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套课件PPT
- 15《驿路梨花》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16《最苦与最乐》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18 《紫藤萝瀑布》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19《一棵小桃树》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17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17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课件,共52页。
17 短文两篇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自己的高风亮节,衬托别人的良苦用心,这就是刘禹锡。他一生宦海沉浮,但孤傲的品性仍然不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再一次去感受他高尚的品格。听读感知听老师范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1、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水 / 不 在 深,有 龙 / 则 灵(2)苔 痕 / 上 阶 / 绿,草 色 / 入 帘 / 青(3)谈 笑 / 有 / 鸿 儒,往 来 / 无 / 白 丁(4)无 / 丝 竹 之 乱 耳,无 / 案 牍 之 劳 形初读感知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德馨( xīn ) 苔痕( hén ) 鸿儒( hóng rú ) 案牍( dú ) 西蜀( shǔ )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作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文体介绍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文辞简练、有韵;内容多简短,构思精巧,朴素而义理深邃。疏通文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于就出名,有名神异这只这里指德行美好蔓延变成绿色映入博学的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住就显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都不是没有功名的人。疏通文意翻译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指不加装饰代指乐声打搅自己的清静指官府文书形体、躯体宾语前置疏通文意 平时可以调弄不加装饰的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身。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疏通文意翻译之:①无丝竹之乱耳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名:①有仙则名(出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题名其上(名字)一词多义可以: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义同今“可以”)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之)”,意思是可以凭(这)]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扰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⑥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蔓延)⑦苔痕上阶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义为“有何陋”)新课讲解1、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用比兴手法点明文章主旨:我的陋室因我的高尚品德而不陋。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陋室环境及交往,突出“陋室不陋”。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篇末点题:“陋室不陋”。2、读“山不在高……惟吾德馨”几句,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 作者用“山不在高……有龙则灵”作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不仅引出了所咏之对象——陋室,更使“陋室”的高雅凸显在读者眼前。这就叫比兴手法。新课讲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或统领全文的句子)新课讲解4、“我”的陋室的高雅(不陋)表现在哪里?环境人际交往个人生活清幽高雅脱俗新课讲解 “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它使我们发挥出生动的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5、体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上”“入”二字的妙处。新课讲解 6、作者在文末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新课讲解7、用“何陋之有”作结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孔子的话作结,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还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新课讲解 8、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一主题?新课讲解爱莲说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莲是高贵的标志,因此有许多诗句专门为莲而生。唐代李白赞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叹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来看看宋代大儒周敦颐又是怎样写莲的呢? 听读感知1、听教师朗读课文,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水 陆 / 草 木 之 花,可 爱 者 / 甚 蕃(2)予 / 独 爱 莲 / 之 出 淤 泥 / 而 不 染,濯清 涟 / 而 不 妖(3)可 远 观 / 而 不 可 / 亵 玩 焉(4)晋 / 陶 渊 明 / 独 爱 菊 听读感知2、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蓝色字注音。甚蕃( fán ) 淤泥( yū ) 濯清涟( zhuó ) 亵玩( xiè ) 鲜有闻( xiǎn ) 隐逸( yì )不蔓不枝( màn )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公元1072年,他创办了濂溪书院,并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其《爱莲说》一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文体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疏通文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多只从非常我表转折沾染(污秽)洗艳丽名词用作动词更加耸立的样子洁净地靠近赏玩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靠近赏玩。疏通文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认为隐士富裕人家品德高尚的人宾语前置少……的人判断句标志应当疏通文义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疏通文义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i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 (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外:①中通外直 (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 外面的)一词多义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距离长)自: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如果) ②自李唐来(从)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文言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作者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陶渊明爱菊花、世人爱牡丹,其作用在于用这两种花作反衬, 突出“我”的与众不同: “独爱莲”。2、作者为什么会喜欢莲花?(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深层探究3、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深层探究 4、品读课文,文中菊、牡丹、莲各象征着什么?菊和牡丹对表现莲起到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写菊迎寒斗霜的形象来象征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的隐者;通过牡丹的花色艳丽、雍容华贵来象征那些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人;作者写菊是为了正衬莲,写牡丹的目的是反衬莲,从而突出莲的高贵品质。深层探究 5、读课文最后一段,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什么情感?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惜敬厌深层探究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由此可知,作者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表达自己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精神的追求。这也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层探究写法探究比兴手法正衬和反衬“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菊”正衬;“牡丹”反衬托物言志托“陋室”和“莲”来表达志向语言探究骈文手法整齐有致,朗朗上口。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整齐押韵课堂小结 追求高尚的情操,这一直是文人墨客们心中不变的追求。从屈原到谭嗣同,他们为了这个追求,都慷慨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来看,也许我们对“高尚情操”一词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今天,我们倡导“正能量”,不正是要求我们延续这种精神吗?巩固提升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2)陶后鲜有闻( 少 )(3)可爱者甚蕃( 多 )(4)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3、翻译下面句子(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身。(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深层探究拓展延伸 “莲”的花语:清白、坚贞纯洁、忠贞和爱情、孤傲、冰清玉洁、自由脱俗。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大量赞美莲的优美诗句。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描写莲的诗句,然后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课后板书课后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