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罗布泊白龙堆雅丹地貌的成因是, 白龙堆雅丹地貌的走向为,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墨子巡天望远镜坐落于青海省冷湖镇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左右),该望远镜发现了首批近地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完成下面小题。
1. 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所属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总星系
2. 墨子巡天望远镜追踪研究近地小行星的主要意义是( )
A. 获取丰富的资源B. 监测与地球碰撞可能
C. 准备移民小行星D. 探索生命的物质起源
3. 墨子巡天望远镜选址青海赛什腾山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高气温低B. 距离天体较近
C. 安全保密较好D. 空气稀薄洁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海绵城市”在一次降水过程中产生的明显变化是( )
A. 水汽蒸发减少B. 土壤下渗增加
C. 地下径流减少D. 地表径流增强
5. 在建设海绵校园过程中,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 铺设透水道路B. 实施楼顶绿化
C. 完善排水设施D. 增加喷泉景观
6. 我国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 )
①增强城市热岛效应②减轻用地的紧张状况
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④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①④
雅丹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指“陡壁的小丘”。图为新疆罗布泊白龙堆雅丹地貌遥感图像。完成下面小题。
7. 罗布泊白龙堆雅丹地貌的成因是( )
A. 风力侵蚀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D. 流水堆积
8. 白龙堆雅丹地貌的走向为( )
A. 西北—东南走向B. 东北—西南走向
C. 南—北走向D. 东—西走向
我国东北的兴安盟草原位于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灌丛为其原生植被类型,受到外界干扰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张,造成当地草原退化。完成下面小题。
9.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
A. 常绿阔叶林B. 草原C. 针叶林D. 灌丛
10.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兴安盟草原的植被变化趋势是( )
A. 草原减少,灌丛减少B. 草原增加,灌丛增加
C. 灌丛增加,荒漠增加D. 灌丛减少,荒漠减少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图为2023年12月20日青海省金田村及草滩村灾情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积石山县地震时,甘肃兰州居民的感受是( )
A.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抖动B. 只有左右摇摆
C. 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摆D. 只有上下抖动
12. 本次地震中金田村、草滩村受灾最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靠近震中,地震震级较周边地区大
②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③距离震中近,且震源浅,烈度大
④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A. ①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
北台是五台山的最高峰(海拔3058米),也是山西省第一高峰,通常每年10月便会下雪,翌年5月才会融雪。图为吕梁市某中学地理社团绘制的北台等高线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关于该地理社团对北台地貌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站在丁处可以观察到北台全貌
B. 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差超过100米
C. 先观察北台全貌,再观察北台山脊、山谷
D. 丁地比丙地的海拔高
14. 到北台进行地貌研学的最适宜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完成下面小题。
15. 与传统实地调查相比,遥感技术( )
A 探测范围大,但受地面限制多B. 获取信息速度快,且信息量大
C. 受技术限制不能实时动态监测D. 获取遥感图像后无需实地勘测
16. 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是( )
A. 准确预报地震发生时间B. 用来确定自然灾害位置
C. 为灾后救援提供信息支持D. 统计农作物的病虫害类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某学校地理社团对冬、夏季节教室门口存在的热力环流进行探究。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教室门口的风向,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2.根据实验资料,绘制冬季教室门口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实验准备:
1.选择一个较为封闭的教室。
2.选择无风的天气进行实验。
3取“抽纸”的三分之一层,并裁成约1厘米宽的长条。
实验过程:
1.保持室内窗户紧闭,打开教室前门。
2.将抽纸条从门上部向地面移动,观察抽纸条的飘动方向。
(1)说明选择在冬季无风天气完成该实验的理由。
(2)在下图实线上添加箭头完善冬季的热力环流。
(3)当夏季教室内外温差较小不便于观察时,提出降低教室内温度的可行措施。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达古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正在加速消融。我国中科院使用新型材料在冰川上铺设了800平米的“被子”,用于研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左图)。右图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推测该新型材料的功能。
(2)指出该新型材料的铺设增强了右图中的哪一环节(字母表示),并简述其过程。
(3)简述当地政府保护达古冰川的其它措施。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根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左图)。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三大自然区内土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水热条件越好,土壤发育程度越好。吕梁市某地理社团选取三大自然区中A、B、C三处土壤标本进行采样分析,并绘制了80cm深的土壤剖面示意图(右图)。
(1)指出A、B两处与甲、乙两个土壤剖面的对应关系。
(2)根据土壤剖面构造规律,指出土壤剖面中①代表的土层。
(3)分析青藏高原土壤剖面表土有机层厚的自然原因。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气候近年来有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天山山脉环绕的赛里木湖,被称作“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下图为赛里木湖及周边地形图。
(1)说出赛里木湖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请将下列四个序号填入下图,用来表示水汽从大西洋输送到新疆赛里木湖的地理过程。
①水汽输送②降水③海水蒸发④径流
(3)推测赛里木湖面积短期内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地理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墨子巡天望远镜坐落于青海省冷湖镇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左右),该望远镜发现了首批近地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完成下面小题。
1. 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所属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总星系
2. 墨子巡天望远镜追踪研究近地小行星的主要意义是( )
A. 获取丰富的资源B. 监测与地球碰撞可能
C. 准备移民小行星D. 探索生命的物质起源
3. 墨子巡天望远镜选址青海赛什腾山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高气温低B. 距离天体较近
C. 安全保密较好D. 空气稀薄洁净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为太阳系内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运行的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不在地月系,A错误。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故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B正确,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小行星可能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开发、运输难度大,开发利用价值较低,A错误。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属于近地小行星,距离地球较近,有碰撞的威胁,研究近地小行星可监测其与地球碰撞的可能,保护地球安全,B正确。小行星不具备适宜温度、大气、液态水等条件,不适合人类居住,C错误。小行星上没有生命存在,无法通过小行星研究生命的起源,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青海赛什腾山海拔高,气温低,但是气温与墨子巡天望远镜的选址无关,A错误。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地球与小行星的距离远大于赛什腾山的海拔,地球的地表起伏在天体距离前可忽略不计,B错误。若为了安全保密,应将望远镜建在隐蔽的地区,C错误。赛什腾山海拔高,大气稀薄,能见度较高,利于天文观测,D正确,故选D。
【点睛】天体系统从高到低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海绵城市”在一次降水过程中产生的明显变化是( )
A. 水汽蒸发减少B. 土壤下渗增加
C. 地下径流减少D. 地表径流增强
5. 在建设海绵校园过程中,下列措施最可行是( )
A. 铺设透水道路B. 实施楼顶绿化
C. 完善排水设施D. 增加喷泉景观
6. 我国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 )
①增强城市热岛效应②减轻用地的紧张状况
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④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4. B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的湖泊、湿地、树木等增加,硬化的地表减少,因此在降水过程中,土壤下渗明显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水汽蒸发在降水过程中的差异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下雨时能及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铺设透水路面,下渗作用变强,能起到吸水渗水作用,A正确;楼顶绿化对雨水的吸蓄作用有限,更多的是减轻热岛效应,B错误;完善排水设施,可以减轻内涝,没有“海绵”的吸水蓄水作用,C错误;增加喷泉景观与海绵校园建设无关,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海绵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增多,降雨过程中,雨水下渗增多,地表径流量减少,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③正确;绿地湿地面积增加,地面的下渗作用增强,使地下径流量增加,可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④正确;绿色植物和水面的增加减少了气温的日变化,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①错;“海绵城市”对城市用地紧张没有缓解作用,②错。故选C。
【点睛】海绵城市大量采用透水性路面,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径流量增强,地表径流减小。
雅丹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指“陡壁的小丘”。图为新疆罗布泊白龙堆雅丹地貌遥感图像。完成下面小题。
7. 罗布泊白龙堆雅丹地貌的成因是( )
A. 风力侵蚀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D. 流水堆积
8. 白龙堆雅丹地貌的走向为( )
A. 西北—东南走向B. 东北—西南走向
C. 南—北走向D. 东—西走向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到,图片中的地貌没有水流,且该区域地处新疆,气候干旱,可以判断流水不是主要外力,主要外力是风,而风力侵蚀使地表凹凸不平,从而形成“陡壁的小丘”,在干旱地区风力沉积作用主要形成的是沙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结合图中方位图例“N↑”,可知图中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图中雅丹的“长/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我国东北的兴安盟草原位于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灌丛为其原生植被类型,受到外界干扰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张,造成当地草原退化。完成下面小题。
9.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
A. 常绿阔叶林B. 草原C. 针叶林D. 灌丛
10. 全球变暖背景下,兴安盟草原的植被变化趋势是( )
A. 草原减少,灌丛减少B. 草原增加,灌丛增加
C. 灌丛增加,荒漠增加D. 灌丛减少,荒漠减少
【答案】9. C 10.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经纬度范围大致为:经度:116°E~126°E,纬度:46°N~53°N,横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个省区,是中国最北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气候主要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植被主要是针叶林。综上所述,ABD三项错误,C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兴安盟草原地区的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草本植物可能逐渐被更适应干旱环境的灌丛所替代,导致灌丛增加。同时,草原生态系统可能受到威胁,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综上所述,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点睛】灌丛增加和荒漠增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以下是对此关系的分析:①灌丛增加可能导致荒漠增加:在某些情况下,灌丛的增加可能是荒漠化的一个表现。灌丛生长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它们能够适应干旱环境。因此,当草原地区的水分条件恶化时,草本植物可能逐渐被灌丛所替代。这种过程可能导致草原退化,进一步加剧荒漠化。②荒漠增加可能促进灌丛增加: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灌丛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这是因为灌丛能够适应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荒漠化过程中,灌丛可能逐渐扩张,成为荒漠地区的主导植被。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图为2023年12月20日青海省金田村及草滩村灾情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积石山县地震时,甘肃兰州居民的感受是( )
A.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抖动B. 只有左右摇摆
C. 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摆D. 只有上下抖动
12. 本次地震中金田村、草滩村受灾最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靠近震中,地震震级较周边地区大
②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③距离震中近,且震源浅,烈度大
④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A. ①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
【答案】11. C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地震波中有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发生时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先到地面,导致地面上下震动,横波后到地面,导致地面上的物体左右摇晃,所以地震时甘肃兰州居民的感受是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同一次地震,震级只能有一个,①错误;甘肃积石山县地处内陆,远离沿海地区,不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②错误;据图示青海省金田村及草滩村十分靠近震中,震中距短,且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震源浅,震级6.2级,烈度大,所以金田村、草滩村受灾最严重,③正确;如图示金田村、草滩村地势起伏较大,地震易引发当地其他地质灾害,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加剧了当地受灾程度,④正确。故选C。
【点睛】当地震位于山区时,山区坡度较陡、地基不稳,相对容易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北台是五台山的最高峰(海拔3058米),也是山西省第一高峰,通常每年10月便会下雪,翌年5月才会融雪。图为吕梁市某中学地理社团绘制的北台等高线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关于该地理社团对北台地貌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站在丁处可以观察到北台全貌
B. 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差超过100米
C. 先观察北台全貌,再观察北台山脊、山谷
D. 丁地比丙地的海拔高
14. 到北台进行地貌研学的最适宜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如图示丁地海拔较低,且等高线凸向高值区,丁所在的地形为谷地,谷地地势低且四周遮挡物多,视线受阻,不能观察到北台全貌,A错误;如图示甲乙两地都位于3000米到3050米之间,海拔高度相近,不会超过50米,B错误;丁地海拔在2800米到2850米之间,丙地海拔在2850米到2900米之间,丁地比丙地的海拔低,D错误;对北台地貌的观测应先从整体方向先观察北台全貌,再对局部的山脊和山谷进行观察,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该山每年10月便会下雪,翌年5月才会融雪。山上从秋季开始下雪,到春末才开始融雪,说明该山秋季、冬季、春季都有一定的积雪,有积雪会覆盖一定的地貌,不适宜地貌观察,且山上有积雪也不利于登山安全,所以这三个季节都不适宜地貌研学,ACD错误;夏季时气温最高,积雪融化完毕,地貌显露,适宜对当地地貌进行观察,B正确。故选B。
【点睛】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2、等高距全图一致。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完成下面小题。
15. 与传统实地调查相比,遥感技术( )
A. 探测范围大,但受地面限制多B. 获取信息速度快,且信息量大
C. 受技术限制不能实时动态监测D. 获取遥感图像后无需实地勘测
16. 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是( )
A. 准确预报地震发生时间B. 用来确定自然灾害位置
C. 为灾后救援提供信息支持D. 统计农作物的病虫害类型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遥感观测范围大,获取地物的电磁波,受地面限制小,A错误;遥感获取信息速度快,积累的信息量大,B正确;遥感卫星能够实现对灾害等的连续、动态观测,C错误;获取遥感图像后,受遥感分辨率的影响,也需要进行实地勘测,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主要通过获取地震波来预报地震发生时间,遥感无法获取地震波,A错误;遥感获取面状信息,无法确定精确灾害位置,B错误;遥感可以获取灾害发生范围等,为灾后救援提供信息支持,C正确;统计农作物的病虫害类型需要处理地理信息,不是遥感的功能,D错误。故选C。
【点睛】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各种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进行识别、清查、监测、评估)灾害监测(如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进行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某学校地理社团对冬、夏季节教室门口存在的热力环流进行探究。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教室门口的风向,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2.根据实验资料,绘制冬季教室门口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实验准备:
1.选择一个较为封闭的教室。
2.选择无风的天气进行实验。
3.取“抽纸”的三分之一层,并裁成约1厘米宽的长条。
实验过程:
1.保持室内窗户紧闭,打开教室前门。
2.将抽纸条从门上部向地面移动,观察抽纸条的飘动方向。
(1)说明选择在冬季无风天气完成该实验的理由。
(2)在下图实线上添加箭头完善冬季的热力环流。
(3)当夏季教室内外温差较小不便于观察时,提出降低教室内温度的可行措施。
【答案】17. 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门口形成的热力环流明显,利于观察;无风天气,门口热力环流受干扰小,现象明显;
18. 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绘图:
19. 地面洒水,通过地面水分蒸发,达到降温效果;使用空调制冷,达到降温效果;室内门口附近,放置一些冰块,达到降温效果
【解析】
【分析】本题以冬季教室热力环流实验的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要、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无风时外界的风力对室内外的热力环流干扰少,热力环流现象观测更显著;冬季人们生活在室内,需要有一定的取暖,而室外寒冷,所以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门口形成的热力环流明显,利于观察。
【小问2详解】
冬季室内气温高,室内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室外气温低,气流遇冷下沉,在近地面水平方向由于室外气压高,所以风由室外进入室内,门顶处气流流向相反,所以形成“顺时针”方向气流,绘图如下:
【小问3详解】
夏季降低室内气温可通过地面洒水,液态水蒸发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效果;也可以直接使用空调制冷,达到降温效果;在室内门口附近,放置一些冰块,上方空气遇冷下沉,冷空气进入室内从而达到降温效果。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达古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正在加速消融。我国中科院使用新型材料在冰川上铺设了800平米的“被子”,用于研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左图)。右图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推测该新型材料的功能。
(2)指出该新型材料的铺设增强了右图中的哪一环节(字母表示),并简述其过程。
(3)简述当地政府保护达古冰川的其它措施。
【答案】18. 功能:隔热(或反光)
19. 环节:D
过程:铺设隔热反光材料,提高地表的反射率;将更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到大气中,导致冰川吸收的热量减少,从而能够减缓冰川的消融,达到保护冰川的效果。
20. 控制进入景区的旅客数量;景区周边进行生态移民;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使用量;景区内部使用绿色交通;提倡周边居民绿色出行
【解析】
【分析】本题以铺设“被子”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大气的受热过程、景区的环境保护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铺设“被子”是为了应对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被子”阻隔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冰面,其表层涂料有助于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使冰川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另外“被子”也有隔热功能,从而使披上“被子”的冰川融化速度减缓。
【小问2详解】
据图示的“大气受热过程图”可知D是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铺设新型材料有助于D环节的增强。铺设隔热反光材料,提高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将更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到大气中,导致地面冰川吸收的热量减少,温度有所下降,从而能够减缓冰川的消融,达到保护冰川的效果。
【小问3详解】
为减缓冰川融化应减少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为此应控制进入景区的旅客数量;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冰川下垫面,为此应在景区周边进行生态移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为此应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使用量;还可以通过提倡周边居民绿色出行,景区内部使用绿色交通,减少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根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左图)。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三大自然区内土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水热条件越好,土壤发育程度越好。吕梁市某地理社团选取三大自然区中A、B、C三处土壤标本进行采样分析,并绘制了80cm深的土壤剖面示意图(右图)。
(1)指出A、B两处与甲、乙两个土壤剖面的对应关系。
(2)根据土壤剖面构造规律,指出土壤剖面中①代表的土层。
(3)分析青藏高原土壤剖面表土有机层厚的自然原因。
【答案】(1)A-乙;B-甲;
(2)①淋溶层 (3)青藏高原以草甸植被为主,多为一年生植物,枯枝落叶多,根系丰富;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三大自然区土壤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土壤分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A为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土壤腐中的有机质容易分解,且形成淋溶层①,故乙是A地的土壤层;B位于内蒙古东部,植被为温带草原,一年一生,草补给土壤的有机质多,有机层和腐殖质厚度大。
【小问2详解】
土壤由上往下分有机物覆盖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基岩层。淋溶层是在土壤剖面中由水分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土层,位于腐殖质层下方,在这一层,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渗透和淋溶作用向下运移。淋溶层通常较浅,不含大量有机质,结合图,可知①代表的土层为淋溶层。
【小问3详解】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补给量和分解量的差值。青藏高原以草甸植被为主,多为一年生植物,枯枝落叶多,根系丰富,土壤受到有机质补充多;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
点睛】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气候近年来有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天山山脉环绕的赛里木湖,被称作“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下图为赛里木湖及周边地形图。
(1)说出赛里木湖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请将下列四个序号填入下图,用来表示水汽从大西洋输送到新疆赛里木湖的地理过程。
①水汽输送②降水③海水蒸发④径流
(3)推测赛里木湖面积短期内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20. 大气降水;冰雪融水。
21. 22. 赛里木湖面积将变大。原因: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短期内冰川融化面积增加,通过地表径流补给赛里木湖;新疆降水有增加趋势,赛里木湖获得的降水补给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赛里木湖及周边地形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陆地水体补给水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湖泊水文特征变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赛里木湖被称作“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这说明赛里木湖接受大西洋的水汽,会出现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直接补给湖泊水源;赛里木湖靠近天山,天山冰雪融水也可直接补给湖水。
【小问2详解】
大西洋水域广阔,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蒸发海面③,水汽输向海洋上空,上空的水汽随西风输向陆地上空①,这部分水汽通过降水②降落到赛里木湖,同时大气降水也可以形成地表径流④流入赛里木湖。填表如下:
【小问3详解】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短期内冰川融化面积增加,融水速度加快,通过地表径流补给赛里木湖,使得赛里木湖面积增加;新疆气候近年来有暖湿化的变化趋势,说明新疆降水有增加趋势,赛里木湖获得的降水补给增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下列地层形成最晚是, 在丙地层形成时, 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