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版+解析)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版+解析)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版+解析)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版+解析),共30页。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知识点01 文题解读“恐龙无处不有”:恐龙,古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用 的形式,肯定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的事实,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是特征,“被压扁的沙子”是指斯石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交代了 ,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知识点02文体知识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是一种以 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就是科学普及的意思。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其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 家、 家, 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 》、《 》等。【知识拓展】相关背景这两篇文章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孟庆任译。有改动。6500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这两篇文章。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臀(tún) 骨骼(gé) 褶皱(zhě zhòu) 遗骸(hái) 携带(xié) 两栖(qī) 彗星(huì) 潮汐(xī) 劫难(jié nàn) 陨石(yǔn) 追溯(sù) 2.词义:劫难:灾难。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 ,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比喻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漂移:漂流移动。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的构造形式。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即学即练1】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两栖(xī)  骨骼(gé)  臀部B. 岛屿(yú)  地壳(qiào)  褶皱C. 劫难(jié)  携带(xié)  潮汐D. 衍射(yǎn)  追溯(sù)  不解之迷 知识点04 重点梳理1.《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有何不同? 2.第二篇短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即学即练2】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3.“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知识点05 主旨点睛《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 ,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 、 和 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即学即练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阿西莫夫, 国科普作家、 家。代表作有《新疆域》《  》等。(2)《恐龙无处不有》依据 的事实,说明了“  ”理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石子”的  、  、  的介绍,说明了 。能力拓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作用 一、考点解说本课的两篇短文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围绕恐龙灭绝展开说明内容的。短文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使说明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在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考查比较频繁。二、主要设问方式①第x—x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xx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②第x段与第x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③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三、技法攻略(1)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这和我们记叙文中的时间顺序是一样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产品制作、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标志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古代、现代,19世纪初等)作用:能够清晰说明事物在时间上面的发展变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清晰的说明了……在时间上的变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存在方式,里外,上下,大小,前后,左右,远近,东南西北等来加以介绍,多用于介绍建筑物。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的说明事物特征。标志词语:表现方位的词语作用:能够空间性的、有条理的说明某个说明事物的特点答题格式: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关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有原因到结果的进行说明。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有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有逻辑性、清晰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啊,符合人们认知和事物发展规律,便于人们理解。答题格式: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有逻辑性、更清晰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地震(zhèn) 劫难(jué)  天衣无缝(fèng)B. 褶皱(zhě)  潮汐(xī)  海洋深渊(yuān)C. 陨落(yǔn)  追溯(sù)  地壳运动(ké)D. 衍射(yǎn) 彗星(huì)  两栖动物(xī)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潮汐  振撼  骨骼  彗星 B. 悬殊  孕育  农谚  至密C. 凋凌  沟壑  腐蚀  帷幕 D. 狩猎  赌注  迁徙  萌发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当得起这个称号。B. 《流浪地球》中主人公点燃木星的过程惊心动魄。C. 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男生公寓楼的脏乱环境令人叹为观止。D. 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在高潮时戛然而止,转向低沉,让人回味无穷。A. 春天来了,花香鸟语,大自然充满了生机。B. 麻雀也会噗噜噜落到院子里,蹦蹦跳跳,目空一切,全无一点怕人的样子。C. 冬天悄悄地到来了,平日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昆虫都销声匿迹了。D. 我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这鸣叫声,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4.下列句子中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_________。②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_________。③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_________。A. 细密  紧密  融化 B. 致密  严密  融化C. 致密  紧密  熔化 D. 细密  严密  熔化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B. 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C. 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D. 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阅读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①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③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④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⑥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1)文章用“恐龙无处不有”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请分析选文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选文第⑦段中括号内的划线句是否能删除?为什么? 2.“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阅读材料一,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材料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2)根据材料二,请你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材料二: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3)阅读材料三,概括出你对“低碳生活”的理解。材料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的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坐汽车减少1 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 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的关键是 和 。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选文有删改)(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C.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D.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学习目标中考导航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文中阐释的事理。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1.“骨骼”“天衣无缝”“褶皱”“潮汐”“劫难”“追溯”等是中考易考词语。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3.说明顺序在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考查得比较频繁。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知识点01 文题解读“恐龙无处不有”:恐龙,古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肯定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的事实,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是特征,“被压扁的沙子”是指斯石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交代了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和特质,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知识点02文体知识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就是科学普及的意思。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其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知识拓展】相关背景这两篇文章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孟庆任译。有改动。6500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这两篇文章。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臀(tún) 骨骼(gé) 褶皱(zhě zhòu) 遗骸(hái) 携带(xié) 两栖(qī) 彗星(huì) 潮汐(xī) 劫难(jié nàn) 陨石(yǔn) 追溯(sù) 2.词义:劫难:灾难。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 ,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比喻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漂移:漂流移动。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的构造形式。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即学即练1】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 两栖(xī)  骨骼(gé)  臀部B. 岛屿(yú)  地壳(qiào)  褶皱C. 劫难(jié)  携带(xié)  潮汐D. 衍射(yǎn)  追溯(sù)  不解之迷【解析】A项,“栖”应读“qī”;B项,“屿”应读“yǔ”;D项,“不解之迷”应为“不解之谜”。 知识点04 重点梳理1.《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有何不同?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两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的灭绝,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2.第二篇短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即学即练2】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①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3.“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不能互换。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大陆漂浮在水面上移动。迁移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适合于动物。如果互换,就不能准确表达其意,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知识点05 主旨点睛《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即学即练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 家。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 》等。(2)《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说明了“ 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石子”的产生 、特性 、分布 的介绍,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能力拓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作用 一、考点解说本课的两篇短文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围绕恐龙灭绝展开说明内容的。短文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使说明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在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考查比较频繁。二、主要设问方式①第x—x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xx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②第x段与第x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③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三、技法攻略(1)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这和我们记叙文中的时间顺序是一样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产品制作、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标志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古代、现代,19世纪初等)作用:能够清晰说明事物在时间上面的发展变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清晰的说明了……在时间上的变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存在方式,里外,上下,大小,前后,左右,远近,东南西北等来加以介绍,多用于介绍建筑物。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的说明事物特征。标志词语:表现方位的词语作用:能够空间性的、有条理的说明某个说明事物的特点答题格式: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关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有原因到结果的进行说明。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有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有逻辑性、清晰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啊,符合人们认知和事物发展规律,便于人们理解。答题格式: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有逻辑性、更清晰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地震(zhèn) 劫难(jué)  天衣无缝(fèng)B. 褶皱(zhě)  潮汐(xī)  海洋深渊(yuān)C. 陨落(yǔn)  追溯(sù)  地壳运动(ké)D. 衍射(yǎn) 彗星(huì)  两栖动物(xī)【答案】B【解析】A.劫jié。C.壳qiào。D.栖qī。故选B。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潮汐  振撼  骨骼  彗星 B. 悬殊  孕育  农谚  至密C. 凋凌  沟壑  腐蚀  帷幕 D. 狩猎  赌注  迁徙  萌发【答案】D【解析】A.振→震。B.至→致。C.凌→零。故选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当得起这个称号。B. 《流浪地球》中主人公点燃木星的过程惊心动魄。C. 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男生公寓楼的脏乱环境令人叹为观止。D. 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在高潮时戛然而止,转向低沉,让人回味无穷。A. 春天来了,花香鸟语,大自然充满了生机。B. 麻雀也会噗噜噜落到院子里,蹦蹦跳跳,目空一切,全无一点怕人的样子。C. 冬天悄悄地到来了,平日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昆虫都销声匿迹了。D. 我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这鸣叫声,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答案】D【解析】A.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B.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C.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D.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形容“交响乐”。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_________。②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_________。③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_________。A. 细密  紧密  融化 B. 致密  严密  融化C. 致密  紧密  熔化 D. 细密  严密  熔化【答案】C【解析】“致密”精致紧密的。质地细密。形容某一事或物精致紧密。“紧密”形容十分密切,不可分隔或多而连续不断。“融化”是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根据语境应选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B. 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C. 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D. 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答案】A【解析】B. 歧义,“几个学校的老师”有歧义,应该是“学校的几个老师”;C.搭配不当,改为“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D.不合逻辑,本“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互换。故选A。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答案】(1)举例子 (2)打比方、列数字 (3)作比较【解析】略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阅读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①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③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④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⑥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1)文章用“恐龙无处不有”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①用双重否定句的形式,强调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请分析选文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一句承接上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句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下文大陆漂移的假说。(3)选文第⑦段中括号内的划线句是否能删除?为什么?不能删除。它在文中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2.“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阅读材料一,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材料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2)根据材料二,请你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材料二: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3)阅读材料三,概括出你对“低碳生活”的理解。材料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的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坐汽车减少1 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 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的关键是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量。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选文有删改)(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C.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D.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答案】C【解析】A.“再次发现”错误,原文: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B.顺序不当,“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应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D.“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错误。原文: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故选C。   学习目标中考导航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文中阐释的事理。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1.“骨骼”“天衣无缝”“褶皱”“潮汐”“劫难”“追溯”等是中考易考词语。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3.说明顺序在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考查得比较频繁。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