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1)

    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1)第1页
    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1)第2页
    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1)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1)

    展开

    这是一份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1),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小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南阳迷笛音乐节结束之际,上演了荒诞的偷盗闹剧,一时之间对南阳各种嘲讽笑骂的“地域黑”在第一时间就涌上热搜。
    这些引经据典的嘲讽笑骂,给人造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仿佛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小偷之地。尽管没有人真的会把这些地域黑的笑话当真,但它们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却足以加固了人们对南阳,乃至河南整体的偏见。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
    地域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受害者,同样也是河南,也就是位于今天商丘地区的宋国。宋人作为愚蠢的代名词,几乎是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的共识。在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的所谓“妇人之仁”常常被作为宋人愚顽固执的案例。关于宋人各种愚蠢的段子,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更是盛行不息。从孟子的“揠苗助长”,到庄子的“适越卖冠”,再到列子的“负暄献芹”,乃至于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智子疑邻”——可以说,如果战国的思想家们想要编出一个愚人的寓言故事,那么宋人乃是当仁不让的头号人选。愚人的代表除了宋人,就是郑人。“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了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
    为何那些愚人会成为宋国与郑国的土特产?
    宋国固然有宋襄公这样妇人之仁的愚顽案例,但孔子祖先正是宋人,战国时代纵横天下几半的墨家创始人墨子也是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则曾为宋之漆园吏。至于郑国,比宋国更加无辜,郑国的子产被认为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贤相,是孔子推崇备至的君子。这些都足以证明宋郑两国并非地域黑中愚人的大本营,反倒是君子贤才之乡。那么,为何战国诸子,包括身为宋人的庄子自己,都会去“自黑”宋国呢?
    近代刘师培在《清儒得失论》中如此解释愚宋的原因:“盖宋人当战国时,其民最愚,故诸子以宋人为愚人之代表也”。真正将宋国黑成愚人大本营的时代,是在战国中期以后。恰恰正是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的背景下,才频繁涌出的这样一大批宋人愚蠢的地域黑寓言。郑人愚蠢的寓言绝大多数出自韩非子的笔下,原因亦复如是,而且对韩非子来说,还有个更特殊的原因:郑国是被他的母国韩国灭亡的。宋人可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愚顽的名声,因为宋人是殷遗民的后代,而周人在灭亡殷商后,虽然为了笼络殷遗民而对其畀以官爵,允许其臣服于自己建立诸侯国,但依然将其视为“殷顽”对其戒备有加,将其置于周人同姓诸侯国之间看管起来。处在这种征服者目光之下的宋国自然容易成为群体鄙视的对象,而随着宋国在战国时期被瓜分覆灭,这种长期以来的鄙视心态就更容易化作地域黑的嘲讽,毕竟,还有什么比嘲讽一个亡国之民更遂心应手也更安全的呢?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地域黑在很大程度上,其初始正是来源于这样一种拜高踩低的心态。尽管先秦诸子很可能只是能近取譬,将已经亡国的宋郑两国作为愚人寓言的工具,但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正是通过自己造作的高明寓言,将两个战国时代血腥食物链中被踩在脚下的地域污名化,而他们经典的寓言故事,又让宋人与郑人作为愚人代表的印象深入人心——尽管,这只是副产品。
    后世的地域黑,则掺杂了更多的内心动机,大多是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南北朝时代处于竞争中的北朝与南朝就是这种地域黑的代表,为了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它们都自视为正统,而对对方大加贬低,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双方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南北地域对立去黑对方。甚至在两国交聘的正式外交场合,也要想方设法黑一把对方,让对方的使臣难堪。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一场对话。南北朝唇枪舌剑的地域黑,更暗藏一种政权合法性竞争的争斗,尽管南北朝连同说出这番南北地域黑妙语的刻薄之口,一并被扫进了历史尘埃当中,但是那种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清代雍正帝对南方的地域黑,则是刻意为之。雍正帝固然用地域黑当作敲打南方的武器,但这种看似义正辞严的地域黑背后,真正敲打的,却是他那一颗不安自卑的内心,雍正帝深知,比起南方所谓的风俗浇薄,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才是黑暗得不可告人。因此,他要用所谓的义愤来掩饰内心的羞愧。这也就是所谓的移羞作怒。
    地域黑擅长的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手段来制造焦点,转移注意。但“偏”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当某种群体现象出现时,偏就更容易被当作全,而被“地域黑”加以炒作。偷盗行为确实发生了,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仅仅纠结于偷盗这一现象,用来大做文章,编造出各式各样地域黑的段子,除了博人一笑,造成刻板偏见,别无他用。就像考察地域黑的历史渊源一样,真正需要追究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谓的地域黑并不好笑,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
    (摘编自李夏恩《南阳迷笛音乐节余波:“地域黑”背后的问题并不好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实中,南阳迷笛音乐节的偷盗事件引发了全网针对河南的地域黑;历史上,地域黑最早的受害者也是古代商丘所处的宋国。
    B.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的宋国人在寓言中往往以愚蠢、固执等负面形象出现。除此以外,郑国人也成为了愚人的代表。
    C.孔子的祖先、墨子、庄子、子产是宋郑两国有代表性的君子贤才,只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能够扭转大家对两国人愚笨的认知。
    D.宋国因为是殷商遗民,后来又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成为嘲讽的头号对象。而韩非寓言多嘲讽郑国人也因郑被韩所灭。
    2.根据材料中横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运用拟人手法和成语的褒义贬用,表明地域黑并非针对某地,而是无差别抹黑。
    B.“‘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这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借助耻辱柱化虚为实,写出寓言塑造郑人愚蠢形象的威力。
    C.“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记载的一场对话”,前者是引用论证,后者是举例论证。
    D.“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立互黑思维的危害。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黑”的一项是( )(3分)
    A.中山国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南楚好辞,巧说少信。(司马迁《史记》)
    B.亚裔面孔的形容词:数学高分、热爱学习、不爱社交、严肃刻板。(媒体报道)
    C.他住的那间公寓房间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钱锺书《围城》)
    D.在法国,只有巴黎和遥远的外省,因为巴黎还没来得及将它们吞噬。(孟德斯鸠)
    4.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条不超过6个字。(4分)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5.转载本文的公众号下有一则这样的留言:“我不是河南人,也没有黑河南,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请结合文本回应这位读者的疑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打捞
    刘庆邦
    (1)一日午后,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冯淮海到塌陷湖的湖边来了。冯淮海此行的目的,是要下到湖水里打捞一样东西。
    (2)他向塌陷湖的湖心眺望。这里原是淮北大平原上的一片村庄,因村庄底下压着煤,国家的煤矿要把煤采出来,就出资在靠近城镇的地方盖了新房,动员各村的村民搬到新房里住去了。那些不避艰险的矿工钻进地心,把“宝”挖走了,把煤掏空了。失去支撑的重重包裹,一重一重往下脱落,地下水慢慢地浸上来,就形成这么一大片湖泊。湖面白茫茫的,似乎与天空连到了一起。没有风,湖水一点波纹都不起,平静得跟镜面一样。
    (3)冯淮海看了看四周和天空,像是给他打捞东西的地方确定一个大概的方位,才开始脱衣服下水。他要去的地方,是他原来所在的村庄冯营。冯营是他祖祖辈辈所生活的家乡,也是他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乐园。
    (4)湖水的表面一层,被阳光晒得有些热乎乎的,但下面的水还是凉飕飕的。冯淮海准备打捞什么呢?他要打捞一只石头碓窑子。拆房子搬家时,唯一没搬走的老东西,就是那只石头碓窑子。搬家的事一切由冯淮海负责,在取舍时,他看到碓窑子了。那只碓窑子在大门外面的一棵弯枣树下放着,他围绕着碓窑子转了三圈,看了三圈,最后还是决定把碓窑子舍弃掉。。
    (5)在水里凫了一会儿,冯淮海估计自己已经凫到冯营所在的地方,并估计了一下自家的院子和碓窑子所在的大概方位,就开始潜水下沉,用脚探底。然而他潜入水底两次,瞪大眼睛左看右看,眼前一片灰蒙蒙的,只能看到水底黑色的淤泥,别的什么都没发现。炽白的阳光仍照着湖面,无风无浪无飞鸟,湖面一片静寂。冯淮海现在也是一名矿工,他听矿上的技术员说过,在亿万年前,这里原就是一片湖泊。以前的湖泊,都是在自然的作用下形成的。现在的湖泊,是人工所为。
    (6)这天冯淮海回到家,见母亲正仰靠在客厅里的沙发上打瞌睡。冯淮海一进家,母亲就醒了过来,看着他说:你今天回来得有点儿晚哪。冯淮海没有马上去楼上睡觉,他在沙发上坐下了,要陪母亲坐一会儿。母亲把他的胳膊看了看,问他是不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他说,他想试试湖里的水有多深,就下去蹚了一下。
    (7)母亲说:你说怪不怪,咱家搬到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我连一次都没做过在新房子里的梦,梦是咋回事呢?难道人的梦都是念旧不念新吗?就在你刚才进家的时候,我还在做梦呢,我又梦见了咱家的那棵弯枣树,又梦见了放在树下的碓窑子。我梦见回到了1960年,食堂断粮了,停火了,生产队里给每家分了一把棉籽儿。我把棉籽儿放在碓窑子里用碓头砸……
    (8)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这一代,碓窑子已经传到了第四代。父亲弟兄三个,当年爷爷给他们分家的时候,三个人都想要碓窑子。爷爷想了个办法,看弟兄三人谁能把碓窑子扶起来,父亲一口气就把碓窑子扶得倒扣在地上。
    (9)母亲说:有些东西是用不着了,用不着了不等于忘记了。越是用不着的东西,越是容易让人想起来。想想哪样东西用不着了,也看不着了,心里就像空了一大块。
    (10)再去塌陷湖里打捞碓窑子时,冯淮海没有像上次那样单打独斗。冯淮海买了香烟和白酒送给堂叔,跟堂叔说了想坐堂叔的打鱼船打捞碓窑子的意思。
    (11)这下面的煤你也挖过吗?
    (12)冯淮海承认挖过。
    (13)把煤挖出来值吗?我看不值,不如留着好好的地种庄稼。煤只挖一茬就完了,种庄稼呢,可以年年种,上一辈的人没了,下一辈的人可以接着种。你们把平地挖成了塌陷湖,就什么都种不成了。
    (14)冯淮海扩大了搜寻范围,仍一无所获。在他的想象里,碓窑子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碓窑子赫然在水底站立着,他双手上去,一下子把碓窑子抱住了,像抱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可是,他每次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每次想象都化成了泡影。他想到可能永远找不到碓窑子了,可能永远都无法向母亲交代了,失望的情绪低落,几乎落下泪来。
    (15)事已至此,难道关于寻找难窑子的事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吗?夏天过去,转眼到了中秋节。这天,女儿在客厅里翻看家里的相册,翻着翻着,她喊爸爸,问:这是啥东西?你道怎的,他在塌陷湖里寻觅碓窑子无觅处,却在相册里看到了变成相片的碓窑子。他想起来了,在搬家之前,为了留念,他用傻瓜相机,为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了一些照片。他照了堂屋、灶屋、窗户、院门楼,还照了石榴树、竹园、压水井、柴草垛等。他不记得给碓窑子也照了相,眼前有照片佐证,可能是他照着照着照顺了手,把碓窑子也顺便照进了镜头。他说:这是咱家的碓窑子呀!
    (16)他马上上楼,把碓窑子的照片拿给母亲看,说:娘,娘,我总算把碓窑子找到了。他激动的声音有点儿发抖。
    (17)母亲戴上花镜看了照片,说,好,好,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
    (选自《北京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塌陷湖是“打捞”的地点,这个名称,实际上交代出了这块地区曾经有过的动迁历史。
    B.母亲告诉儿子做梦总梦到老家,正是母亲的念旧让冯淮海选择再一次前往塌陷湖打捞。
    C.在回忆里,父亲兄弟分家时争夺碓窑子,可见其意义重大,为打捞它给出了合理解释。
    D.两次打捞不成功,看到照片冯淮海才“声音有点发抖”,母亲不动声色是因为更加老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冯淮海的“打捞”现场活动开篇,给读者展示了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景,拉开了小说的帷幕,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小说以“打捞”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补叙的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并且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C.小说交代冯淮海的矿工身份,给冯淮海思考塌陷湖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同时展现了他复杂的情感态度。
    D.小说以碓窑子照片的发现为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的结局似乎解决了打捞问题,却饱含无奈的味道。
    8.小说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5)(6)段之间原有这样一些回忆性文字:矿上来人给母亲做搬迁的思想工作,承诺让冯淮海当正式矿工,母亲才最终同意搬迁;冯家从普通的四间平房搬到了宽敞的二层小楼。这段文字是否可删,请说明你的态度,并结合文本给出依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兵之所由未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兵也,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杀无罪之民,而养无义之君,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祸莫深焉。使夏桀、殷纣有害于民而立被其患,不至于为炮烙;晋厉、宋康行一不义而身死国亡,不至于侵夺为暴。此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伦之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兵贵谋之不测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设备也。谋见则穷,形见则制。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隐之天者,无不制也。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何谓隐之地?山陵丘阜,林丛险阻,可以伏匿而不见形者也。何谓隐之人?蔽之于前,望之于后,出奇行陈之间,发如雷霆,疾如风雨,搴巨旗,止鸣鼓,而出入无形,莫知其端绪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贪昧A饕餮之B人C残贼D天下E万人F搔动G莫宁H其所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利,获利,与《劝学》“非利足也”中的“利”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存亡,指灭亡,是偏义复词,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用法相同。
    C.“故圣人之用兵也”中的“之”与“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用法相同。
    D.设备,指设防备,与现在所说的“满足某种需要或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整套器物或建筑”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战争的目的,不是想着扩大疆域,也不是想着要获取金玉财宝,而是为百姓铲除祸害。人群居杂处,总有争斗,所以战争不断。
    B.圣人总是在贪财残暴之人残害百姓时挺身而出,铲除奸恶之徒,把混浊变得清平,让那些残暴之人不得不停止作恶。
    C.圣人用兵,就和梳理头发,给地除草一样,是为了多数百姓的利益,清除少数害虫。例如黄帝擒炎帝,颛顼杀共工。
    D.隐之于人,须用奇兵冲进敌军的阵营,攻击的速度像雷霆,推进的速度像风雨,要是目的达到了就高举大旗,停止鸣鼓。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4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分)
    14.《淮南子》一书体系博大,思想深邃。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请结合本文,概括其与战争有关的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将归旧山留别
    陈羽
    相共游梁①今独还,异乡摇落忆空山。
    信陵死后无公子,徒向夷门学抱关②。
    [注]①梁即大梁,战国时代魏国的都城,也是西汉梁孝王招揽文士的梁园所在。②夷门守门者为侯赢,被信陵君赏识,尊为上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题目中“留别”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留别”相同,说明两首诗都是以送别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B.诗歌首句交代写诗事由,他与朋友一起畅游大梁,如今独自还乡。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悲戚。
    C.次句承首句,“摇落”点明时令为秋季,与宋玉“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境相似。“空山”呼应诗题中的“旧山”。
    D.陈羽的这首七言绝句,韵律工整,语言简洁,用典恰当。这首送别诗表现其“孤怀”“幽情单绪”,含蓄且深远。
    16.温庭筠有诗云:“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种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2)在《鹊桥仙》中,秦观通过“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命意的高妙。
    (3)“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为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一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
    南宋人陈善,于《扪虱新话》一书中,谈读书,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通透,此是出书法。”
    A ?用陈善的话来说,就是“见得亲切”。看见一本书,即油然生发一份亲切感,出于兴趣,出于喜欢,自然也就能很容易地进入书中了。而只有“入得书”,也才真正能够理解作者的“用心处”了。
    那么,又何谓读书之“出”呢?陈善认为所谓“出”,就是“用得通透”。他的着眼点在于一个“用”字。但就一个“用”字而言,应该也是有一定层面的。
    “用”的其中一个层面是摘章截句。此等“用”,是借他人之话, B ;而所用之章句,只是自己文章的材料,是为自己的文章服务的。这种“引用”,如果材料选择典型,引用恰当,即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此便是“用”到了好处。
    C 。此等“用”,是将章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将故事化为典故,进行浓缩、提炼,使得所用更精炼、确当。古人诗词文章中的“用典”,便是如此。
    ①据陈善《扪虱新话》表明,②“用得通透”意为运用得透彻,灵活,③是“用”的最高点,④已然达到了一种深刻饱满的状态。⑤更为重要的是,“用得通透”在某一个人身上则具体表现为:⑥不仅其人的读书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⑦还成为塑造其人格的文化基础。一言以蔽之,⑧“用得通透”就是读书使人修身养性并最终化为他们生命的养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与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在讨论权力的性质时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权力方式,请根据你所学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2分):
    20.A______B______
    21.请结合上表及以下文字,给“横暴权力”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从社会冲突这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利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按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因为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就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看去,凡是握有这种权力的,都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利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2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线部分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的一生就在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D.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竞争是成功最有力的促进剂。——拿破仑·波拿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请综合上面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A:
    B:
    C:
    权力方式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A
    权力基础
    社会冲突
    社会合作
    社会继替
    社会变迁
    权力性质
    压迫
    契约
    B
    思想统制

    相关试卷

    2024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4,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