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2.2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含1、2、3课时)-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 3 次下载
- 2.3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含1、2课时)-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3.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3.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 1 次下载
- 3.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精品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含12课时pptx、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_哔哩哔哩_bilibili2024-01-1114_57mp4、新疆-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mp4、论中国|库布其治沙的绿色奇迹_哔哩哔哩_bilibili2024-01-1114_51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综合思维: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含义、综合治理的措施。2.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生态脆弱区区域位置、地理要素特征。3.地理实践力: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某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区域。
生态脆弱区一般具有抗干扰能力弱、边缘效应显著、环境异质性高、时空波动性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等特征。
主要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东北边缘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南山区
生态脆弱区可能面临的问题
①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
②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③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人类滥砍滥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
荒漠化=沙漠化?荒漠=荒漠化?
荒漠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是出现荒漠景观。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气候,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即土壤盐渍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存在。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是高大山脉及其间的内陆盆地;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内流河;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荒漠化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区域,涉及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这就为土地表层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来看,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灌木植被向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漠。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塔里木河流域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加之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土地荒漠化加剧。 从2004年开始,新疆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启动了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69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新疆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土地荒漠化防治,目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
(1)结合图2-41,分析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
当地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如滥牧、垦荒等导致植被破坏、耕地面积扩大,同时植被蓄水减少而农业用水量加大,过度引河水和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又使河流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导致胡杨林枯死,最终使当地荒漠化积扩大。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
②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缺乏植被保护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为风沙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人为因素
1、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基础设施。
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和片状流沙侵袭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忽如一夜沙尘来,满城尽带黄金甲。
北方沙尘南下空袭长三角
上海遭遇7年来最严重浮尘天气
大气污染剥蚀土壤耕地改种牲畜死亡人员伤亡……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
1.我国西北地区受海陆位置影响,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1)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A.河流稀少,多内流河B.风力作用强烈,气候干旱C.干旱为主D.多高大山脉与盆地(2)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起伏大,高原山地广B.远离海洋,深居内陆C.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D.植被稀少,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小
(1)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由于干旱,形成了其整体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本区景观由草原和荒漠构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变化,而水分条件变化的根源在于距海遥远,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河西走廊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下图为“河西走廊四种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四种自然景观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5.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风势力增强 B.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防治荒漠化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出应对措施?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树、怪柳、沙拐枣、胡杨、红柳等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工程措施:缺水、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草方格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网状的草方格如同无生命的沙漠微型防护带环环相扣,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关于用草墙固沙,人们做过很多其他尝试。后来发现,正方形的防沙效果最好,且1×1米大小、10-20 厘米高的麦草方格的防沙效果最好。不过,麦草方格在扎下4到5年后就会风蚀腐烂,需要重新补扎。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称为“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6月17日通过。
1、方针:2、措施:3、目的:4、我国具体的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状况,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相继实施了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沙漠即沙质荒漠,分布于干旱、极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区,植被稀疏、流动沙丘广泛分布。沙地分布于半干旱草原与半湿润草原地带,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植被较少。 沙漠与沙地还有一个区别,是二者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自然因素是沙漠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原因。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隆起,以及隆起后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西北内陆干旱气候进一步强化。而人为因素对沙地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过度放牧、滥樵、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沙地形成和扩大化的主要原因。
沙漠与沙地有什么区别?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定在严重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自2000年以来,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中国和印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增长。
全球4亿多蚂蚁森林用户一起在地球上种下了5500多万棵真树,总面积超76万亩。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7月28日,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的 2015 年度土地生命奖。
1. 查找有关资料,描述库布齐沙漠的变化。
库布齐沙漠面积显著缩小,仅有的部分沙漠呈碎片化分布。
2、库布齐沙漠的风能、太阳能丰富。议一议,库布齐沙漠这些自然资源开发对保护当地地表植被有何作用?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地地表风速,减弱风力侵蚀,从而保护植被。
降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从而保护植被。
在科尔沁沙地,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古土壤。这表明科尔沁沙地曾经有过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以后的一段时期,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随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移民逐渐迁出,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渐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代,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沙地垦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科尔沁沙地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流域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淤积严重;加剧沙尘暴灾害,局地气候变差;农、牧业承载能力下降,威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等。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区域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1.沙 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右图是“宁夏沙坡头地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1)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护铁路线 ②削减风力 ③改变气候类型 ④增加旅游景观 ⑤提高沙层含水量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④⑤
(2)下列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是( )A.建材产业 B.沙漠旅游休闲业C.光伏发电产业 D.沙生中药材产业
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公路,此公路防沙工程采用的“芦苇栅栏”加“芦苇方格”固沙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图为沙漠公路线路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流动沙漠对塔里木沙漠公路的主要危害是( )A.缩短公路长度B.降低了能见度C.降低行车速度D.侵蚀公路路基2.采用“芦苇栅栏”加“芦苇方格”固沙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地表水分B.美化生态环境C.减小地表风速D.解决能源问题
下图为“2008~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
1.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 C.矿产开采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2.2014~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绿化面积减少 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 D.耕地面积扩大3.2014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矿产开采量 D.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地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4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6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4分)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③东北部为河口,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面积大
(2)说明上述沙源地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4分)
①冬春季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②冬春季多大风,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6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4分)
①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②侵蚀路基和路肩;③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④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宁夏平原(甲图)位于贺兰山以东的黄河两岸,自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海拔1100~1200米,面积7000余平方千米,自南向北缓缓倾斜。宁夏平原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被誉为“塞上江南”。宁夏只是挨上了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就足以感受到它的威胁,人们用麦草扎成一个接一个的方格(乙图),就这样,流动的沙被锁住了,草格间,绿草开始生长。
宁夏平原及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
(1)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过程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2)贺兰山被称为“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3)根据图文材料简述草方格沙障的作用。
(1)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过程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宁夏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因地壳运动,两侧岩块相对抬升,中间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黄河泥沙沉积形成宁夏平原。
(2)贺兰山被称为“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贺兰山阻挡了冬季西北方干冷气流入侵宁夏平原;阻挡沙漠(风沙)入侵宁夏平原;贺兰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增加了平原水源补给;夏季地表径流含沙量大,增加了平原土壤厚度和肥力。
(3)根据图文材料简述草方格沙障的作用。
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面风沙侵蚀;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pptx、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_哔哩哔哩_bilibili2024-01-1114_57mp4、新疆-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mp4、论中国|库布其治沙的绿色奇迹_哔哩哔哩_bilibili2024-01-1114_51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获奖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态脆弱区,什么是荒漠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秀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目录CONTENT,实践应用,经典回顾,原生荒漠的成因,灾害性天气沙尘暴,绿洲地区荒漠化防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