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1.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
A. mB. m/sC. kgD. kg/m3
2.最新研制的磁悬浮列车以600km/ℎ的速度匀速行驶,一列高铁以300km/ℎ的速度匀速行驶,与高铁相比,磁悬浮列车( )
A. 一定运动更快B. 一定运动更远C. 运动时间一定更短D. 可能运动更慢
3.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B. 错误是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造成的
C. 误差是由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D. 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4.学习了物态变化后,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蒸发和沸腾是两种不同的物态变化现象
C. 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一定沸腾
D. 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制成的
5.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小孔成像实验探究的人,早于牛顿2000多年就已经总结出相似的理论,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B.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C. 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D. 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只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6.如图是天文爱好者所使用的望远镜,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镜是目镜,B镜是物镜
B. 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是虚像
C. 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D. 通过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春天来到,积雪熔化B. 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 深秋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D. 寒冷的冬天,水面结成冰
8.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B.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A的像更清晰
C. 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在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看到光屏上有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 使用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9.小丽夏天和同学一起游泳时,发现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下列现象与其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 水中倒影B. 皮影戏
C. 筷子在手中“弯折”D. 后视镜中的像
10.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人类的用水问题,淡化海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出来,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淡水,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
A. 汽化和凝固B. 汽化和凝华C. 汽化和液化D. 升华和凝华
11.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玩手机都有可能导致近视,以下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
A. ②①B. ③①C. ②④D. ③④
12.如图是可用蒲公英顶起的最轻金属结构——微晶格材料,它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组合,并且可以从超过50%的压缩量中恢复,由此可知微晶格材料具有的特点是
A. 密度小、硬度小B. 密度大、塑性好C. 强度低、弹性好D. 密度小、弹性好
13.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石头裂开是由于水结冰后
A. 质量不变,体积增大B. 密度不变,体积增大
C. 密度增大,体积增大D. 质量增大,体积增大
14.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太阳光的色散,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个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B. 我们看到光屏上的最下面是红光
C.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色散的原因是因为光经过三棱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15.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B. 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C. 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D. t=3s时,A、B相距8m
16.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该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5cm
B. 当u=3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把物体从20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D. 当u=15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投影仪利用这一原理
二、非选择题
17.人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手机中的声音是由喇叭 产生的;智能手机可以声纹解锁,该功能是通过识别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18.“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______传播的;虽然光速非常快,但光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光年是______的单位。
19.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读数方法是______(“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20.如图所示,为了解决偏远地区的配送问题,物流公司采用了无人机快递服务。无人机在带着包裹加速升空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包裹是______的,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包裹是______的。(以上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21.交通噪声是城市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图所示,甲图表示在______减弱噪声,乙图表示在______减弱噪声。
2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很多谚语蕴含着物理知识,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其中,霜的形成是______现象,河水结冰是______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3.在故事影片中出现的“大石头“砸在人身上的画面中,“大石头”是由密度很______的材料制成的(选填“大”或“小”).如果我们将“大石头”搬到月球上,它的质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如图所示,消费者“刷脸”支付结账过程中,摄像头相当于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25.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如图所示,为了能获得最大观察范围,在小孔中最好嵌入______(选填“玻璃砖”、“凸透镜”或“凹透镜”)。因为其对光有______作用。
26.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若ab两处的距离为60cm,则甲球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乙球做______,且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为______。
27.甲、乙两种液体体积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1:2,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_____;如果将甲液体倒去一半,乙液体倒去三分之一,余下的两种液体,其质量之比为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
2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水射向空气,已知折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
29.如图所示,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
30.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的规律。
(1)实验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_℃;
(2)实验采用如图甲的水浴加热法,其好处是能使物体______,试管中的物质颗粒应该尽量______(选填“大”或“小”)一点;
(3)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如图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本实验中纸板的主要作用是:①显示______;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选用粗糙一些的纸板,这样可以让光在纸板上发生______,让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见光路;
(2)如图甲所示,若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则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的度数为______;
(3)接着做如图乙所示操作,将纸板NOD沿ON后折,此时在纸板NOD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______(选填“存在”或“消失”);
(4)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做到,你认为没有做到的原因是______。
32.如图所示,小强利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某酒精消毒液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______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向______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2)测量步骤如下:
①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消毒液,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为78g;
②将烧杯中部分消毒液倒入量筒,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内消毒液的体积为______cm3;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消毒液的质量如图丙所示,则其质量为______g;
④消毒液的密度为______g/cm3。
(3)小强用另一种方法测出了消毒液的密度,测量过程如下:
①往另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ℎ1;
③将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缓慢倒入消毒液,直至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再次为m;
④用刻度尺测出______的深度为ℎ2;
⑤请写出消毒液密度的表达式:ρ消毒液= ______(用所测的物理量和ρ水表示)。
33.国家推行了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新交规,可以简化如下:如图所示,当该车道斑马线上有行人时,机动车车头就不得越过停止线,否则视为违反交规,现小明以1m/s的速度沿垂直于车道的虚线OAB匀速穿过该车道,其中A、B分别为车道两侧边线上的两个位置,当图中轿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向左行驶且车头距停止线28m时,司机发现小明正位于O处,于是立即刹车使轿车减速,经过5s汽车停了下来,该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8m/s,已知O、A相距2m,A、B相距4m。
(1)求轿车减速5s内行驶的路程;
(2)求小明从O处运动至B处所需的时间;
(3)请结合计算结果分析并说明该轿车司机是否违反新交规。
34.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50cm2、高为10cm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和一个质量为100g的小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忽略不计),当给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关系m−V图象,如图乙所示;当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再将小球轻轻地放入容器中,小球沉入容器底,待液体溢尽擦干容器壁,测得总质量为560g。求:
(1)该液体的密度;
(2)该容器盛满液体时的总质量;
(3)该小球的密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在物理学中,
A、m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故A不符合题意;
B、m/s是速度的基本单位,故B不符合题意;
C、kg是质量的基本单位,故C符合题意;
D、kg/m3是密度的基本单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对常见物理量及其单位的掌握作答。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理量及其单位对应关系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答案】A
【解析】解:A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由题知,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大于高铁的速度,故磁悬浮列车一定运动更快。故A正确,D错误。
BC、根据s=vt可知,路程与速度的大小和时间的多少有关,磁悬浮列车和高铁行驶的时间关系未知,无法比较运动的远近;磁悬浮列车和高铁行驶的路程关系未知,无法比较运动的时间多少。故BC错误。
故选:A。
3.【答案】D
【解析】解:A、错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
B、错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不是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造成的,故B错误;
C、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故C错误;
D、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4.【答案】D
【解析】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B、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C、水达到100℃,并且要继续吸热才能沸腾;
D、液化石油气采用的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故选D。
①凝固是从液态变成固态,凝华是从气态变成固态;
②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③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温度到达沸点和继续吸热;
④液化有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我们中考考察物态变化知识的最常见的方式,是一道学生出错比较多的题目。
5.【答案】A
【解析】解:A、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
B、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
C、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故C错误。
D、小孔成像中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无关,和物体的形状有关,小孔成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
本题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成像性质、像的大小的影响因素等。
6.【答案】D
【解析】解:A、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靠近眼睛的是B目镜,靠近物体的A是物镜,故A错误;
B、物镜的作用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故C错误;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本题考查了望远镜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7.【答案】A
【解析】解:A、积雪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结冰是凝固过程,需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答案】D
【解析】解:
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不变,故A错误;
B、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蜡烛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B错误;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C错误;
D、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1)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同;
(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像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9.【答案】C
【解析】解: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是光线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看起来腿在水中“变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A、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影是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故B不符合题意;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C符合题意;
D、后视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斜射在两种介质界面上时,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等都是光的反射的例子。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放大镜、海市蜃楼、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对光的折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0.【答案】C
【解析】解:
将海水中的水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C。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这两个过程是相反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握住物态变化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造成的,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
由图知,③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③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结合图示可知,为了使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使入射光线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①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选:B。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微晶格材料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组合,说明微晶格材料的密度非常小;微晶格材料可以从超过50%的压缩量中恢复,说明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由最轻的金属结构推测其密度,由压缩量推测其弹性,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密度的特性及其应用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密度和质量的特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密度和质量的特点,水结冰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日常生活中冬天水管涨破就是这一道理。
①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无关;
②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解答】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状态无关,所以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密度减小,
根据公式ρ=mV得V=mρ,所以体积变大而使石头裂开,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D
【解析】解:AB.光色散时,色光依次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布,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所以白屏上最上方的光是红光,最下面是紫光,而且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故A正确,符合题意,B错误,不符合题意;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所以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于是分解成了各种单色光,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D。
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为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在红光的外侧有红外线,在紫光的外侧有紫外线。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分析物理现象中所包含的细节。
15.【答案】BD
【解析】解:AB.由图知,一开始时间为零时,物体A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为零,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两物体不是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物体A在第3s时才开始运动,物体B在一开始的时刻,就已经运动,所以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到,5s内,A所走的路程为10m,B所走的路程为5m,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它们的平均速度vA=sAtA=10m5s=2m/s,vB=sBtB=5m5s=1m/s,
5s内,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t=3s时,A在O点,B所走的路程sB′=vBtB′=1m/s×3s=3m,
物体B一开始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为5m,t=3s时,B距离O点的位置为8m,即t=3s时,A、B相距8m,故D正确。
故选:BD。
(1)(2)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3)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A、B的速度关系;
(4)物体B一开始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为5m,t=3s时,B距离O点的位置为8m。
此题为路程与时间图象分析题,这样的题注意时间段的分析。
16.【答案】AC
【解析】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0cm时,所以f=5cm,故A正确;
B、当u=3cm时,因u
D、当u=1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D错误。
故选:AC。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7.【答案】振动 音色
【解析】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手机中的声音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可以声纹解锁,该功能是通过识别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声源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8.【答案】直线 长度
【解析】解:“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故答案是:直线;长度。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与光年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19.【答案】B 1.35
【解析】解:由图可知,A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尺面垂直,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35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1.35cm。
故答案为:B;1.35。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是一道基础题。
20.【答案】运动 静止
【解析】解:无人机在带着包裹加速升空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包裹与地面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包裹是运动的;
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包裹与无人机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包裹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1.【答案】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难度不大。
22.【答案】凝华 凝固
【解析】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河水结冰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状态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小 不变
【解析】解:因为影片中的“大石头”并没有真的对演员造成伤害,所以可以断定,它的质量是比较小的.根据密度的公式,当体积一定时,只有密度越小的材料,它的质量才会越小.
如果我们将“大石头”搬到月球上,位置改变了,但是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因此,它的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小;不变.
(1)根据密度的公式,当物体的体积一定时,它的密度越大,质量会越大.当一个质量非常大的“大石头”砸在人身上的时候,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所以电影拍摄中就要在材料密度上做文章了.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对于同种物质而言,它的密度的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但对于不同的物质而言,体积一定时,密度越大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小的物体,质量越小.
24.【答案】凸 缩小
【解析】解: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缩小。
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明确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要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5.【答案】凹透镜 发散
【解析】解:为了能获得最大观察范围,在小孔中最好嵌入凹透镜,因为其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凹透镜;发散。
如果小孔内放入玻璃砖,光线从小孔左侧进入右侧眼睛,经过两次折射,人眼看到的范围不变.如果小孔内放入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观察到的范围变窄;如果小孔内放入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看到的范围更大。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知识,属于基础题,中等难度。
26.【答案】0.2 匀速直线运动 53
【解析】解:ab两处的距离为60cm=0.6m,则甲球的平均速度为:v甲=sabtab=0.6m3×1s=0.2m/s;
乙球从a处竖直下落,且乙球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相同的路程,故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每隔时间t拍摄一次照片,则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运动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之比:t甲t乙=3t5t=35;
两球运动的路程相同,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等于时间之比的倒数,即:v甲v乙=t乙t甲=53。
故答案为:0.2;匀速直线运动;53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
乙球从a处竖直下落,且乙球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相同的路程,据此分析乙球的运动情况;
设每隔时间t拍摄一次照片,则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运动路程相同,据此得出所用的时间之比,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
本题考查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的知识,关键是从图中得出信息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27.【答案】1:6 3:8 1:6
【解析】解:由题意知:
V甲:V乙=3:1,m甲:m乙=1:2
根据ρ=mV可得,
ρ甲ρ乙=m甲V甲m乙V乙=m甲V甲×V乙m乙=m甲m乙×V乙V甲=12×13=16;
将甲液体倒去一半,乙液体倒去三分之一,则m甲:m乙=(1×12):(2×23)=3:8;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密度不随物体质量的减少而减小,
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1:6。
故答案为:1:6;3:8;1:6。
知道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和质量之比,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密度之比;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密度不随物体质量的减少而减小。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由于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28.【答案】解:题目已经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的水中画出入射光线,方向指向入射点,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大致的入射光线。
本题考查了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弄清光从空气斜射向水,还是从水斜射向空气,从而确定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记住在空气中的角度大。
29.【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30.【答案】B −4 均匀受热 小 吸收 晶体
【解析】解:(1)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和物态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B,示数为−4℃;
(2)实验采用如图甲的水浴加热的好处是能使物体均匀受热;试管中的物质颗粒应该尽量小一点;
(3)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
故答案为:(1)B;−4;(2)均匀受热;小;(3)吸收;晶体。
(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的位置读出数值;
(2)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物质颗粒小受热均匀;
(3)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本题考查了晶体熔化时的特点,要理解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31.【答案】光路 漫反射 减小 40° 存在 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解:(1)实验中用纸板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是由于纸板表面凹凸不平,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这样可以记录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
(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此时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减小20°,故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夹角减小共40°。
(3)纸板NOD沿ON向后折,此时在纸板NOD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反射光线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此时因为纸板后折时光路不便于我们观察到。
(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光路是可逆的,故他们不可能做到。
故答案为:(1)光路;漫反射;(2)减小;40°;(3)存在;(4)光路是可逆的。
(1)实验中需用白纸板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32.【答案】水平台 左 42 44 0.81 消毒液面到烧杯底 ℎ1ℎ2ρ水
【解析】解:(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由图甲可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调节,使天平平衡。
(2)②将烧杯中部分消毒液倒入量筒,由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因此液面对应的体积为42mL,所以消毒液的体积为:V=42mL=42cm3。
③烧杯和剩余消毒液的质量:m=20g+20g+4g=44g。
量筒中消毒液的质量:m′=78g−44g=34g。
④消毒液的密度:ρ=m ′V =34g42cm3≈0.81g/cm3。
(3)小强测消毒液的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往另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ℎ1,则水的体积为V水=Sℎ1;
③将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缓慢倒入消毒液,直至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再次为m;
④用刻度尺测出消毒液液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ℎ2;则消毒液的体积为V消毒液=Sℎ2;
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相等,则m水=m消毒液,即ρ水Sℎ1=ρ消毒液Sℎ2,
所以消毒液的密度表达式:ρ消毒液=ℎ1ℎ2ρ水。
故答案为:(1)水平台;左;(2)②42;③44;④0.81;(3)④消毒液面到烧杯底;⑤ℎ1ℎ2ρ水。
(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调节。
(2)②量筒中液体的体积等于液面对应的刻度值。
③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的和,量筒中消毒液的质量等于前后两次质量测量的差值。
④知道消毒液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消毒液的密度。
(3)消毒液和水的质量相等,根据两种不同的物质,质量相等,密度与体积成反比,求出消毒液的密度。
本题通过消毒液密度的测量过程,考查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求物质的密度及误差分析及设计方案测密度的能力,其中缺少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是本题的难点。
33.【答案】解:(1)由v=st可得,轿车减速5s内行驶的路程:
s=vt=5.8m/s×5s=29m;
(2)由v=st可得,小明从O点到B点所需的时间:
tOB=sOBv′=2m+4m1m/s=6s;
(3)根据(1)(2)的计算结果可知,小明要通过斑马线至少需要6s,而汽车5s内行驶了29m,由于29m>28m,所以该轿车司机违反了新交规。
答:(1)轿车减速5s内行驶的路程为29m;
(2)小明从O处运动至B处所需的时间为6s;
(3)轿车司机违反了新交规。
【解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s=vt求出轿车减速5s内行驶的路程;
(2)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t=sv求出小明从O点到B点所需的时间;
(3)结合(1)中的计算结果,得出小明从O点到A点所需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大于28m还是小于28m,从而确定司机是否违法新交规。
本题以我们身边的交通为载体考查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充分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知识又是为生活服务的。
34.【答案】解:由乙图可知,容器的质量m容=100g;
(1)由乙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0cm3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1=260g,
液体的质量为:m液=m1−m容=260g−100g=160g,
液体的密度为:ρ=m液V1=160g200cm3=0.8g/cm3;
(2)容器内盛满时,液体的体积为:V2=Sℎ=50cm2×10cm=500cm3,
液体的质量为:m2=ρV2=0.8g/cm3×500cm3=400g,
则总质量为:m总=m容+m2=100g+400g=500g;
(3)将小球轻轻放入容器中,溢出液体的质量为:m溢=m容+m球+m2−m总′=100g+100g+400g−560g=40g,
小球的体积V球=V排=m溢ρ液=40g0.8g/cm3=50cm3,
小球的密度为:ρ球=m球V球=100g50cm3=2g/cm3。
答:(1)该液体的密度为0.8g/cm3;
(2)该容器盛满液体时的总质量为500g;
(3)该小球的密度2g/cm3。
【解析】(1)由乙图可知容器的质量,以及当液体体积为V1=200cm3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进而可得出此时液体的质量,利用ρ=mV可求出液体的密度;
(2)已知容器的底面积和高,利用体积公式求出容器的容积,即容器内盛满液体时液体的体积,利用m=ρV求出此时液体的质量,进而可得出总质量;
(3)将小球轻轻放入容器中,先溢出液体的质量,利用V=mρ求出溢出液体的体积,即小球的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小球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运用,解题关键是要知道小球的体积与小球放入液体中,溢出液体的体积相等。
2023-2024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九上物理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九上物理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4页。
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物理三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物理三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