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的是( )
    A.生态农业B.破解病毒的遗传信息
    C.华为芯片的研制D.太空育种技术
    2.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符的是( )
    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蜻蜓点水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
    D.生物能生长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电脑里的木马病毒B.会长高的石笋
    C.田里的水稻D.饰品店里的珊瑚
    4.下列几组中学生物学常用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实验的器材是( )
    A.AB.BC.CD.D
    5.下表为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相关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
    A.甲、乙组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B.甲、乙组温度都应保持25℃
    C.甲、乙组鼠妇的数量可以不相同
    D.甲、乙组湿度可以不同
    6.下列生物与仿生学对应错误的是( )
    A.蜻蜓——直升机B.蚊子——雷达
    C.海豚——潜水艇D.鸟巢——国家体育场
    7.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如下图所示,视野中有较大污点,转动转换器、移动玻片后污点都没有动,则污点最可能在( )
    A.目镜B.物镜C.玻片D.镜筒
    8.使用显微镜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操作后,视野内的变化是( )
    A.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变多B.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变少
    C.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变多D.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变少
    9.小明家附近的池塘发生了主要由绿藻大量繁殖造成的水华现象,小明猜想,这可能与排入池塘的生活污水中磷含量过高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制定计划D.得出结论
    10.“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的生存影响环境B.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C.生物的生存改变环境D.生物的生存适应环境
    11.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B.进行探究实验时,需要控制变量并设置对照
    C.在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中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三种:装片、切片和涂片
    D.测量实验数据时,为减小误差通常设置重复组,实验数据应取其最大值
    12.下表是显微镜使用中的目的及对应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AB.BC.CD.D
    13.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道理。以下诗句能体现生物间竞争关系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4.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B.水分C.阳光D.海拔高度
    15.腐烂的树桩上长出的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16.“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
    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秋冬季节,杨树落叶D.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17.某生物小组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探究中作为对照的是裸地组
    B.实验应该选择在水源丰富的地方
    C.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空气湿度
    D.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于灌木丛
    18.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枯叶蝶的外形和体色像一片枯叶
    B.仙人掌的茎非常肥厚,叶成刺状
    C.许多毒蛇的体表具有鲜艳的环纹
    D.大树底下好乘凉
    19.盐拌黄瓜时,黄瓜细胞会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状态,其原因是( )
    A.b浓度小于a浓度,细胞吸水B.b浓度大于a浓度,细胞吸水
    C.a浓度小于b浓度,细胞失水D.a浓度大于b浓度,细胞失水
    20.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下列有关“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需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和准备调查工具
    C.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
    D.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2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选项是( )
    A.甲是生产者B.丙是消费者
    C.丁是分解者D.图中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B.所有的动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均不可缺少
    D.分解者能够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3.下列特定地域中,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一条小溪B.一所学校C.一片草坪D.一间教室
    24.素有“地球之肾”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A.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25.乐乐制作了4个密闭的生态瓶,瓶内的六条金鱼形态大小、生理状况基本相似,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4个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AB.BC.CD.D
    26.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和
    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D.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
    27.DDT是一种不易分解的有机农药。人们并没有到南极大陆去喷洒DDT,而从来未离开过南极的企鹅体内也积累了DDT。这个实例说明( )
    A.DDT挥发性强B.从施药地区迁去的动物将DDT带到了南极
    C.考察员把DDT带到了南极D.DDT在生物圈中流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8.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D.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29.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大豆和菟丝子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
    D.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30.图是某同学建构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概念图图中空格①、②应依次填写( )
    A.淀粉、叶绿素
    B.叶绿素、淀粉
    C.叶绿体、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D.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叶绿体
    31.将一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然后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经检验发现叶片的上半部分不能正常生产淀粉。由此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 )
    A.二氧化碳B.氧气C.水D.光
    32.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种植大棚蔬菜瓜果是进行产业帮扶的有效措施。为提高农民大棚蔬菜的产量,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
    A.适当增施“气肥”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单位面积种植农作物数量越多越好D.适当增加大棚内昼夜温差
    33.某实验小组为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设置了如图装置,正确的组合是
    ( )
    A.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③
    34.无土栽培的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其中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是( )
    A.氮、磷、钾B.氮、锌、磷C.铁、锌、钾D.硼、铁、磷
    35.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B.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光合作用不论白天黑夜都可以进行,但无光时会减弱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仅用以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
    36.如下图是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关于根尖各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区域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②区域的细胞出现了体积的增大
    C.③区域的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
    D.④的区域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增生能力
    37.给花生施肥,可是却出现了“烧苗”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肥料少了,花生缺乏营养
    B. 肥料多了,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C. 土壤板结,花生无法吸收水和无机盐
    D. 所施肥料不正确,无法被植物吸收
    38.青萝卜地下部分的表皮颜色一般为白色(如下图)。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萝卜生长只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萝卜的叶绿素需要在光下形成
    C.萝卜的所有部分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D.萝卜储存的营养物质是从土壤里吸收的
    39.下列是小明同学对本学期探究实验的笔记整理。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实验中,将肉汤加热煮沸的目的是杀灭肉汤中原有的细菌
    B.在“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中,要先调节好水温再放入金鱼
    C.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中,要选择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作为实验材料
    D.在“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中,每种溶液的滴管可以混淆使用
    40.下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B.实验前应将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进行暗处理
    C.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清水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二、填空题
    41.小明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后,用显微镜观察某种植物叶肉细胞的结构。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3
    (1)图1是显微镜的构造,其中②⑤两种结构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
    A.目镜;粗准焦螺旋B.物镜;细准焦螺旋
    (2)图3中表格是小明观察时使用到的两种不同目镜和物镜的组合,组合 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__________(选A或B)
    (3)正在准备观察玻片标本时,教室光线突然变暗导致视野偏暗,小明可以使用反光镜中的__________镜。
    A.凹面B.平面
    (4)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选用__________倍物镜。
    A.高B.低
    (5)小明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还观察到细胞中有很多绿色的球形或椭球形的小体—叶绿休(图2),并且同时发现叶绿体在视野中沿逆时针方向缓慢流动,请你帮他预测,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沿__________方向缓慢流动。
    A.顺时针B.逆时针
    三、读图填空题
    4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草本植物、乔木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有__________种,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2)图中蜘蛛和杂食性鸟既是捕食关系又是__________关系。
    (3)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四、实验题
    4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2)图2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__________实验,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
    (3)图6中滴加的液体是碘液,其作用是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图7小烧杯中的液体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4)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图5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部分变蓝(填“遮光”或“未遮光”),由此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还有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都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例如:生态农业、破解病毒的遗传信息、太空育种技术、试管婴儿等,而华为芯片的研制属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内容,不属于生物学的研究范围。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3.答案:C
    解析:ABD、电脑里的木马病毒、石笋、珊瑚等,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C、田里的水稻,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C。
    4.答案:B
    解析:A、量筒、天平等属于计量器具。A错误;
    B、放大镜、显微镜、玻片等等属于观察器具。B正确;
    C、三脚架(作支架用,上面放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锥形瓶等属于加热器具。C错误;
    D、解剖剪、镊子、刀片、解剖针属于解剖器具。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光,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而表格中温度不同、光照也不同(明亮、阴暗)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甲、乙组温度都应保持25°C,只有变量光照不同。
    故选:B。
    6.答案:B
    解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仿生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有的是模仿动物,有的是模仿植物。模仿蜻蜓制造直升机;模仿海豚制造了潜水艇;模仿鸟巢建筑了国家体育场,而雷达主要模仿的是蝙蝠的回声定位,B不正确。
    故选:B。
    7.答案:A
    解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视野中有较大的污点,经转动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移动玻片后污点都没有动,则污点最可能在转换器目镜上。
    故选:A。
    8.答案:D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大,体积变大,视野变得越暗;所以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这时观察到的表皮细胞数目和大小变化是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变大,视野变暗。
    故选:D。
    9.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小明家附近的池塘发生了主要由绿藻大量繁殖造成的水华现象,小明猜想,可能与排入池塘的生活污水中磷含量过高有关。小明的猜想属于科学探究的做出假设。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D
    解析:A、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观察法和实验法是人们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A不符合题意;
    B、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进行探究实验时,需要控制变量并设置对照,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取材的不同分为切片、装片和涂片,其中从生物体切取的薄片制成的是切片;从生物体撕取、挑取或刮取的材料制成的是装片;由生物体内的液体物质涂抹而制成的是涂片,C不符合题意;
    D、测量实验数据时,为减小误差通常设置重复组,实验数据应取其平均值,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A、物镜固定在转换器上,因此转动转换器一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故不符合题意;
    B、调节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确,因此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故不符合题意;
    C、遮光器上的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只能调节视野的明暗,不能调节物像大小。故符合题意;
    D、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即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玻片。也就是物像在什么地方,就像那个地方移动装片。所以,欲把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从左上方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推向左上方移动装片。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A
    解析: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腐烂的树桩上长出的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A
    解析:裸地上没有植物,草坪上有大面积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茂密的灌木丛中有较高的灌木,若三处都无水洼,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的空气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裸地上没有植物,因此在该探究中作为对照。为避免水源中水分蒸发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应选择在没有水源的地方进行实验。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因此实验变量是不同的植被。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三组实验中,裸地组湿度最小,草坪组较大,灌木丛组湿度最大。故选:A。
    18.答案:D
    解析:A、枯叶蝶的外形和体色像一片枯叶,这是一种拟态,有利于动物的生存繁衍,是对环境的适应。
    B、仙人掌的茎非常肥厚,储存水分,叶呈刺状,减少蒸腾作用,适应于干旱环境。
    C、许多毒蛇的体表具有鲜艳的环纹,这是警戒色,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是对环境的适应。
    D、大树底下好乘凉,树木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周围空气温度,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D。
    19.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a细胞缩小,说明b细胞外的浓度大,表示植物细胞失水。用盐拌黄瓜做凉菜时,会逐渐渗出大量带咸味的汤汁。此时的黄瓜细胞所处状态是水流向细胞外,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植物细胞失水。因此一段时间后,盘中会出现大量带咸味的汤汁。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A、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活动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正确;
    B、调查时,要准备充足的调查工具,还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正确;
    C、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错误;
    D、调查时要认真观察,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正确。
    故选:C。
    21.答案:D
    解析: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甲是生产者,A正确。
    B、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所以丙是消费者,B正确。
    C、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丁是分解者,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食物网仅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D。
    22.答案:B
    解析:A、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作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区,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携带者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A正确。
    B、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例如蚯蚓就是分解者,B错误。
    C、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均不可缺少,D正确。
    故选:B。
    23.答案:D
    解析:ABC、一条小溪、一所学校、一片草坪,都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
    D、一间教室中的生物,只有部分消费者、分解者,没有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所以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一间教室中的生物。
    故选:D。
    24.答案:B
    解析:
    25.答案:A
    解析:A、密闭的生态瓶,有六条小鱼和一些水藻,在光的环境中水藻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它们存活的时间应该很长,A符合题意;
    B、密闭的生态瓶,虽然也是有六条小鱼和一些水藻,但在黑暗环境中小鱼和水藻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B不符合题意;
    CD、密闭的玻璃瓶中只有六条小鱼,无论是有光还是黑暗,六条小鱼的呼吸作用都消耗氧气,小鱼最终也会因缺氧而死亡,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答案:D
    解析:AB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ABC正确。
    D、生物圈二号的失败告诉我们地球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人类不能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D。
    27.答案:D
    解析:
    28.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9.答案:B
    解析: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长长的河堤因为蚁穴的存在而被冲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能够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B正确。
    C、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扎到大豆体内的根吸收大豆体内的营养物质,所以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
    D、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大雨过后,土壤中的空气被雨水排出,蚯蚓纷纷爬出地面呼吸,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空气。D错误。
    故选:B。
    30.答案:D
    解析:
    31.答案:C
    解析:水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水由导管运输。割断叶脉后,叶脉中导管被割断,因此叶片的B区缺乏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叶片的A区有水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将一株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择其中一片绿叶,先剪断叶片的主叶脉(如图所示),再将绿色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没有淀粉产生的B区域,该区域缺少的条件是水。
    故选:C。
    32.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适当增施“气肥”能增产,A正确。
    B、光照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B正确。
    C、单位面积种植农作物数量越多,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不能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C错误。
    D、适当增加大棚内昼夜温差,能增加有机物的积累,能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C。
    33.答案:A
    解析:②③唯一的变量是光,可以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①②唯一的变量是绿色植物,可以探究在光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产生。②④有两个变量,分别是光照和绿色植物,不能构成对照实验。①③有两个变量,分别是光照和绿色植物,不能构成对照实验。所以若要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应选用的实验组合是②③。
    34.答案:A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够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钾能促进植株茎秆健壮,改善果实品质,增强植株抗寒能力,提高果实的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因此植物营养的“三要素”是指氨、磷、钾。
    故选:A。
    35.答案:A
    解析: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内含叶绿体,所以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因此不是每个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根细胞,B错误。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无光时不会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而且是动物和人的最终食物来源,D错误。
    故选:A。
    36.答案:D
    解析:A、①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A正确。
    B、②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故B正确。
    C、③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故C正确。
    D、④是根冠,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故D错误。
    故选:D。
    37.答案:B
    解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
    故选:B。
    38.答案:B
    解析:A. 萝卜生长既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生物因素的影响,A错误。
    B.萝卜的根长在地上的部分能接受光的照射,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地下部分不能够接收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因而是白色的,B正确。
    C.萝卜的绿色部分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白色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萝卜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但储存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有机物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不能从土壤中吸收,D错误。
    故选:B。
    39.答案:D
    解析:A、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食物中的微生物繁殖生长引起的,食物中的微生物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由空气中原有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繁殖产生的,“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实验中,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通过高温将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杀灭,A正确;
    B、“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水温,除了改变水温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因此要先调节好水温再放入金鱼,B正确,
    C、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水分,除了改变水分的多少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应该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才能证明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C正确;
    D、在“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中,每种溶液的滴管要专用,不能混淆使用,D错误。
    故选:D。
    40.答案:D
    解析:A、实验前应将两株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他量皆相同,此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B正确。
    C、甲装置与乙装置的区别是甲装置里面是清水,乙装置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故甲、乙两装置唯一的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C正确。
    D、甲装置内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乙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D错误。
    故选:D。
    41.答案:(1)B
    (2)B
    (3)A
    (4)B
    (5)B
    解析:
    42.答案:(1)生产者;3(或三)
    (2)竞争
    (3)非生物成分(或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草本植物、乔木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生活方式为异养,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消费者,所以蝗虫、蜘蛛、杂食性鸟属于消费者。
    (2)图中蜘蛛和杂食性鸟都捕食蝗虫,属于竞争关系;杂食性鸟又捕食蜘蛛,所以二者又是捕食关系。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43.答案:(1)1→2→3→7→4→6→5
    (2)对照;光照
    (3)酒精
    (4)未遮光
    解析:(1)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可见正确顺序为:1→2→3→7→4→6→5
    (2)图2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有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光合作用。
    (3)图6中滴加的液体是碘液,其作用是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图7小烧杯中的液体是碘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图5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级别
    鼠妇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甲组
    纸盒作半侧
    20只
    明亮
    25℃
    适宜
    乙组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5℃
    适宜
    目的
    操作
    A
    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转动转换器
    B
    使物像更清晰
    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调节物像大小
    移动遮光器
    D
    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
    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组别
    裸地组
    草坪组
    灌木丛组
    空气湿度平均值
    55.9%
    63.7%
    69.7%
    目镜
    目镜
    物镜
    A
    5X
    10X
    B
    16X
    40X

    相关试卷

    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看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共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