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8,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08,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第1页
    08,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第2页
    08,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8,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08,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3元/份A, 《史记》中记载, 唐朝诗人胡曾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河姆渡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制衣服,C项正确;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没有联系,排除A项;北京人的颧骨高突,其面部较现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额低平,鼻子宽扁,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齿粗大,上下颚骨向前突出,没有下颏,与题干信息“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他们会种植水稻,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中,与题干信息“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图为猪纹陶钵。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 )
    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A.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B. 生产陶器数量众多
    C. 陶器制作水平高超D. 陶器贸易十分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使用猪纹陶钵,可知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A项正确;生产陶器数量众多,一张图片无法体现,排除B项;陶器制作水平高超,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陶器贸易十分繁荣,一张图片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列可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史实是( )
    A. 使用打制石器B. 住半地穴式房屋
    C. 开始种植水稻D. 会挖木结构水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半坡原始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B项正确;半坡居民是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使用磨制石器,而不是打制石器,排除A项;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而不是种植水稻,排除C项;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使用木结构水井,排除D项。故选B项。
    4.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图中,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历史事件是( )
    A. 牧野大战B. 诸侯争霸C. 盘庚迁殷D. 犬戎灭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朝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多次迁都,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历史事件是盘庚迁殷,C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与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历史事件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与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历史事件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与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历史事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西周政局稳定,扩大了统治范围,疆域已发展到南达长江以南,北至今辽宁境内,比两个商朝的疆域面积还要大。材料呈现的是分封制的( )
    A. 背景B. 内容C. 特点D. 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政局稳定,扩大了统治范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的作用,D项正确;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这是分封制的背景,排除A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是分封制的内容,排除B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等是分封制的特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表的内容说明商朝和西周衰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外族不断侵扰B. 统治者昏庸无道
    C. 自然灾害频发D. 统治者横征暴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是指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王的暴行导致了商朝的灭亡;“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由此可知,材料说明商朝和西周衰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昏庸无道,B项正确;外族不断侵扰、自然灾害频发,与题干信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烽火戏诸侯”,没有联系,排除AC项;横征暴敛意思是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与题干信息“烽火戏诸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 据统计,历年出土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A. 统治阶级残暴、殉葬盛行B. 青铜工艺简单、功能单一
    C. 青铜种类丰富、工艺高超D. 饮酒之风盛行、分布广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可知,这反映的是青铜种类丰富、工艺的高超,C项正确;从青铜器的工艺看不出统治阶级残暴,排除A项;题干体现青铜器种类丰富,功能多,而不是青铜功能单一,排除B项;材料中的青铜器不能表明饮酒之风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8. 《史记》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由此可知( )
    A. 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B. 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C. 诸侯仍服从周天子调兵D. 周平王时,西周灭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政令由诸侯出,A项正确;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而不是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的局面,诸侯不再服从周天子调兵,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周灭亡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A项。
    9. 唐朝诗人胡曾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 )
    A. 商朝B. 战国C. 秦朝D. 唐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意思是七雄相争,兵荒马乱,四海之内,没有人可以安稳,“七雄”指战国时期的秦、楚、燕、齐、韩、赵、魏,B项正确;七雄出现在战国时期,并非商朝、秦朝和唐朝,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史记》中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因为商鞅在变法中( )
    A. 确立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鼓励耕织D. 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意思是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军队战斗力,D项正确;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与题干信息“(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不符,排除A项;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与题干信息“(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1.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
    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大运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即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郑国渠在陕西,排除B项;灵渠在广西,是秦朝修建的,排除C项;大运河是隋朝修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指的是( )
    A. 舌战群儒B. 百家争鸣C. 焚书坑儒D. 尊崇儒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B项正确;舌战群儒、焚书坑儒、尊崇儒术,均与题干“‘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 “仁者爱人”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温故而知新”D.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使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学,D项正确;“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与题干信息“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不符,排除A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与题干信息“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不符,排除B项;“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与题干信息“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其上面文字应是( )

    A 金文B. 大篆C. 小篆D. 楷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统一度量衡、文字,因此题文图片中“秦权”上面文字的文体是小篆,因为秦始皇时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C项正确;金文,是西周时期出现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题干内容“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不符,排除A项;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与题干内容“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不符,排除B项;楷书出现于魏晋时期,与题干内容“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据此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戍守误期要被处死B. 民族矛盾尖锐
    C. 秦朝实行残暴统治D. 修筑万里长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了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运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实行残暴统治,C项正确;戍守误期要被处死,只是秦朝繁刑严诛的表现,不是根本原因,而根本原因是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排除A项;民族矛盾尖锐,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修筑万里长城,目的是抗击匈奴,不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下图为中国象棋棋盘。与图中“楚河”“汉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晋楚争霸B. 三家分晋C. 长平之战D. 楚汉之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楚河”“汉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双方曾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因此题干所述历史事件为楚汉之争,D项正确;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争霸的斗争,排除A项;三家分晋是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17.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
    A. 管仲改革B. 秦朝统一C. 文景之治D. 丝绸之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其中劝农薄赋徭,节俭尚廉分别指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即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节俭,汉文帝和汉景帝在其统治时期出现的强国富民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因此材料内容歌颂的是文景之治,C项正确;管仲改革指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全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为解决图中的问题,汉武帝( )
    单位(个) 单位(万人)
    A.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B. 建立刺史制度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 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图示反映出西汉初期,地方封国的人口和辖郡数量均远超中央政府,这说明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鉴于此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与图示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 下表是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朝代更迭频繁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黄巾起义爆发D. 地方权力超过中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知,当时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为9.5岁左右,寿命的平均年龄为24岁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皇帝平均年龄较小,不代表朝代更替频繁,排除A项;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时局动荡,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并发动了黄巾起义,与题干“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没有涉及地方权力情况,无法得出地方权力超过中央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都体现出两汉时期
    A. 民族交融的现实B. 开疆拓土的追求
    C. 万邦来朝的盛景D. 昂扬进取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无论是司马迁以残缺的身体写成煌煌巨著《史记》还是霍去病千里奔袭大败匈奴,亦或是张骞以果敢精神凿空西域,都能体现汉王朝的昂扬进取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民族交融的事实,排除A项;材料的史实不能 汉王朝有开疆拓土的野心,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万邦来朝的景象,排除C项。故选D项。
    21. “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无力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逐渐巩固,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是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之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打败前秦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2. 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图中①②处的政权为( )
    A. 吴、东晋B. 吴、前秦C. 越、东晋D. 越、前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所以①处是吴;西晋之后,与十六国并立的政权是东晋,所以②处是东晋,A项正确;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越国是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23. 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上述材料中的“大厮杀”指的是( )
    A. 肥水之战B. “国人暴动”C. 七国之乱D. “八王之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八王之乱,D项正确;肥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一场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4.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唯一国家级书法艺术最高奖,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它的设立是为了纪念( )
    A. 锺繇B. 顾恺之C. 胡昭D. 王羲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著有《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因此“兰亭奖”的设立是为了纪念王羲之,D项正确;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排除AC项;顾恺之是最东晋著名的画家,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B项。故选D项。
    25. 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如我们比较熟知的乐山大佛,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 丰富了艺术内容和形式B. 隔绝了中国本土的文化
    C. 迎合了民众的道德观念D. 推动了哲学思想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如我们比较熟知的乐山大佛,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可知材料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艺术内容和形式,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隔绝了中国本土的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迎合了民众的道德观念、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与题干信息“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如我们比较熟知的乐山大佛,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没有联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二、材料解析题(共32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部分王朝形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图中①处推举首领的制度和②处的人物。
    (2)根据材料二的示意图和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政治建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选择其中一幅图,判断它是哪个朝代的形势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4)综上,你从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答案】(1)禅让制、启
    (2)内容:秦朝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实行郡县制。作用: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3)秦朝理由:都城在咸阳;东到东海,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西到陇西,这是秦朝疆域的四至。西汉理由:都城在长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4)认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国家治理制度不一样;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国家统一,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尧舜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之为“禅让”,因此①处推举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将王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因此②处的人物是启。
    【小问2详解】
    内容:根据材料“皇帝、最高统治者”可知,秦朝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根据材料“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可知,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根据材料“郡、县”可知,地方实行郡县制。
    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有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等,地方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小问3详解】
    本小题属于较为开放的试题。解答时任选一幅图进行解答。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面积达到34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因此左图为秦朝的疆域图;西汉的疆域在其极盛时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到609万平方公里,因此右图为西汉时期的疆域图。
    【小问4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推行禅让制,秦朝时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说明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国家治理制度不一样;秦朝时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有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有郡县制,这些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我国历朝历代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国家统一,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等。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同时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们在历史上对民族交融产生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
    【答案】27. 尊称:人文初祖贡献;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28. 推动了民族观念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为后世解决民族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民族开放和交融提供了经验。
    29. 方式:战争、人口迁移(流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尊称:根据材料“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贡献:根据材料“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可得出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小问2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可知,孝文帝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推动了民族观念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同时使得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得到发展;根据材料“同时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可得出为后世解决民族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可得出为民族开放和交融提供了经验。
    【小问3详解】
    方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各诸侯相互混战,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说明战争是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古代,大量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说明人口迁移也是古代中国民族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统治阶级的改革也会促进民族交融等。
    三、综合题(18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发生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农业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人口得以较大规模地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春秋晚期牺尊(穿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材料三 东晋南朝对北方流民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农民垦荒,给予若干年的赋税优待。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南方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4)综上,请为我国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答案】(1)标志:人工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影响: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口增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定居生活的出现;促进聚落的出现;促进社会进步。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原因:(北人南迁)南迁的北方流民受到优待(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支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兴修水利工程。
    (4)我们要重视农业发展,制定恰当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志:根据材料一“农业的发生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可知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人工驯化动物、栽培植物。
    影响:根据材料一“农业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人口得以较大规模地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可知原始农业兴起的影响在于,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口增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定居生活的出现;促进聚落的出现;促进社会进步。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春秋晚期牺尊(穿鼻环的牛尊)”,可知是牛耕的使用;由“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可知是铁农具。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东晋南朝对北方流民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农民垦荒,给予若干年的赋税优待”,可知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由“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可知南方政权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支持;由“南方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可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兴修水利工程。因此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在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支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兴修水利工程。
    【小问4详解】
    献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我们认识到我们要关注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制定恰当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等。
    2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辱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东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部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了解古代历史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并说明其研究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墨子的思想,并指出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4)从材料三中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或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的内容具体,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神话传说、文献资料。
    (2)价值:甲骨文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3)思想:“兼爱”“非攻”。启发:反对战争,各国应和平共处,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途径:根据材料“《大禹治水图》”“甲骨”“《史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出土的文物,是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史记》是后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大禹治水图》是后人绘画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说明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神话传说、文献资料等都是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小问2详解】
    史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材料一中甲骨文是第一手史料;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小问3详解】
    思想:根据材料“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可得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启示:根据材料“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非攻”强调反对战争,主张和平,我们应主张各国应和平共处,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墨子主张的“兼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因此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小问4详解】
    本小题属于较为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三中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或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内容体现了东汉时期、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明,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角度,结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角度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说明的内容具体,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示例如下:
    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等。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恒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清宫旧藏《大禹治水图》
    刻有文字的甲骨
    《史记》书影
    时期
    人物
    事迹
    东汉
    蔡伦
    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东汉
    张仲景
    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东汉
    华佗
    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
    北朝
    贾思勰
    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求》
    南北朝
    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相关试卷

    92,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92,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8,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08,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国崛起》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九年级上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