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docx、20232024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年7月28日,“根祖同源文化智链——2020年周口店遗址文化节”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动。有同学很想体验一下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主持人发给她一块兽肉让她切割时,她选择的工具应该是
A.打制石器 B.骨针 C.青铜剑 D. 铁斧
2. 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 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89%。这表明
A. 百家姓氏都源自炎帝和黄帝
B. 炎帝和黄帝因治理水患得到尊崇
C. 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完全真实
3、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这些内容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描绘的就是远古传说时代。下列关于远古传说有误的是
A.仓颉创造文字 B.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C.黄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 D. 阪泉之战后黄帝归顺炎帝
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5、据《礼记·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8页)6、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7、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些标志性事件向我们宣告了一段历史的结束和另一段历史的开始。东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国人暴动 D.周平王迁都洛邑
8、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应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新型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C.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D.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9、公元前 221年秦朝建立, 中国历史实现了第一次大一统。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得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有
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开始废除井田制 ③建立了皇帝制度 ④建立了中央政权机构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0、西汉建国之处,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战争,其中战后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A.河南战役 B.漠北战役 C.漠南战役 D.河西之战
11、大一统是“特殊公共权力的集中,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还有物质和精神的附属物”。汉武帝为了集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刺史制度 B.远征匈奴 C.独尊儒术 D.盐铁经营
七年级历史第 2 页(共8页)12.“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13、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事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西汉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A. 王室衰微 B. 诸侯争霸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14、“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家给人足。”这是对汉景帝统治后期西汉社会状况的描述。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汉文帝、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 B.汉高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C.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D.汉武帝实行了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5、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辩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16、“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这里的“农民大起义”是指
A.大泽乡起义 B. 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项羽起义
17、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按“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优美,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是司马迁编写的
A. 《道德经》 B. 《论语》 C. 《史记》 D. 《伤寒杂病论》
18、“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9.《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
七年级历史第3页(共8页)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对于这场战役解读正确的
A. 该战役为淝水之战
B. 该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 该战役交战双方为曹军和孙刘联军
D. 该战役标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 “八王之乱” B. 祖逖北伐 C. “ 七国之乱” D . 五 族内迁
21、《唐李问答》中有这样一句话: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那么与此话有关的战争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2、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条件。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A.东汉、吴、蜀、南朝 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 南朝 D.西汉、蜀、吴、东晋
23、梁朝时,健康有几十万人口,商业繁荣,有四个大市,还有上百个小市,四方商旅在这里会集,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江南经济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大一统的推动 D.南方政权稳定
24、“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对“民族大交融”理解错误的是
A.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B.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完全被汉化
C.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逐渐减少
七年级历史第4页(共8页)26、“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等谚语最有可能会出现在以下哪部著作中
A. 《水经注》 B.《大明历》 C. 《伤寒杂病论》 D. 《齐民要术》
27、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B.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
C.“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
D.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8、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
A. 董仲舒 B. 王莽 C. 张仲景 D. 关羽
29、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30、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难移完成
七年级历史第5页(共8页)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扁鹊、华佗、△
蒙恬、霍去病、周瑜
顾恺之、王羲之、锺繇
非选择题部分
31. (8分) 某学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开展了“读图知史”为主题的活动
(1) 活动一:在下图中任选一位人物,说一说他们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分)
(2) 活动二:任选下图中你最欣赏的两幅作品,说明喜欢的理由。(4分)
(3)活动三:结合小组开展的活动,谈谈学习历史的方法或途径有哪些? (2分)图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图五 顾恺之《女史箴图》 图六 雕塑艺术《云冈石窟》
32、(11分)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材料二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七年级历史第6页(共8页)材料三 迁都洛阳后,他(孝文帝)以移风易俗为重点,从服饰、语言、籍贯、姓氏、国家祭祀等方面,对拓跋鲜卑旧俗进行了全面变革.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典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的代表各一例。(2分)
(2) 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的举措? (3分)
(3) 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并概括这一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2分)
33(11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商鞅方升(如图)前后经历了 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它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同时也充分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继续和发展。
材料二 秦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大力推行郡县制。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在郡县制下,地方管理层次分明,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各级官员职责明确.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汉时,虽然郡县与分封并存,然而从武帝时代起,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响甚微。汉承秦制,郡县制成为汉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 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材料四 中华文明是实现国家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政治上的长期统一使得央政府可以有效抵御外来入侵和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政治上的统一还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对于自身历史
七年级历史第7页(共8页)
的深刻记忆。经济与文化的统一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
——摘编自张海滨《论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根本原因》
(1) 材料一中的商鞅方升见证了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2分)
(2) 据材料二指出秦汉实行的共同地方行政制度。(1分) 并归纳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2分)
(3)据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2分)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具体表现。(2分)
(4) 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华文明延续的主要原因。(2分)
34. (10分) 古代中国,各朝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地广人稀,荒地比较多。商鞅认为,治国之要在于“令民归心于农”,变法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发达的农业经济提升了秦国国力,保障了军事后勤,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秦国“农战”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促使汉王朝开拓丝绸之路.汉王朝在丝绸之路全程不同路段采取不同措施。从长安到敦煌的丝路东段,建立连绵不断的驿站馆舍作为停靠站点; 在西域南北两道,设置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没有朝廷对沿途安全和供应的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通行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张德芳《从出土汉简看汉王朝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经营》材料三 南朝时期是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和发展时期。南朝统治者都把广辟农田、劝课农桑的情况作为地方官吏奖惩的依据.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各朝地方官吏积极地劝课农桑、督促农事,如:宋代青州刺史申恬努力劝课农桑,修筑水利工程,使齐地“二三年间,遂皆优实”.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官还采取措施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化解彼此矛盾,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是如何“令民归心于农”的? (4分)
(2) 据材料二归纳丝绸之路得以开拓经营的有利条件。(3分)
(3) 据材料三概括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的原因。(3分)
七年级历史第8页(共8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