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4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社会,新风尚,新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概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1901年袁氏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氏死后,北洋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直、皖、奉三系,主要首领先后有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各派系军阀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混战。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北洋军阀系统从兴到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形成期(1895--1911年):从甲午战后袁世凯小站练兵到武昌起义前夕北洋六镇成立与扩充;二、发展壮大期(1912--1916年):从武昌起义后到1916年袁氏死去,是其势力发展至执掌全国权柄时期;三、混乱衰落期(1916--1928年):从袁氏死后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期间分裂割据、互相混战,最后走向衰亡。
——摘编自王新生等主编:《中国军阀史辞典》
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多年的清王朝;中华民国建立,中国产生了新的共和政体;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7月-9月,孙中山等国民党人讨伐袁世凯,发动了二次革命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12月,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护法运动
1915年5月,与日本鉴定《中日民四条约》
1915—1916年,唐继尧、蔡锷等领导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
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2年3月20日,袁世凯谋杀宋教仁
梳理:袁世凯是怎样一步步独揽大权的?革命党人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知识补充】中日民四条约
中日签订不平等“中日民四条约” ——日本企图独吞中国
“宋教仁案”“善后借款”
签“二十一条” 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继续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因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散而失败
因滇.桂军阀排挤而失败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发表《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
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
二次革命(1913)
护国运动 (1915)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
【知识拓展】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人民群众、革命党和地方军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孙中山度参加领导或直接组织
举起独立的旗帜,进行武装斗争
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材料一: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孙中山《讨袁檄文》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1.(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2.(2016·上海高考·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军阀投靠列强称雄割据,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广大人民挣扎在列强与军阀的共同压迫及黑暗统治之下。
实质: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①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
②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争论核心:是否参加一战。
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最终失败。
◎张勋 ◎“辫子军”与北京警察在街头 ◎复辟时穿朝服的溥仪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孙中山《在广州军政府的演说》
你怎么理解孙中山的这则通电?
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但他未能正确揭示近代军阀割据产生的根源。(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军事上:军阀混战 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外交上:参加一战。
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反现代化因素
【史料实证】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①军阀割据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地方割据。
②它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 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
【思考】民国初期的民主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说明了什么?
说明: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
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原因: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文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在民初还不充分具备 培育民主政治的土壤。
三、民国初年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组织国家政权的形式,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政党政治起源于英国,早在“光荣革命”之前的英国议会内部就出现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政治派别,到19世纪30年代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才正式形成英国议会制的两党政治。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尝试开始于辛亥革命后。
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史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史料二 武昌起义后,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土崩瓦解,国人久被压抑的政治热情和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犹如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禁朋党、畏党祸的历史传统不复存在,入党结社以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渐成时尚。各种社团、政党纷纷建立。时人描绘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近百。”各种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彼此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政党政治出现的原因。
(1)说明: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开始:宋教仁改组国民党。(2)发展: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改组后的国民党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席位,党魁宋教仁希望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保证用《临约》制约袁世凯。(3)转折:1913年春“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4)失败:袁强迫国会议员选他为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思考】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②政党仓促成立且党争不休,缺乏内部统一力量;③近代中国缺乏适合代议制民主健康发展的政治环境;④军阀操控政权,封建势力强大。
材料1: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3: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时段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晴雨表”
1.(2020·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摘编——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史料三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荣家企业史料》上册
(1)根据史料一,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3)根据史料三,简述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其原因。
(1)特点: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轻纺、加工工业为主,工业体系不完备。
(2)特点: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工业增长迅速。
(3)状况:一战结束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剥削加重。
(1)根据图一,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上和产业布局上的分布特点及原因。(2)根据图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其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特点:①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原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②产业布局特点: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原因: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支撑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影响:政治上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阶级基础。思想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影响1.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3.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迁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和物质基础。
1.(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观察下图,结合所学,下列各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出 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9·江苏高考)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向西“看齐”洋务运动看“器物”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看“制度”
专制皇权推翻了,民国也建立了但是还是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们还没有学彻底?
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对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1)思想革命①提倡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②提倡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2)文学革命: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史料一 胡适提出:“文学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国人为一大能事。”鲁迅强调新文学的目的是创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无畏的姿态摇动儒学统治的根基,把文学从旧思想禁锢下解放出来;在批判传统的同时,文学先哲致力于传统的重建。胡适挖掘传统文学中有灵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与白话等一起构成新的文学传统。 ——李靖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比较》史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五)从“历史解释”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
(2)局限性①局限于知识分子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缺乏群众基础。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比较
1.(2019·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2019·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3.(2017·浙江高考)《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4.(2018·浙江高考)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
5.(2017·浙江高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6.(2021·浙江学考·16)下表所列为1915年9月到1917年8月间《新青年》上发表的部分文章篇名。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以自由和民主为旗帜 B.肇端于《新青年》的创刊 C.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D.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学改良
四、社会生活的移风易俗
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图片信息,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原因和特点。
原因:①经济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社会生活变化提供物质基础。②思想观念:民主共和思想传播,冲击旧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③外来文化影响:门户开放,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西方文化的影响加深。④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除旧布新,政府推行改革,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广和提倡。特点: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史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分析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传统习俗的保留。
【史论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2019·海南高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2.(2017·浙江高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3.(2017.浙江高考)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 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19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换一种眼光看历史,重工业,社会生活的变迁,蔡元培,讲坛上的教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2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夯实根基,辛亥革命,檀香山,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湖北军政府,全体国民,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民主革命,君主专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6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主题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