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活板》精讲精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78870/0-17085179362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活板》精讲精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78870/0-170851793631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活板》精讲精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378870/0-17085179363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精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几百上千本,就非常快了,精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精讲
活板
文学常识
沈括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创造了《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它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尤以其科学技术价值闻名于世,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全书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
原文详解
活板1
板印2书籍,唐人尚3未盛为之4。自冯瀛王5始印五经,已6后典籍皆为板本7。
【注释】
1.板:同“版”。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
2.板印:指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流程是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刻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3.尚:尚且,还。
4.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之,指“版印书籍”。
5.冯瀛王:即冯道,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6.已:同“以”。
7.板本:板印书籍,这是相对于抄本而言。
庆历8中,有布衣9毕10,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12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16火17之,药18稍镕19,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20。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1;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23。此印者才毕24,则第二板已具25。更互26用之,瞬息可就27。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28之,每韵29为一帖,木格贮之30。有奇字31素32无备者,旋33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4,木理35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36。不若37土,用38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39不沾污。
【注释】
8.庆历:北宋仁宗年号。
9.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所以叫布衣。
10.毕昇: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11.钱唇:铜钱的边缘。
12.令:使,让。
13.和:混合。
14.冒:覆盖。
15.范:模子。
16.就:靠近。
17.炀:烘烤。
18.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19.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20.字平如砥:(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21.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简单容易)。
22.自:另外,另自。
23.布字:排布字,指排版。
24.毕:完成。
25.具:准备(好了)。
26.更互:交替,轮流。
27.就:完成。
28.帖:标签。这里作动词。做标签标记。
29.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结在一起为一部。
30.木格贮之:用木格贮存这些字。
31.奇字:生僻字。
32.素:向来,一向。
33.旋:立刻。
34.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5.木理:木头的纹理。
36.不可取:不可以取下来。
37.燔:烧。
38.讫:完毕。
39.殊:根本。
昇死,其印为余40群41所42得,至今宝43。
【注释】
40.余:我。
41.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42.为……所:被。
43.宝藏:珍藏。
【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从冯瀛王开始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都是板印书籍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它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住。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做的模板放在铁板上,密密地排上字。排满一个铁模板是一板,拿着靠近火上烘烤,等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它的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了。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上千本,就非常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互使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来防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遇到向来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可以完成。不用木材制作字印的原因,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不可以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让药熔化,用手轻轻一擦,字印就自然落下来,根本不会沾药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通假字】
1.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3.药稍镕(“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4.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2.薄如钱唇(古义:边缘。今义: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
3.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古义:覆盖。今义:向外透,往上升。)
4.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古义:模子。今义:模范,范围。)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
3.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4.再火令药镕(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5.则以纸帖之(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一词多义】
印
始印五经(动词,印刷)
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
就
持就火炀之(靠近)
瞬息可就(完成)
若
若止印三二本(连词,如果)
不若燔土(动词,如,像)
帖
每韵为一帖(标签)
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
自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从)
一板已自布字(另自,另外)
其印自落(自己)
以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用来)
【特殊句式】
1.火烧令坚(省略句,“令”后省略宾语“之”)
2.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主题解读
1.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文中强调布衣毕昇,布衣儿子说明了什么?
“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4.本文介绍活字印刷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举例说明。
①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薄薄的字比作铜钱的边缘,形象地写出了字模的厚度,突出了字模形状的灵巧。)
②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钱唇”比喻刻字的硬度和厚度。形象地突出了字印用平板按压后十分平整的特点,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③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使用率比较高的字,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运用列数字,准确说明了活版印刷快的特点)(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印书数量的角度说明活版的使用功能,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比较之后突出印刷的便捷和快速。)
⑤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会使说明更具体准确。
⑥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木头刻的字和胶泥刻字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指出木料的缺点,明确了不用木料而用胶泥的原因,突出了胶泥刻字的优点。交代了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突出了用胶泥制作字模的优越性。)
二、精练
【基础练习】
一、阅读《活板》,完成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与“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素”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缟素 B.可以调素琴
C.睿素无北伐之志 D.素湍绿潭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持就火炀之
就:
(2)旋刻之
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
4.阅读原文和(链接材料),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链接材料)20世纪80年代,王选教授成功设计和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称为"中国印刷界的革命"。
从雕版印刷到毕昇的活版印刷,从铅字印刷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每一次汉字印刷的革命都是一次进步,相比以往,新技术都更具有①__、②__的特点。
二、阅读《活板》,回答文后问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尚未盛为之(指“版印书籍”)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助词,的)
B.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不以木为之者(制作,作活板)
C.
持就火炀之(靠近)
瞬息可就(完成)
D.
有奇字素无备者(平常,平时)
训练有素(素质,素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上的坐标”。
B.本文在说明活板时,采用了程序式的说明顺序,即按照工艺流程先后说明各个环节的操作过程。
C.在说明活板前,作者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是对雕版印刷的继承,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板印刷术做了铺垫。
D.“胶泥刻字,薄如钱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4.文中哪些短语突出了“活板”的“活”的特征?请找出来,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板的什么特征。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①,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②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③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④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⑤,用讫⑥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注释)①印:模型。②范:框子。③炀(yáng):烤。④帖:用标签标出。⑤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⑥讫(qì):终了,完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布衣毕昇,布衣:
(2)持就火炀之,就:
(3)此印者才毕,毕:
(4)每一字皆有数印,皆:
2.下列选项中与“沾水则高下不平”的“则”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B.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D.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4.文段中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活板印刷“活”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三点)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持就火炀之
②若止印三二本
③则第二板已具
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A.孰为汝多知乎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夫子何命焉为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4.上面文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
设置铁板→__________放置铁范→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平板面
5.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请结合文中语句,写出三点。
【提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甲)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丙)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二)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唐人尚未盛为之/礼尚往来 殊不沾污/殊途同归
B.有奇字素无备者/素不相识 旋刻之/天旋地转
C.字平如砥/坦荡如砥 瞬息可就/一蹴而就
D.兼与药相粘/德才兼备 更互用之/少不更事
2.翻译(一)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翻译:用黏土刻字,字模的边缘薄得像铜钱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理解:说明活字的制作过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说明了活字比较薄,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B.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翻译: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理解: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活板印刷数量越多,印刷效能越高的优势。
C.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翻译: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
理解:“拆版”是活板排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利用特殊的药物来完成,掉落下来的字模可以重复使用。
3.“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了雕板“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 ”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② ”的缺陷。它们均具有③ 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①②空用原文回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活板》略
(乙)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③,六幕④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
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弥束:全部紧束。④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患其塔动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用讫再火令药熔 但逐层布板讫
C.钱帅登之 辍耕之垄上
D.人皆伏其精练 惧有伏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就火炀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前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是活的;①,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更互用之”,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乙文的木塔则求“稳”。喻皓采用②的方法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从毕昇的发明和喻皓的方法中你 可以感受到③。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
(乙)余适客稷下①,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2)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②裂;沂水③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地震》)
①客稷下:在稷下作客。②栖霞山:山名。③沂水:地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火烧令坚(______)
持就火炀之(______)
余适客稷下(______)
俄而几案摆簸(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3.乙文中的地震引发的异常状貌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在说明时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板的优越性。
B.乙文记述地震的过程非常清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由弱到强的过程。
C.乙文从“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行侧面烘托,写地震严重的程度。
D.从表达方式看,甲文就是一篇说明文,而乙文则是一篇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极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沈括《活板》)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1.下列词语中的“以”与“以草火烧”一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是
B.不以物喜
C.饰以篆文
D.必以分人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瞬息可就 就地取材
B.不若燔士 安之若素
C.周密无际 弥留之际
D.未尝有也 卧薪尝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字平如砥。
下有蟾蜍承之。
4.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活板印刷用胶泥做字印,是考虑到它具有①______、便于取用等特点,这体现了制作之“活”;地动仪②______,这体现了制作之“巧”。
【基础练习参考答案】
一、1.C2.(1)就:靠近。(2)旋:随即、立刻。3.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4.简易神速(快捷、效率高)、贮存方便、节约成本。
二、1.C2.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正确即可)3.D
4.“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的数目是活的
三、1.(1)布衣:平民百姓 (2)就:靠近 (3)毕:完毕,完成 (4)皆:都2.A3.(1)每个字制成一个模型,用火来烧使它坚硬。(2)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4.字是活的,排版是活的,印刷是活的,字印数目是活的,字的准备也是活的。(写出三点即可)
四、1.①靠近②通“只”③准备2.D3.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 (拆板时)拿不下来。4.纸灰冒之 密布字印 持就火炀 5.“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可以活动的,“乃密布字印”,可见排版是灵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可见字印数目是灵活的。
【提高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活 ②缣贵而简重 ③方便实用、造价低廉 。
【译文】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二、1.B
2.①把它拿到火上烤(拿着它靠近火烤它)②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
3.①每一字皆有数印 ②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③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译文】乙: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塔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有办法,工匠师傅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于是就稳定了。原来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三、1.(1)使……坚硬(2)靠近(3)恰好(4)一会儿
2.(1)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
(2)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是地震,大家急忙跑到外面。
3.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4.A
【译文】【译文】(乙)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四、1.C
2.B
3.(1)字印平整得像磨刀石。
(2)(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
4.①不易变形 ②“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的方向
【译文】
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
2.(活字厚度)薄如钱唇
3.(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
4.(活字如何成型)火烧令坚
排版
1.先设一铁板(“设板”)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板”)
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布板”)
4.持就火炀之(“烤板”)
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板”)
印刷
1.一版印刷
2.一板已自布字
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当堂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