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地理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①自然带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分别为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变化示意图(M、N、P表示日期)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最接近P日的节气是( )
    A. 芒种B. 小暑C. 大暑D. 立秋
    2. 若M、N两日地球公转速度相同,则( )
    A. M日到N日地球可能绕日一周B. 北京M日与N日昼夜长短相反
    C. 北京P日到N日气温逐渐升高D. M日到P日日地之间距离减小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P日公转速度最慢,故该日应为7月初,24节气中,夏至一般为6月21—22日,小暑为7月6—8日,大暑为7月22—24日,立秋为8月7—9日,因此最接近的日期应为小暑,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题详解】
    读图可知,P日应为7月初,M日和N日公转速度大,且公转速度相等,对应的日期可能为一月初,则M日到N日地球可能绕日一周,A正确; M和N日公转速度相同,日期应关于7月初对称,北京昼夜长短可能相同,但不相反,B错误;P日到N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先南移,故北京气温应先降低,C错误; M日到P日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日地之间距离逐渐增大,D错误。所以选A。
    【点睛】“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下图,图中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其运动形式是( )
    A. 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B. 加勒比板块间歇性张裂
    C. 大西洋板块间歇性张裂D. 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
    4. 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
    A. 平均高度增加B. 长宽比减小C. 面积缩小D. 海岸曲折度增大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可知,火山锋应位于大西洋板块与加勒比板块交界处。读图可知火山锋是向加勒比板块方向移动的,大西洋板块属于洋块,加勒比板块属于陆块部分,图中板块运动方向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由材料“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可知,火山锋有三个,中间有停滞。所以应是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加勒比板块被抬升形成三个火山锋,D正确。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应是加勒比板块向东移,A错误;板块张裂应是板块向两侧运动,且形成裂谷或海洋,B、D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火山锋的存在,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移动,使加勒比板块抬升。因此会导致马提尼克岛平均高度增加,A正确;板块挤压长度会增大,宽度可能会缩小,或者宽度增加幅度小于长度,因此长宽比增大,B错误;面积不一定缩小,C错误;海岸线的曲折度与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抬升过程中岛屿没有断裂,无法判断海岸曲折度的变化,D错误。故选A。
    【点睛】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大多是由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边界,那里易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等,比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消亡边界大多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边界,如果是大陆板块之间碰撞大多易形成高原和巨大的山脉,比如喜玛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多易形成海沟(大洋板块俯冲)、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隆起),比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落基山脉等。
    气象学上将冷空气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的现象称为“冷湖效应”。下图示意2月4日~5日某山谷“冷湖效应”出现前后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该山谷“冷湖”形成的时间大约是( )
    A. 4日17:00B. 5日08:00C. 4日19:00D. 5日10:00
    6. 有利于该山谷“冷湖”形成的天气系统是( )
    A. 冷性反气旋B. 锋面气旋C. 暖性反气旋D. 暖性气旋
    7. 在这次“冷湖”发生、发展过程中,该地的天气特征是( )
    A. 大风降温B. 温和湿润C. 晴朗微风D. 阴雨绵绵
    【答案】5. C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五个时间段中,4日19:00,海拔1800-2400米之间,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出现了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且比5日08:00逆温现象出现的早,冷空气汇集于山谷底部,形成“冷湖”,C正确,B错误;4日17:00与5日10:00均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无逆温层,不会形成“冷湖”,A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冷性反气旋即冷高压控制;在冷高压控制下,大气静稳,风力微弱,山谷中的大气与外界交换较差,利于“冷湖”的形成,A正确;气旋会增强对流运动,不利于逆温结构形成,BD错误;由图可知该山谷气温均为零下,故不可能为暖性反气旋,C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出现冷湖效应时,近地面气温较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较少,同时逆温层的存在会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大气比较稳定,天气以晴朗为主,不易出现大风或者降水等天气,故该地天气特征为晴朗微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①自然带是( )
    A. 寒带苔原带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温带草原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
    9. 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 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自然带处于60°N附近,该区域热量条件较差,但比较湿润,适合亚寒带针叶林植被生长,从而形成亚寒带针叶林,D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图中②自然带;温带草原带为③自然带;寒带苔原带位于①自然带的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区,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别为温带落叶阔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均处于温带,水分条件差异是导致这三个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分异的规律,又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正确;图中②、③、④自然带的分布没有明显体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排除ACD。故选B。
    【点睛】经度地带性,又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水分。自然带呈由沿海向内陆更替变化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最突出。如我国华北到西北依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晴朗的天气里,太阳即将升起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蓝色天空穹顶与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被称为“曙幕光”,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0°至6°之间,叫作“民用曙暮光”。一些摄影爱好者由于偏爱拍摄“曙暮光”,喜欢购买我国北方地区价格偏低的有窗户向西的商品房。下图为“民用曙暮光”现象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我国北方某地春分日出现“民用曙暮光”的时段为( )
    ①5:36-6:00②6:00-6:24③17:36-18:00④18:00-18:24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11. 北半球夏至日傍晚时分,石家庄市(38°03'N,114°26'E)一位中学生拍摄“民用曙暮光”时,发现自己的影子恰好与步行街的道路中心线重合,该步行街的走向是( )
    A. 东—西走向B. 南—北走向C. 西北—东南走向D. 东北—西南走向
    【答案】10. C 11. C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晴朗的天气里,太阳即将升起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蓝色天空穹顶与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被称为“曙幕光”,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0°至6°之间,叫作“民用曙暮光”。因此接近日出前或日落后。春分日日出为6:00,日落为18:00。因此早上看到曙幕光的时间应该5:36-6:00之间,①正确;下午看到曙幕光应该日落后,即为18:00-18:24,④正确;6:00-6:24位于日出后,故②排除;17:36-18:00位于日落前,故③排除。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故选择C。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石家庄市(38°03'N,114°26'E)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傍晚时分拍摄“民用曙暮光”时,面朝西北方向,影子位于拍摄者的东南方向,根据“发现自己的影子恰好与步行街的道路中心线重合”,说明该步行街的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区北麓河盆地,海拔4600~5000m,夏季湿润温暖,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降水量约383.4mm。受气候变化影响,该区域多年冻土升温较为明显,发育了大量热喀斯特湖,湖面水位的变化主要受制于外界补给与排泄。下图示意该区域某一热喀斯特湖2018年6月水位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热喀斯特湖6月中旬水位迅速升高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
    A. 长江源水B. 冻土融水C. 大气降雨D. 冰川融水
    13. 该热喀斯特湖一旦达到最高水位后,湖水不再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在减少B. 农业生产引水灌溉
    C. 湖水蒸发增强D. 受限于湖岸的高程
    14.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判断该热喀斯特湖水位最低季节及湖岸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A. 春季,土地盐碱化B. 秋季,水土流失
    C. 春季,高寒石漠化D. 秋季,土壤退化
    【答案】12 C 13. D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长江源区北麓河盆地地区夏季湿润,降水较丰富,图中信息也表明6月中旬湖水水位随降水而迅速升高,6月15日湖泊基本达到最高水位。因此该阶段大气降雨是其主要的水量来源,C正确;长江源头水主要受冰川融水补给,6月中旬并非气温最高时间,冰川融水量不是很大,不会造成水位迅速上升,AD错误;冻土融水量相对较少,不是该时段湖泊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图中6月20日较高的降水量并没有使湖泊水位上升,说明湖塘水位一旦超过湖岸的最低高程,湖水将迅速外溢,湖面高度将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不再上涨,D正确;该热喀斯特湖达到最高水位后没有题干信息说明是降水量在减少以及湖水蒸发增强,排除AC;该湖所在地区是青藏高原,受限于热量条件不足,发展种植业相对较少,引水灌溉不是导致湖水不再上涨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热喀斯特湖湖水收支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汇入和排出、蒸发、下渗等。夏季青藏高原迎来雨季,湖泊水位达到一年中最高状态,进入秋季,补给和支出失衡,导致湖泊水位降低,但春季由于气温回升,蒸发加剧,且雨季没有到来,湖泊水位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状态。因此,湖泊季节性的水位涨落,在蒸发作用下,湖岸附近形成一种“盐随水来,水去盐留”的状况,所以会加剧近岸附近的盐碱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喀斯特湖即热融湖,其实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热:由自然因素(气候转暖、温差增大等)或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开荒、挖沟、筑路、修水库等)引起冻土受热增加;融: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地表土层随之沉陷而形成热融沉陷;湖:这些凹陷积水后便形成了湖塘。
    热带气旋“朵拉”的“胚胎”自2023年7月21日在西非附近海域生成,向西越过北大西洋、中美地峡,于7月28日进入东北太平洋,能量快速加强,并一路快速西行,于8月12日进入西北太平洋,成为2018年以来西北太平洋首个“进口台风”。完成下面小题。
    15. 热带气旋“朵拉”一路快速西行,其加速的动力主要来自较强的( )
    A. 东南信风B. 东北信风C. 北赤道暖流D. 赤道逆流
    16. “朵拉”越过中美地峡后,其能量快速增强,说明东北太平洋可能出现( )
    A. 厄尔尼诺现象,水温较高B. 厄尔尼诺现象,水温较低
    C. 拉尼娜现象,水温较高D. 拉尼娜现象,水温较低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朵拉"始终在北半球西移,主要是受到由东向西吹的东北信风引导,使其加速移动并快速西行,故B正确;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该台风位于北半球,A错误;洋流无法给台风移动加速,故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热带气旋的增强需要洋面提供充足的热量和水汽,而厄尔尼诺年份,东北太平洋水温偏高,降水增加,故A正确,B错误;拉尼娜现象出现,则东北太平洋水温偏低,不利于台风的增强,CD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成因:一般认为,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而形成的。对全球的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东部(秘鲁、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相反,西部转变为干燥少雨。秘鲁渔场鱼类减少,水温上升,冷水鱼类不适应环境,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上升补偿流减弱,鱼类饵料食物减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很多。图示意2022年某月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推测图示月份是1月还是7月,并说明理由。
    (2)分析此季节A地多雨的原因。
    (3)说明图中N处高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答案】(1)1月份;澳大利亚陆地形成低压中心,说明此时是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形成低压中心。
    (2)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跨过赤道,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左偏,形成西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加剧了西北季风,风从海洋吹来,为A地带来大量降水。
    (3)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30°附近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被澳大利亚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N处高压中心。
    【解析】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降水的因素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规律和原理的能力,难度一般。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导致冬夏季节陆地和还有升温降温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读图可知,图中澳大利亚大陆上形成了低压中心,说明此时澳大利亚大陆比海洋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应为南半球夏季,即1月份。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A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1月(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会随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也会随之南移并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北风,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加剧了西北季风,该地处在这一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导致该地此季节降水多。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N处气压中心位于30°S附近,原本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后被切割成气压中心。结合所学可知,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30°附近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但此时为南半球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附近的澳大利亚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条带状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变成团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N处高压中心。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瑙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部分区域的黄土厚度可达50—100米。与中国黄土高原不同,多瑙河流域黄土分布区周缘没有干旱、半干旱区作为粉尘的物源区。研究发现,多瑙河流域黄土的本地物源主要有两类:河流洪积物和沉积岩而区域外的物源则主要来自非洲北部。下图为多瑙河流域黄土分布图。

    (1)分析河流在该区域黄土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2)说明本地沉积岩成为黄土堆积物的过程。
    (3)推测地质工作者证明非洲北部是多瑙河流域黄土物源区可能采用的证据。
    【答案】(1)洪水期搬运大量碎屑物质,至中下游堆积,成为黄土物源;侵蚀、切割黄土堆积物,形成沟谷纵横的黄土地貌。
    (2)沉积岩在构造运动或外力侵蚀后出露地表,风化为碎屑物;大风侵蚀搬运碎屑物,风力减弱或遇地形阻挡,碎屑物堆积成黄土层。
    (3)非洲北部沙漠广布,物源丰富;两地空间距离近;通过遥感监测北非沙尘可扩散至该区域;比较当地黄土与北非沙尘元素组成的相近性。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多瑙河流域黄土分布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黄土地貌成因、形成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多瑙河流域黄土的本地物源主要有两类:河流洪积物和沉积岩”可知,该地貌主要受流水作用形成。在河流洪水期,河流搬运大量碎屑物质,在河流中下游堆积,成为黄土物源;后期河流侵蚀、切割黄土堆积物,从而形成沟谷纵横的黄土地貌。
    【小问2详解】
    沉积岩形成于沉积环境中,其在构造运动抬升或上覆物质被外力侵蚀后出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作用形成碎屑物;大风侵蚀搬运碎屑物,在风力减弱或遇地形阻挡的情况下,大风的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堆积形成黄土堆积物。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距离非洲北部较近,且非洲北部沙漠广布,物源丰富;地质工作者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非洲北部沙尘扩散方向,发现沙尘可以扩散到该地;对比分析当地黄土与非洲北部沙元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若相似性高则可推断非洲北部是该地黄土物源区。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鲸主要集中于环北冰洋地区,是北极地区人类社会的重要商品,为当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资。白鲸主要在河口附近海面或近海面活动,食物广泛,具有季节迁徙性,但其游行速度缓慢,大致每年夏季携幼鲸从北极迁徙到纬度较高的河口或海湾中,圣劳伦斯湾是白鲸主要迁徙目的地。圣劳伦斯湾表层平均盐度为22‰,冬季完全冰封,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湾岸曲折,多暗礁、浅滩,海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成为加拿大腹地通往大西洋的一条重要水道。下图示意圣劳伦斯湾地理位置及洋流分布状况。
    (1)指出白鲸夏季沿陆地边缘南下的有利条件。
    (2)分析圣劳伦斯湾海水发生分层现象的原因。
    (3)圣劳伦斯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是加拿大通往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但也是事故高发的危险海域,推测该海域事故高发的原因。
    【答案】19. 陆地边缘有寒流经过,为白鲸提供冷水环境;白鲸可顺洋流南下,提高游动的速度(节省体力);圣劳伦斯河注入圣劳伦斯湾(河流入海口鱼类丰富),陆地边缘沿岸食物较充足。
    20. 圣劳伦斯河注入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含盐量较低,密度小;深层海水含盐量较高,密度大。
    21. 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常年多大雾天气,该海域能见度低;初冬冻结和春季解冻时,该海域多浮冰(高纬度寒流携带浮冰南下,海上航行风险大);该海域受盛行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阴雨天气;圣劳伦斯湾的湾岸曲折,多暗礁、浅滩,不利于海上航行。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圣劳伦斯湾地理位置及洋流分布状况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白鲸沿陆地边缘南下需要从环境,水温,食物等角度分析。依据材料白鲸主要集中于环北冰洋地区,代表白鲸属于冷水生物,适宜在温度较低的水域生存;在夏季北美洲纽芬兰岛附近有向南流动的沿岸寒流,为白鲸南下提供适宜的水温环境;南下的沿岸流也可以让白鲸顺流而下,节省体力;夏季沿岸地区有圣劳伦斯河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饵料丰富,为白鲸提供充足的食物。
    【小问2详解】
    海水分层现象主要因盐度差异造成。依据材料“劳伦斯湾表层平均盐度为 22‰”可知,由于圣劳伦斯河的注入,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较小;而深层海水因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出现明显分层现象。
    【小问3详解】
    圣劳伦斯湾是事故高发的危险海域,可以从海水水文条件,天气状况,海底暗礁,浮冰等方面加以解释。该海域纬度较高,温度较低,海域冬季结冰,春季解冻时,多浮冰,影响海上航行;南下的寒流携带北极附近的浮冰南下,对航行船只造成威胁;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常年多大雾天气,能见度较低,影响航行视野;地处西风带,受西风影响风力强,海浪大,多阴雨天气;海岸线曲折,多暗礁、浅滩,容易使船只触礁搁浅,不利于航行安全。
    【点睛】
    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雪兔子,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植株矮小,一般植株高约30厘米左右,茎叶白色绒毛发育,酷似棉袄,毕生仅开一次花,主要生长在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山坡岩缝中、山顶沙石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丽江)、西藏(亚东、错那)等地区,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下图为雪兔子植株实体景观图示。

    (1)结合雪兔子植株特点,分析雪兔子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推测雪兔子种子的传播方式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雪兔子被列入珍贵保护植物的原因。
    【答案】(1)植株白色绒毛发育,有利于保温,说明生长环境气候寒冷;毕生仅开一次花,说明生长缓慢,土壤贫瘠,土壤水分少;植株矮小,说明生长区风力强劲,大风天气较多,植株矮小不容易被强风摧毁。
    (2)风力传播。
    理由:气候高寒且旱,依靠动物或流水传播条件欠佳;高山大风天气多,风速大,利于种子向远方扩散。
    (3)高寒地理环境植被稀少,植物群落少,植物生长慢;雪兔子植株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稳定媒介(或雪兔子是周边生物活动的媒介和中心);保护雪兔子利于维持高寒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雪兔子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植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雪兔子植株矮小,一般植株高约30厘米左右,说明生长环境多大风,高大植株易被大风毁坏;雪兔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毕生只开一次花,说明雪兔子生长缓慢,生长环境热量、水分、土壤环境较差;茎叶白色绒毛发育,酷似棉袄,利于保温,说明其生长环境低温严寒。
    【小问2详解】
    高海拔山地,气候严寒干旱,其他传播媒介(如昆虫、动物、流水等)较少,但山地大风天气多,风速大,利于种子向远处传播,寻找更优的生长环境。因此雪兔子种子的传播方式为风力传播。
    小问3详解】
    高寒山地热量、水分、土壤环境较差,适合生存的植被群落少,生态环境脆弱,而雪兔子植株能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其存在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的媒介,利于保持高寒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三)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三地理试题docx、答案咸阳实验高二地理三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龟背石, 该区域交通干线主要沿, 图示3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阶段3时,西天山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