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 真题对练 19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 真题对练 19,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国甲卷][选修1,[全国乙卷][选修1,[全国甲卷,45][选修1,[梧州市三模][选修1,[开封市三模][选修1,[洛阳市二模][选修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全国甲卷](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全国乙卷](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
3.[全国甲卷,45](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经典 eq \a\vs4\al(模) eq \a\vs4\al(拟) eq \a\vs4\al(对) eq \a\vs4\al(练)
4.[梧州市三模](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了战争,加紧经济掠夺,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对农村和城市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在战祸重赋和酷刑重压下,人民生活极其痛苦。再加上北方常常遭受契丹贵族的骚扰,更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武装斗争此起彼伏。继位后的周世宗顺天应时,兴利除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整顿法律,严格执法。在经济上,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组织生产,安抚流民,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对于受水灾的区域免除当年夏秋两税,并减免以往农民所欠的租赋。为保障有充足的劳动力,还下令停废敕额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止私度僧尼。军事上,整肃军纪,制定统一策略,并亲临前线指挥。此外,他还倡导儒学,重视史书的修缮。所以,周世宗成为10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后周世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周世宗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世宗改革的意义。(8分)
5.[开封市三模](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孝文帝特别注重祭礼和婚礼。他把祭丧之礼提高到“劝孝为立教之本”的高度,通过立法矫正鲜卑贱老的旧俗,在人们心中熔铸新的伦理道德。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颁布诏令强调婚姻“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既亲,然后父子君臣。礼义忠孝,于斯备矣”。孝文帝以儒家“明德、慎罚”的刑罚观为据,经常躬自断狱。孝文帝于太和元年至太和五年(477~481年)、十六年至十八年(492~494年)两次组织修律,亲自下笔定流徙限制,又屡诏改善狱政,限制枷杖,要求解决案件积压问题。他择人不拘出身和地域,为修律广罗人才,法制改革收到取精用宏之效。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太和八年(484年)制定班禄制,同时降低计赃处死标准。“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改为“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为释滞时务,提高行政效率,太和十七年(493年)和二十三年(499年)定官制,两颁《职员令》,制定两令“远依旧籍魏晋,近采时宜南朝”,对百官职权和活动准则作出量和质的规定。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6分)
6.[洛阳市二模](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起初,村社除了按比例分摊向国家缴纳赋税、监督农民完租纳税外,还负责国家和地主的徭役。改革后,村社有权对所掌握的共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但重分的周期被延长,有的一直没有重分过。村社在行政管理上被赋予更大的权力,更加正规化,在农民与国家的天平上,出现了偏向国家的倾斜。村社还开展禁止酗酒和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拨款兴建图书馆等。但是,农民在改革后,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中,村社逐渐成为了农民天然的组织形式。村社非但没有成为国家理想中维护专制制度的支柱,反倒成了农民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团体和武器。1906年斯托雷平进行改革,企图通过摧毁村社、培植富农,使富农成为农村决定性的经济力量,从而维持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失败,更多的贫苦农民成为反对沙皇政府的力量。
——摘编自王文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嬗变的分析》
(1)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社嬗变的原因。(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村社嬗变的影响。(6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 真题对练 16,共3页。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 真题对练 12,共4页。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 真题对练 11,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