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秋市村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命力旺盛。北方的四季泾谓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镇,苏醒,返青,拨节,生长。
(1)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陶醉( ) ②抚摸( )
(2)加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用成语替换语段中加波浪线的文字。
春风过处,万物葳蕤,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tá zuì ②. fǔ mō
(2) ①. 镇 ②. 振 ③. 拨 ④. 拔
(3)生机勃勃或生意盎然、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陶醉(tá zuì):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
抚摸(fǔ mō):用手指轻轻触摸,来回移动。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为之一镇——为之一振,因此而振奋起来。
拨节——拔节,稻、麦、高粱、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到一定发育阶段时,主茎的各节长得很快,叫做“拔节”。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葳蕤”形容枝叶繁盛;“春风过处,万物葳蕤”指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物焕发生机与活力,可替换的成语有:生机盎然等。
2.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4)李商隐的《无题》中,巧用比喻和双关,突出有情人之间爱恋之深,生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处逆境,我们要善于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你作为座右铭激励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答案】 ①.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②. 云归而岩穴暝 ③. 但愿人长久 ④. 千里共婵娟 ⑤.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⑥.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⑦.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易错字有“笛赋、暝、婵娟、蜡炬、沧”。
3. 下面是学校食堂粘贴的标语,请你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明理由。
①饭菜穿肠过,礼让心中留。
②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③知青的年代已过去,请勿再“插队”。
④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⑤光盘!光盘!!光盘!!!
选第__________条,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选① ②. 理由:化用电影中经典台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合辙押韵,朗期上口,凸显了打饭吃饭时的文明礼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语。任选一条标语,阐述喜欢的理由即可,可从标语运用的手法、句式等角度思考。
示例一:选②。“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得来,所以一粒米就代表着一滴汗,体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使人能够自觉珍惜粮食。
示例二:选③。“知青的年代”,上山下乡,“插队”劳作,在此与“插队”联系在一起,委婉告诉学生排队时不要插队打饭。
示例三:选④。“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运用对偶的方式,表达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得来,来之不易,理应珍惜。
示例四:选⑤。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感叹号逐渐递增,情感表达强烈,告诫学生,“光盘行动”射势在必行。
4.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3岁的“北海爷爷”凭借儒雅气质在网络上走红;89岁的“敏慈不老”上传的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500万;79岁的“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在短视频平台上有1500多万人关注。近来“银发网红”不断刷屏。在网络体中洒下一抹美丽的风景,让人惊呼“这下,轮到爷爷奶奶成为网红了”。“穿高跟鞋的汪奶奶”一开始以时尚装粉、精致生活的内容受到关注,后改用“过来人”身份分享人生经验,赢得了更多粉丝。阅历是与“银发”更匹配的“人设”,与其看到“银发”被刻意“染黑”,粉丝们更愿意倾听“银发人生”的故事及其蕴含的哲理。这再一次表明“内容为王”是互联网条件下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的一条铁律。
材料二:
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相当于全球网民的1/5;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占比超99%。互联网普及率达67%,较3月提升2.5个百分点,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材料三: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对全国7~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银发网红”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2)综合材料二、材料三,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不超过60字)
【答案】(1)①丢掉经过粉饰的生活,以真实的一面展示自己。②以丰富的阅历搭建自己的“人设”,因为粉兰们更愿意倾听“银发人生”的故事及其蕴含的哲理。③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秉持“内容为王”的铁律。
(2)在我国网民规模发展迅速的同时,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且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一“‘穿高跟鞋的汪奶奶’一开始以时尚装粉、精致生活的内容受到关注,后改用‘过来人’身份分享人生经验,赢得了更多粉丝”可知,丢掉经过粉饰的生活,以真实的一面展示自己;
根据“阅历是与‘银发’更匹配的‘人设’,与其看到‘银发’被刻意‘染黑’,粉丝们更愿意倾听‘银发人生’的故事及其蕴含的哲理”可知,以丰富的阅历搭建自己的“人设”,因为粉兰们更愿意倾听“银发人生”的故事及其蕴含的哲理;
根据“这再一次表明‘内容为王’是互联网条件下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的一条铁律”可知,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秉持“内容为王”的铁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提炼。
根据材料二“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相当于全球网民的1/5;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占比超99%。互联网普及率达67%,较3月提升2.5个百分点,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可知,我国网民规模发展迅速;
在联系材料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可知,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且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综合概括即可。
第二部分(5-21题49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5.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意思对即可)
6. 表达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基本要求是会翻译诗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示例: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作者情感。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凄凉地”指荒凉偏远之地,点明了“巴山楚水”之地地处偏远,远离朝廷,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表面是说“地”之凄凉,实际上是形容诗人内心之凄,表现了诗人的被贬谪的无限心酸、凄苦。“弃置身”是指遭受贬谪的自己;而诗人已被“弃置”“二十三年”,体现了贬谪之久,作者满腹才华,却没有施展的舞台,流露了诗人内心长期遭到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在革新运动中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表现对故友的怀念及伤痛,满是对物是人非的悲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代表的是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是白居易所说的“独蹉跎”之人;“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代表的是仕途得意的新贵,是白居易所说的“满朝官职(仕途得意的同僚们)”;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作者不再因被贬“凄凉地”而苦闷凄凉,不再因被贬“二十三年”而抑郁不平,不再因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而满心愁绪。联系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知,作者振奋精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向前方,面对未来,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③不足,甚可虑也。”公犹④夷不能决,事又寝⑤。
【乙】
项籍⑥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⑦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⑧。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丙】
锲⑨而舍⑩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⑪。
(节选自荀子《劝学》)
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③下房:仆人住的屋子。④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⑤寝:停止。⑥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⑦项梁:项羽叔父。⑧竟学:学完,学到底。⑨锲:用刀雕刻。⑩舍:废止、停止。⑪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
(2)或曰:“土可垒山。” 或:___________
(3)不足学 足:___________
(4)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乃:___________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善之,欲行。
(2)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9. 【甲】文中的鲁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0. 阅读【乙】文和【丙】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7. ①. 放置,安放 ②. 有的 ③. 值得 ④. 于是,就
8. (1)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方法去做。
(2)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9. 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意思对即可)
10. 示例1:做事要有坚定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有所收获。
示例2: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没有地方放土。置:放置,安放。
(2)句意: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或:有的人。
(3)句意:不值得学。足:值得。
(4)句意: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乃:于是,就。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之:代词,指这个意见;欲:想要。行:做。
(2)略:粗略;知:懂得;竟:最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鲁公想建园子,可每当稍稍遇到一点困难或他人提出一点质疑,就会选择放弃,由此可见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做事情犹豫不决,畏首畏尾”。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乙文讲述项羽求学的经历,但不能坚持始终,最后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失败。丙文讲如果不能坚持,连朽木都不刻断;如果可以坚持,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因此,悟出的道理要以“坚持”为中心。
示例:做事只有懂得坚持,无惧困难,坚持始终,才能有所收获。
【点睛】甲参考译文: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乙参考译文:项籍小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后来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刘邦靠智慧,项羽靠武力争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
丙参考译文:(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三、(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承认“我不懂”
①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学贯中西,满腹经纶,是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从不以通才、全才自居,更不会不懂装懂。他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的生疏问题时,常常会老老实实地承认说:“这个问题我不懂。”他的学生、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还记得,有时,一节课下来,王国维先生竟说了好几个“我不懂”。
②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关于本学科问题,他常常侃侃而谈,讲得头头是道,令人脑洞大开。但是,如果涉及其他学科问题,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知道。”他解释说:“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③大千世界,百行千业,术业有专攻。再伟大的学者和专家,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承认“我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彰显你的真诚伟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老夫子不仅这样教诲学生,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子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吾不懂,不如老农。又请教他如何种菜,答曰:吾不懂,不如老圃。
④遗憾的是,如今有些专家、权威,却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势,熟悉与不熟悉的事无论什么问题都敢发言,数理化、天地文,不管什么学问都要置喙,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下的事情全知道,俨然世间“全才”。结果是,由于信口开河,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由于不懂装懂,每每贻笑大方。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使是“天才”,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上有所建树,并成为专家已属不易,想行行都懂,事事皆通,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⑤一些专家学者之所以会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大概出于两条原因:一是虚荣心作怪,若被人问倒了,承认自己不懂,那多丢份啊,好赖自己也是个“家”,传出去面子不好看。于是,就装模作样,东拉西扯,胡谄一通,自欺欺人。二是出于利益考量,某些专家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乱发议论,还因为收了人家的“红包”,得了人家的好处,只好违心地说好话,充内行,吹吹拍拍,替人站台,为人鼓噪。这也是当今的专家权威性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
⑥故无论专家权威还是平头百姓,都要学学王国维先生的“我不懂”精神,谨言慎语,力戒瞎说。只能在熟悉的领域指点江山,到别的行当指手画脚,那多半成了胡说八道。
(有删节)
1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 结尾段加点词“多半”能否删去?为什么?
14. 文中王国维、丁肇中两人有哪些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1. 承认“我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彰显你的真诚伟大。
12. 举例论证,举孔子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谁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不懂就承认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的论点。
13. 不能。“多半”是“大多数”的意思,表范围,说明“到别的行当指手画脚”,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成了“胡说八道”,如果删去,就变成百分之百成了“胡说八道”,与客观事实不符。“多半”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14. 共同特点:成就显赫,但面对他人的请教,能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认识:我们应多学习王国维和丁肇中的“我不懂”精神,谨言慎语,实事求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如果这些地方都没有的话,就要去中间找。如果文章没有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就得自己提炼,通过每个段落的意思来总结、概括。
本文题目“承认‘我不懂’”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不适合作为中心论点。第①②段以王国维和丁肇中敢于说“我不懂”“不知道”的事例,说明了再伟大的学者和专家,也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第③段以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名言和承认“吾不懂”的事例,证明了“承认‘我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彰显你的真诚伟大”的观点。第④⑤段从反面举例,以有些专家、学者不懂装懂的做法和原因进行了对比论证;第⑥段总结全文,号召人们要敢于说“我不懂”。因此第③段中的“承认‘我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彰显你的真诚伟大”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即围绕此观点进行论证的。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
第③段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老夫子不仅这样教诲学生,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子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吾不懂,不如老农。又请教他如何种菜,答曰:吾不懂,不如老圃”,举了孔子虚心承认“我不懂”的事例,因此是举例论证。具体真实地论证了前一句“承认‘我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彰显你的真诚伟大”的论点,即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
结尾句“只能在熟悉的领域指点江山,到别的行当指手画脚,那多半成了胡说八道”,意思是到自己不熟悉的别的行当去指手画脚,大多数情况下就成了“胡说八道”,但可能也有例外巧合的情况。“多半”是程度副词,意思是“大多数”,是对“胡说八道”的范围限制。如果删掉“多半”,句意则成了“全都是胡说八道”,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多半”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不能删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第一问。第①段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学贯中西,满腹经纶,是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从不以通才、全才自居,更不会不懂装懂。他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的生疏问题时,常常会老老实实地承认说:‘这个问题我不懂’”,第②段中“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关于本学科问题,他常常侃侃而谈,讲得头头是道,令人脑洞大开。但是,如果涉及其他学科问题,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知道’”,王国维学贯中西,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可见二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会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懂”“不知道”,可见二人都坚持实事求是,具有谦虚谨慎的优点。
第二问。可从我们要学习王国维、丁肇中谦虚、谨慎、实事求事的方面来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世界根本就存在“全能全知”的“全才”,我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不懂的问题,要毫不含糊地承认“我不懂”。只有虚心谨慎,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也才能更加进步。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2021年第21期)
15. 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6. 联系语境,说说第①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
(2)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
17. 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18. 第⑥段中写道:“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你认为父亲是中邪了吗?为什么?
19. 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15. 环境描写,写了雪景和天气的寒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16. (1)“满满”在这里是形容面条煮得之多。同时也为后文我把面条端出去给瘦大叔吃做了铺垫;同时也是反映出“我”平时不怎么做饭的事实;
(2)“满满”在这句话中是为了写出我给瘦大叔盛得面条之多,其实在这里是为了表现出“我”当时急于将多余的面条出手的心理,其实也写出了“我”的自私。
17. 插叙。插入父亲年轻时在外受到他人平等对待的事件,为了表明父亲下雪在外面陪着瘦大叔吃面的原因;同时表现出父亲的善良;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旨,即善良的举动会传递下去的,只要人人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18. 不是。因为父亲准备出去陪瘦大叔一起吃面,是照顾到瘦大叔的自尊心,不想让瘦大叔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一个情节正是体现了父亲对于弱者的怜悯和父亲的善良品质。
19. 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告诉我们主要内容围绕“面”展开,作为文章的线索;同时“雪花”告诉我们当时故事发生的季节;“雪花”象征人物纯洁的心灵,表达了作者对于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雪花面”;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于关心他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告诉读者,善良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温暖的道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由“第一场雪”“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可知这是环境描写,写的是雪景,天气十分寒冷,为后文“我”不理解父亲下雪天要出门陪瘦大叔吃面这个情节做了铺垫。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1)“满满”在这句话中,根据“一大锅”这个修饰词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形容“我”煮的苗条很多;同时也因为这面条煮多了,为下文给瘦大叔送面条做了铺垫;
(2)“满满”在这里形容的是“一碗面条”,可知“我”急于出手自己的面条的心理;同时“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也体现出“我”是为了逃避母亲的责怪才选择给瘦大叔面条的,这也体现出“我”的自私。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第⑨⑩两段主要讲的是父亲年轻的时候去买石灰,回来的路上却丢了干粮和水,于是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听完原委,立马邀请父亲进屋吃饭。这个故事和前文叙述的父亲和瘦大叔在雪中吃面条并不直接相关,所以这两段属于“插叙”。
同时,插叙有以下作用:这一段经历,让父亲决定和瘦大叔一起吃面条,同时也是解释了前文发生的事情的原因;同时,这个故事通过那对夫妻的善举,想要表达的是对于善举的赞美,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看作对于主旨的作用;当然对于那对夫妻的故事讲述,也塑造了这样善良纯洁,懂得关心他人的人物形象。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由第⑪段“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和第⑭段“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可知父亲当时那么做,并不是疯了,而是为了照顾到瘦大叔的尊严,同时也让瘦大叔感受到温暖和情义,这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善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和段落作用。
标题作用:“雪花”形容“面条”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雪花”象征纯洁,也可以点明文章中心,表达对于具有温暖和情义的行为的赞美;另外,“一碗面”这可以算作文章的线索,因为文章主要是围绕这碗面展开的。
段落作用:由“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可知,这照应了标题“一碗‘雪花’面”;同时,点明了文章中心,对于那种具有情义又有温度的行为进行赞美,告诉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关注他人的自尊;当然作为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有总结文章讲述的内容所代表的含义,总结这碗面所代表的含义。
五、文学名著阅读(7分)
20. 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逵道:“叵耐这厮无礼,却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却坏我的名目,学使我俩板斧,且救他先吃我一斧!”劈手夺过一把斧便砍。
材料二:大众听他两张口一样声,俱说一遍。众亦莫辨?惟如来则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见南下彩云之间,来了观音,参拜我佛。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
(1)李逵口中“这厮”是_____(填名字),如来佛祖所说的“假行者”,指的是____(填名字)
(2)针对上题所填二人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①. 李鬼 ②. 六耳猕猴
(2)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冒充别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考查名著情节和人物的记忆。
①从材料一“叵耐这厮无礼,却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却坏我的名目”可知,材料选自《水浒传》四十二回“假李逵剪径劫单身,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的情节;此回写到李逵回家接老母,在山间小路上被李鬼抢劫,李逵要杀他,李鬼假意说自己有老母要赡养,李逵信以为真,给了他一锭银子,把他放了。无意中,李逵投宿到他家,李鬼和他妻子密谋害李逵,被李逵听到,李逵怒起,把他杀了。故题目中“这厮”指李鬼。
②从材料二“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可知,材料选自《西游记》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的情节,此回写孙悟空见到假悟空十分愤怒,二人恶战,真假难辨。如来认出假悟空是六耳猕猴,使他现了真身,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故题目中的“假行者”是指六耳猕猴。
【小问2详解】
③本空考查表达见解的能力。题干要求“针对上题所填二人的‘假冒’行为”,可见二人的共性是假冒别人,都是冒充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需要从品德角度来思考和评判。二人冒充他人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做人应诚实守信,这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要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21. 《艾青诗选》中,绘画出身的艾青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着得天独厚的敏感力,善于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来准确揭示事物的特点和表情达意。他在《北方》中用绿色表现生命,在《火把》中用红色表现________,在《手推车》中用黄色表现_______________,在《向太阳》中用紫色表现_____________。(供选择的词语:快乐、悲痛、荒凉、希望、忧伤)
【答案】 ①. 希望 ②. 荒凉 ③. 悲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火把》是表现抗战时期青年生活道路的青春之歌,叙写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火炬游行的故事。女青年唐尼常沉溺于个人感情小天地,感到生活空虚,另一位比较成熟的革命女性李茵邀她去参加火炬游行,在浩浩荡荡的群众火把洪流中,在李茵的亲切劝导下,唐尼终于冲破个人感情的藩篱,举起火把融人革命集体之中,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红色的“火把”是时代的光明、希望的象征。注意从所给的词语中选择。
《手推车》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初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在一片灰黄、荒凉的底色上,绘出了黄河流经的中国北部地区人民难耐的贫穷与长久的悲,传达出诗人在抗战初期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于农民的一贯同情;是诗人深切感受到的这片大地的贫穷与调,所以这首诗也是诗人对于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而又怆痛的抗议。“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黄色的“土地”用以表现荒凉。
《向太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4月创作的一首长诗。该诗长四百余行,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艾青写的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民族觉醒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热烈而广泛的抗敌御侮、誓死为国的动人情景,全诗以“我”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把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过去与现在、黑暗与光明的联系与斗争异常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联系“伏到在紫色的岩石上 流着温热的眼泪 哭泣我们的世纪”可知,用紫色表现悲痛。这里的“忧伤”不足以展现内心之悲。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22.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逆境,强者的成才之路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别林斯基说过:“逆境是最好的大学。”的确,每一个强者,都必须通过这所“大学”的进修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在我看来,逆境成就强者,逆境造就人才。
纵观古今中外,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太多太多。
球王贝利在喜得贵子时有记者祝贺说:“你的儿子长得多壮实,将来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回答:“狮子要是不饿的话,是不会去捕猎的。我儿子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球星,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是很贫穷的。”正是少时贫困潦倒的家境,才造就了球王贝利。他追逐梦想,努力奋斗,为获取成功在逆境中艰难前行,最终取得成功,而他的儿子,先天有父亲所留的巨资家产,在温室顺境中快乐地成长,想像其父一样成就事业的确够难。所以逆境是强者的成才之路。
逆境中,许多磨难都是我们无法预知的。有弱者也许会因磨难过大、压力过重而无法继续前行,败在成才的路上。而经受住这些磨难的强者却因此而变得更强。他们征服着每一个困难,在自己的成才之路上披荆斩棘,就如枫叶一般,因秋霜的浸染,而具有烈焰般火红的色彩。
范仲淹自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馈赠,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这不是逆境成就人才的有力证明吗?
顺境与逆境或许都能成就人才,但逆境中更能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更能磨炼人生的意志,更能造就强者,更能造就出如枫叶般精彩的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指导材料的第一句话“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说明人先天本无差别,人生各不相同是后天的原因造成的。第二句话“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说明事物的发展壮大、人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必须循序渐进。第三句话“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最后一段话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作用,强调自己才是变化的决定因素。总之,材料说明一个人健康成长,获得成功,要抓住外界提供的机会,更要关注自身,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和成功的动力。
二、构思选材。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中心来写即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可写我们调整心态,勇于面对逆境中的困难,克服逆境,在逆境的磨练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使逆境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可写逆境让我们坚守历练、成熟、坚持、完成、到最后取得成功。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要恰当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注意语言要细腻流畅。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另外,要特别注意结构安排,写作时要注意层次清晰。书写要整洁仔细,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注意字数要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论寒暑,张溥都不停止读书,示例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古诗文默写,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完成下列小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