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展开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2大题,满分6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并核对条码上的信息。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下。
1. 某校历史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如表是同学们拟定的部分调查报告的标题。由此可以判断这次实践调查的核心是( )
A. 考古研究B. 文物保护C. 旅游规划D. 科技展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鹤楼保护建筑工程模型展览;盘龙城遗址文物修复报告”可知,可以判断这次实践调查的核心是文物保护,B项正确;考古研究与“黄鹤楼保护建筑工程模型展览”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次实践调查的核心是文物保护,与旅游规划无关,排除C项;科技展览与“盘龙城遗址文物修复报告”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虽是三个继起王朝,但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他们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都继承了华夏文明的主脉。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以华夏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意识源远流长D.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答案】C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共同的文化根源、是黄帝族的后裔,都继承了华夏文明的主脉”和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见都认同中华文明,说明以华夏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意识源远流长,C项正确;夏商时期还没有“无为而治”的理念,排除A项;夏商周是三个相继的王朝,不是区域间的交流,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C项。
3. 《荀子》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此可知周公建国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B. 确立了等级制度
C. 实现了富国强兵D. 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可知,分封制巩固了疆土,扩大了统治范围,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强调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分封制的作用是巩固疆土,保证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题干中看不出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4.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D.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C项正确;“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夺霸权的表现,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AB项;“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如表中人物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尊崇儒术B. 以法治国C. 无为而治D. 关注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可知,孔子关注民情;由题干信息“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关注人民生活。因此孔子与孟子的主张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D项正确;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A项;以法治国,与法家思想相关,与孔子与孟子的主张不符,排除B项;无为而治与道家学派相关,与孔子和孟子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了大量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朝时期( )
A.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B.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C.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D.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皇帝的政令能准确的上传下达和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材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B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基于历史时空基础的,研读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方法,从如图中能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A. 陈胜吴广的起义控制了大泽乡地区
B. 陈胜吴广的起义方向是自西向东
C. 陈胜吴广的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D. 秦的暴政是引发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信息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控制了大泽乡等地,A项正确;从地图信息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方向是自东向西,排除B项;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不能表明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C项;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体现不出秦的暴政引发秦末农民大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8.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秦汉王朝采取了“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B. 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凿灵渠
C. 联络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D. 北伐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防御匈奴南下,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其对于保护中原文化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用险制塞”是指长城的修筑;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使汉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在张骞开辟的通往西域道路的基础上,形成了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A项正确;“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是指修筑长城,不是修建驿道,不是联络月氏,不是北伐匈奴,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此政策( )
A. 造成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B. 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 加重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D. 促进了汉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赋税,促进了汉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D项正确;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这表明( )
A. 汉文帝反对节俭,提倡奢侈B. 《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D.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局面,而考古挖掘证实了《史记》这一记载,C项正确;材料不仅强调《史记》记载汉文帝的要求(节俭),而且考古挖掘证明了这一记载,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史记》属于文献资料,任何文献均有人为特点,因此,《史记》并非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需要与考古发现相印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文帝主张节俭,没有体现诸侯王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 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 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与赤壁之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军队决战,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选项B符合题意;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是官渡之战;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灭掉吴国,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 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 造纸术B. 地动仪C. 指南针D. 火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变废为宝”、“文化的交流和保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就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纸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保存,A项正确;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运用科学手段来测定地震方向的器具,与材料“变废为宝”、“文化的交流和保存”不符,排除B项;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与材料“变废为宝”、“文化的交流和保存”不符,排除C项;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材料“变废为宝”、“文化的交流和保存”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南朝)梁代时,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薨,阡陌如秀”,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据此可知当时( )
A.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B. 南方战祸频发
C.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派田美土肥之象”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D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发展,看不出水平超过北方,且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南方战争情况,排除B项;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其中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是( )
A. 张仲景B. 贾思勰C. 王羲之D. 祖冲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D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排除A项;贾思勰是农学家,排除B项;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32分)
15.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统一币制、国家垄断铸币权,主要包括:禁止地方各郡国铸钱,统一由中央铸造,中央在上林苑设三官负责这项工作;社会上只准使用三官钱,其他钱一律不许使用;各地以前铸的钱,全部销毁,熔成铜料输送给三官;由于三官钱精美,民间仿照盗铸计算工费要赔本。
——摘自王应琪《试论汉武帝统一币制成功的原因》
材料三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经过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适应国家治理的方案和架构。例如,董仲舒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先后发展了法家思想中的中央集权和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同时摒弃了法家的严刑酷法思想、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等。……因而,“大一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百家思想为辅助的体系,这一体系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廖春庚《浅析“百家争鸣”与封建“大一统”的关系》
请在答题卡上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从西周到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因素。
【答案】15. 过程: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
16. 特点:国家垄断,统一铸造,专人负责;币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统一;制作工艺精美,不易仿造。作用:削弱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抑制商贾兼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中国的货币制度。
17. 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雄才大略、经济文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程:根据材料“周初示意图和秦朝疆域图”可知,西周到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禁止地方各郡国铸钱,统一由中央铸造,中央在上林苑设三官负责这项工作”可得出,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特点是国家垄断,统一铸造,专人负责;根据材料“社会上只准使用三官钱,其他钱一律不许使用;各地以前铸的钱,全部销毁,熔成铜料输送给三官”可得出,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特点是币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统一;根据材料“由于三官钱精美,民间仿照盗铸计算工费要赔本”可得出,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特点是制作工艺精美,不易仿造。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币制改革削弱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抑制商贾兼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中国的货币制度。
【小问3详解】
因素:本小题相对开放,符合题意即可,根据材料“周初示意图和秦朝疆域图”可得出,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汉武帝币制改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大一统’思想”可得出,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因素有皇帝雄才大略、经济文化交流等。
1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发展时期。某校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请你共同完成。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鼎立并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潮。
——摘编自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社会作用》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答题卡上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并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
(2)主要措施:说汉话;穿汉服;迁都洛阳。
(3)特点:互相学习,多方面交流。
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据材料“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潮”可知,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
【小问2详解】
措施:据材料“北魏迁都示意图”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迁都洛阳;据材料“(太和)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违者免所居官”可知,强调鲜卑人说汉话;据材料“……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穿汉服。
【小问3详解】
特点: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可知,材料反映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是互相学习,多方面交流。
意义: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材料“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合所学可知,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7. 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传诵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共谱“一带一路”新华章。
材料一 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苴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壁慎、琵琶、胡航、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摘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丝路发展再次复兴,丝绸之路再次成为连接亚、欧、非和东西方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纽带,也充分体现了东方发展的战略智慧。“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提出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引起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不胫而走,沿线五十多个国家响应参与,并与他们各自的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成为一种共同的战略取向,形成一种活泼的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实践,这是空前和罕见的。
——摘自冯并《“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提出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丝绸之路影响深远。
论述: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传入西域,中亚、西亚的各种特产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1世纪的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成为连接亚、欧、非和东西方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纽带,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成为增进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结论: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
【详解】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材料的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是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丝绸之路是汉朝时开通的,可见丝绸之路影响深远。确定观点后,根据观点,运用历史事件对观点进行论述,可从丝绸之路的开通、影响和“一带一路”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丝绸之路影响深远。
论述: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传入西域,中亚、西亚的各种特产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1世纪的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成为连接亚、欧、非和东西方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纽带,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成为增进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结论: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鹤楼保护建筑工程模型展览
·盘龙城遗址文物修复报告
人物
主张
孔子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孟子
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北魏迁都示意图
(太和)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违者免所居官。……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魏书·高帝纪下》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共5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史学家说,“扩大会最后作了下列的决定,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