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温馨提示:
1.本试卷卷面分值100分,共8页,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答题时,请将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或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新年新气象,生活大变样”,慧慧家年前购置的生活物品中,属于生物的是
A. 扫地机器人B. 笔记本电脑C. 花生油D. 仙人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BC.扫地机器人、笔记本电脑和花生油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都不属于生物,ABC不符合题意。
D.仙人掌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2. 我们课本第一章中教会我们开启生物科学之门,学会观察。某校老师带学生调查公园中的生物,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
B. 乙发现几株从未见过的小花,便将它们拔起,准备带回学校去问老师
C. 丁拨开草丛,一只蝗虫跳出来蹦到了公园栅栏外,于是将它也记录下来
D. 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鑫 MXSJ663 低至0.3元/份 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A.调查过程中对观测的对象要如实记录,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A错误。
B.对一些不易见到的植物要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它们拔起带回学校去问老师,可以采取拍照的方式采集资料,B错误。
C.丁同学如记录了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生物,符合调查的要求,C正确。
D.如实记录调查到的各种生物,并做好记录,不能在调查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而决定取舍,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古诗文或俗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向阳花木早逢春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鱼儿离不开水”D. 朵朵葵花向太阳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详解】A.向阳花木早逢春,体现了环境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
B.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树木通过枝叶遮挡阳光,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周围温度,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
C.鱼儿离不开水,体现了环境因素中水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
D.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环境因素中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
故选B。
4. 池塘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是池塘里的( )
A. 水草、荷花B. 鱼类和浮游生物
C. 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D. 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详解】A.水草、荷花,只有部分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鱼类和浮游生物只具有部分生物成分,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池塘及池塘里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D.植物、动物和细菌只有大部分生物成分,没有其他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
C. 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都流向分解者
D. 由于能量流动递减,所以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比生产者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B错误。
C.食物链的各营养级都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C错误。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所以生产者的能量一定大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情况下是消费者的数量比生产者少,D错误。
故选A。
6. 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生态系统等,都是天然的蓄水库,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等生态功能
B. 湿地生态系统中,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的传递途径为:无机环境→生物
C. 与湖泊生态系统相比,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高
D. 含氮、磷、钾等无机盐丰富污染物超量排放,不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是天然的蓄水库,具有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等生态功能,A正确。
B.湿地生态系统中,被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的传递途径为:生物群落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及生物群落→无机环境,B错误。
C.与湖泊生态系统相比,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含氮、磷等矿质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超量排放,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目镜上标记的数字越小,放大的倍数就越大B. 细准焦螺旋可以大幅度的升降镜筒
C. 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D. 转换器可以用来改变通光孔的大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A.目镜上标记的数字表示放大倍数,数字越小放大的倍数就越小,A错误。
B.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B错误。
C.反光镜作用是反射光线,共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C正确。
D.镜筒下端的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几个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镜头。不是用来改变通光孔大小得结构,D错误。
故选C。
8. 图甲是小明同学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操作,图乙是他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
B. 步骤②为染色,所用的试剂是酒精
C. 步骤①中应用镊子夹着盖玻片使一侧先接触水滴,再将另一侧缓慢放下
D. 若想将图乙中视野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需将玻片标本向上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是:“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详解】A.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 ④滴(清水)、撕 、③展 、①盖、 ②染、吸,A正确。
B.为了便于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要对细胞进行染色。在盖玻片一侧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细胞标本的全部,B错误。
C.步骤①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细胞物像在视野中央的上方,向上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D正确。
故选B。
9. 下列所举出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和液泡
B. 动物细胞有线粒体,植物细胞没有线粒体
C. 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植物细胞有液泡
D. 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植物细胞所有部分都有叶绿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
【详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且叶绿体只存在植物的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故选C。
10. 下图表示变形虫的分裂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细胞经过分裂变成两个细胞
B. 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先进行分裂
C. ①与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变形虫容易变形,说明神经系统发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的分裂:①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有一个细胞核;③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④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A.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因此,一个细胞经过分裂变成两个细胞,A正确。
BC.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故①与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C正确。
D.变形虫容易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变形虫无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器官结构层次的是( )
A. 皮肤B. 舌C. 血液D. 肾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①细胞: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详解】选项中“皮肤”、“舌”和“肾”都是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器官,而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细胞间质)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循环流动,具有运输氧气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的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 在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由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细胞特点不同,行使功能也不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吃甘蔗时,先将甘蔗的“皮”削去,削去的“皮”属于上皮组织
B. 番茄的果肉属于营养组织,其细胞特点细胞壁薄,液泡较大
C. “藕断丝连”中的“丝”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D. 韭菜割了又生长,因为茎中有分生组织,其细胞特点细胞壁薄,细胞核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①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其他组织。②保护组织是由植物体表面的表皮构成,具有保护功能。③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有叶绿体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④机械组织,分布较广,构成机械组织的细胞壁增厚,对植物体主要起支撑和保护作用。⑤输导组织包括在茎、叶脉、根尖成熟区等处的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如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详解】A.保护组织是由植物体表面的表皮构成,具有保护功能。甘蔗的“皮”是保护组织,A错误。
B.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有叶绿体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番茄的果肉属于营养组织,B正确。
C.输导组织包括在茎、叶脉、根尖成熟区等处的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如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藕断丝连”中的“丝”属于输导组织,C正确。
D.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其他组织。韭菜割了又生长,是因为茎中有分生组织,D正确。
故选A。
13. 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由小长大B. 对人类生活没有利用价值
C. 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D. 结构简单,不能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详解】A.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单细胞生物,细胞能分裂,但是不能分化形成组织,A错误。
B.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既有益处,也有害处,如草履虫能净化污水,痢疾杆菌使人患病,B错误。
C.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能独立生活,C正确。
D.草履虫结构简单,能趋利避害,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灵敏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带靠根固定在海底的土壤中,人们食用的主要是它的叶
B. 蕨类植物没有输导组织,因此往往长得比较矮小
C. 银杏树开花后接的果实是“银杏”,又叫“白果”
D. 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水生的金鱼藻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A.海带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多细胞藻类植物,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依靠它的根状物(不是根)固着在浅海的土壤中,A错误。
B.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也有了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B错误。
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发达的输导组织,没有果实,通常提到的“白果”是银杏树的种子,C错误。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水生的金鱼藻是被子植物,D正确。
故选D。
1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蚕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广口瓶底部分别放上纱布,再将若干相同数量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几天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与丙可形成对照
B. 乙与丁对照可证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C. 甲与乙对照可证明适量的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D. 本实验只探究了温度和水分这两个外界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作为对照实验,变量只能有一个,而丙装置和甲装置变量有二个,分别是水分和温度,A不符合题意。
B.丁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空气,乙为潮湿的棉花,二者变量只有一个,那就是空气对比可以得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B不符合题意。
C.甲是干燥的棉花,乙为潮湿的棉花,二者变量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分,对比可以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C符合题意。
D.甲组和乙组的变量是水分,乙组和丙组的变量是温度,乙组和丁组的变量是空气,因此本实验探究了温度和水分和空气这三个外界条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如图是叶芽结构和一段枝条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是幼叶,将来发育成A
B. b是芽轴,将来发育成B
C. c是芽原基,将来发育成C
D. 芽主要由机械组织、保护组织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a幼叶,b芽轴,c芽原基,A叶,B茎,C侧芽。
叶芽的发育过程如下图: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幼叶会发育成A叶,A正确。
B.b是芽轴,将来发育成B茎,B正确。
C.c是芽原基,将来可以发育成C侧芽,C正确。
D.芽的各结构可以分裂成叶、茎、芽等,因此芽主要由分生组织构成,D错误。
故选D。
17. 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受精是在( )中进行的
A. 柱头B. 花粉管C. 胚珠D. 花柱
【答案】C
【解析】
【分析】受精中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散落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粘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和花柱,到达子房的胚珠,在花粉管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中的生殖核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两粒精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综上分析可知,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受精是在胚珠中进行的。
故选C。
18. 图是绿色开花植物植株、雌蕊、果实和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①是由图丁中的②发育而来的
B. 图甲中的③是由图丁中的③发育而来的
C. 图丙中的②是由图乙中的③发育而来的
D. 种子萌发时图丁中的③最先突破种皮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出土的子叶、③根;图乙是花的雌蕊结构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壁、④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
【详解】A.图甲中的①是叶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的,A正确。
B.图甲中的③是根是由图丁中的③胚根发育而来的,B正确。
C.图丙中的②是种子,由图乙中的④胚珠发育成果皮,C错误。
D.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图丁中的③胚根,D正确。
故选C。
19. 如图是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示意图。对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分从土壤进入根毛细胞内的大液泡
B. 相邻细胞A和B的液泡内所含水分相同
C. 水通过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到植物顶端
D. 茎内木质部的导管细胞是水分运输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水分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输导的途径是: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成熟区表皮以内的各层细胞→根毛区导管→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
【详解】A.根尖的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部位,成熟区内的液泡逐渐形成一个大液泡,所以水分从土壤进入根毛细胞内的大液泡,故A正确。
B.植物细胞要吸收水分,不同细胞之间存在浓度差,这样细胞才能吸收水分,所以相邻细胞A和B的液泡内所含水分不同,故B错误。
C.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向上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组织细胞,所以水通过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到植物顶端,故C正确。
D.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向上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组织细胞,所以茎内木质部的导管细胞是水分运输通道,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
20. 用镊子撕下一小块蚕豆叶的下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细胞特点是( )
①细胞不规则,彼此嵌合着②细胞长方形,排列整密 ③细胞是无色透明的④细胞内有叶绿体,呈现绿色⑤细胞间分布着成对的保卫细胞
A. ①④B. ③④⑤C. ①③⑤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蚕豆叶的下表皮图像:
【详解】结合题图可知,蚕豆叶的下表皮细胞①不规则,彼此嵌合着,③细胞是无色透明的,⑤细胞间分布着成对的保卫细胞,在保卫细胞中存在着叶绿体。可见,①③⑤正确,②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1. 俗话说“梨树三刀砍,树枝压弯腰”,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能增加梨树产量的一种方式,其原理是( )
A. 防止了害虫的侵害B. 限制了水分向茎叶运输
C. 限制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D. 限制了有机物向茎叶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详解】A.用刀对树皮进行环割,对预防病虫害基本没有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其位于木质部用刀对树皮进行环割,对木质部没有影响,B不符合题意。
C.D.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向下方根部的运输,而向茎和叶的运输不受影响,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 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光下,当试管内的气体积聚到1/2的时候,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火柴伸进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
A. 火柴熄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B. 火柴复燃,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C. 火柴熄灭,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 火柴复燃,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当试管内的气体积聚到1/2的时候,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火柴伸进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复燃,氧气具有助燃性,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氧气,B符合题意。
故选B。
23. 下列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做法与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不相符的是( )
①移栽树木时去掉部分枝叶,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根的快速生长
②夏天将水果放在冰箱保存,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③适时给农作物施化肥,是为了给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
④白天给大棚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⑤给刚移栽的苗木“输液”,是为了促进蒸腾作用的进行
A. ①③⑤B. ③④⑤C. ①⑤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的进行。
【详解】①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①符合题意。
②一些水果夏天可放冰箱保存,因为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减少含水量能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②不符合题意。
③适时给农作物施化肥是为了给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无机盐,而不是有机物,③符合题意。
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分和二氧化碳,白天给大棚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⑤给移栽的植物“打针输液”,输的液体中可能有水分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和成活。故给刚移栽的苗木“输液”,不是为了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⑤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做法与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不相符的是①③⑤,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移栽植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原理,明确植物根的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及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24. 如图为小麦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麦因具①过程故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 仅②过程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 ①②过程依次在光下与黑暗条件下进行
D. 生产上欲使小麦增产,需维持25℃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叶肉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过程①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①为光合作用;过程②利用氧气,将有机物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②属于呼吸作用。
【详解】A.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还养活了其他生物,小麦属于生产者,A正确。
B.小麦通过①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B错误。
C.①光合作用必须要在光下才能进行,而②呼吸作用在有光或无光条件都能进行,C错误。
D.生产上欲使小麦增产,应促进光合作用,适当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可通过增大昼夜温差等方法实现,D错误。
故选A。
25. 下述有关校园绿化应注意的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尽量不对学校布局做大的调整
B. 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使校园春秋花不断,四季绿满园
C. 注意在教学楼内尽量配置名贵花木,适当搭配普通花木
D. 注意绿化树种在形态选择和空间安排上高低、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化是指栽植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的活动,绿化可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多种作用。
【详解】校园环境绿化是以绿色的各类花草树木为主,以其特有的美化和防护作用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气候等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学校成为清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活动场所。因此在进行校园绿化设计时,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尽量不对学校布局做大的调整。春天鲜花盛开,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使校园春秋花不断,四季绿满园;注意绿化树种在形态选择和空间安排上高低、大小和色彩的搭配;要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收获果实,冬天还能见到绿色。而注意在教学楼内尽量配置名贵花木,适当搭配普通花木不适宜校园绿化。
【点睛】绿化校园,应本着经济、环保、不改变校园原有规划的原则进行。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中填序号。)
26. 图甲是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柱形图,图丙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物学上,空气、光照和水分是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_________因素,鼠、兔等是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________因素。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看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能力。
(3)图乙中的食物链是________,a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a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图丙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______,它通过生理过程_____________(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非生物 ②. 生物
(2) ①.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②. 一定的自动调节
(3) ①. d→b→a→c ②. 蛇 ③. 捕食和竞争
(4) ①. 生产者 ②. ② ③. 碳—氧平衡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3)图丙中:A代表生产者——绿色植物,B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C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D代表分解者——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④表示呼吸作用。
【小问1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一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所以,在生物学上,空气、光照和水分是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鼠、兔等是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生物因素。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甲中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小问3详解】
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因此,图乙可反映的食物链是“d→b→a→c”,与图甲的食物链“草→鼠→蛇→鹰”对比可知,a对应的生物为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蛇与鹰存在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小问4详解】
图丙中,A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所以A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生理过程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7. 图甲是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图乙是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菠菜叶片横切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该显微镜调试好后转动_________(填序号),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选取遮光器上最________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双手转动E,直至整个视野呈____________为止。
(3)图乙是观察到的物像,其中上表皮是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有________作用。
(4)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氧气是通过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进出叶片的,它由一对半月形的____________围成。
(5)叶肉包括__________(填序号),都属于营养组织。
(6)_________(填序号)是叶脉,有_______________作用。
【答案】(1)B (2) ①. 大 ②. 明亮的圆形
(3) ①. ① ②. 保护
(4) ①. ⑥ ②. 保卫细胞
(5)②④ (6) ①. ③ ②. 运输和支持
【解析】
【分析】(1)图甲中:A是镜筒、B是转换器、C是物镜、D是通光孔、E是反光镜、F是粗准焦螺旋、G是载物台、H是镜臂、I是压片夹。
(2)图乙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
【小问1详解】
显微镜的镜筒下端有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多个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镜头。因此,对光时,需要将该显微镜调试好后,转动B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小问2详解】
显微镜的对光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双手转动E反光镜,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意味着对光成功。
【小问3详解】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陆生植物绝大数叶的下表皮气孔多,上表皮气孔少。观图乙可知,其中①是上表皮,具有保护作用。
【小问4详解】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可见,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氧气是通过图乙中的⑥气孔进出叶片,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小问5详解】
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有些像栅栏,叫做②栅栏组织,细胞里有较多的叶绿体;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有些像海绵,叫做④海绵组织,细胞里含叶绿体较少,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具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属于营养组织。
【小问6详解】
③是叶脉,叶脉中含有机械组织支持叶片,使叶片在空中伸展,有利于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被称为叶片的“骨架”,叶脉中还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因此有输导作用。所以,叶脉具有支持和运输作用。
28. 如图是用小麦苗来验证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实验图解,以及小麦苗根尖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为了保证______________的原则,图A中甲、乙组麦苗的长势、大小必须基本相同。从图中小麦苗的长势判断,__________组试管中装的是土壤浸出液。
(2)根不断伸长主要依靠[ ]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的作用。
(3)小麦根尖结构示意图中[ ]________属于保护组织,在根的生长过程中,该部分受损的细胞由[ ]_________产生新细胞来补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________,该部位的外层细胞向外突伸形成__________,扩大了吸收的面积,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学观点。
(4)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叶片发黄现象,应施加___________肥。
【答案】(1) ①. 单一变量 ②. 甲
(2) ①. ③分生区 ②. 伸长区
(3) ①. ④根冠 ②. ③分生区 ③. ①成熟区 ④. 根毛 ⑤.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4)氮
【解析】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2.图中: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
【小问1详解】
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物质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土壤溶液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不含无机盐,因此题干实验的变量是无机盐。在实验中,为了保证单一变量的原则,图A中甲、乙组麦苗的长势、大小必须基本相同。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有需无机盐,从图中小麦苗的长势判断,甲组试管中装的是土壤浸出液。
【小问2详解】
根尖是指从根的最顶端到着生根毛这一段幼嫩部分。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不断伸长主要依靠③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和②伸长区细胞的伸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的作用。
【小问3详解】
小麦根尖结构示意图中④根冠细胞排列紧密,有保护功能,属于保护组织;③分生区的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因此,在根的生长过程中,根冠受损的细胞由③分生区产生新细胞来补充。①成熟区细胞向外突伸形成根毛,扩大了吸收的面积。因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①成熟区。以上叙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小问4详解】
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可见,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叶片发黄现象,应施加氮肥。
29. 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据图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实验前,将植物暗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2)图1暗处理后,将C处用黑纸片遮住,目的是________。
(3)图2中小烧杯中盛的液体是________。经脱色后,叶片的颜色为________。
(4)经过漂洗、滴加碘液后,图1中B处的颜色为________,C处的颜色________,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B处和C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
(5)图3中(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叶片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变为蓝色的是装置________(甲或者乙)。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1)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2)形成对照实验
(3) ①. 酒精 ②. 黄白色
(4) ①. 蓝色 ②. 不变蓝(黄白色) ③. 淀粉 ④. 光##光照
(5) ①. 乙 ②. 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小问2详解】
图1暗处理后,将C处用黑纸片遮住,然后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遮光处理时,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故遮光处理可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
【小问3详解】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所以,图2中小烧杯中盛的液体是酒精。经脱色后,叶片的颜色为黄白色。
【小问4详解】
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经过酒精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会变蓝色。叶片的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因此经过酒精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该实验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也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经过漂洗、滴加碘液后,图1中B处的颜色为蓝色,C处的颜色不变蓝(黄白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B处和C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
【小问5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周围环境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在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中(甲装置),叶片由于缺乏二氧化碳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故经过暗处理、隔水加热、酒精脱色等操作后,滴加碘液不能变蓝色。而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装有清水的玻璃瓶中(乙装置)有二氧化碳,该装置里的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等有机物,故经过暗处理、隔水加热、酒精脱色等操作后,滴加碘液能变蓝色。所以,图3中,叶片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变为蓝色的是装置乙,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0. 如图是有关种子呼吸的两个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________,这说明种子萌发时,释放了_____________。
(2)若将图甲的实验材料换成新鲜的叶片,则要将实验装置放到_________的地方,避免植物进行_________作用,影响实验结果。为使实验严谨,应设计对照实验,再增加一组实验装置,用等量的________的叶片。
(3)图乙实验中①瓶装有萌发的种子,则②瓶装有_____________,把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瓶中,①瓶中的蜡烛___________,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_____________。
(4)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主要在细胞中的_________进行。
(5)棉田要适时松土、稻田遇到涝害要及时排水都是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_______________。
【答案】30. ①. 变浑浊 ②. 二氧化碳##CO2
31. ①. 黑暗 ②. 光合 ③. 开水烫过(或煮熟)
32. ①. 等量的煮熟的种子 ②. 熄灭 ③. 氧气##O2
33. 线粒体 34. 氧气##O2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实验等。
【小问1详解】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见,图甲实验,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这说明种子萌发时,释放了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可见,若将图甲的实验材料萌发的种子换成新鲜的叶片,则要将实验装置放到黑暗的地方,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对照实验要保持单一变量,所以为使实验严谨,应设计对照实验,再增加一组实验装置,用等量的用开水烫过(或煮熟)的叶片。
【小问3详解】
对照实验要保持单一变量;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结合题图可知,图乙实验中①瓶装有萌发的种子,则②瓶需要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形成变量唯一的对照实验。把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瓶中,①瓶中的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内的氧气。
【小问4详解】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的场所,能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被称为“动力车间”,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是细胞的发动机。可见,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主要在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
【小问5详解】
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可见,棉田要适时松土、稻田遇到涝害要及时排水都是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维持根的正常呼吸。装置
种子所处的环境
实验结果
甲
干燥的纱布,25℃的温箱
种子不萌发
乙
潮湿的纱布,25℃的温箱
种子萌发
丙
潮湿的纱布,4℃的冰箱
种子不萌发
丁
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25℃的温箱
种子不萌发
13,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13,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1页。
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7页。
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是,散文诗《树的梦》中这样写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