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北京版第一节 多样的自我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北京版第一节 多样的自我教案,共1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懂得什么是正确认识自我,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及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22、通过活动、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的过程体验,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发展自我。
3、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意义
教具学具举例、讨论、启发、小黑板。
班会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文字介绍)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会被它害死,然而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人,最后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教师:看到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
学生(随意回答):早晨指小孩,在地上爬;中午指成人,走路;晚上指老年,用拐杖……人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很好,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状态会有不同的自己,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的认识不同阶段的自己。
教师:大家现在是哪个阶段呢?
学生(随意回答):学生阶段……高中阶段……高三了……
教师:很好,那么作为高三学生,大家能够客观理性的认识现在的自己吗?好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两个小活动来认识一下自己。
活动1(多媒体展示):自我认识——给自己贴标签。(活动时长约2分钟)
课前准备:每人拿出一张答题卡,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活动要求:每个人在卡片上写5个以上的短句或词语对自己进行评价。例如:我是一个——话痨、对数学绝望、孝顺、调皮捣蛋、爱慕虚荣、小气、喜欢睡觉、与英语无缘、内向、喜欢打篮球、喜欢听歌、爱照镜子、爱吃零食、漂亮、帅气的人。写完由每列最后一名同学迅速收起来,然后由老师在所有答题卡中随机抽取卡片进行展示。
活动2(多媒体展示):社会认识——给别人贴标签。(活动时长约8分钟)
课前准备:每人拿出第二张答题卡,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各个组之间相互对调卡片;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在别组成员卡片上写5个或以上的短句或词语形容一下对方;评价完一次后,传给另一个小组再次填写评价;每个小组的答题卡至少有2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例如,1组6名同学,将卡片传给3组(随机),3组的同学分别对1组6名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再传给5组(随机),5组的同学分别对1组同学进行评价。活动时间停止之后,由小组长将手头的卡片收上来,同学可以毛遂自荐,然后老师对该同学的卡片进行展示。
(教师根据活动要求多媒体展示部分同学卡片):展台上展出韩书乐、刘欣宇等同学的卡片。
韩书乐同学自我评价是“爱玩”“没有自制力”“笨”“爱历史”“话痨”。有两个组的同学给韩书乐同学的评价是“暖男”“数学专家”“奥利给”“开心果”“积极回答问题”“给力男”“积极进取”“活泼”“热心肠”“生物大佬”。
刘欣宇同学的自我评价是“不够努力”“懒”“爱吃”“睡不醒”。有两个组的同学给刘欣宇同学的评价是“大脸好可爱”“班宠”“积极分子”“秀儿”“历史达人”“热心大妈”“鸡(激)娃”。
姚一睿同学的自我评价是“懒的背”“吃货”“上课就困”“数学恐惧症”。有两个组的同学给姚一睿同学的评价是“英语贼溜”“颜值担当”“活泼”“很努力”“小跑腿”“积极向上”“地理达人”。
教师:大家想一下,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有何相同点?找个同学吧,韩书乐,你觉得你个人评价与社会评价有什么不同?
韩书乐:没想到大家对我的评价挺高。
教师:刘欣宇呢?
刘欣宇:我自己感觉自己全是缺点,没想到我还有优点……同学们太抬举我了。
教师:姚一睿呢?
姚一睿:我没觉得英语多好啊,真是没想到同学们还能找出我的优点……
教师:好了同学们,虽然其他同学的评价没有展示,但是基本上可以知道,大家对自己的评价更多的是负面评价,看到的是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社会评价,就是同学们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积极评价,甚至正面评价已经超过了你们自己的认知!
教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学生(随意回答):谦虚……
教师:对,因为我们对自己认识较深,尤其是对自己的缺点不足认识较深,对自己的一些缺点深恶痛疾,加上大家都比较谦虚,所以评价多是消极评价。而社会评价或者他人评价基本上都是表象认识,都是从一目了然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没有深入表象而观察实质,也就是说,大家都看到的都是你最张扬、最有感染力,或者说,是你有的而大家没有的一些特质。大家认同你的某些特质,然后这些特质就成了对你的评价。
教师:这两个小活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并不是完全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虽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我们的优点还是有很多的。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我否定。但是现在,相当多的同学对自己能力只产生负面认识,或者负面高于正面。有些同学甚至干脆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永远逃不出低谷。我看到咱班班记,有个两个同学反复说——数学一讲题就会,自己做就不会,每次考试都发抖、晕头转向……我找过这两个同学,我感觉她们或多或少形成了一种认识,就是我的数学没救了,而正是因为这种认识,她们会越来越害怕数学,害怕考试,而越害怕越没思路越考不好。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习得性失败感”。
(多媒体展示并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人在长期从事某项活动、工作时,由于总是出错、失败或得不到预想的结果,就会对这项活动、工作产生消极态度,认为自己今后再遇到这项或类似于这项活动、工作时,结果还是失败。当这项活动、工作再度出现时,反应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紧张、身体抖动、发冷、焦躁、失落等一系列现象。
教师:看到“习得性失败感”的概念,大家是不是感同身受呢?其实,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最近发展区”。
(多媒体简单展示“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水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教师:还是刚才那两个同学在班记中所记,她们去问数学老师关于椭圆的一些问题,然后独立的做出了几个较难的题,这让她们欢欣雀跃,信心大涨。其中一个同学说,这是老天爷开眼了,眷顾了她。其实,我想告诉大家,并不是老天爷开眼让你做对题了,而是老师正确引导的结果。刚才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在某方面总是遇到问题,是因为我们遇到了瓶颈,出现了“高原反应”。这需要我们寻找外界方法去解决,比如积极的跟老师交流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而不是闭门造车甚至自我否定。老师经验丰富,能够精准的发现我们的瓶颈,然后有的放矢的帮助我们把做题思路正过来。所以,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是重要的进补方式。
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活动,让你认识一下自己的能力。
活动3(多媒体展示):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1分钟拍手。(活动时长约5分钟)
课前准备:秒表计时器、志愿者。
活动要求:
①学生先估计自己能够拍出的次数,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写在纸上。
②第一次试验:穿着衣服——对比——撸起袖子;
③第二次试验:连续多次拍手——对比——休息一下再拍手;
④学生展示拍手后,大部分同学实际拍手数高于预测数。撸起袖子比穿着衣服拍的更快;休息一下再拍手比连续拍手效率更高。
教师:看来大家都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这个小活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做不到是因为你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还有就是没有掌握更适合你的方法。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学不会、做不对,只是暂时的,最大的原因要么是练得不够,量变没形成;要么就是没有用对方法。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给自己的努力一点时间,明白成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
教师:同时,同学们也不要盲目乐观,不要看到别人对自己好的评价就沾沾自喜,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就像刚才刘圣洁同学,估计自己能拍600下手,这明显高估了自己。所以,好高骛远要不得。我们再做一个小活动,思考一个问题:做一件事情,我们能不能达到完美?
活动4(多媒体展示):选木棍。(活动时长约15分钟)
课前准备:42根小木棍(一次性筷子)分成14组,随机锯掉一节,变成14组长短不同的木棍(每组3根同样长);随机选出两组志愿者(A组3人,B组2人)。
活动要求:
①活动开始前,两组志愿者在教室外等候;
②教师将木棍发到靠近走廊的两列学生的手中,并要求他们藏好;
③A组志愿者按顺序从持有木棍的学生身边走过,然后拿着木棍的学生隐蔽的向志愿者展示自己手中的木棍;学生不能提前向志愿者展示木棍,也不能在志愿者走过之后再次向其展示木棍;
④志愿者需要从众多的木棍中挑出最长的一根,但是志愿者不能走回头路。
⑤高文森、刘梦琪、翟庆颖通过毛遂自荐充当A组志愿者;刘洪涛、郝丽飒通过毛遂自荐担任B组志愿者;B组志愿者观察A组志愿者。
⑥A组志愿者挑完后由教师点评活动,然后B组志愿者去教室外等候;手持木棍的同学迅速交换各自的木棍;交换完毕后,B组志愿者开始活动。
A组活动结果:高文森走到第13根木棍时,选择了第13根;刘梦琪走到头也没选出来,只能选出最后的第14根木棒;翟庆颖选择了第11根木棒。结果显示出,三位志愿者选出的木棒都不是最长的。
教师:让这三位同学说一说他们为什么选择手中的木棒。
高文森:我一开始看着有长有短,就寻思着下一根可能更长一些,然后发现后面也有很多短的。到第13根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挺长的了,可能之后的会更短,所以就挑了第13根。
刘梦琪:我就想着下一根可能长一点,然后感觉着没有特别长的,最后一根特别短,没得挑了。
翟庆颖:我跟他们的想法一样吧,我怕后面太短了,就挑了第11根。
教师:好了,第二组志愿者上来。
B组活动结果:刘洪涛挑了第4根木棍;郝丽飒挑了第10根木棍。
教师:来,你俩说一说怎么想的?
刘洪涛:我刚才看他们三个挑花眼了,所以我看到长的就挑出来,省的挑到后边只剩下短的。
郝丽飒:我也这么想的,我觉得够长了,觉得后边可能没更长的了。
教师:好了同学们,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能想到什么?(学生讨论2分钟)
学生(随机选出):我觉得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实事求是,因为人无完人。
教师:很好。这个活动告诉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事情,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都做到完美,我们应面对现实,认清自己的现状与实力。我们只能尽可能去最求更好,而如果面面俱到,什么事都追求最好,那么很有可能得到更差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切合实际、尽力而为。
教师:就现在的学习而言,很多同学说,我没有好高骛远,也没有妄自菲薄,也一直在努力,但是总是学不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又被现实击碎。我总是学不会、做不对,感觉很苦恼、很失败,感觉努力了也没有回报……
教师:其实,这个问题也是相当多同学共同的问题。咱们可以试想一下,到底什么原因会阻挠一个同学的学习进步?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其实,从大的方面说,无外乎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就是个人的原因,外部原因就是环境的原因。相当多的同学,一旦有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摆脱责任,所以把一系列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那么外部环境到底能不能影响我们学习?能,但不是主要影响。内部原因或者个人原因,比如说智商,当然,在座的各位同学这一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智商正常这一点上我们能够达成共识。那么除了智商,个人原因只能说是各位学习过程出现了问题,简单说就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教师:学习就像种庄稼,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润物细无声,需要时间去磨合去证明。垦荒、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各个环节,都必须去做。但就算是这样,有的田单产高、有的田单产低,原因在于这些环节的用心程度。有的同学也在背诵,但是没理解而是死记硬背。有的同学也在做题,但是做完了就万事大吉了而不对答案;就算是对了答案,没弄明白就丢一边;就算是问了老师同学当时弄明白了,但随后束之高阁,没有“温故”,久而久之又成了问题。有的同学明明看起来很努力,但是精力没有百分百用在眼前的学习上。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就“假学”……这些现象,是不是就是你所以为的努力呢?如果是,那只能说明你没有真正认识到你自己。
教师:真正的进步是出自高效的、事半功倍的学习进程中的。真正的成绩是建立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态度上的。这回谈论一个明星,那会谈论一个游戏,本来应该连续不断的学习进程全被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打断了。教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毛主席曾经告诉我们,要在各种纷杂的事情中理清主要矛盾,进而解决疑难问题。
(多媒体展示“毛主席抓主要矛盾”)
毛主席告诉我们,人生在于各种取舍,在于抓主要矛盾。学习中擅长科目与不擅长科目的冲突;拿分题目与拿不到分题目之间的冲突;生活中琐事与学习的冲突;这些冲突都是阻挡我们前进的磕绊,都需要我们去抓主要矛盾,高中阶段,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你梦想成为理想大学的学生与当前你和理想大学的学生之间仍有一定差距”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矛盾,其他矛盾或不值一解,或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教师:本节课送给大家三句话:我不是只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我更是一个有内涵、更内秀的人;我不是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而只是暂时没有信心或正确的方法;我不是完人,但我可以掌握良好的方法以做的更好。
教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毛主席的一首词,从伟人的角度再次认识下自己。
(多媒体展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心理健康北京版高二上册第一节 解读心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心理健康北京版高一上册第二节 新起点新目标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心理健康北京版高二上册第二节 走过花季教学设计,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