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2讲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解读,唯物史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 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 (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2.中国人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4.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近代化历史中国近代史前期的两条历史主线: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②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立宪运动→辛亥革命
多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
这一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一)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与世界
思考: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的说法是否准确?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即使没有鸦片也会有别的理由发动战争。
旗舰“狮子号”装有64门火炮礼物清单:战舰模型、速射炮、望远镜、四轮马车、地球仪等等
乔治·马戛尔尼(1737-1806)
乔治·马戛尔尼访华 ——中英在1840年前夕的交往
马戛尔尼使团在西方和远东的关系一中是一个转折点,它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它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外交和商业上的接近,它在西方人中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一个修正阶段”。 ——《停滞的帝国》
马戛尔尼回国时,弘历命他纵穿中国本土,从陆路南下,目的在使“英夷”震惊于中国的富庶和强大,以吓阻他们的邪念。然而,当时,政治的腐败已经使社会溃烂,马格尔尼对他所接触的事物,做出一一中肯的判断。首先发现清政府的贪污病菌,已深入肺腑,弘历批准使节团的招待费每天银币五千两,这是一个骇人的巨款,但大多数被经手的官员克扣中饱。其次,马格尔尼发现中国的科学极度落后;再其次,马格尔尼发现中国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沿途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中国人所过的水准以下的生活。最后,马格尔尼发现中国的武装部队不堪一击,使用的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更重要的是,马发现清政府官员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冥顽不灵。……马格尔尼得出的结论是:“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柏杨《中国人史纲》
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18世纪60年代开展工业革命
17-18世纪科学突飞猛进
在雍乾嘉三代,正是欧洲历史进步最速、变化最大的时期,产业革命、交通革命、政治革命、哲学、政治、经济、科学上的新理论、新思想、新发明,蜂拥而起,日新月异;而中国却于闭关自守下固步自封,文化僵固,且因大兴文字狱,使思想更定于一尊,知识分子被迫走上考据工作,甚至疏于义理;相形之下,当然落后很多,其中关键,又与限制对外贸易有关。 ——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西方对比
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较量;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对抗
1.(2023·广东新高考高三上期末·6)鸦片战争前,《泰晤士报》对华报道重点从“经济”和“法律”两个维度出发,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法制”的异质经济体,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报道( )A.反映了中国的真实状况 B.加剧了中英之间贸易摩擦C.助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D.推动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2.(2023·九师联盟高三9月检测·12)有学者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冲突。”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A.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C.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 D.实质是中英之间的商业战争
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损害了其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原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流失大量白银,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3.(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4.(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南京条约》反映出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5.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欺凌,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受到直接的冲击和挑战。但是,清朝统治者将《南京条约》看作是“万年和好”之约,似乎忘记了战争的耻辱和狼狈,很快便恢复了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的局面。这说明( )A.《南京条约》对华的影响力有限 B.清朝从此改变了传统外交政策 C.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清政府的权威受到冲击和挑战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人教版初中历史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6.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东、湖南、江西从事运输、护商、旅店、商贩等业及依附为生者百万人失业。东南沿海从事从长江口到广州运输的商船等亦受到排挤,大部分破产歇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国内战乱破坏了社会经济 B.外商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 C.洋货倾销破坏传统手工业 D.五口通商后外贸中心转移
7.(2021·广东高考)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南京条约》后社会经济的变动
8.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
9. 《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达反映了清朝政府精英( )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华夷之辨观念存在C.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以文明礼义为标准区辨华夏与蛮夷,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看待周围世界,以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文物制度、礼仪典章无与伦比,周围诸族则是偏处化外,须对“天朝上国”输诚向化的蛮夷。
11.(2015·山东高考·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10.(2020.7·浙江高考)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12.(2023·广东新高考高三上期末·6)鸦片战争前,《泰晤士报》对华报道重点从“经济”和“法律”两个维度出发,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法制”的异质经济体,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报道( )A.反映了中国的真实状况 B.加剧了中英之间贸易摩擦C.助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D.推动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13.(2023·九师联盟高三9月检测·12)有学者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冲突。”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A.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C.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 D.实质是中英之间的商业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③历史遗留:
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料
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1856年,英法联军广州 天津。美俄居中调停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英法侵华方式主要是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拓展市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低,工业不发达,对市场需求不强烈,所以俄国的对外侵略以侵占他国领土为主。
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且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在外交谈判时,对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且不涉及国家主权的内容耿耿于怀,如开放商埠,公使进京等;对于涉及国家主权的内容却轻易答应,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
【知识拓展】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的特点侵略国家:英法美俄。侵略目的: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侵略方式:发动战争、经济侵略、精神渗透。侵略范围:东南沿海—沿海—长江中下游—东北边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国外派驻使节的尝试、利用公法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开始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外交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史料一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对《南京条约》部分内容的认识
(1)清政府与后人/学者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的着眼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着眼点:①清政府:关注天朝颜面,维系清政府统治。 ②后人/学者:近代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
说明:清政府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严重缺乏认知,鸦片战争没有真正唤醒清王朝。
史料二 鸦片战争后,由于广州行商制度被废除,外商可以自由地选择代理人,买办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变成了由外商或洋行控制的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效劳的附庸。……买办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他们身上这一特点给中国发展带来些许希望。——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2)根据史料二,阐述买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的角色
买办的出现一方面充当了列强经济侵略的帮凶,加速了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过程:①明朝时出现,指专管宫廷供应的商人。 ②清朝初年,“买办”专指为广东外国商馆办事的中国公行中的采买人或管事人。这时候的买办对清政府依附性很强,并受其控制。 ③鸦片战争后买办是服务于外商并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方便对中国经济侵略,需要买办为其提供货源、资金、拉拢华商,甚至贿赂官府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买办产生的主要原因。买办和外国资产阶级结成直接的人身雇佣关系或直接的资本合作关系,并通过为外国资本积累资本的形式以积累自己的资本。作用:买办在外商的庇护下,迅速扩张积累资本,成为中国最富有的阶层,使他们投资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成为可能。买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推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也起到积极作用。
史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特点及启示。
特点: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清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史论1】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被迫打开国门,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
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史论2】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
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
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
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
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
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1.(2022·全国甲卷高考·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2022·湖北高考·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12讲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近代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5单元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小农经济,君主专制,冷兵器,禁烟措施,广州海口,《南京条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6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6讲,时空重点,主题概览,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香港岛,领事裁,鸦片贸易,瑷珲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