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394005/0-17088243944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394005/0-17088243944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394005/0-17088243945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16,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 根据提示, 填写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3)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 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沙》)
(5) 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湖阴先生壁》)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7)《鲁山山行》中,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淮中晚泊犊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阴沉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
【答案】 ①. 柴门闻犬吠 ②. 野旷天低树 ③. 黑云翻墨未遮山 ④. 浪淘风簸自天涯 ⑤. 花木成畦手自栽 ⑥. 五岭逶迤腾细浪 ⑦. 人家在何许 ⑧. 云外一声鸡 ⑨. 春阴垂野草青青 ⑩. 时有幽花一树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默写。
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吠、未、簸、畦、栽、逶、迤腾、幽花”等字词容易写错。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善哉乎鼓琴( ) (2) 今乃掉尾而斗( )
(3) 谬矣( ) (4) 汤汤乎若流水( )
【答案】 ①. 弹 ②. 却 ③. 错误 ④.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你弹得真好啊!鼓:弹。
(2)句意: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争斗。乃:却。
(3)句意:错了啊!谬:错误;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4)句意: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3. 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斗蓬(peng) 苔藓(xiǎn) 冲锋 轻歌曼舞
B. 伫(zhù)立 抽噎(yè) 摘要 惟妙惟肖
C. 青稞(kē) 栅(zhà)栏 严峻 自做自受
D. 蜷缩(quán) 咀嚼(jué) 纯熟 奄奄一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斗蓬——斗篷;
B.抽噎(yè)——yē;
C.自做自受——自作自受;
故选D。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红色气质》一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国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B.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北京时间10月31日8时11分,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意味着本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D. 我国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地领土面积 18%左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缺少宾语中心语,句后加“的故事”;
C.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意味着”;
D.重复赘余,去掉“约”或“左右”;
故选B。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新能源汽车这一事物的发展壮大势不可当。
B. 我们要在阅读中多积累词句,这样写作时才能妙笔生花。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激昂豪迈的诗句,在我心中久久回荡余音绕梁。
D. 这件事明明是她的不对,可她就是不肯认错,嘴里还振振有词,说的那样理直气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使用。
A.势不可当:意思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此处指“新能源汽车这一事物的发展壮大”的趋势,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B.妙笔生花:比喻出众的写作才能。此处形容“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对写作的益处,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C.余音绕梁:指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屋梁上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这里用来形容“诗句”的影响,与语境不相符,使用错误;
D.理直气壮:意思是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与“她就是不肯认错,嘴里还振振有词”提供的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故选C。
6. 对下列各项说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你是打算周末到电影院看呢?还是寒假之后再去看呢?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 王安石,字介甫,号梦得,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常识表述正确)
C. 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亮相”“花架子”“画龙点睛”等词语,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文化常识表述正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与文学常识。
A.“你是打算周末到电影院看呢?还是寒假之后再去看呢?”是选择问句,前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B.王安石号半山,“梦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号;
D.“画龙点睛”原先是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与戏曲无关;
故选C。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①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②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③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有汉字独存。
④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A. ①③②④B. ①③④②C. ②①③④D. 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仔细阅读这段话,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②句紧接语境中“古老”的意思,可作为第一句;③句讲世界历史上一些文字已经成为历史,突出“汉字独存”的特殊性;①句紧接上一句意思,谈到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④句中的“它”指的是汉字,这句话与句①衔接紧密。据此分析,可排序为②③①④,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8.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重新装修了食堂,要在门口挂一幅对联,上联已经拟好:“高厨巧做三鲜美”,现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下联。下列选项中较适合的是( )
A. 三鲜蒸炸乐万家B. 惟有青菜是珍肴C. 妙手熟调五味香D. 筵席总合万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题干中提到学校食堂需要重新装修,并要在门口挂一幅对联,上联已经确定为“高厨巧做三鲜美”。这里的“高厨”指的是技术高超的厨师,“巧做”表示他们的技艺巧妙,“三鲜美”则指菜肴的美味。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上联在字数、结构、意义上都相匹配的下联。
“高厨(名词)巧做(动词)三鲜(数量词)美(形容词)”
A.三鲜(数量词)蒸炸(动词)乐(动词)万家(数量词),词性、结构不对应;
B.惟有(动词)青菜(名词)是(动词)珍肴(名词),词性、结构不对应;
C.妙手(名词)熟调(动词)五味(数量词)香(形容词),词性、结构一致;
D.筵席(名词)总合(动词)万人(数量词)心(名词),词性、结构不对应;
故选C。
名著阅读。(5分)
9. 以下对《童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从继父的书里发现两张钞票,偷偷拿走一张后买了书和食物,为此被母亲狠狠打了一顿。
B. 外祖父得了一本小小的新书,教“我”学认字,还夸我记性好。
C. 小茨冈有偷窃癖,两个舅舅从不批评劝阻,甚至把偷来的东西据为己有。
D. 格里戈里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D.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的人是外祖母,不是格里戈里;
故选D。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坐了很长时间,看他锉那块用钳子夹着的铜片,铜片末不住地落到钳子下面的硬板纸上。他把铜片末放到一个杯子里,放了点食盐似的东西,又从一个黑瓶子里倒了点东西进去,杯子里立刻就咝咝地响了起来,一股呛人的烟冒了出来,熏得我一个劲儿地咳嗽。他却以夸耀的口气问道: “气味难闻吧?”
“可不是!”
“这就对啦! 小老弟, 这就好极了……”
选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从选段看,“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在书中,“他”还曾给“我”关爱和支持,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好事情 ②. 热爱科学 ③. 教“我”打拳的方法,打赢了体胖头大的孩子(或专心致志地听我说话,给予我适时的评价)(意近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由“他锉那块用钳子夹着的铜片,铜片末不住地落到钳子下面的硬板纸上。他把铜片末放到一个杯子里,放了点食盐似的东西,又从一个黑瓶子里倒了点东西进去,杯子里立刻就咝咝地响了起来,一股呛人的烟冒了出来”“这就对啦! 小老弟,这就好极了……”可知,选文出自高尔基的《童年》第八章:阿廖沙与“好事情”的相知、相交与分别。“他”指好事情,是阿廖沙童年时期认识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是外祖父的一位房客,性格沉默寡言但愿意成为阿廖沙的朋友,知识渊博,超脱世俗但从不炫耀,因为人们叫他吃饭、喝茶他总喜欢说“好事情”,这成了他的口头禅,也成了他的名字。
由“他把铜片末放到一个杯子里,放了点食盐似的东西,又从一个黑瓶子里倒了点东西进去,杯子里立刻就咝咝地响了起来,一股呛人的烟冒了出来”可知,“好事情”知识渊博,有热爱科学,喜欢研究。
结合原著第八章的内容可知,阿廖沙与“好事情””像亲密朋友一样相处,他给阿廖沙许多关爱和支持:教会阿廖沙欣赏自然美景,教会阿廖沙思考和分析,教阿廖沙打拳的方法,听他讲自己的心事等。
二、阅读(38分)
(一) (5分)
登乐游原①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②,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①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登上它可望长安城。②不适:不悦,不快。
11. 作者看夕阳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出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请用原诗中的词语回答)
12. 后两句的慨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无法挽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11. ①. 向晚 ②. 古原(乐游原) ③. 意不适
12. 惋惜遗憾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意思是: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由此可知,作者看夕阳的时间是“向晚”;出游的原因是“意不适”;地点是“古原”或者“乐游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夕阳无限好”描绘了“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的美好景象,是对夕阳西下美景的热烈赞美。“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无法挽留的惋惜遗憾之情。
(二)(10分)
河之鱼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①竖鳍。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及飞鸢②过而攫③之,磔④其腹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 因游而触物, 不知罪己,妄肆其忿⑤,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注释】①颊:脸颊,这里指鱼鳃。②鸢(yuān):老鹰。③攫(jué):鸟用爪迅速抓取。④磔(zhé):撕裂。⑤忿(fèn):同“愤”。
13.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 怒其柱之触己也 ( ) (2) 及飞鸢过而攫之 ( )
(3) 好游而不知止 ( ) (4)因游而触物 ( )
14. 与“有一牧童见之”(《书戴嵩画牛》)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久之莫动B. 磔其腹而食之C. 怒其柱之触己也D. 河之鱼
15.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
16.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3. ①. 撞 ②. 等到 ③. 喜欢 ④. 因为 14. B
15. 河豚(因恼怒)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
16. 遇事要冷静,不要意气用事;要善于总结失败的原因。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
(1)句意: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触:撞。
(2)句意:等到老鹰飞过抓住了它及:等到。
(3)句意:喜欢游却不知道停止。好:喜欢。
(4)句意:因为游行而碰到东西。因:因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有一牧童见之”句意:有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之:代词,指这幅画。
A.句意:很久不动。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B.句意: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之:代词,指河豚;
C.句意: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句意:河里的一种鱼。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鼓腹:鼓起肚子。于:在。久:时间长。之:语气助词,不译。莫:无,没有。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启示。
从“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看,河豚喜欢游泳却不知道停止,撞上东西,不知道是自己的过错,反而怪别人最终落得“磔腹而死”。告诫人们:在遭遇打击或困难之后,不能将错怪在他人身上,不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要善于总结失败的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河豚是河里的一种鱼,喜欢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鱼鳃立起鱼鳍,因恼怒而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老鹰飞过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
喜欢游却不知道停止,因为游行而碰到东西,不知道反省自己过错,胡乱发泄它的怒气,导致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三) (11分)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震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 贴布绣、 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⑪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7. 选文围绕“中国刺绣”进行说明,主要是从刺绣的历史与发展、____________、刺绣的地域种类、____________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18. 第④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 第⑤段加点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20.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介绍中国刺绣的事物说明文,采用“总一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展现刺绣的魅力。
B. 第①段从刺绣用的针说起,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突出了刺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C. 第②段中西周的“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说明了西周的染织刺绣已经有了专门的分工。
D. 第⑨段中因为马可·波罗到来,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各阶层,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
【答案】17. ①. 刺绣的绣法 ②. 刺绣走向世界(刺绣与世界的融合)
18. 举例子 举出了马王堆汉墓刺绣残片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刺绣从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不能。“基本”意为大部分,起修饰限制作用,表明刺绣的针法发展到唐代大部分已出现,但不是全部,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0.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⑦段“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可知,介绍了刺绣的各种绣法。
根据第⑨段“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可知”可知,介绍了中国刺绣走向了世界,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语句“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列举了长沙马王汉堆出土的刺绣残片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技艺精湛的刺绣作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第④段“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特点的把握能力,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大概”“主要”“大多”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就会改变句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了。本句中的“基本”意思是大多数、大部分,起限制作用,句意是“刺绣的针法发展到唐代大部分已出现,但不是全部”,如果删去,则表示“各种针法均已出现”,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D.有误,结合第⑨段“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可知,并非是“西方各个阶层”;故选D。
(四) (12分)
雪天里的暖
陈喜联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初见下雪是惊喜的,然而,几天以后还下个没完没了,不由得就心生厌倦了。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于是,认识了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门刚打开,一股冷风便呼啸着扑了进来。骑士不光头发“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脸却格外的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
③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这样的天气,我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看雪景,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雨裤膝盖破了一个洞。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了,头盔也坏了……”
④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
⑤骑士边擦头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哦,原来是这样!他在漫天飞雪的街道上奔驰,而他的故乡,是不是也是千里冰封呢?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
⑥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颜色,说: “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跑去奶茶店,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⑦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⑧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 “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⑨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我不知道骑士今晚能否登上回乡的列车,他遥远的家乡,又有谁在等待他的回归。但是我知道,雪窖冰天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的所有回忆。
⑩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
21. 文章围绕“我”和“骑士”的故事展开叙述,请概括情节,依次填写相关内容。(每空不超过8个字)
雪天订外卖→ ____________________ → 递毛巾、 泡茶、送头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骑士下楼远去
22. 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白”和“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骑士”的___________,表达了我的________之情。
24. 文章以“雪天里的暖”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21. ①. 骑士艰难送达 ②. 好心人赠奶茶 ③. 骑士分奶茶(意近即可)
22. ①. 环境 ②. 表现了天气恶劣,交代“我”订外卖的原因,为“骑士”的出场和好心人的善举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突出了本文“温暖”的主题。
23. ①. 辛苦/不易 ②. 感激/怜悯
24. “雪天”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对陌生人间相互“温暖”的赞美;“雪天”与“暖”形成对比,新颖别致,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点明文章感情线索“暖”。(答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给出的提示找到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不超过8个字的词句概括即可。
由“雪天订外卖”和“递毛巾、泡茶、送头盔”可知,①空可定位到第②③段;结合“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可得出①空为:骑士送外卖。
由“递毛巾、泡茶、送头盔”和“骑士下楼远去”可知,②③空可定位到第⑥⑦段;结合第⑥段“上午,我在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可得出②空为:好心人赠奶茶;结合第⑦段“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可得出③空为:骑士分奶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冰天雪地”写的是雪天景色,属于环境描写。“白茫茫的一片”、“冰天雪地”极力渲染天气的恶劣和寒冷;结合后文“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可知,此处环境描写又交代了“我”订外卖的原因,为送外卖骑士的出场做铺垫,突出送外卖骑士生活的不易,也与下文他讲述的温暖的故事形成对比,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主题。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划线句子中“头发‘白’了”、“睫毛也是白的”突出了雪大;“脸却格外的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通过雪下的大、天气的寒冷程度,表现骑士工作的辛苦艰辛;结合第④段“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可知,划线句子也写出了“我”对骑士辛苦给“我”送外卖的感激和同情。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小说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阅读全文可知,“雪天”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雪天里的暖”一语双关,表面指雪天里感受到的外卖、奶茶等实物的温暖,实际上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关爱的温暖。以其为题,既概括出了本文的事件,同时又点明主旨,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主题。并且以看似矛盾的短语,造成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写作(50分)
25.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许多期盼。期盼是一种希望、一种憧憬、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可能是对某个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某件事物的渴望,或者是对某种生活状态的追求。无论是什么样的期盼,它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动力和方向。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有了期盼,我们才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期盼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和希望。你的心中有过怎样的期盼呢?它实现了吗?
请将“盼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盼春天
春天有如那炎炎烈日中习习的微风;有如久旱的土地中雨水的来到;又如冰天雪地中的丝丝温暖。于是,我便盼望着我能细细感悟这个春天。
寒冷的冬天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迎面而来的是笑意盎然的季节。细细的雨把尘封已久的大地洗刷干净,到处都是新希望,新气象。温柔的细雨,不像西北雨的雷声使人胆破魂夺,亦不像冬天的雨,湿湿的令人厌烦。绵绵的雨像是母亲的手般抚摸着大地,抚摸着所有的生命,用她最伟大,最坚强的爱保护着我们,鼓励着我们。那绵长的教诲流入我们心里,永远滋润着我们的心。看着那雨,不禁回忆起家慈殷殷的教诲。
雨总来得轻悄悄,在教室里仿佛没有它的存在,从窗外望去,它像隐形般让人看到。唯有静下心来,坐在窗户边,聆听着它的韵律,感觉它的美。我喜欢在下雨的时候,看着书,随着情境把自己投入于书中,我喜欢在下雨的时候,躲进暖暖的被窝里,睡个好觉,我喜欢在下雨的时候,就算发呆也好,静静地望着外面的景物,探索着内心的世界。也许这是一种奢侈浪费,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生活的情趣。
瞧!一会儿,雨丝渐渐停了,温煦的太阳从云朵中探出头来瞧个究竟,光线像柔柔的丝绸遍布大地。呀!看那远处的山脉是如此的清,山上几缕炊烟袅袅,丛丛树林环绕,仿佛是传说中的桃花源,令人向往。放眼望去,农地一片鹅黄,辛勤的农人在田里,为来临的一季做好准备。在这宽广的景致中,又怎能少了五彩缤纷的花呢?它们三三五五地为大地添盖了一片笑意,自然又芳香的气味,令人神清气爽,整座山,整遍野地都充满了生气,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为这世界贡献出自己微薄的一点光。
吱吱喳喳的小鸟振起双在广阔无边的天空中飞翔,追遂着自己的目标,怕重重的困难,飞越过最高的山。刻苦耐劳的蜜蜂也嗡嗡地采蜜去了,它一生总是充满了活力,永不止息。万物苏醒了!
春天真的来了!我们不落人后,脱下厚重的外套,冲刺般的劲,奔向大自然的怀抱,紧紧地拥抱着它,用尽全心去感受它的美,感受它无比的舒适。同学们,老师们,上上下下每个人都纷纷走到户外。躺在草地上,看着充满神秘的天空,和朋友追遂,听风在耳边呼呼吹着。柳树绿了,北方的雪花融化了,一些小草有迫不及待的伸出了头。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消息:又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来到,我期盼春天的到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要求以“盼 ”为题写一篇文章。期盼是一种希望、一种憧憬、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盼”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对“爱”的盼望,对“乐趣”的盼望,对自己喜欢和需要的东西的盼望,对“未来”的盼望,对“雄心壮志”的盼望……。我们可以写盼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早点回家,表达对亲情的珍惜;可以写盼望考出好成绩,盼望实现自己的梦想,表达人应该通过努力得到期盼的美好;可以写盼望疫情赶快结束,盼望世界和平友爱,盼望人类早点移居太空等等。补题如长大、成才、快乐、勇敢、坚强、健康、兴旺、富裕、强大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第二,思路点拨。关于“盼”的材料很多,小到盼一份礼物,大到盼国泰民安,都可以作为素材来写。如盼老人摔倒有更多人抢着去扶;盼斑马线上除了车让人,更有人让车;盼望垃圾分类早日实现。如果表现与人相处的情感,表达想与父母、老师、同学快乐相处的愿望,则可以写盼望父母能让自己去做更多的事;盼望老师对自己多一点关爱;盼望同学能给自己更多一点理解等;如果想表达对生态建设方面的期待,则可以写期盼天更清、水更清、山更绿;盼口中的食品更安全;盼天空有更多的声音等;也可在爱国、爱家方面选材立意写作。如,五年后,盼祖国成为什么样子;家乡,盼你更美等等。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方面进行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4,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3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