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高温烫伤或运动摩擦均会在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层间形成“水泡”,有一定的痛感,几天后“水泡”往往会自行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痛感在患者大脑皮层形成,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 水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生成增多
C. 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高温烫伤后可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以预防“水泡”产生
2. 幼儿成长过程中,为帮助幼儿排尿,很多家长会帮助幼儿建立如下的条件反射:对较小的幼儿进行“把尿”训练,家长在“把尿”时常会吹口哨,条件反射建立后,作为条件刺激的口哨声会让“把尿”更顺利,这属于I型条件反射;对较大的幼儿,在正确的地方排尿会给予奖励,随地小便会给子惩罚,一段时间后幼儿就不再随地小便了,这属于Ⅱ型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和脊髓作为中枢参与了吹口哨引起的排尿反射
B. I型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在效应活动之前需要提供条件刺激
C. 奖励和惩罚有助于Ⅱ型条件反射的建立和维持
D. 排尿反射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被抑制
3.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B.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 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4. 节食减肥是一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科学家研究发现,过度节食的中学生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能力下降等现象,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钾过低会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进而影响兴奋产生
B. 过度节食可能使蛋白质摄入不足,出现全身组织水肿
C. 节食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而影响记忆力
D. 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功能下降
5. 科学家常以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激素的分泌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
B. 班廷和贝斯特将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制成的胰腺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可使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
C. 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性特征明显消失,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实验仅运用了“加法原理”
D. 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6.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诱导大脑睡眠、抑制神经兴奋的功能。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受抑制,晚上分泌活跃。褪黑素可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雌激素的含量均降低,也可直接作用于性腺,降低雄激素、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含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后引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会导致性腺发育受抑制
B. 对发育正常的成年犬进行人工致盲处理,其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可能会提高
C. 褪黑素通过下丘脑作用于性腺的过程中,褪黑素会持续作用于靶细胞
D. 褪黑素能够抑制神经兴奋,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7. 在使用化妆品时,其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如图为由乳化剂转化而来的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体与致敏肥大细胞结合后即可引起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B. 组织胺引起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出现水肿、水泡属于激素调节
C. 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出现过敏症状主要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有关
D. 辅助性 T 细胞与 B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既有细胞膜的接触也有信号分子的传递
8. 支原体肺炎,又称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易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发生,可以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肺炎支原体患者起病缓慢,通常在感染1-3 周开始出现症状,症状轻时可表现为疲乏无力,周身酸痛,重时有发热,持续干咳嗽,胸痛。少数病例会伴发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肺炎支原体侵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
B. 肺炎支原体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C.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肺炎支原体,主要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功能
D. 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是因为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
9. 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生长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 拜尔在黑暗中进行实验是为了排除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C. 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 鲍森詹森实验选择琼脂片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片
10.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上述掐尖的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加快侧芽生长
B. 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
C. 生长素是一种蛋白质,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
D. 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具有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11.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长短和光质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苗经黑暗处理出现“黄化现象”,说明光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B.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因为其细胞中的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所致
C. 菠菜只有白天长度超过13小时才开花,说明植物的生殖与昼夜长短有关
D. 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12. 被称为“中国第一棉”的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而著称于世。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比较干旱,土壤多为沙质土壤,加上植物激素的使用,均为棉花的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显著提高棉花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
B. 生长素调节棉花细胞代谢时,具有微量、影响显著的特点
C. 新疆棉的生理活动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
D. 在新疆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
13. 某小组调查 2 hm2 的树林中杜鹃鸟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捉了 100 只鸟,其中杜鹃鸟有 80只,将其做好标记并放回树林中,一段时间后,又捕捉了 60 只杜鹃鸟,其中有标记的为20 只,由此可计算出该树林中杜鹃鸟的种群密度约为( )
A. 120 只/hm2B. 150 只/hm2
C. 240 只/hm2D. 300 只/hm2
14. 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英文字母S,因而又称“S”形增长,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K值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B. K/2时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出生率为零
C. 与“S”形增长相比,“J”形增长无K值且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D. 对于害虫,应在K/2与K值之间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防治
15.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细菌等生物的种群密度
B. 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计数室
C. 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 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
16.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昆虫病毒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17. 如图为研究者将大量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N3最可能代表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该坐标曲线图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蝗虫
D. 该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
18.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会形成特定的结构或习性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下列错误的是( )
A. 热带雨林中高大的乔木往往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以降低蒸腾
B. 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冬季落叶夏季形成郁闭林冠,季相变化明显
C. 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因此荒漠中的生物都具有耐旱的特征
D. 荒漠中昆虫、爬行类等动物往往有夏眠的习性以度过高温缺水环境
19.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故事将镜头对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多
B.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先出现初生演替,后出现次生演替
C. 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0.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1.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 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22. 下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示意图,数值代表能量值(单位J/cm²·a),据图分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营养级是此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B. 用于该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50J/cm²·a
C. 能量由该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8%
D. 生产者储存的能量中有10J/cm²·a 通过动物粪便传递给分解者
23. 在草原上有一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但是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会安静地让小鸟取食,当有天敌靠近时,小鸟的叫声和飞舞可提示野牛逃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两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只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发出并在生物之间进行相互传递的
C. 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通常都能够传递信息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野牛和小鸟这两种生物通过捕食关系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4. 生态系统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物种平衡
B. 森林局部火灾后还能逐步恢复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 我国建造“三北”防护林保证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5. 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 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 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 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0分。
26. 下图为调节食欲的部分激素作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有引起进食欲望摄食中枢,它位于脑部的____。摄食中枢接受多种有效刺激,兴奋后引起____产生饥饿感,促进进食,并引起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肠道活动。
(2)据图分析,食欲产生与多种激素都有关,胃饥饿素是一种食欲____(填“兴奋剂”或“抑制剂”),上图调节过程中表现为协同关系的激素有____。
(3)身体的脂肪细胞数量越多,瘦素分泌就会____(填“增多”或“减少”),当一次发送到大脑的瘦素量太多时,大脑对瘦素的敏感性就会____(填“升高”或“降低”),从而无法抑制食欲,这就是越胖的人越不容易控制食欲的原因。
(4)据图分析一些高中生假期在家喜欢吃零食,结果正餐时就没有食欲,原因是;____(答2点)。
27.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被称为植物激素“五兄弟”,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植物激素“五兄弟”中_____都是以促进细胞伸长的方式来促进植物生长的。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拮抗的激素是____。
(2)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激素的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_____在植物体内被____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3)某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该植物根的生长反而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兴趣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植物甲插条生根影响的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为节约时间快速完成,选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可采用_____法。据上图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
28. 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图乙是某种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③分别是指______、______,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______ (填序号)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调查田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
(2)图乙表明,在1880年后该动物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动物在该岛屿上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______只,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
(3)据图丙可知,该动物在调查的第15年时年龄组成是______,20年内该动物的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______年。
29.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植物出现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作答)。
(2)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 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作答)。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
Ⅱ.在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受破坏后,当地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如图表示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4)欲统计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常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
(5)b时期时,物种①②③呈垂直分布,该现象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30.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将处理不达标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决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回答下列问题:
(1)14C、129I可以在生物体内聚集,这些放射性元素被浮游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后,可以沿着____聚集,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这些放射性元素浓度逐级升高,该现象被称____,在研究此类放射性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用到了____技术。
(2)当人体摄入含有129I的海产品,129I将主要聚集在____(填人体器官名称),其释放的射线一方面会使该器官的大部分组织细胞受损,导致成年个体体内相关激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____,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现象;另一方面会使人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可遗传变异现象。
(3)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海域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当藻类、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后,海鱼种群的____将减小,导致其种间竞争____。海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核污水保持稳态的能力____;但当排放核污水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彻底失调,无法恢复至初始状态,该现象可说明____。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怀仁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
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试题
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高温烫伤或运动摩擦均会在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层间形成“水泡”,有一定的痛感,几天后“水泡”往往会自行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痛感在患者大脑皮层形成,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 水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生成增多
C. 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高温烫伤后可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以预防“水泡”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长时间的行走会使人的脚掌磨出水泡,水泡内的液体是组织液;组织液一般是由血浆中的水分大量渗出组织液形成;组织液可以转化为血浆和淋巴液,因此水泡会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淋巴液和血浆。
【详解】A、痛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A错误;
B、水泡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水分由血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量增加,B正确;
C、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分别转变为血浆和淋巴液,C正确;
D、高温烫伤后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可达到降温作用,可预防高温烫伤后“水泡”产生,D正确。
故选A。
2. 幼儿成长过程中,为帮助幼儿排尿,很多家长会帮助幼儿建立如下的条件反射:对较小的幼儿进行“把尿”训练,家长在“把尿”时常会吹口哨,条件反射建立后,作为条件刺激的口哨声会让“把尿”更顺利,这属于I型条件反射;对较大的幼儿,在正确的地方排尿会给予奖励,随地小便会给子惩罚,一段时间后幼儿就不再随地小便了,这属于Ⅱ型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和脊髓作为中枢参与了吹口哨引起的排尿反射
B. I型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在效应活动之前需要提供条件刺激
C. 奖励和惩罚有助于Ⅱ型条件反射的建立和维持
D. 排尿反射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被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吹口哨引起的排尿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和脊髓作为中枢参与,A正确;
B、I型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在效应活动之前需要提供条件刺激,如口哨声音刺激引起的排尿反射,B正确;
C、Ⅱ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在正确的地方排尿会给予奖励,随地小便会给予惩罚,二者都有利于反射的建立和维持,C正确;
D、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故排尿反射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被抑制,D错误。
故选D。
3.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B.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 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不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因此推测可能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选项中药物若是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或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均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不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节食减肥是一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科学家研究发现,过度节食的中学生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能力下降等现象,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钾过低会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进而影响兴奋产生
B. 过度节食可能使蛋白质摄入不足,出现全身组织水肿
C. 节食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而影响记忆力
D. 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这称为静息电位。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
【详解】A、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血钾过低时,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增大,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A错误;
B、过度节食可能使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液体进入组织液,从而导致全身组织水肿,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故节食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而影响记忆力,C正确;
D、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作用于免疫细胞的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A。
5. 科学家常以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激素的分泌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
B. 班廷和贝斯特将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制成的胰腺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可使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
C. 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性特征明显消失,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实验仅运用了“加法原理”
D. 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该组将神经切除。
【详解】A、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因此错过了激素调节途径,A正确;
B、班廷和贝斯特将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制成的胰腺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可使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并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验,提取到了胰岛素,B正确;
C、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性特征明显消失,此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C错误;
D、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是设法去除某种因素,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D正确。
故选C。
6.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诱导大脑睡眠、抑制神经兴奋的功能。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受抑制,晚上分泌活跃。褪黑素可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雌激素的含量均降低,也可直接作用于性腺,降低雄激素、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含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后引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会导致性腺发育受抑制
B. 对发育正常的成年犬进行人工致盲处理,其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可能会提高
C. 褪黑素通过下丘脑作用于性腺的过程中,褪黑素会持续作用于靶细胞
D. 褪黑素能够抑制神经兴奋,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褪黑素既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分级调节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也可直接作用于性腺减少性激素分泌。
【详解】A、褪黑素作用于垂体后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功能,因此褪黑素的作用会导致性腺发育受到抑制,A正确;
B、发育正常的成年犬在经过致盲处理后,无法感受外界光照,褪黑素的生成量可能增加,其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活性可能会提高,B正确;
C、褪黑素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灭活,C错误;
D、褪黑素可抑制神经兴奋,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7. 在使用化妆品时,其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如图为由乳化剂转化而来的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体与致敏肥大细胞结合后即可引起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B. 组织胺引起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出现水肿、水泡属于激素调节
C. 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出现过敏症状主要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有关
D. 辅助性 T 细胞与 B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既有细胞膜的接触也有信号分子的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过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致敏肥大细胞表面,当同种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过敏原可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A错误;
B、组织胺不是激素,图中组织胺作为化学物质调节小血管通透性,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出现过敏症状的原因是: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发过敏反应,C错误;
D、据图可知,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既有细胞膜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直接接触)也有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的传递,D正确。
故选D。
8. 支原体肺炎,又称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易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发生,可以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肺炎支原体患者起病缓慢,通常在感染1-3 周开始出现症状,症状轻时可表现为疲乏无力,周身酸痛,重时有发热,持续干咳嗽,胸痛。少数病例会伴发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肺炎支原体侵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
B. 肺炎支原体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C.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肺炎支原体,主要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功能
D. 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是因为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A、肺炎支原体侵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
B、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B正确;
C、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肺炎支原体,主要体现了其防卫功能,C错误;
D、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是因为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D正确;
故选C。
9. 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生长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 拜尔在黑暗中进行实验是为了排除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C. 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 鲍森詹森实验选择琼脂片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吲哚乙酸。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
【详解】A、达尔文的实验提出了禾本科植物具有向光性,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并没有证明,A错误;
B、拜尔在黑暗中进行实验是为了排除光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B错误;
C、为了避免单侧光的干扰,温特的实验必须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C错误;
D、琼脂片能够让化学物质通过,鲍森詹森实验选择琼脂片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片,与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的云母片形成对照,得出的确有“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结论,D正确。
故选D。
10.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上述掐尖的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加快侧芽生长
B. 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
C. 生长素是一种蛋白质,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
D. 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具有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上述掐尖的目的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A正确;
B、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的生长,B正确;
C、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本质为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C错误;
D、顶端优势是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受到抑制的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表现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11.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长短和光质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苗经黑暗处理出现“黄化现象”,说明光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B.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因为其细胞中的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所致
C. 菠菜只有白天长度超过13小时才开花,说明植物的生殖与昼夜长短有关
D. 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植物幼苗经黑暗处理出现“黄化现象”,表明叶片中不含叶绿素,说明光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A正确;
B、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有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作用,于是背光侧的生长速度要远远大于向光侧,最终表现为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即植物的向光性,因此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有关,B错误;
C、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菠菜只有白天长度超过13小时才开花,说明植物的生殖与昼夜长短有关,C正确;
D、光是物理信息,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从而大大提高产蛋率,D正确。
故选B。
12. 被称为“中国第一棉”的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而著称于世。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比较干旱,土壤多为沙质土壤,加上植物激素的使用,均为棉花的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显著提高棉花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
B. 生长素调节棉花细胞代谢时,具有微量、影响显著的特点
C. 新疆棉的生理活动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
D. 在新疆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赤霉素是信号分子,酶才能提高棉花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A错误;
B、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调节棉花细胞代谢时,具有微量、影响显著的特点,B正确;
C、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因此新疆棉的生理活动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比如生长素和赤霉素共同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A。
13. 某小组调查 2 hm2 的树林中杜鹃鸟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捉了 100 只鸟,其中杜鹃鸟有 80只,将其做好标记并放回树林中,一段时间后,又捕捉了 60 只杜鹃鸟,其中有标记的为20 只,由此可计算出该树林中杜鹃鸟的种群密度约为( )
A. 120 只/hm2B. 150 只/hm2
C. 240 只/hm2D. 300 只/hm2
【答案】A
【解析】
【分析】1、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00只鸟,其中杜鹃鸟有 80只,第二次捕获6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20只;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80=60:20,N=240只,草场总面积为2hm2,因此该草场上老鼠的种群密度为240÷2=120只/hm2,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 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英文字母S,因而又称“S”形增长,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K值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B. K/2时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出生率为零
C. 与“S”形增长相比,“J”形增长无K值且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D. 对于害虫,应在K/2与K值之间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防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C点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详解】A、种群的“S”形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水平上下波动,K值代表此时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称为环境容纳量,A正确;
B、K/2时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一般不为零,B错误;
C、与“S”形增长相比,“J”形增长无K值且增长速率逐渐增大,C错误;
D、对于害虫,应在K/2之前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防治,D错误。
故选A。
15.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细菌等生物的种群密度
B. 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计数室
C. 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 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血细胞计数板被用以对人体内红、白血细胞进行显微计数之用,也常用于计算一些细菌、真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工具。
【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没法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数量,A错误;
B、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使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
C、滴加培养液后,要等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C错误;
D、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D正确;
故选D。
16.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昆虫病毒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随机发生的,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A 错误;
B、天敌和昆虫病毒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
D、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17. 如图为研究者将大量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N3最可能代表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该坐标曲线图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蝗虫
D. 该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模型是数学模型,曲线在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低时会调节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其中鸭种群数量在P2上下波动,蝗虫种群数量在N2上下波动,所以蝗虫种群K值为N2,鸭种群K值为P2,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B、据图可知,蝗虫种群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蝗虫种群K值为N2,B错误;
C、据图可知,在N1~N2段,蝗虫数量减少时,鸭子的数量也在减少,鸭子的种群数量会随着蝗虫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N2~N3段,蝗虫的种群数量增加时,鸭子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鸭子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蝗虫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
D、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图中曲线属于数学模型,D正确。
故选B。
18.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会形成特定的结构或习性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下列错误的是( )
A. 热带雨林中高大的乔木往往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以降低蒸腾
B. 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冬季落叶夏季形成郁闭林冠,季相变化明显
C. 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因此荒漠中的生物都具有耐旱的特征
D. 荒漠中昆虫、爬行类等动物往往有夏眠的习性以度过高温缺水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物一定要解决水的问题。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肥厚的肉质茎可以贮存水分;厚的角质层可减少水分的散失。
【详解】A、热带雨林中降水非常充沛,湿度大,不需要降低蒸腾作用,A错误;
B、温带地区落叶阔叶林的乔木冬天落叶,春天叶片重新生长,夏天形成郁闭林冠,季相变化明显,B正确;
C、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中干旱缺水,因此荒漠中的生物都具有耐旱的特征,C正确;
D、荒漠中干旱缺水,动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的结构和特点,动物往往有夏眠的习性以度过高温缺水环境,D正确。
故选A。
19.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故事将镜头对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多
B.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先出现初生演替,后出现次生演替
C. 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物种组成越来越多,A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为初生演替,B错误;
C、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由题意“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可知,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B。
20.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 全部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 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围或区域内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又称无机环境、物理环境,如各种化学物质、气候因素等,生物环境又称有机环境,如不同种群的生物。
【详解】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选D。
21.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 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食物网简图,可得出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据此解答.
【详解】A、青蛙和蜘蛛都以蝗虫为食物,所以两者之间有竞争关系,同时青蛙也以蜘蛛为食,所以两者之间又有捕食关系,A正确;
B、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该生物群落在图示食物网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其他生物,B错误;
C、根据食物网简图,可得出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C正确;
D、蛇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处于第四和五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22. 下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示意图,数值代表能量值(单位J/cm²·a),据图分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营养级是此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B. 用于该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50J/cm²·a
C. 能量由该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8%
D. 生产者储存的能量中有10J/cm²·a 通过动物粪便传递给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能量。
【详解】A、据题图可知,该营养级中能量能流入次级消费者,因此该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是此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A错误;
B、图中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0J/cm²·a,B错误;
C、由于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该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10J/cm²·a ,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由此可知,生产者储存的能量中有10J/cm²·a 通过动物粪便传递给分解者,D正确。
故选D。
23. 在草原上有一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但是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会安静地让小鸟取食,当有天敌靠近时,小鸟的叫声和飞舞可提示野牛逃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两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只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发出并在生物之间进行相互传递的
C. 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通常都能够传递信息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野牛和小鸟这两种生物通过捕食关系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A、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属于行为信息,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当有天敌靠近时,小鸟的叫声可提示野牛逃跑,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由生物发出,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B错误;
C、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通常都能够传递信息,且信息传递是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
D、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当有天敌靠近时,小鸟的叫声和飞舞可提示野牛逃跑,二者之间不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24. 生态系统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物种平衡
B. 森林局部火灾后还能逐步恢复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 我国建造“三北”防护林保证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详解】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A错误;
B、火灾后的森林逐步恢复原状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
D、我国建造“三北”防护林保证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25. 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 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 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 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A、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A正确;
B、微水景生态缸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生态缸连通氧气泵,会导致生态缸CO2的浓度降低,影响植物的生长,B错误;
C、生态缸的动植物种类比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0分。
26. 下图为调节食欲的部分激素作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有引起进食欲望的摄食中枢,它位于脑部的____。摄食中枢接受多种有效刺激,兴奋后引起____产生饥饿感,促进进食,并引起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肠道活动。
(2)据图分析,食欲的产生与多种激素都有关,胃饥饿素是一种食欲____(填“兴奋剂”或“抑制剂”),上图调节过程中表现为协同关系的激素有____。
(3)身体的脂肪细胞数量越多,瘦素分泌就会____(填“增多”或“减少”),当一次发送到大脑的瘦素量太多时,大脑对瘦素的敏感性就会____(填“升高”或“降低”),从而无法抑制食欲,这就是越胖的人越不容易控制食欲的原因。
(4)据图分析一些高中生假期在家喜欢吃零食,结果正餐时就没有食欲,原因是;____(答2点)。
【答案】26. ①. 下丘脑 ②. 大脑皮层 ③. 副交感神经
27. ①. 兴奋剂 ②. 胰岛素、瘦素和酪酪肽激素
28. ①. 增多 ②. 降低
29. 吃零食会使胃肠蠕动增强,会促进酪酪肽激素的分泌,对胃饥饿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使机体产生饱感;吃零食还会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作用于大脑抑制食欲
【解析】
【分析】在神经调节中,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由它可以产生相应的饿觉、渴觉、痛觉等感觉。反射的发生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下丘脑是人体的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是在大脑皮层,促进胃肠道活动的是副交感神经。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食欲的产生与多种激素都有关,胃饥饿素是一种食欲兴奋剂,是触发饥饿感的信号之一。图中胰岛素和瘦素抑制食欲,酪酪肽激素通过抑制胃饥饿素产生饱感,表现为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身体的脂肪细胞数量越多,瘦素分泌就会增加,当一次发送到大脑的瘦素量太多时,大脑皮层细胞表面的瘦素受体的功能受损,对瘦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无法抑制食欲,这就是越胖的人越不容易控制食欲的原因。
【小问4详解】
喜欢吃零食,胃一直工作,有饱感,导致胃饥饿素分泌减少,同时胃肠蠕动增强,会促进酪酪肽激素的分泌,对胃饥饿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还会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作用于大脑抑制食欲。
27.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被称为植物激素“五兄弟”,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植物激素“五兄弟”中_____都是以促进细胞伸长的方式来促进植物生长的。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拮抗的激素是____。
(2)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激素的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_____在植物体内被____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3)某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该植物根的生长反而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兴趣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植物甲插条生根影响的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为节约时间快速完成,选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可采用_____法。据上图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
【答案】27. ①. 生长素和赤霉素 ②. 赤霉素
28. ①. 信号 ②. 光敏色素
29. ①. 植物的根、茎(不同的器官)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敏感程度不同 ②.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③. 沾蘸法 ④. 200~600
【解析】
【分析】1、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被称为植物激素“五兄弟”,各种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生长素与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二者有拮抗作用。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甲插条处理后,2,4-D溶液浓度为200、400、600、8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均大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这四种浓度的NAA都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2,4-D溶液浓度为10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小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该浓度抑制插条生根。
【小问1详解】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其作用机理都是促进细胞伸长。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二者具有拮抗作用。
【小问2详解】
激素调节并不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唯一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激素的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信号在植物体内被光敏色素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小问3详解】
由于植物根、茎(不同的器官)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敏感程度不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故某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某种植物茎的生长,却会抑制该植物根的生长。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节约时间快速完成,选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可采用沾蘸法。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甲插条处理后,2,4-D溶液浓度为200、400、600、8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均大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这四种浓度的NAA都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2,4-D溶液浓度为10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小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该浓度抑制插条生根。并且在浓度为400时,插条生根数量最多,低于该浓度或高于该浓度时,插条生根数量均减少,据此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00~600之间。
28. 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概念模型,图乙是某种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③分别是指______、______,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______ (填序号)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调查田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
(2)图乙表明,在1880年后该动物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动物在该岛屿上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______只,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
(3)据图丙可知,该动物在调查的第15年时年龄组成是______,20年内该动物的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______年。
【答案】(1) ①. 种群密度 ②. 死亡率 ③. ⑤ ④. 随机取样
(2) ①. 2000 ②. 一定环境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 ①. 衰退型 ②. 9或第10
【解析】
【分析】根据图甲: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
【小问1详解】
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是①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⑤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小问2详解】
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在1840~1860种群数量曾达到高峰,但种群数量最终维持在2000只左右,因此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2000只。
【小问3详解】
λ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当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长,λ等于1时,种群数量等于前一年,种群数量不变,λ小于1时,种群数量小于前一年,种群数量在较少,据图可知,在15年前后,λ<1,种群数量在较少,说明第15年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1-10年前,λ大于1,种群数量在增长,10年后-20年,λ小于1,种群数量在较少,第10年时,λ等于1,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等,说明第9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大。
29.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植物出现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作答)。
(2)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 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作答)。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
Ⅱ.在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受破坏后,当地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如图表示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4)欲统计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常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
(5)b时期时,物种①②③呈垂直分布,该现象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垂直结构 ②. 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③. 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 ④. ②
(2)③和④ (3) ①. ②④ ②. 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竞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4) ①.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②. 取样器取样
(5)有利于提高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分析】I、根据表格分析,该栎林中,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根据图形分析,图示为种间关系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捕食,②代表的是竞争,③代表的是互利共生,④代表的是寄生。
II、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1)定义: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过程(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3)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小问1详解】
根据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光照强度,而植物又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进而导致动物也出现分层现象,这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竞争,即图中的②。
【小问2详解】
A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对应③;D中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对应④。
【小问3详解】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②④中b都不断增加,而a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两图中若b死亡,对a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则兔的数量会先因缺乏天敌而不断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小问4详解】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通常可采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统计法,对于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也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小问5详解】
群落中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30.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将处理不达标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决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回答下列问题:
(1)14C、129I可以在生物体内聚集,这些放射性元素被浮游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后,可以沿着____聚集,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这些放射性元素浓度逐级升高,该现象被称____,在研究此类放射性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用到了____技术。
(2)当人体摄入含有129I的海产品,129I将主要聚集在____(填人体器官名称),其释放的射线一方面会使该器官的大部分组织细胞受损,导致成年个体体内相关激素含量下降,从而降低____,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现象;另一方面会使人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可遗传变异现象。
(3)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海域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当藻类、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后,海鱼种群的____将减小,导致其种间竞争____。海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核污水保持稳态的能力____;但当排放核污水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彻底失调,无法恢复至初始状态,该现象可说明____。
【答案】30. ①.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 生物富集 ③.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31. ①. 甲状腺 ②. 神经系统兴奋性
32. ①. 食物 ②. 增加 ③. 越强 ④.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小问1详解】
放射性核素被浮游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后,可以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聚集,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这些放射性元素浓度逐级升高,该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在研究此类放射性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小问2详解】
I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物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当人体摄入含有129I的海产品,129I将主要聚集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器官甲状腺,其释放的射线会导致该器官的大部分组织细胞受损,导致成年个体体内相关激素含量下降,从而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现象,另一方面会使人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可遗传变异现象。
【小问3详解】
当藻类、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后,海鱼种群的食物将减少,导致其种间竞争增加,海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核污水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强;但当排放核污水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彻底失调,无法恢复至初始状态,该现象可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