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第1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第2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eq \a\vs4\al\c1(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答案 CD
    解析 C项,“虽言”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答案 AB
    解析 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B项,“中秋节”表述错误,改为“中元节”。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诗人心中的凄苦之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被远贬柳州,政治上遭受打击,看到雨后凋谢的百花、满庭榕叶,听到黄莺乱叫,油然而生的是宦途失意、羁旅孤凄的愁苦与哀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一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尤其是直接点出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词,如“宦情”“羁思”“凄凄”等;二要善于捕捉典型意象,如“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等。
    (2)诗的三、四两句如何描写“春半如秋”?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多角度描写,看到山城柳州风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景象,听到黄莺乱啼,虽是春天,诗人却感觉完全如同秋天。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莺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心意凄迷,恍如见到秋之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如“乱”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浣溪沙
    黄庭坚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上片写词人与老妻泛舟徜徉的雅趣。“雅”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人卷起观赏的画帘,与老妻对坐;②与老妻边饮酒清谈,边观赏如画江山,“老妻学饮”一句,更是雅兴溢于笔端;③写诗填词,当然必不可少,“人传诗句满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谈”的内容,又勾勒出了词人的翩翩风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留意典型意象,如“扁舟”“画帘”“诗句”;二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事情,如诗人“卷画帘”,老妻“学饮”,还有“人传诗句”,这些都能体现“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吊万人冢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②黑鸦聒噪带来的悲伤;③对惨死他乡的枉死者的同情;④对一心邀功的将军的愤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淮河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描绘的一幅社会缩影图,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四句一句一事,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喜悦之情;第二句写鸦“噪”凸显烦乱悲伤之情;第三句写“白骨攒孤冢”突出同情;第四句写“为将军觅战功”表达愤慨。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问题。
    浣溪沙·红桥
    王士祯
    白鸟朱荷引画桡①,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平山②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①桡:船桨,此指船。②平山:指平山堂,扬州游览胜地。
    有人说,这首词写词人的怀古之幽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写舟中观看红桥景色,抒发词人怀古之幽思。词人面对白鸟朱荷、绿柳红桥这优美之景,不禁思绪万千。“欲寻往事”,从古至今,这座名城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事情啊?怎不令人黯然销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如“白鸟”“朱荷”“画桡”“垂杨”和“红桥”等,体会词人面对美景的万千思绪;二要留意表明情感和点明主旨的关键词句,如“欲寻往事已魂消”,便能体会到词人的幽思。
    7.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
    上小楼·隐居
    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②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③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④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分析内容应立足于全诗,本篇起首二句,以“荆棘”与“蓬莱”两个并列复合词作借代,“荆棘”句,极言世路艰险,与“蓬莱”形成对照,使读者一开始对作者“隐居”产生理解与赞赏。下三句,用了三组历史典故,均与隐居密切关联。“茅庐”“松菊”“莼鲈”均为高风亮节的标志。于是,作者随之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不顺俗,不妄图。”这种旷达超脱的“清风高度”,显示了隐者澄静、宁和的内心世界。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解析 本曲用典恰当。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
    8.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秦淮夜泊(辛未正月赋)
    贺铸
    eq \a\vs4\al\c1(宫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①,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②正摇摇。)
    ①朱箔:这里指红色的窗帘。②心旆:旆(pèi),泛指旌旗。这里指“心摇摇然如悬旌之无所终薄”(《史记·苏秦列传》),终薄:安顿,着落。
    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尾联以直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虽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加上正是暮色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抒发了淡淡的乡愁。②同时用典,“心旆正摇摇”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终无所托、没有着落的怅惘之情。(句中关键词用“惆怅”“迷惘”“伤感”“茫然”也可)
    解析 分析如何表达感情时要与手法捆绑在一起。“怜”直抒胸臆,抒发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之情,很好理解。但是下一句“心旆正摇摇”表明前一句不是强烈的乡愁,而是淡淡的心神不宁的惆怅迷惘之情。这点要从注释“终薄”的理解中找到答案,手法用典也是从注释中得出。
    9.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
    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愿望,也暗含了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这两句运用想象,即诗人和故人能化作一双黄鹄,同回故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因现实的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的痛苦和哀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本诗中“隐沦处”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环境的“清”“明”“静”。如写“隐沦处”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说明“隐沦处”的环境优美。二是和渔者同宿相谈甚欢,情趣相投,其乐融融。这里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是美好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整首诗的行文脉络: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爱渔者的居住地,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最后两句写不忍与渔者分别。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如“清泠泉”“月明”“沙上鹭”“野火尽”“秋山曙”等,由此分析便可概括出答案。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请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并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以词人“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注意抓关键词句,如“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这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解答第二问,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如描写手法、结构、炼字等,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问题。
    赋得残月似新月
    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
    尾联的“安得”“如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生如月一样。新月与残月形态相同,而人生的暮年与童年虽形态不同,但人可以把握住现在,活得自在、洒脱。
    解析 首联“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直接点明题意,描写出缺月的形态。作者用“一钩”“半玦”两个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新月与残月的特点,采用互文的形式将后者进行对照。“挂”“悬”二字写月增添了画面动感。尾联作者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想,“皓首又如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愿望。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开头巧用疑问,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讶和喜悦,为全诗奠定了愉悦、明快的感情基调。自然引出下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和赞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第一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蕴藏其中的情感,同时还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二问,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等,由此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诗的三、四两句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句一景,共两幅画面:一是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游人“不度”;二是柳阴深处,撑出小船,有人可以摆渡,继续游赏。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在观赏美好春景极其愉悦之时,突因断桥阻挡去路而失落,后又有小舟摆渡给人带来惊喜,一波三折,使得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春雨断桥”“小舟”“柳阴”,再结合表现动作的词,如“不度”“撑出”,便可概括出两幅形象鲜明的画面,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便可体味其妙处。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侧犯·咏芍药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词的下片分别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的下片描写了正在盛开的芍药花,花朵金红,绿叶细密,人们在花丛中尽情地唱歌跳舞,刻画了芍药的美丽形象。②“鬓成丝”“自修花谱”等描写了词人年事已老,自觉迟暮而孤寂的形象。③词人通过对芍药花的盛开和人们的热闹的描写,对比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表达词人的孤寂和悲凉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及情感的能力。概括人物、事物、景物等的形象,注重把握诗歌对这些内容的描写。比如词的下片对芍药的描写有两句:“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第一句是正面描写,表现芍药花的美丽;第二句是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喜欢来表现芍药花的美丽。至于词人的情感,词中的“鬓成丝”“自修花谱”等表现了词人的孤寂、悲凉等。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四块玉·洞庭湖
    马致远
    画不成,西施女,她本倾城却倾吴。高哉范蠡乘舟去。那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
    楚大夫:楚人大夫文种,与范蠡同入越国辅佐勾践灭吴,后为勾践所杀。
    (1)第三句的两个“倾”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样。第一个“倾”的意思是“倾国倾城”,表现了西施美丽的容貌。第二个“倾”指“倾覆”,说明了吴国的灭亡是因为西施。
    解析 首先要理解“倾”这个字在句子中的含义,然后再解读出表达的情感。
    (2)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三句用一个反问、一个假设,指出范蠡避祸远害是不得已之举,揭露了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和残酷无情,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同时要注意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此三句意思是:“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一个反问,一个假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
    1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问题。
    杨柳枝
    万树
    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数得垂杨柳?一叶垂杨一点愁。
    首句的“不合”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词中人物的苦闷和愁怨。“不合”在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表达了词中人物对自然景色的无理责备。因为池塘的美景与杨柳的美丽一起进入词中人物的眼底,本来内心就充满愁思的词中人物更加忧愁,怎么能够受得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语句、词语表述的内容以及特点。“不合”是不应该的意思,体现的是词中人物的无理,而这种无理恰恰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情感,即通过对如此美景的抱怨表达人物的苦闷。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的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解析 《南征》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登高》则是诗人晚年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这些情感着重体现在诗歌的后三联。“偷生”两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却不被人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而《酒楼秋望》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则运用了反语的手法。
    1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这首曲包含多种情感,请结合全曲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第一句写作者闲适地在红叶上题诗让流水带走作者的情义,观赏菊花后醉卧歌楼,表达了作者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②因秋景冷清油然而生的内心的孤独。看到万里长空的雁影稀疏,远山狭长清瘦,暮秋时节到处冷冷清清,作者内心的孤独冷清之情油然而生。③年华老去,无知己相伴的愁苦。这时节,无人送酒,一起解忧,年华老去,表达了作者无知己相伴的愁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概括时一定要参考注释,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群鹤咏①
    萧道成
    八风儛②遥翮③,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①此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诗人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②儛:通“舞”。③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试分析此诗主要采用的抒情手法以及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言志或借鹤自喻。表达自己被召回之后志向受损,处处受束缚的苦闷不平之情,以及对往日那种无拘无束、胸存壮志的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抒情方式的类型,结合注释,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注释可知,诗人因其功勋卓著受到猜疑而被调入京都监视,才华得不到施展,心情郁闷感伤,而诗歌中所写的鹤的遭遇与自己相似,故从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可知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被召回后的苦闷心情以及对过去自由、雄心壮志的怀念之情。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庚戌:即宋绍熙元年(1190)。中秋后二夕:中秋节后的第二个晚上。篆冈:地名,当在带湖之侧。
    (1)词的上片四句中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与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抒发了人们赏秋、乐秋之情。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赏景的人在美景下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为下文作者抒发风雨悲秋之意做铺垫(蓄势)。
    解析 本题考査理解诗句内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自然。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或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很自然地引起下文的内容。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两句表面上写想来秋天也会使人悲伤,忧虑重阳节时多风多雨的天气。实际上“风雨”,一语双关(或比兴,或象征),“风雨”不仅指自然气候,更暗喻南宋国运日衰,政治形势之险恶。(或悲秋不仅仅为秋日自然风雨悲伤,更为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零而悲)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反映作者对当时政局恶劣、国势衰微的忧虑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悲叹。
    解析 结合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及诗歌的内容综合理解。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
    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词大约作于南明王朝灭亡后一年。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千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
    解析 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把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本题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含有亡国之恨;再结合标题“病起春尽”以及“留不住,苦匆匆”等句去分析,应含有惜春之情。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解析 下阕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一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阕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阕,营造出钓翁渔隐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寓情于景,寄托了作者的“出尘”思想。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初冬道中
    曾巩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叹,马踏西风气自豪。
    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溪潭清澈,写其品行纯洁;日射天腾,见其志向高远;竹柏后凋,明其坚守之意;青萍之叹,叙其壮志难酬;马踏西风,抒其凌云豪情。
    解析 根据诗歌中“景情”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逐联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 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世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后思考“作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更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1)~(2)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拟物化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5.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1)~(3)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和“原野”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属于侧面描写。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是侧面的。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精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诗首联写到暮春时节作者流落他乡,寄居旅舍之内,下了一夜的雨,早晨刚放晴,残花满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恍然间忆起皇都长安。颔联两句承接首联的“残春”,描写了一幅晚春动态图景。春天将尽,残花纷纷飘落,柳絮在水面浮动,这样的景象在暮春时节比较常见,本无新奇之处。可是作者在这里却巧妙地将这些景物与“蜂”“鱼”联系起来,好像“花须落”“柳絮行”是“蜂抱”“鱼吹”的结果,构思十分新奇。动词“抱”“吹”的选用也非常巧妙,有点出人意料,可仔细品味之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蜂“抱”、鱼“吹”使得本来容易让人产生感伤情绪的暮春场景立刻变得鲜活了起来,颇显出几分生机。这让人不由得不佩服作者锤炼词句的高超技艺。这一联深受后人推崇,被认为写得工巧。所谓“乃晚唐巧句”见于明代许学夷的《诗源辩体》。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作者客居旅舍,触景生情,回忆起皇都风物。记忆中的一切如此温馨,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个人的境遇与国家的命运,让作者内心感到无比孤寂愁苦。颈联两句是对作者心境的描写。作者愁苦至极,想通过写诗抒写自己的心境。可这样做并不见效,心中郁结的愁思越积越深,如同重重愁阵横亘胸中,无奈之下,只有通过参禅、饮酒来化解愁苦,力图使自己内心归于平静。同颔联一样,这一联写得也非常出色,“禅伏诗魔”“酒冲愁阵”“出骑兵”,想象十分奇特。尾联收束全篇,表明了作者的希望。整理朝冠,不愿被“尘埃污”,期待“眼明”,表明作者不愿与朱温政权合作,希望大唐能够重新复兴,期待将来还能有机会为朝廷尽力尽职,不负朝冠。表达了作者虽然内心孤寂愁苦,但依然心系国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 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蕴含的情感,指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抒情方面的作用。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词中末尾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点,结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分析时,首先要翻译词句,由动作中归纳、提炼体现词人情感的肢体语言。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
    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郭震“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指向。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1)~(3)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景象,抓住绘景的意象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考虑。点出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情感。根据题目可知诗人去拜访苏轼,注释点明苏轼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再结合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即可知情感为高兴、忙中偷闲。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 根据标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可概括出朋友新居落成;根据“长爱街西风景闲”可概括出自己心情闲适;根据颔联可概括出周围景色优美;根据颈联可概括出主人品位高雅;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概括出宾主志同道合(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 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抒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 根据“诗人在此间”(原来诗人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根据“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闲适,可以表现出他们志趣相同。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eq \a\vs4\al\c1(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双关的手法是关键。软,使……柔软,江水本窈深而显冷涩,但在习习晨风吹拂之下竟显得柔软,软字很形象地写出晨风轻轻吹送、江水微微波褶的情状,从中亦可见出诗人的早过大通驿的轻快心意。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析 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分析时要逐联赏析,结合“过”的诗意进行。①先从时间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早雾刚刚消散,朝阳还未升起,没来及等景象展开就离开这个地方了;②再从行舟速度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站在船上远远地通过柳树来辨识城市的方位,一霎眼功夫,眼前已经是满山枫树,到了另一处水湾。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景。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而病中所思和诗中所吟的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起,以纪怀收,纪怀借状景为铺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等。简而言之,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故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同时用“谷静”“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景。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1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1)~(2)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意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解析 就此题看,“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既写出了夜深露重,突出了环境的潮湿、阴冷,又写出主人公待得时间长,从而表现出作者心事之重和内心的凄凉。“迷”是“迷失”之意,一方面写出秋江之上雾气迷蒙,月光迷离,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心中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的意思是:半醒半醉之间,闻鸡鸣而起舞,舞罢,沙河潮落,深夜的秋江一片冷寂。“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含蓄委婉,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eq \a\vs4\al\c1(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答案 BE
    解析 B项,“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 “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阕与上阕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E.这首词一反秦观其他词中常有的那种哀怨情调,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答案 B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D项,结合整首词的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要点+实例)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云居寺①高顶
    王褒②
    eq \a\vs4\al\c1(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①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②王褒(513~576):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
    B.前两句“云已合”与“日犹晴”几字,突出了中峰到山顶的天气的变化。
    C.这是一首五言诗,前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因而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
    D.最后两句写登临绝顶后看到的美妙景象,顿觉眼界开阔,心胸畅达。
    E.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
    答案 CE
    解析 C项,此句既用了对比,突出了中峰和山顶的天气不同,又用了对偶,而对偶的作用是“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E项,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
    (2)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时的云雾四合写到登上顶峰时的云开天晴,心情由塞到开。第一句“中峰云已合”说是攀登到半山腰,已是云雾弥漫,不辨东西,写出了山之高峻,也写出了攀登之艰难。但下一句“绝顶日犹晴”,写历尽艰难,登上山顶,竟是丽日悬天,晴空如洗,光华四布,此时心情也豁然开朗,艰辛的攀登后到达天地间的壮美之境,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愉感。
    解析 读诗题“云居寺高顶”,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词就一个“高”字;读诗,云雾缭绕是高,可这只是中峰,“绝顶日犹晴”也是因为高,才知山顶与山腰气象迥然不同。“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心胸畅达,一路的艰辛化为登山后的喜悦,想一路白云相伴原是自己已登仙境,自是妙不可言。虽是要求解答前两句诗,但真要解透,不可忽视后两句,要整体把握,方可明白真意。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倦行芳慢
    王雱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①,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②,人散后,落花流水人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①榆钱: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②高阳:《史记·郦生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县中皆谓之狂生。”他见刘邦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之人即指游燕时的狂朋怪侣。
    (1)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傍晚时分,初夏的凉风拂过,吹动了重重帘幕,主人公在这寂寂的环境中独处。
    B.“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黄莺飞来,惊动枝上的花瓣纷纷下落,表现了词人内心烦躁凌乱。
    C.“海棠经雨胭脂透”中“胭脂透”写经雨的海棠已经开放到最鲜艳最鼎盛的时刻,也暗示着盛极而衰、即将凋落的暮春信息。
    D.上阕最后三句略略点明题意,这清明时节美丽的春光又轻易流逝,有一种“无计留春住”的叹惋。
    E.这首词由景及情,上片景中有情,下片以情带景,笔锋细腻,用语婉媚,韵致翩翩,堪称诗人王雱的孤篇力作。
    答案 AB
    解析 A项,上阕起三句描述了一个具体环境,时间是暮春白昼,地点是闲静小院,氛围沉寂清幽。B项“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雨停雨霁,黄莺飞来,枝上的花瓣仿佛被惊动而缤纷下落,落红点缀绿径,色彩斑斓,犹如织铺地,故曰“铺绣”。这里体现词人观察细密,用笔工致,使暮春景物变活,极具匠心,表现了暮春的凋零残败而又清新红艳。虽清新红艳但终将凋零,与下文情感一致。因此说体现了词人“内心烦躁凌乱”不准确。
    (2)结合下阕内容,具体赏析诗人有哪些伤春意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春来懒事游宴。虽然“好景良辰,风光满目”,只因无人携手同乐,对游宴之事就意懒情倦了。②一春之不欢,春愁之长之深。自有榆钱以来,所“买”得者是“两眉长斗”,因愁苦而双眉紧锁。③因循岁月,蹉跎时光。酒侣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这一年又是这样。④结尾三句写自己因春消瘦,总收全文。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下阕以“倦游燕”起,说春来懒事游宴。虽然时是“好景良辰”,景是“风光满目”,只因无人携手同乐,对游宴之事就意懒情倦了。“谁共”二字反诘,以下再用“恨”字承接,进一步形容春愁之深。“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本意只是说一春常愁中。因“钱”之称而得“买”字意,又榆钱早春即见,几与春光同起讫。“买断”即买尽,自有榆钱以来,所“买”得者是“两眉长斗”,则其一春之不欢,至此已曲折写出。以下“忆高阳,人散后”,似转仍承,承上“游燕谁共携手”意。“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以说一春之愁,比“买断两眉长斗”又进一步,总收全文。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眼中
    元好问
    eq \a\vs4\al\c1(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元好问: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拒绝仕元。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夜晚天气寒凉。
    B.“衣冠今日是何年”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此句意蕴丰富,与《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相似的意蕴。
    C.“枯槐聚蚁”使用了典故,指的是南柯梦中的槐安国蚁民。在此用以比喻弱国微名。
    D.“华颠”即华山之巅。此句流露出诗人有远隔尘世,要到那青山深处、华山之巅的打算。
    E.元好问“诗似杜甫”,其诗歌风格沉郁苍凉。全是批判意识与悲怆情怀相融合,使诗作增加了历史深度。
    答案 CE
    解析 A项,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时势纷然”,忧国忧民。B项,“衣冠今日是何年”是言国家破亡,改朝换代,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表现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时间流逝的意思完全不同。D项,“华颠”指白头、年老。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写时事纷然,诗人寒夜不眠,进而想到骨肉分离,追问“衣冠今日是何年”表达了亡国之痛。②“枯槐聚蚁无多地”携百姓流离失所,无立身之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悲悯。③“秋水鸣蛙自一天”“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写诗人以“秋水鸣蛙”相比,只愿自守一片天地,想要寻找与世隔绝的青山,度过余生,表达了归隐之情。
    解析 题干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是“结合全诗”,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从首联的“事纷然”“夜不眠”想到骨肉分离,又有追问“今日是何年”的亡国之痛。还有“无多地”及“枯槐聚蚁”的典故,写出百姓的苦难和作者深度同情。最后几句有对自然的向往及归隐之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望
    杜甫
    eq \a\vs4\al\c1(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答案 BD
    解析 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解析 颔联两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游览①
    黄庭坚
    瑶草②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①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瑶琴。
    (1)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E.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相冲撞的人生观。
    答案 CD
    解析 C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项“祗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D错。
    (2)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②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④最后两句描写词人醉后摇摇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归去的形象,表现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与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的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eq \a\vs4\al\c1(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答案 CD
    解析 A项,“五言古体诗”判断有误,本诗应为“五言律诗”,属近体诗。B项,作为怀古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此地的历史,即“吕蒙营”“刘备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判断有误,应为“眼前之景”。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怀古
    许浑
    eq \a\vs4\al\c1(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C.颔联描写金陵的繁荣盛况。“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看到荒冢上远近高低尽是挺拔的松楸,六朝的宫殿高高低低。
    D.颈联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石燕和江豚,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唐汝询说:“千官有冢,六代无宫,惟馀石燕江豚,作雨吹风而已。”在这里烘托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E.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只有青山和洛阳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和六朝相同。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答案 CE
    解析 C项,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E项,“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2)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把江上自然的风云晴雨的变化写作由石燕、江豚带来,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解析 “拂”字、“吹”字写得传神。“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eq \a\vs4\al\c1(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注]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答案 BC
    解析 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解析 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施诗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两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上是指滚滚波涛。
    C.五、六两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两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E.全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是婉约派的代表作。
    答案 DE
    解析 D项所述内容对文本理解不正确。本诗七、八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首舞曲。“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第七句写江中波涛发出的一阵阵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独到的想象。第八句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雄伟壮阔的自然风光。E项,“婉约派的代表作”错误,这首词想象丰富,笔力雄放,以及体现出的词人达观豪迈的胸怀等,都可判断属于豪放派。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达观、豪迈的胸怀。②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明是行船受阻,却戏谑为波神留我欣赏斜阳的景观;如“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的不以受阻为意;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既已受阻,不如就此欣赏眼前的风光,听水波演奏的美妙乐曲等。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针对问题作答。要仔细体味词作的语言,如“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尤其结尾两句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想象生动新颖,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其十)
    李白
    eq \a\vs4\al\c1(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本诗雄浑壮丽的语言,缠绵哀怨的气韵,足以诠释李白高雅华贵的精神气质和追求。
    答案 BE
    解析 B项,“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E项,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雄浑壮丽的语言,缠绵哀怨的气韵”错误。
    (2)有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略)
    解析 此诗开篇首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倜傥高妙的鲁连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达了对鲁连如明月般光芒万丈的才华的赞赏,接着两句诗阐述鲁连说服魏赵,合力抗秦的丰功伟绩,以及鲁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世仰慕。由此引出作者的人生理想。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元)许衡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
    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念岁寒交友,故山烟月。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
    此词为作者赴朝廷征召时辞别亲友所作,时年46岁。
    (1)下列对本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前三句写词人与亲友依依惜别,在还未分别的时候就感受到分别后孤独无依的忧惧与悲愁。
    B.“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一句,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长途充满忧惧,担心路途遥远,艰难困苦太多。
    C.“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正面描写自己身心两方面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和痛苦。
    D.“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词人站在春风中因痛苦而无所寄托,内心没什么好说的而显得“难说”。
    E.中国古典诗词历来不乏对离情别绪的描写,许衡的这首《满江红》避开了一般的浮泛描写,处处从个人的真实经历出发,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具体内容反复铺叙渲染离别之苦。B项,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说中年本不适合漂泊,因而此时的离别就更加痛苦。D项“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内心极其痛苦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情,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类似。“内心没什么好说的”不准确。
    (2)比较阅读柳永《雨霖铃》下片和本词的下片,分析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柳词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烘托其伤感之意、思念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己离别比古人、常人都痛苦;更痛苦的是酒醒后会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清寒之处;而且从今往后漫长孤独的日子里,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无人陪伴,无心欣赏。
    许词下片是对“难说”之“情”的具体诉说,离别之苦中含有人生迟暮及矛盾徘徊之感。下片开始四句写大好的青春年华消磨在黄卷里,青镜里也添了不少白发,对比之中有一种沉重的人生迟暮之感。他怀念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这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因应召而离别,使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自由恬淡的归隐生活虽好但君命难违,只能无奈感叹“美事难双得”。正是这种种难言的隐衷使词人在离别之际更加感伤和哀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比较阅读能力。关键是要吃透两首词的相关内容及其思想情感。柳词主要是写男女之间儿女情长的离别之苦;而许词是亲友之间的离别,其中夹杂着中年人生的种种感触。将课内词作与课外词作作比较阅读,此种题型要注意。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eq \a\vs4\al\c1(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②赊:语气词。③绷:布幅。
    (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答案 BD
    解析 B项,颔联描绘的是一幅幽静的画面,并非清幽冷寂。D项,尾联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的情怀,并没有官场失意的愤懑。
    (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呢?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说法不妥。诗人在前三联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去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的情怀。前后情怀是一致的,不显突兀。
    解析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最后,这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的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可见,前三联重在写景,尾联重在抒情。前三联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前后贯通,情怀一致。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评价内容主题,评价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形式
    客观题(五选二题型)或主观简答题。分值5分或6分。独立命题或与表达技巧综合命题。
    趋势分析
    独立命题或与表达技巧综合命题。

    相关试卷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八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文档 考点十八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