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评卷(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评卷(部编版),共4页。
单元测评小卷(四)[测试范围:第四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32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4分)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我们的平凡生活中都有最有力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zé,诲人不倦。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为了让在树林里露宿的人有避风雨的处所,解放军叔叔盖了一间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常常照料这小茅屋、修qì小茅屋。在他们身上,无私为他人服务的雷锋精神在这里传承。(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huì xiù B.huǐ sù C.huǐ xiù D.huì sù(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以身作zé( 则 ) 修qì( 葺 )2.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D )(4分)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________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________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最重要的,________你享受了________的过程。A.索然无味 激起 而且 精致B.如释重负 激扬 况且 精妙C.如释重负 激扬 因而 精美D.索然无味 激起 因为 精彩3.(抚顺、本溪、辽阳中考)选出下面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 D )(4分)(A)对舞者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于是,年轻的舞蹈演员孟庆旸遇见了《只此青绿》。(B)为了演好“青绿”这个大写意角色,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C)从初排到走上春晚舞台,她时时刻刻都在构思着、练习着、调整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D)她及伙伴们的出色表现,得出了诸多的好评。【解析】D.应将“表现”改为“表演”,“得出”改为“得到”。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4分)A.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C.从那以后,姐姐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D.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解析】选择疑问句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5.(内蒙古包头中考)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4分)①直至今日,这一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但真正落实到位,让每一位学生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面临诸多现实困难。②一方面劳动教育如何才能成为学校易于开展的一门功课。③谁都知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可现实中的学校劳动教育长期被弱化。④因此,只有因地制宜解决好现实困难,学生的劳动技能才能够提高。⑤另一方面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A.③①②⑤④ B.③④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③①②⑤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4分)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的观点或看法。如周敦颐的《爱莲说》。B.“铭”是古代刻在器皿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简短,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C.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很多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它们。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可以单用,没有实在意义。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吗”“呢”“啊”等属于语气助词。【解析】助词不能单用。7.综合性学习。(8分)为了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你参加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对联主题:孝亲敬老。请参照已给上联,从备选词中选出合适的,搭配好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2分)风尚好 国泰民安 孝亲敬老 脸上开 敬老如花 岁月新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 下联:敬老如花脸上开(7个字)(2)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主题,请你再设计一个活动项目。(2分)活动一: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向全校师生宣读《孝亲敬老活动倡议书》。活动二: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孝”的内涵。活动三:开展“亲情伴你我”征文活动,记录“孝”的点滴;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作有关“中国孝文化”的主题讲座;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践行孝道;以主题活动为内容,布置宣传栏、黑板报,制作海报条幅等等。(3)有同学收集了关于“孝”的诗句,下列不符合“孝”的主题的一项是( D )(2分)A.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C.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4)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古今留下了很多关于孝的故事。请你写出两个故事名称。(2分)示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拾椹供亲、单衣顺母、毛义养亲等。二、阅读理解(28分)(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选自《晋书》)【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shěn):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斯是陋室 斯:这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儒者。10.【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3分)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11.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分)相同之处:安贫乐道。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专心求知。【乙参考译文】王欢,字君厚,是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他精神专一,非常爱好学习,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担忧,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的故事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儒者。(二)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原创题)①日拉山巍峨雄壮,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就在其环抱之中。②老乡长桑杰曲巴的故居,如今成了展览馆,在墙上陈列着的几排老照片中,一张青春的面孔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玉麦守边人卓嘎。那时她不过二十岁而已,笑容灿烂,眼中有光。③数十年的光阴流转,让曾经的少女容颜渐老,鬓角染霜。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坚定的眼神以及她对玉麦的守望。④玉麦位处喜马拉雅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不仅无法种植粮食,而且进出玉麦都要翻过重重的雪山。⑤乡亲们陆陆续续都搬迁离开了这个地方,玉麦居民只剩下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这仅有的三个人了。⑥“为什么我们不也离开这个地方呢?”卓嘎问阿爸桑杰曲巴。⑦沉默良久,桑杰曲巴告诉卓嘎:“你们阿妈是在这里过世的,我们也会在这里死去。我们死后,会有人替我们守住这里,而这个人,必须是中国人。”⑧桑杰曲巴每次巡边都会带上五星红旗。人走到哪里,红旗就插到哪里。映着山岭、森林和蓝天,红旗高高飘扬。年轻的卓嘎继承了父亲的信念——“守护玉麦的土地,就是守护这个国家。”⑨卓嘎成了玉麦乡最坚定的守望者。她穿上及膝的牛皮长靴,把鞋口的带子扎紧,一次次翻越山川,一次次行走峡谷……⑩冬天,大雪覆压日拉山,雪没过小腿肚,卓嘎很小心,一步一个脚印,生怕一脚踩空,雪透过鞋口渗进来,那种程度的冰冷将使自己无法行走。⑪每次运送物资,这样的路要走一整天。为了降低风险,卓嘎尽可能减少穿越日拉雪山的次数,尽可能采购更多的物资,一次性全部运回。进山的路只有不到一米宽,牛马只能前后走成一排,卓嘎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头顶的积雪和脚下的悬崖令人胆战心惊。行走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卓嘎用布把头脸和脖子都包裹起来,也只能略微挡住一些冷风。⑫鞋子坏了,卓嘎用牛毛织成线,一点点把破开的鞋子缝好,缝缝补补,直到鞋子最终无法再修复了为止。就这样,一个冬天,她就能穿坏两到三双牛皮长靴。⑬除了运送物资,放牧也艰险万分。在玉麦,放牧同时也是巡边。玉麦向南,海拔遽然下降——这里森林茂密,昏暗幽深,让人难以穿越;这里蚊虫成群,嗡嗡作响,让人不得安宁;这里遍地沼泽,泥泞湿滑,让人难以行走……但卓嘎和妹妹央宗对这里却十分熟悉,她们清楚地知道哪里适宜悬挂国旗、刻画中国标记。随着她们的脚步,一面面国旗、一个个中国标记被留在这里。⑭条件的艰苦砥砺着信念的成长。数十年岁月悠悠,卓嘎牢记着青年时代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信念,始终不渝。玉麦,因人的信念而闻名于世。⑮“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如今,越来越多人像卓嘎一样投身守边事业。青年卓嘎对玉麦的期待已化为现实——玉麦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幸福生活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越发鲜艳。(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6日,有改动)12.对于守望玉麦,卓嘎的情感态度是有过变化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4分)当乡亲们陆续离开玉麦,这里只剩下父亲、她和妹妹时,她疑惑为什么不离开玉麦;当阿爸告诉她要守住这里并用实际行动影响她时,她克服艰苦条件,继承阿爸的信念,成为玉麦最坚定的守望者。13.本文第⑬段是如何表现卓嘎和妹妹央宗巡边的艰苦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①通过交代海拔遽然下降导致的森林昏暗、蚊虫成群、沼泽难行等环境描写,突出了巡边的艰苦。②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巡边过程中的种种艰难罗列出来,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表现了巡边的艰苦。③用“十分”“清楚”等修饰词突出了卓嘎和妹妹央宗对玉麦的熟悉,同时借用“一面面”“一个个”等叠词,写出了卓嘎和妹妹央宗为了巡边行走玉麦各个地方的次数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巡边的艰苦。14.从全文看,卓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少从两个方面分析。(4分)①懂事孝顺:当阿爸告诉卓嘎要守在玉麦的原因后,卓嘎便跟随父亲,继承他的信念,坚定地成为玉麦守望者。②吃苦耐劳、坚定执着:玉麦不能种植粮食,且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乡亲们都离开了玉麦,但卓嘎却坚定地和阿爸、妹妹克服艰苦的环境守在这里,并且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③热爱祖国:卓嘎在放牧的同时也是在巡边,总会把一面面国旗标记在玉麦的土地上。(任答两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5.本文以“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为题,有何妙处?(4分)①以“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为题,新颖独特,妙含比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了写作对象——卓嘎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卓嘎继承父亲信念,在恶劣的雪域边陲坚守祖国边疆;③作者以“格桑花”喻指卓嘎,表达了作者对以卓嘎为代表的守边人热爱祖国、执着坚守、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的赞美。三、写作(40分)16.请以《校园生活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作文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600字左右。
单元测评小卷(四)[测试范围:第四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32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4分)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我们的平凡生活中都有最有力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zé,诲人不倦。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为了让在树林里露宿的人有避风雨的处所,解放军叔叔盖了一间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常常照料这小茅屋、修qì小茅屋。在他们身上,无私为他人服务的雷锋精神在这里传承。(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huì xiù B.huǐ sù C.huǐ xiù D.huì sù(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以身作zé( 则 ) 修qì( 葺 )2.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D )(4分)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________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________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最重要的,________你享受了________的过程。A.索然无味 激起 而且 精致B.如释重负 激扬 况且 精妙C.如释重负 激扬 因而 精美D.索然无味 激起 因为 精彩3.(抚顺、本溪、辽阳中考)选出下面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 D )(4分)(A)对舞者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于是,年轻的舞蹈演员孟庆旸遇见了《只此青绿》。(B)为了演好“青绿”这个大写意角色,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C)从初排到走上春晚舞台,她时时刻刻都在构思着、练习着、调整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D)她及伙伴们的出色表现,得出了诸多的好评。【解析】D.应将“表现”改为“表演”,“得出”改为“得到”。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4分)A.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C.从那以后,姐姐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D.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解析】选择疑问句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5.(内蒙古包头中考)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4分)①直至今日,这一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但真正落实到位,让每一位学生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面临诸多现实困难。②一方面劳动教育如何才能成为学校易于开展的一门功课。③谁都知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可现实中的学校劳动教育长期被弱化。④因此,只有因地制宜解决好现实困难,学生的劳动技能才能够提高。⑤另一方面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A.③①②⑤④ B.③④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③①②⑤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4分)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的观点或看法。如周敦颐的《爱莲说》。B.“铭”是古代刻在器皿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简短,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C.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很多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它们。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可以单用,没有实在意义。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吗”“呢”“啊”等属于语气助词。【解析】助词不能单用。7.综合性学习。(8分)为了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你参加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对联主题:孝亲敬老。请参照已给上联,从备选词中选出合适的,搭配好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2分)风尚好 国泰民安 孝亲敬老 脸上开 敬老如花 岁月新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 下联:敬老如花脸上开(7个字)(2)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主题,请你再设计一个活动项目。(2分)活动一: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向全校师生宣读《孝亲敬老活动倡议书》。活动二: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孝”的内涵。活动三:开展“亲情伴你我”征文活动,记录“孝”的点滴;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作有关“中国孝文化”的主题讲座;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践行孝道;以主题活动为内容,布置宣传栏、黑板报,制作海报条幅等等。(3)有同学收集了关于“孝”的诗句,下列不符合“孝”的主题的一项是( D )(2分)A.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C.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4)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古今留下了很多关于孝的故事。请你写出两个故事名称。(2分)示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拾椹供亲、单衣顺母、毛义养亲等。二、阅读理解(28分)(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选自《晋书》)【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shěn):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斯是陋室 斯:这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儒者。10.【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3分)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11.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分)相同之处:安贫乐道。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专心求知。【乙参考译文】王欢,字君厚,是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他精神专一,非常爱好学习,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担忧,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的故事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儒者。(二)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原创题)①日拉山巍峨雄壮,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就在其环抱之中。②老乡长桑杰曲巴的故居,如今成了展览馆,在墙上陈列着的几排老照片中,一张青春的面孔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玉麦守边人卓嘎。那时她不过二十岁而已,笑容灿烂,眼中有光。③数十年的光阴流转,让曾经的少女容颜渐老,鬓角染霜。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坚定的眼神以及她对玉麦的守望。④玉麦位处喜马拉雅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不仅无法种植粮食,而且进出玉麦都要翻过重重的雪山。⑤乡亲们陆陆续续都搬迁离开了这个地方,玉麦居民只剩下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这仅有的三个人了。⑥“为什么我们不也离开这个地方呢?”卓嘎问阿爸桑杰曲巴。⑦沉默良久,桑杰曲巴告诉卓嘎:“你们阿妈是在这里过世的,我们也会在这里死去。我们死后,会有人替我们守住这里,而这个人,必须是中国人。”⑧桑杰曲巴每次巡边都会带上五星红旗。人走到哪里,红旗就插到哪里。映着山岭、森林和蓝天,红旗高高飘扬。年轻的卓嘎继承了父亲的信念——“守护玉麦的土地,就是守护这个国家。”⑨卓嘎成了玉麦乡最坚定的守望者。她穿上及膝的牛皮长靴,把鞋口的带子扎紧,一次次翻越山川,一次次行走峡谷……⑩冬天,大雪覆压日拉山,雪没过小腿肚,卓嘎很小心,一步一个脚印,生怕一脚踩空,雪透过鞋口渗进来,那种程度的冰冷将使自己无法行走。⑪每次运送物资,这样的路要走一整天。为了降低风险,卓嘎尽可能减少穿越日拉雪山的次数,尽可能采购更多的物资,一次性全部运回。进山的路只有不到一米宽,牛马只能前后走成一排,卓嘎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头顶的积雪和脚下的悬崖令人胆战心惊。行走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卓嘎用布把头脸和脖子都包裹起来,也只能略微挡住一些冷风。⑫鞋子坏了,卓嘎用牛毛织成线,一点点把破开的鞋子缝好,缝缝补补,直到鞋子最终无法再修复了为止。就这样,一个冬天,她就能穿坏两到三双牛皮长靴。⑬除了运送物资,放牧也艰险万分。在玉麦,放牧同时也是巡边。玉麦向南,海拔遽然下降——这里森林茂密,昏暗幽深,让人难以穿越;这里蚊虫成群,嗡嗡作响,让人不得安宁;这里遍地沼泽,泥泞湿滑,让人难以行走……但卓嘎和妹妹央宗对这里却十分熟悉,她们清楚地知道哪里适宜悬挂国旗、刻画中国标记。随着她们的脚步,一面面国旗、一个个中国标记被留在这里。⑭条件的艰苦砥砺着信念的成长。数十年岁月悠悠,卓嘎牢记着青年时代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信念,始终不渝。玉麦,因人的信念而闻名于世。⑮“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如今,越来越多人像卓嘎一样投身守边事业。青年卓嘎对玉麦的期待已化为现实——玉麦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幸福生活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越发鲜艳。(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6日,有改动)12.对于守望玉麦,卓嘎的情感态度是有过变化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4分)当乡亲们陆续离开玉麦,这里只剩下父亲、她和妹妹时,她疑惑为什么不离开玉麦;当阿爸告诉她要守住这里并用实际行动影响她时,她克服艰苦条件,继承阿爸的信念,成为玉麦最坚定的守望者。13.本文第⑬段是如何表现卓嘎和妹妹央宗巡边的艰苦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①通过交代海拔遽然下降导致的森林昏暗、蚊虫成群、沼泽难行等环境描写,突出了巡边的艰苦。②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巡边过程中的种种艰难罗列出来,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表现了巡边的艰苦。③用“十分”“清楚”等修饰词突出了卓嘎和妹妹央宗对玉麦的熟悉,同时借用“一面面”“一个个”等叠词,写出了卓嘎和妹妹央宗为了巡边行走玉麦各个地方的次数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巡边的艰苦。14.从全文看,卓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少从两个方面分析。(4分)①懂事孝顺:当阿爸告诉卓嘎要守在玉麦的原因后,卓嘎便跟随父亲,继承他的信念,坚定地成为玉麦守望者。②吃苦耐劳、坚定执着:玉麦不能种植粮食,且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乡亲们都离开了玉麦,但卓嘎却坚定地和阿爸、妹妹克服艰苦的环境守在这里,并且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③热爱祖国:卓嘎在放牧的同时也是在巡边,总会把一面面国旗标记在玉麦的土地上。(任答两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5.本文以“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为题,有何妙处?(4分)①以“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为题,新颖独特,妙含比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了写作对象——卓嘎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卓嘎继承父亲信念,在恶劣的雪域边陲坚守祖国边疆;③作者以“格桑花”喻指卓嘎,表达了作者对以卓嘎为代表的守边人热爱祖国、执着坚守、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的赞美。三、写作(40分)16.请以《校园生活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作文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600字左右。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