24. 寒冷的冬天,感冒、流感等高发,但我们往往能战胜病毒维持健康或恢复健康,这离不开免疫系统的调节。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细胞膜表面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都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B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C. 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由免疫细胞产生
D. 扁桃体、淋巴结、脾属于免疫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A、人体细胞膜表面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都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因而均具有特异性,A正确;
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不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均为吞噬细胞,B错误;
C、免疫活性物质可能由免疫细胞产生,也可能由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可以由其他细胞产生,C正确;
D、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均属于免疫器官,D正确。
故选B。
25. 图所示为向健康的实验小鼠体内两次静脉注射绵羊红细胞后,小鼠体内相应抗体含量变化,当第二次注射绵羊红细胞后,小鼠体内抗体含量明显高于初次注射的原因是:初次反应使机体产生了一定量的( )
A. 浆细胞B. 细胞毒性T细胞
C 记忆细胞D. 绵羊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浆细胞,免疫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凋亡,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免疫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凋亡,B错误;
C、初次免疫产生了记忆细胞及相应的抗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迅速增殖分化,C正确;
D、绵羊红细胞为抗原,D错误。
故选C。
26. 下图表示人体免疫过程的一部分,其中细胞X代表的是
A. 致敏B淋巴细胞
B. 效应B细胞
C. 辅助性T细胞
D.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图分析,被感染的体细胞为靶细胞,细胞X与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说明细胞X是效应T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
27.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 过敏性休克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 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过敏性休克和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8. 器官移植是治疗多种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也面临免疫排斥、供体器官不足等许多难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主要引发体液免疫
B.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C. 已知环孢素A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则其可降低免疫排斥
D. 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组织、器官的技术有助于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分析】1、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
2、机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详解】A、器官移植主要引发的是细胞免疫,A错误;
B、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一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B正确;
C、环孢素A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说明环孢素是免疫抑制剂,因此该药物可降低特异性免疫能力,可用于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C正确;
D、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自体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D正确。
故选A。
29.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经性接触感染的HIV感染者占总感染者的90%以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是一种RNA病毒,能进行逆转录和RNA复制
B. 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逐渐引起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
C. HIV感染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可用于HIV检测
D. 除了性接触传播外,艾滋病还会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握手不会传播
【答案】A
【解析】
【分析】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能量等物质合成自己的RNA和蛋白质在进行组装形成新的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是逆转录病毒,进行逆转录,但不会进行RNA复制,A错误;
B、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逐渐引起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B正确;
C、HIV感染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检测抗体,可判断人体是否感染HIV,C正确;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握手不会传播,D正确。
故选A。
30. 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疫苗的研发在不断进步和迭代,mRNA疫苗是第三代疫苗技术。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 疫苗不一定要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C. 某同学接种了流感疫苗但仍然患了流感,原因可能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D. 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会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详解】A、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A正确;
B、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及其产物来制备疫苗,不一定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例如可利用病原体的mRNA来制备疫苗,B正确;
C、某同学接种了流感疫苗但仍然患了流感,原因可能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从而导致接种疫苗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识别变异后的流感病毒,C正确;
D、mRNA疫苗不能直接作为抗原,而是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作为抗原,D错误。
故选D。
31.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在胸腺中成熟
②人体的白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病菌,因此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③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④风湿性心脏病和类风湿关节炎均属于自身免疫病
⑤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可以用抗组胺类药物缓解症状
A. 两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 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 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这也是我们虽然时刻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并不会经常感到不适的原因。 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 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2、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 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还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①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在胸腺中成熟,①正确;
②淋巴细胞、树突状 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均属于白细胞,如淋巴细胞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起作用,而巨噬细胞在人体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均起作用,②错误;
③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 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③正确;
④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和类风湿关节炎均属于自身免疫病,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能发生,故人体接触过敏原不一定立即发生过敏反应,但可以用抗组胺类药物缓解过敏症状,⑤错误;
综上所述,②⑤错误,①③④正确。
故选B。
32.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与“尿泥促根”的作用原理相关的植物激素是( )
A. 生长素B. 乙烯C. 脱落酸D. α-萘乙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1、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但是,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将其分离出来,并确认它也是IAA。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与IAA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它们都属于生长素。
2、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详解】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尿泥促根”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吲哚乙酸,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见“尿泥促根”的作用原理相关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3. 如图,将单侧光照射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甲、乙两个空白的琼脂块上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甲和乙分别置于生理状态相同的去顶胚芽鞘切面素的一侧,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得胚芽鞘弯曲角度分别是α1、α2,且α1<<α2,本实验不能说明( )
A. 生长素可以促进胚芽鞘生长
B. 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含量小于乙中的生长素含量
C. 单侧光可能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详解】A、由图可知,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可以促进胚芽鞘生长,生长素可以促进胚芽鞘生长,A不符合题意;
B、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琼脂小块甲和乙分别置于生理状态相同的去顶胚芽鞘切面素的一侧,测得胚芽鞘弯曲角度分别是α1、α2,且α1<α2,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乙>甲,B不符合题意;
C、琼脂小块甲和乙分别置于生理状态相同的去顶胚芽鞘切面素的一侧,测得胚芽鞘弯曲角度分别是α1、α2,且α1<α2,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乙>甲,说明单侧光可能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不符合题意;
D、琼脂小块甲和乙分别置于生理状态相同的去顶胚芽鞘切面素的一侧,测得胚芽鞘弯曲角度分别是α1、α2,且α1<α2,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乙>甲,说明高浓度促进生长,不能说明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D符合题意。
故选D。
34. 如图是A、B、C、D四种植物激素调节幼苗生长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D是乙烯,乙烯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
B. 用不同浓度的激素C处理同一部位,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C. 激素B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
D. 激素A、B、C和D在植物体中合成的部位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C为生长素,当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的伸长,D为乙烯,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C为生长素,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部位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敏感性不同,用不同浓度的激素C处理同一部位,作用效果可能相同,如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B正确;
C、激素B是赤霉素,激素C是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蚓哚乙酸,前体物质是色氨酸,C错误;
D、A是细胞分裂素,B是赤霉素,C是生长素,D是乙烯,在植物体中合成的部位不完全相同,如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D错误。
故选B。
35. 研究发现,给正常植物外施赤霉素(GA)能降低种子贮藏蛋白的积累,而GA合成突变体植物则表现为种子贮藏蛋白含量升高,这表明GA参与了种子贮藏物质积累的调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但可以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GA合成突变体中GA含量过多而导致种子贮藏蛋白含量升高
C. GA合成突变体植物种子贮藏蛋白含量是GA调控的,与生长素无关
D. 外施GA可能通过促进贮藏蛋白分解进而减少种子贮藏蛋白的积累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A、赤霉素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
B、GA合成突变体中GA不能合成,因此GA含量减少,B错误;
C、GA合成突变体中GA无法合成,则该突变体植物种子贮藏蛋白含量不受GA调控,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外施GA能降低种子贮藏蛋白的积累,可能直接抑制贮藏蛋白合成,也有可能因GA促进贮藏蛋白分解等原因而降低了种子贮藏蛋白的积累,D正确。
故选D。
3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②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促进气孔关闭
③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④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生理作用:促进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3、细胞分裂素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能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4、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5、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①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发育,①错误;
②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②正确;
③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③错误;
④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两者共同促进细胞的分裂,④正确。
综上,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7. 植物激素含量少,提取困难,生产实践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替代。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可以与植物激素的完全不同,但生理效应要类似
B.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即可产生α-淀粉酶
C. 高浓度的2,4-D可用于在大豆田中除去单子叶杂草
D. 乙烯利是液体,pH升高后能分解产生乙烯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其分子结构可以与植物激素的完全不同,但生理效应要类似,A正确;
B、用赤霉素类处理大麦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可使其无须发芽就可产生α-淀粉酶,B正确;
C、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一样,双子叶植物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C错误;
D、乙烯利是液体,pH升高后能分解产生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D正确。
故先C。
38. 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比红外光更敏感,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中,光作为一种信号而不是能量,影响、调控种子的发芽
B. 光敏色素是感知光信号的分子,在植物的分生组织的细胞中含量丰富
C. 莴苣种子接受的光照中含有红外光时,种子不发芽
D. 将莴苣种子置于自然光下而非黑暗条件下,种子会发芽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及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光照射处理方式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光照射处理方式,因变量是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无光照组作为对照组。
【详解】A、该实验中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影响、调控种子的发芽,A正确 ;
B、光敏色素是植物接受光信号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B正确;
C、由组3可知莴苣种子接受的光照中含有红外光时也可能发芽,C错误 ;
D、自然光包含红光和红外光,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因此在自然光照射下会发芽,D正确。
故选C。
39.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B. 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
C. 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 植物对重力的感受可能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光敏色素是一类红光/远红光受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A正确;
B、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B错误;
C、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C正确;
D、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40.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
B. 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 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D. 动植物激素都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2、植物重力反应过程分为重力信号的感受、重力信号的转导、生长素不对称分布的形成和重力反应器官的弯曲生长4个阶段。
【详解】A、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因此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A正确;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如植物的向光性生长,B错误;
C、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如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等,C正确;
D、动植物激素都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激素是在特定的结构点与特定结构域同受体(一般在细胞膜上和细胞内)结合而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4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乙、图丙分别表示图甲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效应器B是由___组成。图乙中组成突触结构包括a、b、c三个部分,其中a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c指的是另一个神经元的___膜。
(2)图丙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___的结果。
(3)图乙中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___。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___,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___控制。
【答案】(1) ①.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②. 树突或胞体
(2) ①. h ②. 钠离子内流
(3) ①. 兴奋 ②. 分解或回收 (4)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甲可知,效应器B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突触前膜a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后膜c可以是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膜。
【小问2详解】
兴奋部位电位为外负内正,即丙图中的h, 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
【小问3详解】
图乙中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或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小问4详解】
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控制,因此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
42.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时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北方的冬天,学生们从有暖气的教室走出到室外后,机体会出现甲分泌激素a___(写出激素a的名称)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从而促进丙分泌激素①的现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①的分泌具有___特点。
(2)由图可知,激素①进入细胞内通过影响___过程而调节生命活动。体温调节过程中也有激素②参与发挥作用,乙结构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②,以维持激素②含量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
(3)图示结构甲、乙、丙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是___(填代号)。
(4)甲状腺激素是参与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激素。已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0)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双酚基丙烷)能抑制TPO活性,可导致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___(填“减少”或“增加”),引起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1)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分级调节
(2) ①. 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②.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灭活
(3)甲 (4) ①. 减少 ②. 降低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丙是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DNA,d表示RNA,e表示蛋白质。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小问1详解】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过程:即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丙分泌激素①甲状腺激素的现象。
【小问2详解】
激素①(甲状腺激素)属于信息分子,结合图示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内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进而调节生命活动;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灭活,因此虽然乙时刻在分泌激素②,但激素②的浓度却可以维持相对稳定。
【小问3详解】
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甲)为渗透压感受器,可把兴奋传给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且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等,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
【小问4详解】
由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若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则会导致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作用效果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因此血液中TH含量减少,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43. T细胞是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种类多样,在免疫调节中能发挥多种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其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是___。
(2)器官移植是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器官移植时,通常需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调节性T细胞可以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损伤机体。据此分析,在器官移植后,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活动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理由是___。
(3)TNF-α基因对T细胞增殖分化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将胞内寄生菌X注射到正常小鼠和TNF-α基因敲除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小鼠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越多,表示数量越多。
①当病原体入侵细胞后,细胞免疫被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___。
②据表分析,TNF-α基因的表达产物对T细胞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影响分别是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答案】43. ①. 免疫活性物质 ②. 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44. ①. 不能 ②. 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活动,可能导致免疫反应过度,使免疫系统将移植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导致器官移植失败
45. ①. 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②. 抑制 ③. 促进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小问1详解】
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造血干胞增殖分化来,其中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是胸腺;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胞等,其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B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小问2详解】
器官移植是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器官移植时,通常需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调节性T细胞可以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损伤机体,据此分析,在器官移植后,不能通过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活动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理由是 如果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活动,会导致其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减少,从而对其他免疫细胞的抑制活动较弱导致其他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较强而出现免疫排斥反应,进而可能会使器官移植失败。
【小问3详解】
据题意分析,细菌X是胞内寄生菌,侵入机体会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探究了TNF-α基因对细菌X引起的免疫应答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TNF-α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实验中给给小鼠注射X菌后,TNF-α基因敲除组小鼠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多,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减少。①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后,细胞免疫被激活,那么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即为病原体入侵的细胞)。②通过实验结果可知,与正常组的小鼠相比,TNF-α基因敲除组的小鼠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而记忆T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多,由此可推测TNF-α基因的表达产物可抑制T细胞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但可促进T细胞分化为记忆T细胞。
44. 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以后,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结果如图中的图I所示。图Ⅱ是生长素浓度对该植株不同器官的作用图解,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植物体内的苯乙酸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生长素。
(2)现已测得图I中a、b、c、d四点生长素浓度(见图I中的4个点),其中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Ⅱ中的点_______(填数字标号)。根的向地生长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器官的_______(填“幼嫩”或“成熟”)部位,缺乏氧气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4)图Ⅱ所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________对生长素更敏感。
【答案】(1)属于 (2) ①. 2 ②. 能
(3) ①. 幼嫩 ②. 会
(4)根
【解析】
【分析】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小问1详解】
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植物体内具有与IAA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它们都属于生长素。
【小问2详解】
将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近地侧(b点)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对应图Ⅱ中2点。近地侧(b点)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a点生长素浓度低反而生长快,说明根的向地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小问3详解】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器官的幼嫩部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小问4详解】
图Ⅱ所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45.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原理、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原理:赤霉素具有_______的作用。
(2)实验思路: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②用喷壶分别将_______和_________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③将两组苗置于_____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________。
(3)预期结果__________。
【答案】(1)促进细胞伸长
(2) ①. 蒸馏水(等量适宜浓度的) ②. 赤霉素溶液 ③. 相同且适宜 ④. 测定(并计算)植株的(平均)高度
(3)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解析】
【分析】1、探究实验满足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一般步骤:①分组编号,②进行不同的处理(单一变量,设置对照),③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征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小问1详解】
该实验原理是: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征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小问2详解】
实验思路书写务必要把握自变量的不同处理,形成对照;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因变量要根据实验目的找到适合的可观测指标。根据实验的一般步骤:可得②对两组幼苗进行不同处理,B组为实验组,A组为对照组,即用喷壶分别将赤霉素和等量的蒸馏水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观察实验的因变量,此时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即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高度。
【小问3详解】
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故可预测实验结果:B组(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高于A组(对照组)植株平均高度。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对照组
无光照
不发芽
组1
红光
发芽
组2
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组3
红光→红外光→红光
发芽
组4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细胞毒性T细胞
记忆T细胞
甲
正常小鼠+胞内寄生菌X
++++
+
乙
TNF-α基因敲除小鼠+胞内寄生菌X
++
+++++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B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B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2页。
2024昭通一中教研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B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昭通一中教研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B卷)含解析,共32页。
190,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A卷: 这是一份190,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A卷,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