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识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80分,时间:40分钟)
“科学知识”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物品中具有放大物体图像功能的是( )。
A. 空圆底烧瓶B. 近视眼镜镜片C. 水滴D. 汽车后视镜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水滴的中央厚、边缘薄、透明,具有放大物体图像功能;空圆底烧瓶、汽车后视镜、近视眼镜镜片透明,但不具有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所以不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 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大,惯惯用下图的两个凸透镜能看清( )。
A. 大肠杆菌B. 流感病毒C. 蚜虫D. 洋葱表皮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九形成了简易显微镜,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够,无法看到大肠杆菌、流感病毒、洋葱表皮细胞,但可以清晰地看到蚜虫的结构。
3. 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惯惯看到标本位于显微镜视野左上方,若要把标本移动到显微镜视野的中间,他应向( )移动装片。
A. 右下方B. 左上方C. 左下方D. 右上方
【答案】B
【解析】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详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 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看到标本位于显微镜视野的左上方,若要把标本移动到显微镜视野的中间,应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4. 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片叶子,视野最大的是( )。
A. 肉眼B. 放大镜
C. 显微镜D. 三者一样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观察工具看到的视野与放大倍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反之越大。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相比较,肉眼的放大倍数最小,则视野最大。
5. 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
A. 列文虎克B. 罗伯特·胡克C. 简·施旺麦丹D. 路易斯·巴斯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揭开了微生物的秘密。罗伯特•胡克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简•施旺麦丹是第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的科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6. 下图是惯惯家同一地点观察到的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位置的变化图,图中甲对应的季节是( )。
A. 春B. 夏C. 秋D. 冬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某地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化,这个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以我们国家所在的北半球来说,夏天正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冬天正午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分析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三个太阳高度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和秋季、夏季。故D选项正确。
7. “日心说”继承了“地心说”( )的观点。
A. 地球是球体B. 宇宙是球形的
C. 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D. 所有天体都是东升西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太阳每天环绕地球一周,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运动的,行星及周围天体都绕着太阳转。哥白尼的“日心说”继承了托勒密“地心说”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8. 下列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中,比例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厚度最大,B比例最合理。
9. 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正如火如荼地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多哈、重庆和惯惯所在的城市余姚先迎来黎明的是( )。
A. 余姚B. 重庆C. 多哈D. 三个城市同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自转,且太阳东升西落,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多哈是卡塔尔国的首都,余姚位于浙江省,重庆在余姚的西部,所以余姚在三个城市的最东面,先迎来黎明。
10. 下列生物的行为与四季变化无关的是( )。
A. 银杏落叶B. 刺猬冬眠C. 猫头鹰捕食D. 北极狐换毛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绕太阳的距离远近不同,从而温度不同,日照时间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四季交替变化。银杏落叶、刺猬冬眠、北极狐换毛,与四季变化有关;猫头鹰捕食与四季变化无关。
11. 理发店发型师修剪头发一般用下列剪刀中的(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剪刀是双刃工具,两刃交错,可以开合。剪刀虽貌不惊人,却用途广泛。刀、铲等工具解决不了的问题剪刀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剪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A是普通的剪刀,B适用于剪树枝,C是医用剪刀,D适用于剪头发。
12.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杠杆作用也不同。比如,火钳的应用是为了( )。
A. 省力B. 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C. 扩大力的作用范围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杠杆作用也不同。火钳是民间烧火时用来添加柴火或者煤炭的一种使用工具。火钳的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杠杆费力。但可以扩大力的作用范围,方便操作。
13. 在活字印刷中,如果想印刷出“王阳明”三个字,在文字模上应该写(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活字印刷术包括检字、刷墨、拓印、晾制四个步骤,其中印刷字体与刻板上的字是大小相等,左右相反。所以如果想印刷出“王阳明”三个字,在文字模上应该写“”,故C符合题意。
14. 用下图的杠杆去撬动大木箱,在杠杆上( )用力最省力。
A. A点B. B点C. C点D. D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读图可知,用如图的杠杆去撬动大木箱,在杠杆上D点用力最省力,因为在D点时动力臂最长,故D正确。
15. 关于工具与技术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工具常常是物品,技术一般是方法,两者没有关系
B. 工具和技术都可以不断地改进
C. 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
D.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A.工具常常是物品,技术一般是方法,两者没有关系,错误;工具常常是一些物品,有的是任务中用到的物体,不同工具优劣不同;技术常常是一些方法,同一任务中可以用到多种技术。工具是为劳动而生,使工作更轻松、方便、省力;技术和工具都在更新、进步。
B.工具和技术都可以不断地改进,正确;
C.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正确;
D.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正确。
16.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会和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换形式是( )。
A. 太阳能→电能→机械能B. 太阳能→热能
C. 机械能→热能D. 电能→机械能→热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活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会和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换形式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17. 用铁钉电磁铁的钉尖靠近磁针的南极,磁针南极被推开,与磁针的北极相吸。下图中关于此电磁铁南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磁铁具有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用铁钉电磁铁的钉尖靠近磁针的南极,磁针南极被推开,与磁针的北极相吸,说明钉尖是南极,用符号S表示,另一端是北极,用符号N表示,A选项符合。
18. 通过导线架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用一块磁铁的N极靠近转子,转子开始转动。为了让转子改变转动方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用两节电池B. 再用一块磁铁叠起来,N极靠近转子
C. 改变电池的正负极D. 换用其他形状的磁铁,N极靠近转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转子是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相当于电磁铁,改变线圈缠绕方向和电池正负极接法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通过导线架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用一块磁铁的N极靠近转子,转子开始转动。为了让转子改变转动方向,改变电池的正负极会使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从而改变转子转动方向。
19. 在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 )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大规模利用电能。
A. 导线周围存在磁场B.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C. 磁铁周围存在磁场D. 线圈周围存在磁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在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的基础上,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
20. 下列物体都具有能量,其中和其他三种物体具有的能量形式不同的是( )。
A. 米饭B. 行驶的动车C. 公路上的汽车D. 客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米饭中具有化学能;行驶的机动车、公路上的汽车、客机都在运动,都具有机械能。
“科学探究”部分
二、识图题(共5分)
21. 开瓶器利用了杠杆原理,请在方框中写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答案】
【解析】
【详解】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开瓶器的三个位置如图。
22. 门把手利用了轮轴原理,请在方框中写出轮、轴。
【答案】
【解析】
【详解】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门把手应用了轮轴原理,门把手的把手是轮;与门连接的地方是轴。
三、实验探究题。(共35分)
微小世界。
随着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宽,人们逐渐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微小世界。
23. 显微镜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工具,请在下图的方框中写出显微镜相应结构的名称。
24. 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从目镜看一片漆黑,这时应该调节_________________。
25. 用上述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物体图像是( )。
A. 蚜虫B. 螳螂C. 变形虫D. 蝴蝶
【答案】23. 24. 反光镜 25. C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主要构造有镜座、镜臂、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准焦螺旋。显微镜的成像的特点是呈放大的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23题详解】
根据显微镜结构的认识,图中显微镜的部件的名称从上到下依次是目镜、物镜、反光镜。
【24题详解】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必须是透明的玻片标本,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从目镜看一片漆黑,这是因为光线太弱,这时应该调节反光镜,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光圈。
【25题详解】
根据光学显微镜的认识,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只有让光透过被观察的物体,才能看清物像。因此,在观察生物材料前,要将其处理得薄而透明,并制成玻片标本。从A、B、C、D四个图像可以判断,图像A是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的,图B、图D是肉眼就能观察到的景象,图C是透明的,可能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故C选项正确。
地球的运动
通过观测,人们发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并用下图表示地球的公转过程。
26. 请写出地球运动到①②③④时所处的节气。(填“春分”“夏至”“秋分”或“冬至”)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27.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一天地球运动到了( )之间。
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④和①
28. 从9月23日(秋分)到12月21日(冬至),再到2023年3月21日(春分)为止,余姚王阳明故居前王阳明像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是( )。
A. 先变长,再变短B. 先变短,再变长
C. 一直变长D. 一直变短
29. 下列现象和地球的公转有关的是( )。
A. 昼夜交替B. 太阳的东升西落
C. 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D. 四季变化
【答案】26. ①. 夏至 ②. 秋分 ③. 冬至 ④. 春分 27. B 28. A 29. D
【解析】
【分析】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6题详解】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进行旋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到图中的①处时,是北半球的夏至;地球公转到图中的②处时,是北半球的秋分;地球公转到图中的③处时,是北半球的冬至;地球公转到图中的④处时,是北半球春分。
【27题详解】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一天的地球的冬季,地球运动到了②和③之间。
【28题详解】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年内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影子的长度变化。一年中从春季到冬季,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后变长。从9月23日(秋分)到12月21日(冬至),再到2023年3月21日(春分)为止,余姚王阳明故居前王阳明像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是先变长,再变短。
29题详解】
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运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能量。
惯惯小组用甲、乙、丙、丁四组实验装置研究了“电磁铁的性质”,请你利用电磁铁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说明:四组电磁铁中所用的电池、导线、铁芯的材质都相同)
30. 要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应该选择装置( )进行对比实验。
A. 甲和丁B. 甲和乙C. 甲和丙D. 乙和丙
31. 上题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实验中发现装置____________吸引回形针的数量更多,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惯惯小组制作的四组电磁铁中,磁性最强的一个装置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33. 丙和丁的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相同,惯惯用指南针靠近丙装置,发现钉尖和指南针的南极相互吸引,说明丙装置钉尖是____________(填“南极”或“北极”);用这个指南针的南极靠近丁装置的钉尖,发现丁装置的钉尖和指南针的南极____________(填“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说明丁装置的钉尖是____________(填“南极”或“北极”)。
【答案】30. D 31. ①. 线圈圈数 ②. 乙 ③. 电磁铁的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32. A
33. ①. 北极 ②. 相互排斥 ③. 南极
【解析】
【分析】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区域称为磁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电能生磁,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电磁铁磁极方向主要受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影响,其他因素只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会影响磁极方向。因此,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换粗铁芯、增加线圈圈数、增大电流都会使得电磁铁磁力增强,但是不能改变磁极方向。
【30题详解】
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要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控制的变量是线圈圈数,其他条件不变。因此,应该选择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装置中的乙和丙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电池数量相同,电池接法相同。
31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上题实验中,改变条件是线圈圈数。实验中,与丁装置相比,会发现装置乙吸引回形针的数量更多,由此说明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2题详解】
读图可知,惯惯小组制作的甲、乙、丙、丁四组电磁铁中,磁性最强的一个装置是甲。因为甲电磁铁的电池节数最多,线圈圈数最多,磁性最强。
【33题详解】
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则,丙和丁的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相同,惯惯用指南针靠近丙装置,发现钉尖和指南针的南极相互吸引,说明丙装置钉尖是北极。丁装置的电池接法与丙装置中正好相反,电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反。若用这个指南针的南极靠近丁装置的钉尖,会发现丁装置的钉尖和指南针的南极相互排斥,说明丁装置的钉尖是南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docx、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四年级(下)期末科学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心宿二,分析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