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381921/0-1708591201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0,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381921/0-1708591201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0,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381921/0-17085912016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0,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展开1.全卷分为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3.试卷中横线上及注有“▲”的地方,是需要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的内容。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选择题及B卷选择题需要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用2B铅笔规范填涂。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生活中的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普通中学生跑大约需要B. 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C. 教学楼一层楼的高度约为D. 成都平原冬季室外的平均温度约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A.普通中学生跑大约需要4min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质量约为,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略小,约为,故B符合题意;
C.教学楼一层楼的高度约为,故C不符合题意;
D.成都平原冬季室外的平均温度在到之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9月30日,杭州亚运会上,中国梦幻组合全红婵/陈芋汐十米高台跳水完美同步夺得金牌(如图)。跳水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全红婵相对于陈芋汐是运动的B. 全红婵相对于跳台是静止的
C. 陈芋汐相对于跳台是静止的D. 陈芋汐相对于观众是运动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全红婵相对于陈芋汐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
BC.全红婵和陈芋汐相对于跳台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C错误;
D.陈芋汐相对于观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3. 有厂家发明了一种驱狗器,按下开关,发出特定频率的声波,狗听见不敢靠近,人却听不见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狗听见的声音不是由驱狗器振动产生的
B. 人听不见,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 人听不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的特定频率的声波不在人耳听力范围内
D. 狗能听得见,是因为狗耳朵很灵敏,能听见响度很小的声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CD.人耳的听觉范围是,人耳听不到,是因为驱狗器发出的特定频率的声波不在人耳听力范围内,狗能听得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的特定频率的声波在狗的听觉范围内,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光不仅能传播信息也能传播能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玉米田间套种马铃薯是为了充分利用光能传播信息
B.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光能传播能量的典型例子
C. 红绿灯信号是利用光能传播能量的典型例子
D. 家庭光纤入户,人们利用光能传播能量连接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玉米田间套种马铃薯、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光能传递能量,故A错误,B正确;
CD.红绿灯信号、家庭光纤是利用光能传递信息,故CD错误。
故选B。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仍然沿直线传播
B. 2000年前《墨经》中描述的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虚像
C. “三点一线”瞄准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D. 我们能看见彩色的花朵,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到了花朵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不会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偏折,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B错误;
C.“三点一线”瞄准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如射击时,就利用了该原理,故C正确;
D.我们能看见彩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反射了光进入眼睛,故D错误。
故选C。
6. 雪花都有规则的六角形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晶体。下列物体是晶体的是( )
A. 一粒粒的食盐颗粒B. 晶莹剔透的玻璃
C. 烛光晚餐上石蜡D. 熬好凝固的猪油
【答案】A
【解析】
【详解】非晶体物质:松香、蜡、玻璃、沥青、橡胶等等,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等等。食盐是晶体,松香、玻璃、石蜡、猪油是非晶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物态变化的例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叶上结的霜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
B. 常温下,舞台上的干冰块变小是升华现象
C. 夏天在教室里洒水降温,这是利用水汽化放热
D. 露珠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草叶上结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常温下,舞台上的干冰块变小是因为固态的干冰吸热升华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B正确;
C.夏天在教室里洒水降温,这是利用水汽化吸热,故C错误;
D.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8. 关于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平天平前要先将游码归零
B. 称量时应该先从小砝码取起
C. 被称量的物体应该放在右盘中,且其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D. 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损坏了,直接换一个新的继续称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调节天平时,需要将游码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将天平调平衡,故A正确;
B.称量时应该先从大砝码取起,故B错误;
C.称量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即物体要放在左盘,且其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故C错误;
D.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损坏了,换用一个新的托盘后应先调平衡,再进行称量,故D错误。
故选A。
9. 下列现象(如图)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皮影戏B. 镜中小猫C. 水中倒影D. 牛顿日光色散实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A.皮影戏是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镜中的小猫是通过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牛顿日光色散实验是光透过三棱镜时发生折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高铁站候车大厅顶部采用密度更小的膜可减轻质量
B. C919客机采用的新一代结构材料——铝锂合金,具有密度更小、强度更高的特性
C. 农业上用合适密度的盐水把饱满结实的种子选出来
D. 制作电影中的房屋垮塌特效时,常采用泡沫塑料道具,其密度比砖石的密度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某高铁站候车大厅顶部采用密度更小的膜可减轻质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919客机采用的新一代结构材料——铝锂合金,具有密度更小、强度更高的特性,根据,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轻质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农业上利用盐水选种,饱满结实的种子密度大,会沉在底部,干瘪的种子密度小,会漂浮在盐水表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制作电影中的房屋垮塌特效时,常采用泡沫塑料道具,其密度比砖石的密度小,根据,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轻质量,避免伤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关于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B. 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电影投影机投到屏幕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D.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一定都比物体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照相机的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投影机在屏幕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12. 清晨,站在青城山顶放眼望去,薄雾从山间升腾而起,随风飘散,宛如仙境(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的形成过程需要吸收热量B. 气温越高越容易形成雾
C. 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 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CD.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出热量形成的,故C正确,AD错误;
B.在一定范围内,气温越低,水蒸气越容易液化形成雾,故B错误。
故选C。
13. 噪声污染防控是现代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医院楼道上常见的“禁止高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A.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医院楼道上常见的“禁止高声喧哗”,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4. 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如图),用手拨动橡皮筋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
B. 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传播得越快
C. 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频率一定相同
D. 拨动不同橡皮筋,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响度与振幅有关,若拨动两条橡皮筋的幅度相同,则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振幅无关,故B错误;
C.两条橡皮筋的粗细不同,故振动频率不同,故C错误;
D.拨动不同的橡皮筋,粗细不同,则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15. 实验探究主要包含问题、证据、解释和交流四个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属于提出问题环节
B. “实验记录平面镜成像距离数据”属于交流评估环节
C. “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属于收集证据环节
D. “组间分享实验结论,探讨优化方案”属于解释证据环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AC.“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都是属于提出问题环节,故A正确,C错误;
B.“实验记录平面镜成像距离数据”是收集证据环节,故B错误;
D.“组间分享实验结论,探讨优化方案”属于交流评估环节,故D错误。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6.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A测量物体的长度为______。如果用刻度尺B测量,误差将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①. 2.50 ②. 增大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50cm。
[2]选择工具时,应选用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合适的仪器,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比刻度尺A的分度值大,所以用刻度尺B测量误差大。
17. 节假日很多人会选择去电影院看大片,享受视听盛宴,电影中的声音是由喇叭纸盆______产生的。小兵观察到喇叭前的烛焰会随音乐节奏跳动(如图),这说明声能传播______。
【答案】 ①. 振动 ②. 能量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电影中的声音是由喇叭纸盆振动产生的。
[2]扬声器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能传播能量。
18. 如图所示,由于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小明和小丽能够从各个方向看到掉落到地上的书。若进入小丽眼睛的一条反射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53°,则此条光线的入射角为______度。
【答案】 ①. 漫 ②. 37
【解析】
【详解】[1]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2]反射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53°,则反射角为
90°-53°=37°
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入射角也为37°。
19. 我们主要用眼睛接受外界的信息。模型图(如图)中A表示正常的眼,B是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模型图,老花眼患者带上眼镜才能看清手机屏幕信息,老花眼镜的镜片是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
【答案】 ①. 近视眼 ②. 凸
【解析】
【详解】[1]图B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2]老花眼患者带上眼镜才能看清手机屏幕信息,是由于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成因,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20. 姐姐化妆时,从平面镜中发现背后的小美正通过镜子看她(如图),如果小美距离镜子1.2m,那么小美的像距离小美______m。当姐姐靠近镜子时,镜中姐姐脸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①. 2.4 ②. 不变
【解析】
【详解】[1]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如果小美距离镜子1.2m,那么小美的像距离镜子也是1.2m,距离小美2.4m。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故当姐姐靠近镜子时,镜中姐姐脸的大小将不变。
21. 小张观察手机贴膜时,发现师傅往手机屏幕上喷洒酒精后(如图),透过形成的小液滴只能看见红、______和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叫光的三原色。已知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同体积的酒精和水,______(选填“酒精”或“水”)的质量大。
【答案】 ①. 绿 ②. 水
【解析】
【详解】[1]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它们分别是红光、绿光、蓝光。
[2]酒精的密度比水小,根据,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水的质量更大。
22. 小强研究冰的熔化规律并记录冰的熔化曲线,将装有冰的试管浸在盛水的烧杯中缓慢加热(如图甲),水浴加热是为了______。根据实验中记录的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时冰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答案】 ①. 见解析 ②. 固液共存
【解析】
【详解】[1]“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减缓升温速度,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图乙所示的图像中显示该物质在熔化时即BC阶段试管中的物质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冰在第3min时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
23. 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不同的______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风力发电机能够将清洁的风能转化为______能。
【答案】 ①. 运动 ②. 电
【解析】
【详解】[1]一切物质都在运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运动、分子运动、原子运动等,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运动形式的多样化。
[2]风力发电消耗风能,得到电能,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24. 小杰晚自习的时候能够从窗户玻璃里看见班级同学的像,也能看见窗外的校园,结合平面镜成像实验经历(如图甲),他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多次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______。
【答案】 ①. 确定像的位置 ②. 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
【解析】
【详解】[1]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透明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能看到后面的景象也能成像,容易确定像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多次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后,可以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
三、作图与计算题(共16分。计算题在解答时应写出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5. 如图所示,AB是经平面镜'MM'反射后的一条反射光线,作出它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
【答案】
【解析】
【详解】图中法线已经画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反射角为40°,入射角也为4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26. 如图所示,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详解】凸透镜中,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对着光心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故作图如下:
27. 现代城市主干道上往往有多个红绿灯。某段平直道路长1.8km,期间有4个红绿灯。
(1)如果甲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路段,一路绿灯,求甲车通过该路段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2)如果乙车保持20m/s的速度行驶通过该路段,期间遇到红灯总共等待90s,忽略刹车和起步对速度的影响,求乙车通过该路段的实际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1)120s;(2)10m/s
【解析】
【详解】解:(1)如果甲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路段,一路绿灯,求甲车通过该路段所用的时间为
(2)乙车行驶的时间为
乙车总功所用时间为
t=90s+90s=180s
乙车通过该路段的实际平均速度为
答:(1)如果甲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路段,一路绿灯,求甲车通过该路段所用的时间为120s;
(2)如果乙车保持20m/s的速度行驶通过该路段,期间遇到红灯总共等待90s,忽略刹车和起步对速度的影响,求乙车通过该路段的实际平均速度为10m/s。
28. 日常生活中常用塑料桶盛装液体(如图),塑料桶的容积常用升(1L=10-3m3)作为单位,已知塑料桶的容积为20L,ρ水=1.0×103kg/m3。求:
(1)用这个塑料桶最多能装多少kg的水?
(2)用这个塑料桶最多能装17kg菜籽油,菜籽油的密度为多少kg/m3?
【答案】(1)20kg;(2)0.85×103kg/m3
【解析】
【详解】解:(1)装水的体积为
V=20L=20×10-3m3=0.02m3
装水的质量为
m水=ρ水V=1.0×103kg/m3×0.02m3=20kg
(2)菜籽油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
V油=V=0.02m3
菜籽油的密度为
答:(1)用这个塑料桶最多能装20kg的水;
(2)用这个塑料桶最多能装17kg菜籽油,菜籽油的密度为0.85×103kg/m3。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18分)
29. 小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特点。
(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组装好装置后,直接用热水加热,并从91℃开始计时,记录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信息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持续吸热,温度______;
(3)小郑在实验过程中两次拍摄烧杯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如果其中一次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烧杯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图丙中的______(选填“A”或“B”);
(4)为了节能并缩短加热时间,但又不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办法,如上述实验中用热水加热。请你结合实际也提出一个办法:______。
【答案】 ①. 自下而上 ②. 不变 ③. A ④. 减少水量
【解析】
【详解】(1)[1]因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同时要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故应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3)[3]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9℃,此时水处于沸腾状态,沸腾时,上方气泡大于下方气泡,故烧杯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图丙中的A。
(4)[4]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减少水量。
30. 小兰利用烧杯、天平、量筒和水测量不规则石块密度。
(1)应先将天平放在______桌面上,调平天平;
(2)调好天平后,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那么小石块的质量为m=______g;
(3)小兰继续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发现小石块不能放入量筒中,于是她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过程如图乙所示;
①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水面位置做上标记;
②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200mL的水;
③取出小石块,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直到水面与标记处相平,此时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130mL;
那么小石块的体积为V=______cm3,小石块的密度为ρ=______g/cm3;
(4)用此方法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值将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①. 水平 ②. 176.4 ③. 70 ④. 2.52 ⑤. 偏小
【解析】
【详解】(1)[1]调节天平平衡前,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2]小石块的质量为
m=100g+50g+20g+10g+5g+1.4g=176.4g
(3)[3]小石块的体积为
V=200mL-130mL=70mL=70cm3
[4]小石块的密度为
(4)[5]取出小石块时会带出一些水,故倒入烧杯中的水会偏多,所以体积测量偏大,由知,用此方法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值将偏小。
B卷(共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小题有二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31. 关于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声的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监测和分析次声波,可以预警火山爆发、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B. 超声波频率高,在医疗领域常被用于治疗疼痛和医学成像
C. 超声波频率高,能量易集中,工业上常被用于金属内部探伤和精密仪器清洗
D. 在海洋开发中利用次声波确定潜艇、鱼群位置和测量海水深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发生大型自然灾害时,一般会伴随次声波的产生,因此通过监测和分析次声波,可以预警火山爆发、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D.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声波频率高,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声能等特点,在医疗领域常被用于治疗疼痛和医学成像,工业上常被用于金属内部探伤和精密仪器清洗,在海洋开发中,常用来确定潜艇、鱼群位置和测量海水深度,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2. 时刻,甲在乙前面,相距,甲、乙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速度为B. 乙的速度为
C. 时乙追上甲D. 时乙在甲前方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由图可知,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
故AB错误;
C.甲在乙前面,相距,时,甲通过的路程
即甲在8m处,乙通过的路程
则乙也在8m处,因此2s时,乙追上甲,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甲在
4m+8m=12m
处,4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
即乙在16m处,乙在甲前方,二者相距
故D错误。
故选C。
33. 在“探究盐水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和小红描绘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并查阅到盐水凝固点与盐水浓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小明所用盐水的浓度更大
B. 小红所用盐水的浓度更大
C. 盐水浓度从0增加到15%的过程中,其凝固点逐渐降低
D. 用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给物品降温,效果比用水结成的冰更好
【答案】A
【解析】
【详解】AB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盐水浓度从0增加到15%的过程中,其凝固点逐渐降低,即盐水的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由图像可知,小明所用盐水的凝固点为-4℃,小红所用盐水的凝固点为-6℃,所以小红所用盐水的浓度更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盐水冰块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冰冻状态,因此最好的降温物质是适当浓度的盐水结的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4. 同学们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丽在实验时无论怎样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都未在光屏上成像,可能是因为三者不在同一高度
B. 小敏观察到凸透镜上的标签模糊了,利用一束平行光通过装置(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得到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 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从零刻度线移动到此位置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变小
D. 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放置时,成像原理与电影投影仪相同
【答案】AD
【解析】
【详解】A.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不在同一高度时,调节三者之间的距离,在光屏上可能看不到像,故A正确;
B.如图甲,该透镜的焦距为
30.0cm-20.0cm=10.0cm
故B错误;
C.如图,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虚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当蜡烛从零刻度线移动到此位置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35. 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测得液体和烧杯总质量m与液体体积V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烧杯的质量为B. 空烧杯的质量为
C. 液体的密度为D. 液体的密度为
【答案】B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当液体的体积从()增加到()时,液体和烧杯总质量从增加到,根据,液体的密度为
所以当液体的体积为时,液体的质量为
所以空烧杯的质量为
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二、综合题(共10分。第7题在解答时应写出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
36. 在“探究气泡的速度”的实验中,小华将一根长为、内径为的均匀玻璃管两端封闭,管内注水,一端留有一个小气泡。实验中发现将玻璃管倾斜不同的角度后(如图甲),测得气泡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时间不同,小华将气泡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时间与倾斜角度的测量数据记录如下表。
(1)依据实验数据,当角为0度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保留2位小数);
(2)依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平均速度随倾斜角度变化的大致图像______;从所描绘的图像可得: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平均速度______;
(3)除了玻璃管的倾斜角度影响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平均速度外,在实际实验时还发现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平均速度,请写出一种因素______。
【答案】 ①. 1.21 ②. ③. 先变大后变小 ④. 深度
【解析】
【详解】(1)[1]当θ角为0度时,由表中数据可知,气泡通过的路程s=80cm,所用的时间t=66s,气泡运动的速度为
(2)[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不同角度对应的速度的点,然后用平滑曲线连接,如图所示:
[3] 从所描绘图像可得: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平均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3)[4]实验时发现在倾角一定时,在不同的深度时,气泡运动的快慢不同,所以深度也可能影响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平均速度。
37. 如图所示,甲、乙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相同薄壁圆柱形容器,底面积均为S1=100cm2。甲容器内装有水,圆柱形实心物体浸没在水底,此时水面高度为h1=10cm。圆柱形实心物体的高度为h2=8cm,底面积为S2,质量为m2=480g,密度为ρ2=2g/cm3。乙容器内装有质量为m3(未知)、密度为ρ3的某种液体.忽略物体吸附液体等次要因素。
(1)求圆柱形实心物体的体积;
(2)将圆柱形实心物体从甲容器内取出后,再缓慢放入乙容器内,且液体恰好能浸没物体(物体此时沉底,没有液体溢出),求乙容器内液体的质量m3(用ρ2、ρ3、h1、h2、S1、S2其中的部分字母表示);
(3)t=0时刻,将圆柱形实心物体从甲容器底部以1cm/s的速度竖直匀速提升,当物体下表面恰好离开水面时停止,求这个过程中,水面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式。
【答案】(1)240cm3;(2)ρ2h2(S1-S2);(3)见解析
【解析】
【详解】解:(1)圆柱形实心物体的体积为
(2)物体浸没后,乙中液体的底面积为
S3=S1-S2
体积为
V3=S3h2=h2(S1-S2)
质量为
m3=ρ3V3=ρ3h2(S1-S2)
(3)上表面到水面的时间为
即当t≤2s时,水面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
h=10cm(t≤2s)
水和物体的总体积为
V=S1h1=100cm3×10cm=1000cm3
水的体积为
V水=V-V2=1000cm3-240cm3=760cm
当物体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时,物体水的深度为
故当物体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时,物体运动的时间为
所以物体出水面的时间为
Δt=7.6s-2s=5.6s
出水面过程中,水面下降的深度为
Δh=10cm-7.6cm=2.4cm
故水面单位时间下降的高度为
故出水面过程中的水面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
故水面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
答:(1)圆柱形实心物体的体积为240cm3;
(2)乙容器内液体的质量m3为ρ2h2(S1-S2);
(3)水面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时间/min
0
1
2
3
4
6
7
9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凝固点/
0
倾斜角度/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0
运动时间
87
53
41
33
31
32
33
39
52
66
平均速度
0.92
1.51
1.95
2.42
2.58
2.50
2.42
2.05
1.54
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不仅能传播信息也能传播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现象,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九区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不仅能传播信息也能传播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现象,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