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材料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四大文学体裁分别为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下面是小说、戏剧、诗歌的介绍词,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11分)
【小说】小说,常常以生动的故事、独特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戏剧】戏剧,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一幕幕戏剧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表达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国传统戏剧也称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 )丽的奇葩。
【诗歌】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豪迈、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juàn( )永的哲思,无论是对大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瑰 丽
②juàn 永
(2)介绍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三个。(3分)
(3)结合语境,解释介绍词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奇葩:
②包罗万象: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个,组成一副与戏剧相关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2分)
①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②生旦净丑演绎人生苦乐
③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④吹拉弹唱谱出世态炎凉
对联:
(5)下列从介绍词中选出来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常常以生动的故事、独特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C.我国传统戏剧也称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丽的奇葩。
D.无论是对大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
2.不少小说情节能让人联想到古诗句,请你将下表中缺漏的作者、诗题、诗文补充出来。(10分)
二、阅读(39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7分)
【材料一】
怎样读小说(节选)
老舍
①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一部小说中,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②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大概的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③所以,我们读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表现,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都大有裨益的。
【材料二】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①“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②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地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从而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③“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④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⑤“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⑥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和情绪。比如,读诗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此诗为了表达什么?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三】
【材料四】
近年来,全国地方传统戏曲普遍面临着生存危机,根据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调查,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一些古老的剧种濒临消失的困境。
(1)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老舍认为细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是小说的文字,小说的文字是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入手。
C.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诗人生活的大时代,可以通过抽象编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D.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其创作时的情感和情绪。
(2)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由图一可知,传统戏曲剧种中,初中生比较熟悉的是京剧。
B.由图二可知,近一半的初中生对传统戏曲不了解。
C.近年来,我国地方传统戏曲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D.我国戏曲种类繁多,目前主要以京剧、豫剧、昆剧为主。
(3)除戏剧外,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传统艺术,并说说重视和发展该传统艺术对我们中学生有哪些益处。(3分)
4.班里的同学想改编孙犁的小说《芦苇》为戏剧,参加校园文学节,请你参加并完成问题。(13分)
芦苇
孙犁
①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了。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②“呀!”
③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人才镇静下来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④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⑤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你们是一家吗?”
⑥“是,她是我的小姑。”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⑦“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⑧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⑨“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这个姑娘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⑩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⑪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⑫不久天也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⑬“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⑭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编写分幕剧情】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2)【赏析文中句子】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本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3分)
(3)【探讨角色塑造】戏剧人物是剧本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帮助演员塑造人物,请具体分析“景”这位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理解创作意图】小说改为戏剧后,大家觉得用原题“芦苇”作为剧名更好。请联系小说全文,说说为什么。(4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点和季节,以“异”字统领边地风光的特点。
B.“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态势,并为下片的议论作铺垫。
C.“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将军白发征夫泪”,写了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选自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谥文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嗜学”一词引出了作者求学的种种行动。
B.甲文使用了对比手法,主要突出作者求学的快乐。
C.乙文写到了卫使爱惜人才,刘铉慧眼识才。
D.乙文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②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
(4)甲文作者在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3分)
(5)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在读书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三、综合(10分)
7.学校举办了文学部落艺术节,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为响应本次活动,班级文苑刊物新增了一个栏目,请根据入选作品的类型选出合适的栏目名 (3分)
A.成长笔记
B.咬文嚼字
C.名作品悟
D.名家访谈
(2)在阅读《艾青诗选》和《水浒传》时,有同学发现两部名著中都出现了“雪”的描写,他做了摘录,请你协助他完成批注。(3分)
(3)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有同学认为阅读方法不重要,执着于读书方法会浪费读更多书的时间,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书。请你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4分)
四、写作(50分)
8.作文。(50分)
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一场戏剧都可能感动过你或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
请以“ 给我启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请在横线上填写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的名称;(2)简要概括所填作品的内容和主题;(3)有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21分)
1.(11分)四大文学体裁分别为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下面是小说、戏剧、诗歌的介绍词,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小说】小说,常常以生动的故事、独特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戏剧】戏剧,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一幕幕戏剧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表达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国传统戏剧也称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 )丽的奇葩。
【诗歌】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豪迈、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juàn( )永的哲思,无论是对大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瑰 guī 丽
②juàn 隽 永
(2)介绍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三个。
(3)结合语境,解释介绍词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奇葩: 指我国传统戏剧在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美好出众。
②包罗万象: 指诗歌包容一切,内容丰富。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个,组成一副与戏剧相关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
①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②生旦净丑演绎人生苦乐
③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④吹拉弹唱谱出世态炎凉
对联: ②④
(5)下列从介绍词中选出来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小说常常以生动的故事、独特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C.我国传统戏剧也称戏曲,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瑰丽的奇葩。
D.无论是对大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瑰丽”中的“瑰”读作“guī”,“juàn永”读作“隽永”。
(2)本题考查成语。介绍词中的成语有: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大千世界、扣人心弦、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写出其中的三个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根据词语积累和语境可知,“奇葩”指我国传统戏剧在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美好出众,“包罗万象”指诗歌包容一切,内容丰富。
(4)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与电影有关;“生旦净丑演绎人生苦乐”“吹拉弹唱谱出世态炎凉”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与戏剧有关。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乐”是仄声,为上联,“凉”是平声,为下联。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CD.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应在“丰富多彩”前面加上“感受”。
故选:B。
【解答】答案:
(1)①guī
②隽
(2)示例:跌宕起伏、丰富多彩、扣人心弦。
(3)①指我国传统戏剧在世界戏剧百花园中美好出众。
②指诗歌包容一切,内容丰富。
(4)②④
(5)B
【点评】对联常识: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2.(10分)不少小说情节能让人联想到古诗句,请你将下表中缺漏的作者、诗题、诗文补充出来。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①溪云初起日沉阁(注意“溪”的书写)
②山雨欲来风满楼
③李商隐
④蜡炬成灰泪始干(注意“蜡”的书写)
⑤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⑥肯将衰朽惜残年
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⑧汉文有道恩犹薄
⑨湘水无情吊岂知(注意“吊”的书写)
⑩却道‘天凉好个秋’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39分)
3.(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怎样读小说(节选)
老舍
①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一部小说中,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②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大概的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③所以,我们读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表现,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都大有裨益的。
【材料二】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①“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②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地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从而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③“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④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⑤“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⑥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和情绪。比如,读诗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此诗为了表达什么?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三】
【材料四】
近年来,全国地方传统戏曲普遍面临着生存危机,根据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调查,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一些古老的剧种濒临消失的困境。
(1)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老舍认为细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是小说的文字,小说的文字是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入手。
C.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诗人生活的大时代,可以通过抽象编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D.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其创作时的情感和情绪。
(2)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由图一可知,传统戏曲剧种中,初中生比较熟悉的是京剧。
B.由图二可知,近一半的初中生对传统戏曲不了解。
C.近年来,我国地方传统戏曲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D.我国戏曲种类繁多,目前主要以京剧、豫剧、昆剧为主。
(3)除戏剧外,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传统艺术,并说说重视和发展该传统艺术对我们中学生有哪些益处。
【分析】这是关于阅读的非连续性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第二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三题考查谈认识、看法。
【解答】(1)ABD.相符;
C.不相符,根据“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知,“抽象编码”应为“形象编码”。
故选:C。
(2)ABC.正确;
D.有误,该句于文无据。
故选:D。
(3)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要求“除戏剧外,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传统艺术”分析作答即可。可从书法、绘画等方面作答。
答案:
(1)C
(2)D
(3)示例:书法,有利于提高书写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4.(13分)班里的同学想改编孙犁的小说《芦苇》为戏剧,参加校园文学节,请你参加并完成问题。
芦苇
孙犁
①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了。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②“呀!”
③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人才镇静下来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④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⑤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你们是一家吗?”
⑥“是,她是我的小姑。”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⑦“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⑧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⑨“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这个姑娘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⑩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⑪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⑫不久天也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⑬“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⑭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编写分幕剧情】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2)【赏析文中句子】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本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
(3)【探讨角色塑造】戏剧人物是剧本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帮助演员塑造人物,请具体分析“景”这位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4)【理解创作意图】小说改为戏剧后,大家觉得用原题“芦苇”作为剧名更好。请联系小说全文,说说为什么。
【分析】《白洋淀纪事》中《芦苇》的主要内容:以冀中白洋淀水网地区朴实无华的植物作象征,实写那些投身抗战、支援抗日的聪明又美丽多情的妇女,形象地展示出八路军战士与抗日妇女之间同仇敌忾、互相爱护的军民鱼水情谊。并以“简单”的“换衣”细节,表现出那位姑娘不怕害羞、勇敢救人的朴实又善良的心灵。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情节:‘我’跑进芦苇地”,找到第③段“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半天,那妇人才镇静下来”可知,当时“我”跑进芦苇地时,她们被“我”吓一跳:第二空,根据题干提示“心理活动:平静”,找到第⑤段“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可知,“我”当时靠在一个坟头休息,此时小姑娘很平静;第三空,根据题干提示“情节:妇人说再找别的地方躲藏”,找到第⑦段“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可知,当妇人害怕被我连累时,小姑娘对她的话有点气恼。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中将姑娘的惨白脸色比作芦苇,运用了比喻手法,“惨白”表现“景”这位姑娘很紧张,“平静”表现她临危不惧;结合第①段“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第⑤段“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可知,虽然敌人的轰炸不断,周围危机重重,她面对危险时,就像周围的芦苇一样,很镇定。
(3)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⑥段“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第⑦段“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可知,当妇人害怕被我连累,提出再找别的地方躲藏的时候,小姑娘拒绝她的提议,体现小姑娘很有主见,临危不惧的人。根据第⑨段“我听出来这个姑娘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可知,小姑娘之所以带一把小刀出来逃难,是因为她怕在路上碰到敌人,她要用小刀来保护自己,体现小姑娘不畏敌人,勇敢坚强:根据第⑨段“‘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第③段“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第④段“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可知,“景”这位姑娘害怕我误会,马上跟我解释;离别的时候,她知道我要走很远的路,就将她的那件深蓝色的褂子给我换上;体现她很细心,为他人着想,为人善良;根据第⑩段“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可见,“景”这位姑娘是一个很文静,沉默寡言的人。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第④段“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第⑤段“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可知,芦苇是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根据第⑤段“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可知,芦苇象征着姑娘身上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品格,表达我对景姑娘的赞赏之情;根据第③段“半天,那妇人才镇静下来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第①段“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可知,芦苇是我和鬼子战斗的地点,是它的保护,我们才能脱离敌人的搜捕,表现我对芦苇的热爱。
答案:
(1)①吃惊②“我”靠在坟头③气恼
(2)运用比喻修辞,把姑娘景惨白的脸比作芦苇,生 动形象地写出她面对敌人的轰炸,紧张但并不惊慌失措的心理表现。
(3)姑娘景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①她善良,关心他人(或热爱抗日战士、子弟兵),如先是为我穿着白衬衣而吃惊、担心;走的时候,把自己的深蓝色褂子换给我。②她镇静,有主见:如躲避敌人轰炸时,脸色虽然惨白但很平静;怕我多心,也不愿和嫂子再躲往别的地方。③她勇敢,有与敌人拼死的决心,如把刀子带着来防身。④她寡言语,沉静,羞涩柔顺而又坚强,虽然她话不多,但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见性格。或拒绝,或澄清误会,或安排换衣服,都透出自己的鲜明个性。
(4)①为小说人物,为故事发展提供了 活动的场景(或环境)。②是姑娘景,甚至是所有抗日人民的象征。③表达了作者对芦苇那一战斗环境的热爱,对那位姑娘景的赞赏。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点和季节,以“异”字统领边地风光的特点。
B.“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态势,并为下片的议论作铺垫。
C.“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将军白发征夫泪”,写了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态势,并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此项“并为下片的议论作铺垫”分析有误。
故选:B。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作情感的分析能力。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答案:
(1)B
(2)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选自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谥文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甲文中,“嗜学”一词引出了作者求学的种种行动。
B.甲文使用了对比手法,主要突出作者求学的快乐。
C.乙文写到了卫使爱惜人才,刘铉慧眼识才。
D.乙文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②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
(4)甲文作者在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5)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在读书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分析】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
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刘宣)日夜在马棚里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这件事。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对此感到惊奇,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于是优待刘宣。不久,(刘宜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感到很惊讶,认为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的文作,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这才开始认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显著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益:更加/更加。
B.知:觉得/知道。
C.以:用/把。
D.之,助词,的/代词,他。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CD.正确。
B.有误,甲文使用了对比手法,主要突出作者求学的艰苦、内心的充实与强大、专心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作者求学的快乐”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
①重点词语:或,有时;叱咄,训戒;色,神情。句意: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就态度愈加恭敬,礼数愈加周到。
②重点词语:讶,对……感到惊讶;谓,认为。句意:对他的文章感到很惊讶,认为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的文作。
(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选文主要围绕“得书”“求师”“求学”的难题来写作,在回答时应该补充出这几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并概括归纳。根据“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根据“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以概括为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根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可以概括为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根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以概括为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中,宋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乙文中,刘宣“昼夜读书厩中”,比较分析可知,宋濂和刘宣都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读书,终有所成。
答案:
(1)A
(2)B
(3)①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就态度愈加恭敬,礼数愈加周到。
②对他的文章感到很惊讶,认为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的文作。
(4)①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之难;③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
(5)宋濂和刘宣两人都勤奋专注,刻苦读书,终成大器。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综合(10分)
7.(10分)学校举办了文学部落艺术节,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响应本次活动,班级文苑刊物新增了一个栏目,请根据入选作品的类型选出合适的栏目名 C
A.成长笔记
B.咬文嚼字
C.名作品悟
D.名家访谈
(2)在阅读《艾青诗选》和《水浒传》时,有同学发现两部名著中都出现了“雪”的描写,他做了摘录,请你协助他完成批注。
(3)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有同学认为阅读方法不重要,执着于读书方法会浪费读更多书的时间,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书。请你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成长笔记”讲述的是个人长征,“咬文爵字”是对汉字的准确使用,“名家访谈”是以访谈的形式,了解名家的经历或写作经验。从入选作品看,这些都是读名家作品的感悟,应入选“名作品悟”栏目。
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①空:根据这节诗中“那破烂的乌篷船里”可知,在船上的少妇是一个渔民。根据“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可知,她的家被敌人烧毁了。根据“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可知,她没家了,只能做着渔船流亡。据此可概括为:渔民流亡图。
第②空:1937年12月28日,艾青来到武昌,“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正是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作者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就的。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造成中国人民苦难的侵略者的仇恨与深厚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处于苦难中的国人的同情。
第③空:“好雪”,好在:一是,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二是,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3)本题考查辩论词。针对“读书方法不重要”这一观点进行反驳,有理有据,答案不唯一。
示例:读书方法很重要,书籍种类纷繁多样,不同类型书籍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需要仔细品味的书籍需要我们精读,有些只需了解梗概的书籍则需要略读或跳读,只有掌握读书方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充分吸收书籍的营养。因此,读书方法很重要。
【解答】答案:
(1)C
(2)①渔民流亡 ②对人民的苦难表示同情,对祖国的命运万分担忧,对入侵者的极端愤慨 ③因为雪大,天冷,林冲出去买酒,林冲躲过了雪灾、火灾,这场雪救了林冲的命;在古庙躲避,听到陆虞侯等人要谋害自己的真相;这场雪也改变了林冲委曲求全的懦弱性格。他雪夜上梁山,走上反抗之路。
(3)示例:读书方法很重要。有些书需要精读,有些书则可以粗读,有些第一遍读大概第二遍再逐步加深理解,只有选对适合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高效阅读。所以读书方法很重要。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50分)
8.(50分)作文。
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一场戏剧都可能感动过你或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
请以“ 给我启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请在横线上填写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的名称;(2)简要概括所填作品的内容和主题;(3)有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分析】本题考查考查半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以“ 给我启示”为题,所谓“启示”,就是通过指点、开导而认识事理的意思。这篇文章重点是要确定给“我”启示的作品,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里要填的内容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一场戏剧等的名称,它有什么样的情节内容,给了“我”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选材构思。本文也可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可写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一场戏剧等中凡是能给人以启发指示并使人领悟的,都可入题。生活中总有些平凡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大到学习活动,小到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小事情,都是可发掘的素材。关键是要会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抓住别人看不见的道理来写。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解答】
《我和我的六班》给我启示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一本书就好像一艘船,可以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垠广阔的海洋。“是呀,一本好书就好比一处活水的源头,能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知识;也好比是一级一级的阶梯,可以帮助我们攀上理想的高峰。正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嘛!
然而,什么样的书才算是一本好书呢?巴金老先生也曾说过,创作时要把心交给读者。最近,我读到了一本叫《我和我的六班》的儿童文学,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特真挚,它的作者周敏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我和我的六班》这本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刻画了几位家庭背景不同的北京初三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又面临着不同的成长问题。他们面对问题的反应及其思考,都蕴含着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其中的主人公——班长赵晓萱。
赵晓萱是六班的新任班长,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善良、正直、关心群体的人。如今的我,和她一样都担任着班长这一职位,可我却明显地发觉到自己与她之间的一些差距。
到如今,回想起自己当时的所做所为,我的脸“唰”得一下红了,心里有些烦躁,如果有条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钻进去!尤其是和书中的赵晓萱一比,我的行为根本就配不上“班长”这个职位!两旁的太阳穴中有股羞愧的灵魂在狭小的躯壳中横冲直撞。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夹杂着玻璃渣的刺痛。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同我一样,那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的呢?
我不敢再想下去。
当这个社会没了公平,当这个世界没了正气的时候,将会是怎样的呢?当孩子们从小就学会说谎,学会欺上瞒下,学会组织和笼络“小团体”,以后再由他们去接管新的未来结果又会是怎样呢?如果人人都像我一般,拥有如此可怕的想法,又会是怎样的呢?——真到了那个程度,我们的社会将毫无秩序可言,人与人之间也将失去彼此的信任。
那样,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又怎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作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从小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做一个有正气有勇气的人,只有这样,祖国的未来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点评】本篇习作写“我”通过阅读《我和我的六班》,引发的感悟,作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从小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做一个有正气有勇气的人,只有这样,祖国的未来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小说
情节与古诗句
《红楼梦》(曹雪芹)
看似繁华的荣国府,实际已危机四伏,这正如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所写:“① ,② 。”
《三国演义》(罗贯中)
诸葛亮为了蜀汉大业六出祁山,征战南蛮,积极北伐,竭力完成先帝遗愿。从中我们读出了③ (作者)《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④ ”的奉献精神,也读出了韩愈⑤《 》(诗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⑥ ”的忠君思想。
小说
情节与古诗句
《水浒传》(施耐庵)
宋江深受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虽已落草为寇,身在江湖,但仍心忧家国,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⑦ ”的古仁人极其相似。他盼望朝廷招安,怎奈宋徽宗昏聩无能,使其三次招安后才如愿以偿,似刘长卿笔下贾谊和屈原的经历“⑧ ,⑨ ”,尽显君主的薄情寡义。征方腊一役,梁山好汉损失惨重。他换来的不过是朝廷的一杯毒酒,最终魂归梁山。这结局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所写的“欲说还休,⑩ ”,世事无常,人生无奈。
剧幕
剧情
姑娘的心理活动
第一幕
“我”跑进芦苇地
①
第二幕
②
平静
第三幕
妇人说再找别的地方躲藏
③
A.益慕圣贤之道
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使初不知也
C.以衾拥覆
以语使
D.腰白玉之环
师惊异之
求学过程中的困难
求书之难
②
生活之苦
克服的办法
①
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
③
入选作品
《爱我伟大之华夏——读艾青<艾青诗选>》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史底蕴》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篇目
文段
批注
《艾青诗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勾勒了三幅流亡图。读完节选的部分,我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① 图,联系1937年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歌的主题应该是:② 。
《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有《临江仙》词为证:
作阵成团空里下,这回忒杀堪怜,剡溪冻住子猷船。玉龙鳞甲舞,江海尽平填。
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绵。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
作者说这是“好雪”,好在:一是这雪下得极美,铺天盖地。词中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雪的特点;二是这雪下得很妙,③ 。(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理由)
小说
情节与古诗句
《红楼梦》(曹雪芹)
看似繁华的荣国府,实际已危机四伏,这正如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所写:“① 溪云初起日沉阁 ,② 山雨欲来风满楼 。”
《三国演义》(罗贯中)
诸葛亮为了蜀汉大业六出祁山,征战南蛮,积极北伐,竭力完成先帝遗愿。从中我们读出了③ 李商隐 (作者)《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奉献精神,也读出了韩愈⑤《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⑥ 肯将衰朽惜残年 ”的忠君思想。
小说
情节与古诗句
《水浒传》(施耐庵)
宋江深受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虽已落草为寇,身在江湖,但仍心忧家国,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⑦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古仁人极其相似。他盼望朝廷招安,怎奈宋徽宗昏聩无能,使其三次招安后才如愿以偿,似刘长卿笔下贾谊和屈原的经历“⑧ 汉文有道恩犹薄 ,⑨ 湘水无情吊岂知 ”,尽显君主的薄情寡义。征方腊一役,梁山好汉损失惨重。他换来的不过是朝廷的一杯毒酒,最终魂归梁山。这结局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所写的“欲说还休,⑩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世事无常,人生无奈。
剧幕
剧情
姑娘的心理活动
第一幕
“我”跑进芦苇地
① 吃惊
第二幕
② “我”靠在坟头
平静
第三幕
妇人说再找别的地方躲藏
③ 气恼
A.益慕圣贤之道
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使初不知也
C.以衾拥覆
以语使
D.腰白玉之环
师惊异之
求学过程中的困难
求书之难
② 求师之难
生活之苦
克服的办法
① 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
③ 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
入选作品
《爱我伟大之华夏——读艾青<艾青诗选>》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史底蕴》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篇目
文段
批注
《艾青诗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勾勒了三幅流亡图。读完节选的部分,我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① 渔民流亡 图,联系1937年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歌的主题应该是:② 对人民的苦难表示同情,对祖国的命运万分担忧,对入侵者的极端愤慨 。
《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有《临江仙》词为证:
作阵成团空里下,这回忒杀堪怜,剡溪冻住子猷船。玉龙鳞甲舞,江海尽平填。
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绵。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
作者说这是“好雪”,好在:一是这雪下得极美,铺天盖地。词中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雪的特点;二是这雪下得很妙,③ 因为雪大,天冷,林冲出去买酒,林冲躲过了雪灾、火灾,这场雪救了林冲的命;在古庙躲避,听到陆虞侯等人要谋害自己的真相;这场雪也改变了林冲委曲求全的懦弱性格。他雪夜上梁山,走上反抗之路 。(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理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61,广西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材料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语境默写古诗文句子,小奇打算为屠呦呦写一篇小传,《屠呦呦小传》需要一幅插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