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展开1.梳理文章线索,了解劝谏过程
2.了解三叠式结构和类比说理
3.理解主人公邹忌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今天,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成功劝谏齐王的。
二、全文梳理
请大家阅读第一段,思考
1.关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个问题,邹忌问了哪些人?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邹忌认为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的原因是什么?
私我 畏我 有求于我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第一段中,找到了3个“三”,一起来总结一下
其实,本文中,不仅仅有3个“三”,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三”吗?
因此,这篇文章的脉络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清晰地梳理出来了。
三问 三答 三类比 三赏赐 三变化位
知识补充:
1.三叠式结构:是民间故事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讲故事时,类似的情节反复三次,重复中有变化,适合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逐渐发展成为种固定的程式化结构。这种结构也为其他文学创作所借用。
三、写法赏析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四、主旨探究
因此,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怎样的高妙之处。
知识拓展:
齐威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但在最初却并非如此。由此可见,齐威王并非一位可以直接谏言的君主,因此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直谏,有可能激怒君王,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设喻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①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
②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五、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邹忌借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样的小事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六、课后思考
学完这篇文章后,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故事是由一次“比美”开始,那么我们的主人公邹忌,到底美不美呢?
请大家结合这篇文章,给出自己的观点。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共8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设计,作品及人物介绍,合作·探究·解疑·,学生自读课文,准备背诵第一段,及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