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原卷+解析)
展开1. 下列关于几种无脊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软体动物用足运动,大多具有贝壳
B.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比线形动物运动更灵活
C. 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D. 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可从各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因而比扁形动物更高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详解】A.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具外套膜,用足运动,大多具有贝壳,故A正确。
B.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比线形动物运动更灵活,故B正确。
C.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外骨骼,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故C正确。
D.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不断进化的,两侧对称的动物较辐射对称的动物在进化上更为高等。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故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更高等,故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对四种动物类群与主要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母――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有口有肛门
B. 涡虫――扁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C. 蚯蚓――线形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D. 龙虾――软体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1.腔肠动物的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蝮。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如涡虫、血吸虫等。
3.环节动物的特征:身体细长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真体腔,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蚂蝗、沙蚕等。
4.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节肢动物除昆虫(如蝗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等。
【详解】A.水母属于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A错误。
B.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B正确。
C.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真体腔,靠刚毛辅助运动,C错误。
D.龙虾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D错误
故选B。
3. 下列有关动物特点和所属类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猪肉绦虫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
B. 河蚌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
C. 海龟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属于两栖类
D. 水螅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辐射对称,属于腔肠动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详解】A.猪肉绦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故A正确。
B.河蚌的身体柔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故B正确。
C.海龟虽然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是体表覆盖角质的甲,终生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属于爬行类,故C错误。
D.水螅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属于腔肠动物,故D正确。
故选C。
4.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是比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 身体呈辐射对称B. 体表有刺细胞
C. 身体呈两侧对称D. 有口无肛门
【答案】D
【解析】
【分析】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
【详解】AC.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扁形动物是左右对称,AC错误。
B.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而扁形动物没有,B错误。
D.从分析中可知,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是有口无肛门,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动物类群对应的特征及动物代表搭配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有体腔。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
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详解】A.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故A正确。
B.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故B正确。
C.节肢动物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蜻蜓属于节肢动物,故C正确。
D.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沙蚕,蛔虫属于线形动物,故D错误。
故选D。
6. 某同学在学习完动物的类群后,绘制了如下分类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类群①不仅仅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B.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属于类群②
C. 腔肠类动物和扁形动物属于类群③
D. 类群⑤⑥分别代表鸟类和哺乳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昆虫;③包括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④包括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②属于变温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⑤是鸟类;⑥哺乳动物。a为体温恒定。
【详解】A.类群①有翅,仅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A错误。
B.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属于类群②变温动物,B正确。
C.腔肠类动物和扁形动物属于类群③有口无肛门的动物,C正确。
D. 类群⑤⑥为恒温动物,⑤卵生、⑥胎生,所以⑤⑥分别代表哺乳和鸟类,D正确。
故选A。
7.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鸟类体表被覆羽毛,有喙无齿,体温恒定
B. 两栖类幼体和成体都是用肺呼吸
C. 爬行类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
D. 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A.鸟的体表覆盖着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飞行的阻力;鸟类体温恒定,有喙无齿,A正确。
B.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B错误。
C.爬行动物体表覆盖干燥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C正确。
D.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D正确。
故选B。
8. 与两栖类相比,爬行类更适应陆地环境,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是因为爬行类具有 等特征( )
①体表有鳞片或甲 ②完全用肺呼吸 ③在陆地上产卵 ④卵外有卵壳保护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详解】①爬行类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正确。
②爬行动物完全用肺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更适应陆地生活,正确。
③④爬行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正确。
因此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包括①②③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 下列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B. 乌贼遇到敌害时喷射墨汁逃跑,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先天性行为
C. 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 “鸠占鹊巢”这一行为主要由遗传物质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详解】A.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A正确。
B.乌贼遇到敌害时喷射墨汁逃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B正确。
C.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环境因素去除后,动物的学习行为会消失,C错误。
D.“鸠占鹊巢”这一行,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包括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等
B. 学习行为是后天获得的,与遗传因素无关,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具有一定的组织、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D. 从获得途径上看,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A.从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分,动物的行为包括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等,A正确。
B.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B不正确。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具有一定的组织、明确的分工,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C正确。
D.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有关动物的行为和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飞蛾扑火和鹦鹉学舌分别属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B. 做引体向上运动需要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多个系统的协调配合
C. 关节具有灵活性和牢固性的特点
D. 小鼠走迷宫尝试错误次数越多,说明其学习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飞蛾扑火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A正确。
B.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因此做引体向上运动需要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多个系统的协调配合,B正确。
C.关节软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腔内还有滑液,使关节灵活自如;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使关节牢固,C正确。
D.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可见小鼠走迷宫尝试错误次数越多,说明其学习能力越弱,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明手提重物上楼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B. 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鸟巢中,这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C. 飞蛾有趋光的习性,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D. 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是动物之间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A.直臂手提重物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因此会感觉很累,A正确。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鸟巢中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B错误。
C.飞蛾的趋光的习性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C正确。
D.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不属于动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B. 一般来说,运动产生的过程是:神经传来的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
C.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蚂蚁、蜜蜂、大象、狒狒等
D. 学习行为可以不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以便动物更适应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喜鹊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详解】A.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A正确。
B.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一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的;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引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B正确。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如蚂蚁、蜜蜂、大象、狒狒等,C正确。
D.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蜜蜂采集花粉时不利于植物传粉
B.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地面下,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D. 人为捕杀某种动物以及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所以,蜜蜂采集花粉时利于植物传粉,而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地面下,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A错误、C正确。
B.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
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在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为捕杀某种动物以及随意引进某种动物可能都会影响生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15. 为提高大棚内果树的坐果率,许多农民在棚内放养了一些蜜蜂。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
A. 帮助植物传粉
B. 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C. 维持生态平衡
D.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详解】A.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棚内放养了一些蜜蜂,蜜蜂不但可以采蜜,在采蜜的同时把身体粘附的花粉带到了另一朵花的柱头上,为花粉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蜜蜂的传粉,能提高坐果率,大幅度的增加产量, A符合题意。
B.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5分)(【 】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6. 如图是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请分析回答问题。
(1)A是涡虫,属于___动物,身体呈左右对称,背腹扁平。
(2)B是水螅,其身体呈___,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和进行防御。
(3)D是蛔虫,属于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___,有口有肛门。
(4)C是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分辨蚯蚓身体前后端的标志是___。蚯蚓靠分解土壤中的枯枝烂叶中的有机物来生活,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可以扮演___的角色。
(5)E是蜗牛,它的螺旋形的贝壳是由___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6)以上五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是___。
【答案】16. 扁形 17. 辐射对称
18. 角质层 19. ①. 环带 ②. 分解者
20. 外套膜 21. 都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A涡虫属于扁形动物、B水螅属于腔肠动物、C蚯蚓属于环节动物、D蛔虫属于线形动物、E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小问1详解】
A涡虫身体呈左右(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
【小问2详解】
B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其身体呈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和进行防御。
【小问3详解】
D是蛔虫,属于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有口有肛门。
【小问4详解】
C蚯蚓身体的前端区别于后端的标志是前端离环带近。蚯蚓在土壤中生活,以腐烂的植物为食是腐生动物,所以,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相当于分解者。
【小问5详解】
E是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体外有外套膜,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形成贝壳,因此软体动物的贝壳形成与外套膜有关。
【小问6详解】
题图五种动物的身体都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17. 图中是我们学过的五种动物,A蝗虫、B鲫鱼、C青蛙、D家鸽、E兔。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生物A、C体表(皮肤)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点分别是:A体表有坚韧的___,C皮肤___。
(2)生物C、D辅助肺呼吸的结构分别是___。
(3)生物D从外部形态特点上看,适于飞行的特点是___。
(4)生物E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意义分别是___。
(5)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分别是___。
(6)若将图中动物分成ABCD和E两类,其分类依据是___。
【答案】17. ①. 外骨骼 ②. 裸露湿润且富含毛细血管
18. 皮肤、气囊 19.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为翼、体表被覆羽毛
20. 胎生哺乳,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21. 鳃、鳍 22. 体内有无脊柱
【解析】
【分析】图中A蝗虫,属于昆虫类,B鱼类,C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D属于鸟类,E家兔,属于哺乳动物。
【小问1详解】
A蝗虫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陆地生活。
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成体用肺呼吸,皮肤湿润且富含毛细血管,可以辅助肺呼吸。
【小问2详解】
C青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
【小问3详解】
图D鸟在外部形态上适于飞行的特点是: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时的阻力,前肢变为翼,体表被覆羽毛。
【小问4详解】
E家兔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方式是胎生哺乳,这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问5详解】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小问6详解】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BCDE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18. 地球上动物种类繁多,它们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便于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列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
(1)图甲是人的关节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有[ ]___和[3]中的滑液。
(2)图乙是屈肘动作模式图,屈肘动作的产生是当[ ]___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产生收缩,牵动骨绕着[9]活动。
(3)图丙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原因是___。
(4)图丁是学生小张学习了动物的运动后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③、⑤]、两条松紧带[②、④]和一颗螺丝[①]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图中[③、⑤]、[①]、[②、④]分别相当于___。
(5)阅读下列资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蚯蚓和小白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都能经过训练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某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结果表明,蚯蚓大约经过200次尝试(获得途径)看,蚯蚓和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___。该行为对动物的意义是___。
【答案】18. 4关节软骨
19. 6肱二头肌 20. ①. A ②. 骨骼肌要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21. 骨、关节、骨骼肌
22. ①. 学习行为 ②. 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解析】
【分析】图甲中的1关节头、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软骨、5关节窝。
图乙中的6肱二头肌、7肱三头肌、8肱骨、9肘关节。
图丙中的A表示骨骼肌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B骨骼肌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图丁中的①关节、②骨骼肌、③骨、④骨骼肌收缩、⑤骨。
小问1详解】
关节具有既灵活又牢固的特点,关节腔内的滑液和附着在关节面上的关节软骨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图甲是人的关节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有4关节软骨和3关节腔中的滑液。
【小问2详解】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图乙是屈肘动作模式图,屈肘动作的产生是当6肱二头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产生收缩,牵动骨绕着9关节活动。
【小问3详解】
骨骼肌一般要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图丙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A骨骼肌绕过关节附着在相邻的骨上,所以A正确。
【小问4详解】
图丁中的两片长方形的木板③、⑤相当于骨、两条松紧带②、④相当于骨骼肌、一颗螺丝①相当于关节。
【小问5详解】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蚯蚓和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该行为对动物的意义是: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19.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
①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单位:分钟)进行四次测量。
(1)在限制睡眠时长的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___实验,其变量是___。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___。
(3)分析上表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___,说明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___行为。
(4)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
(5)本实验对你有怎样的启示?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9. ①. 对照 ②. 每日睡眠时长
20.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21. ①. 减少 ②. 学习##后天性##后天学习
22. 充足的睡眠能够缩短小鼠走迷宫的时间
23. 充足的睡眠能够使学习的能力提高,睡眠不足使学习能力减弱
【解析】
【分析】探究过程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问1详解】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A组和B组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唯一不同的是睡眠时间。因此,实验的变量是睡眠时间。
【小问2详解】
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小问3详解】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因此,分析上图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减少,说明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
【小问4详解】
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更短,B组小鼠的限制每日睡眠时长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更长。因此,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我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睡眠不足会对学习能力造成影响。
【小问5详解】
“双减”政策的落实,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应该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能够使学习的能力提高,睡眠不足使学习能力减弱。
20.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范围越来越广。2020年9月我国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的目标。如图是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碳循环的形式进行的,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如图中的绿色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碳循环分别是以___形式进行的。
(3)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___。
(4)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大增,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___中起到重要作用。
(5)科学家可以利用羊等动物作为“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___。其优点是___。
【答案】20. ①. 呼吸作用 ②. 光合作用
21. 二氧化碳、有机物
22.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3. 生态系统的稳定
24. ①. 生物反应器 ②. 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绿色植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间是双箭头,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同时呼吸作用还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分解作用。
【小问1详解】
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所以②过程代表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①过程代表呼吸作用,能释放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所以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小问3详解】
羊作为消费者,直接以草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释放能量、尿液等物质,而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小问4详解】
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草原鼠数量大增、羊争草。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所以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小问5详解】
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是对动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动物类群
对应特征
动物代表
A
扁形动物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涡虫
B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
大熊猫
C
节肢动物
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蜻蜓
D
环节动物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
蛔虫
天数
组别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A
46
28
22
B
49
41
37
10,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10,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学期末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学期末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