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3届中考语文复习过关练
专题14 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 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文件包含专题14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原卷版docx、专题14古诗词曲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 【考点概述】
古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体现了课标“诵读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是对学生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测。考题一般涉及诗词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法及作品风格,要求考生欣赏其描绘的景,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备考方略】
【备考方略】
(一)再现与概括画面
【考点解析】
该考点包括两个部分,即再现画面和概括画面。一般以填空题和简答题呈现
【答题技巧】
古诗词都是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现景物、抒发情感、展现意境的。赏析时可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感受画面形象:一是扩展,即通过想象来描绘诗歌所表现的画面;二是浓缩,即对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提炼。
(二)品读与辨析字词
【考点解析】
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很讲究炼字。对字词的品读既是赏析的基本素质,又是诗词考查的重点与难点。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因为它们具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传神、隽永、意蕴深刻丰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常常以填空题和简答题呈现。
【答题技巧】
品读与辨析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留心该字词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词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以强调其妙处。
(三)解读与体味意象
【考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解读与体味意象,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特点和画面,体会作品的情景、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答题技巧】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解读与体味意象的方法:联系作品内容,对其形象(意象)进行定位,即属于什么形象,并根据具体内容概括特点。
(四)品析与鉴赏技法
【考点解析】
诗词的表达技法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照应。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考查该考点的题目一般以简答题和填空题呈现。
【答题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互文。解答辞格作用,一要答出其通用作用,二要答出其语境作用。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按详略分,有细描和白描。按方法分,有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在确定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其作用。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或对比、渲染、抑扬、借物喻人、用典寓意、以动写静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解答其作用,一要答出通用作用,二要答出语境作用。
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法在多数情形下并非单一使用,往往是综合地运用。具体做题时,我们应准确分析,灵活运用。
(五)把握与体悟情感
【考点解析】
阅读诗歌需要把握和体悟其中的情感。诗词抒发的感情一般有感时伤怀、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爱国思乡之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做好此类题目,要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
【答题技巧】
先把握诗歌内容,并从景物或者物象中体味其中寄寓(抒发)的感情,并根据感情属性用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抒情方式,从不同方式中感受出不同情感,特别要注意一首诗词中可能抒发出多种不同的情感。此外,还要注意词的不同流派抒发出的不同情感,譬如豪放与婉约的区别。
三.【真题回放】
1.(2022·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阅读诗歌
(1)下列作品和这两首诗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春望》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石壕吏》D.《绝句(迟日江山丽)》
(2)两首诗写“花”,分别运用了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护。由花及人,谈谈这组诗给你的启发。
【答案】(1)D
( 2)前诗先写没有景致,使人懒困无聊;然后鲜艳的桃花突现;精神为之一振。以前衬后,突出桃花的惊艳夺目。后诗蝶飞莺啼,皆因花使然,侧面烘托花的芬芳鲜艳。
(3)我们都希望做生活、学习的主人,宽松、自由的环境有利于我们个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师长们的引导和培养。
【解析】(1)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A.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生活环境的艰辛和个人情感上的痛苦,从而推己及人,感慨天下之大,希望能有万间广厦为寒门学士遮风挡雨,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与宽广胸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安定且美好生活的向往;
C. 《石壕吏》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绝句(迟日江山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表达出诗人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的安然闲适;
故选D。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围绕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进行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大意: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衬托出花的好看,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花的绚烂绮丽;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大意: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通过蝶飞莺啼,侧面衬托了花的芬芳鲜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根据对“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护”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叙述即可。
示例:花和人一样,既需要自由生长,也需要精心管护。我们在学习中,希望得到宽松的环境,但却很难做到自制和自律,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帮助。自由生长和精心管护并不冲突,双管齐下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成长环境。
2.(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己亥杂诗(其二十八)
[清]龚自珍
不是逢人苦誉[注]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注】(1)依据一、二两句,用自己的话说说龚自珍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说说你在交友方面得到的启示。
【答案】(1)龚自珍的朋友是一位狂放、侠义、温文尔雅的人。
(2)照人胆似秦时月”是说龚自珍的朋友与人相处肝胆相照,“送我情如岭上云”是说龚自珍的朋友对他情深意切。由此我得到启发,与人交友要坦诚相待,情真意切.
【解析】(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意思是:不是我每逢遇到人的时候就竭力地赞誉你,是你又狂放又侠义又温文尔雅。据此得出:龚自珍的朋友是一位狂放、侠义、温文尔雅的人。
(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的意思是:示人以肝胆就像秦时的明月那么亮,送给我的友情又像山岭上的白云那么多。据此得出启示:交朋友要真诚,肝胆相照。同时又要以情待人,给自己的朋友温暖。
3.(2022·宁夏·中考真题)
初秋行圃①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②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注: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1)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
B.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却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
C.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情致,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
D.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
(2)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案】(1)C
(2)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根据文题“初秋行圃”,诗文首句“落日无情最有情”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时节傍晚的情致,而非“夜晚”;
故选C。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理解。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意思是: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意思是: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据此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手法是写景与叙事相结合;
前两句中的“有情”和“催”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写自己循声找蝉的情态,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
“落日”“万树”是所见,“蝉鸣”是所闻,可见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
4.(2022·山东枣庄·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呢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2)甲诗以“____”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________”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3)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
【答案】(1)D
(2) 望 歌唱
(3)因为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且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甲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称甲诗“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分析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空:甲诗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歌开篇描绘远见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近处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均为诗人所见,可见甲诗以“望”字领起前四句。
第二空:《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歌唱”自己所见;“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风雨”是指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中的“激愤、激怒”是中国人民看到祖国被侵略时内心的感受,愤怒并且进行着反抗,是不屈不挠的反抗战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中“黎明”代表光明与未来,代表“风雨”(苦难)终会过去,生机与希望还会回归这片“土地”,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乙诗以“歌唱”统领作为一只鸟的所见。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提到了作者的流泪,其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人是为自己的处境而落泪,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事持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诗人为国家遭受战争的摧残而落泪,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眼里常含泪水”,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它愿意将“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面对遭受苦难的祖国,愿意倾其所有,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愿意为祖国而献身),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据此可知,作者创作诗歌的时候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杜甫和艾青之“泪”都饱含对国家的热爱。
5.(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是如何描绘出猎“壮观”场面的?请从善用夸张,巧用动词等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1)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2)“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场面壮观。“卷”字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显示了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解析】1)(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此句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运用比喻修辞,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这一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千骑卷平冈”意思是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其中的“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词人率领随从浩浩荡荡的射猎场面,突出场面的浩大壮观。“卷”字是动词,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短时间内席卷一切。“千骑卷平冈”一句,显示了射猎场面的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四.【基础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
C.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D.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C
(2)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写出思乡之情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客路青山外”指诗人要去的路在“青山”之外,并非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风正一帆悬”意为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并非让诗人感到悬心;
D.“归雁洛阳边”是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不是“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诗歌首联写出飘泊羁旅的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蕴含旧事物终究阻挡不住新生力量的哲理;尾联见雁思亲,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点明主旨,表现出诗人的乡愁。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
B.五、六两句在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七、八两句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D.在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2)当你的朋友因身处困境而烦闷失意时,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联最适合用来劝慰朋友?并说明理由。
【答案】(1)B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这首诗歌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五六句主要描写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并不是思乡之情,所以B错误。
(2)本题考查赏析。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
3.古代诗歌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2)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
( 2)示例一:这两句诗写的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青天。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示例二: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B.有误,诗的开头“斗十千”“直万钱”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其目的不是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而是为接下来写感情的激荡变化做铺垫。
故选A。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根据题目要求,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合“赐金放还”的背景,诗句既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气概。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2)《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1)C
(2)“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选C。
(2)考查诗歌的炼字。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柳条、藤蔓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一个“系”准确表现出柳条、藤蔓轻盈招展的形态和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的动作,符合春日微风轻拂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5.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概括作者笔下“沧海”的两个特点。
(2)作者借“观沧海”以“咏”其“志”,请写出所咏之“志”的含义。
【答案】(1)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2)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展现海水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体现其气势雄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的意思是汹涌之意;表达了沧海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银河里的灿烂群星都从浩瀚的海洋中涌现,表现了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与胸怀,表现其胸襟开阔。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能够体现作者所咏之“志”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这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其为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而奋发进取,永不懈怠。
6.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1)“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
(2)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答案】(1)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
(2)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中的字词理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表现了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见“古人”指的是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来者”指的是明君、圣人。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怆然涕下”形容诗人倍感凄凉而落泪;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实是诗人屡遭贬谪,可见诗人因不见古贤,不见今贤,壮志难酬而悲伤落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登楼眺望,看到空间的辽阔无限,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易变,天地浑然一体,唯独自己独立于幽州台上,作者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孤独寂寞而悲伤落泪。
7.【古诗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颔联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详解】第一问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与“恨别”“花溅泪”与“鸟惊心”分别对仗工整,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溅泪”与“鸟惊心”把“花”“鸟”人格化,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二问
颔联中“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能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8.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从本词的 ____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1) 江城子 题材
(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这是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从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2).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表达效果。
【答案】(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
(2)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表现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解析】(1)考查元曲主旨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第一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表现出了这首散曲的主旨。
第二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句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于自己置身乱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对于现状有心思辨而无力改变的怆然与苍凉。
(2)考查句子的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第一句是视觉描写,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着一“聚”字展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是听觉描写,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着一“怒”字形象地表现出那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的回响。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把河水人格化,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还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和欢乐的说笑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出路,“怎渡?怎渡?”,慌张的问询和杂乱的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分析。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词作大意: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示例: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欢宴以后,兴尽回舟,却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辩识不出了,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于是与游伴奋力划船,划船声“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的描写,且行文流畅,前后呼应。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 “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 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
(2)家园故国之愁,吊古伤今之感。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感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中“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家园故国的愁绪,以及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据此理解作答。
1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2)【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1)“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2)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 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13.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甲诗作者为_____代诗人_____。乙词作者为_____代著名词人_____。
(2)下列对诗词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热闹的练兵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B.(热闹的练兵场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C.(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D.(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3)下面对古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作者经过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
B.甲诗后两句强调周瑜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含蓄表明机遇垂青的重要。
C.乙词在梦境中回忆军营餐肉、演奏军乐、沙场点兵等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
D.乙词虚实结合,上片描写,下片抒情,符合词作常规写法,是词作中的经典。
(4)甲乙两首古诗词中都有一个英雄的身影。甲诗中,作者除感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__________的意味。乙词最后“可怜”一句,道尽了词人__________的英雄之悲。
【答案】(1) 唐代 杜牧 宋代 辛弃疾
(2)C
(3)B
(4) 怀才不遇(对自己不被重用)的不平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解析】(1)《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此处是指战争过程中,故排除A和B;“马作的卢”意为战马像的卢马,排除D。故选C。
(3)A.“经过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表述有误,这并不是赤壁之战的战场;
C.“等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表述有误,还缺少“征战沙场”这一内容;
D.“上片描写”表述有误.应为记叙;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而写下的。将东风放在主要的地位,杜牧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乙】这首词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14.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2)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答案】(1)A
(2)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答案】(1)B
(2)“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B.表述有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是直抒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本句并没有表达对春朝的厌恶;
故选B。
(2)考查诗歌炼字。首先,明确“排”字的词性特征,“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6.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1) 车马喧 真意
(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17.古诗词鉴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示例一: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三: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答出任意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从修辞的角度看,前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后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两句又构成了对偶句;从炼字的角度看,一个“钟”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汇集于泰山。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的陡峭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写作手法看,运用了虚实结合,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泰山充满了雄浑的力量,充满了生机。据此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作答。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望岳》这首诗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诗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8.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
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
(2)“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解析】(1)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
C.“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轼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 ,“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据此回答即可。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C
(2)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 “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误。
故选C。
(2)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可据此作答。
2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1)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2)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
(2)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解析】(1)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
“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
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2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
(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答案】(1)可怜
(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或理解)。此处是“苍苍”意思是: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3) 示例:趾高气扬 示例:我的炭呀!我的命好苦呀!
【解析】(1)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根据题干“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提示,找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提炼出“可怜”。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苍苍”有三种意思:1.灰白色:两鬓~。2.形容茂盛的样子:郁郁~。3.深青色:天~,野茫茫。
根据“卖炭翁”中的“翁”是指年老的男子,结合“两鬓”语境,可知,“苍苍”应是“灰白色”之意,形容鬓发花白。
(3)本题考查补写。
①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黄衣使者神态应是“趾高气扬”或
“颐指气使”等。
②根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此处应表现卖炭翁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示例:一千多斤炭呀,你们就给这么点?
23.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1)D
(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本项说法错误;
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万丈,胸襟开阔。本项中“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理解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情感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答案】(1)C
(2)合适,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本诗所写的时间是暮春时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的是初夏季;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是秋季;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写的是暮春季;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冬季;
故选C。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答。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因此是可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以此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2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
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
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
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
(2)【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A
(2)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
26.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答案】(1)D (2)D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
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
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本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
故选D。
2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
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2)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答案】(1).C
(2)①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②静态
【解析】(1)C.两者意境并不相同。本诗句句写景,营造了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一机勃勃的意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了山河破碎,人迹稀少,草木疯长的荒芜意境。故选C。
(2)考查诗句赏析。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为: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前一句描摹了黄莺啼叫,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情景,可概括为:啼莺争树。后一句描摹了飞燕衔泥,在春风中飞舞的春景。可概括为:泥燕剪风。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是动态描写;这两句诗写乱花、浅草,是属于静态描写。
28.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我会用悲伤低缓的语调朗诵甲诗,因为甲诗描写的是萧瑟凄凉的日暮秋郊之景,流露的是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我会用轻快激昂的语调朗诵乙诗,因为乙诗描写的是明丽的秋景,表达的是作者昂扬奋发的豪情。(语调符合诗歌情感基调,能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即可)
【详解】《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流露的是羁旅之苦,思乡之切。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出日暮秋郊之景的萧瑟凄凉。故其语调是:悲凉、平缓低沉、缓慢的;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明丽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里,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昂扬奋发的豪迈情怀。故读起来的语调是:轻快、昂扬的语调,充满动感和喜悦。
2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1))长势繁茂
(2).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
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答案】(1)A
(2)D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赏析。
D.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等句子可知,本词善于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故基调高昂,并非“伤感低沉”。
故选D。
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2)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2)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
(2)本题考查诗词比较。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
32.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
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答案】 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
第一空:由《野望》前三联可知,这是描写的傍晚看到的山村的景色,悠闲自在的人们缓缓地走向家园,所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于这种风景的喜爱,那么进一步的就是想要隐居在这里,所以第一空填入的应该是第②个角度。第二空:表达的情感是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三空:由“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看到山河破碎,心中升起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志向,不愿投降,宁愿饿死也不愿,所以他运用的角度是第③个角度;第四空:表达的是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之情。
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答案】(1)例:举目四望,山林间到处是一片秋色,远处的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2)B
【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夕阳斜照、秋景萧瑟的景象描绘出来。
示例: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2)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B. “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表述有误,首句的意思是: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春未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没有比喻,题干表述有误。
故选B。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示例:尾联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如答成“以动衬静”亦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1)A.“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有错。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首句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正是因为大自然如此寂静,才能听到钟磬之音,因此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联系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由此得出正是大自然景象的空灵与纯净,让人世俗的想法全然消失,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3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是作者驻守边防时的感怀之作,意境开阔,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B.上片勾勒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边关虽寒冷,但有音乐相伴,生活并不艰苦。
(2)有些同学年默写时会把“衡阳程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答案】(1)D
( 2)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字词。
“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此写出理由即可。
五.【能力提升】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朝饥示子聿①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③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④,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①子聿:陆游的儿子。②茅茨:茅屋。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
B.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C.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
D.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告诫儿子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及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
【解析】(1)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的意思是:“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实际上就是诗人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据此可知选项“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说法有误;
故选C。
(2)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其意为,求学之心不被外物动摇,学习时不受外物干扰,才能学有所获、学出大成。这是告诉儿子,“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指作者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可庆幸的是,地下可以无愧面对双亲。说明诗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没有做有损人格愧对父母的事,教示儿子也要如此,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说明作者已经活到了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我”老了,不能再报效祖国了。“我”是想把“我”的思想,“我”的学问传授给你啊!
据此概括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2)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1)C
(2)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C错误,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
示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三千字”是夸张,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
(1)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2)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答案】(1)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2)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理的分析。
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词内容理解。
本词上阕,描述了渔翁的生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意思是: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可见本词的“渔翁”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隐居者。
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礓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因此,“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志不在鱼,而在于政治追求,是想在国家大事方面有所作为的人。
4.你将以下面这首词为内容,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做好准备。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②,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②觉(jué):睡醒。
(1)你需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诵读背景,请完善拍摄脚本。
短视频脚本(上片部分)
(2)请说说在朗诵下片时应读出哪些情感。
【答案】(1) 昏暗的屋内,饥饿的老鼠绕着床奔走觅食,黑色的蝙蝠围着灯上下翻飞。 破败、孤寂(答“荒凉、凄凉、孤独、伤感”等亦可。)
(2)下片前三句应读出词人辛酸、孤寂之情,最后一句“眼前万里江山”应读出词人失意时仍心系中原统一大业, 志在千里的报国豪情。(答出“壮志难酬的愤懑”“报效国家的豪情”等亦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①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的意思为“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据此描绘即可。
示例:在夜晚出门觅食的老鼠围绕我的床来回的爬行,黝黑的蝙蝠居然也在室内围油灯翻飞。
②本题考查画面意境。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的意思是“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被吹得破裂的窗纸”的画面是破败不堪的。“自语”二字,写窗纸被吹的瑟瑟作响,就像在自言自语,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而“自”又和“独宿”相照应,衬托了诗人在博山孤寂的心境。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意思是: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表现出词人辛酸、孤寂之情。“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以至于方从梦中醒来,眼前恍惚竟然还是万里江山,可见一颗赤诚为国之心。而上片内容则是为下片做铺垫的,表现了诗人的报国之情,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山草堂四咏①
[明]汤显祖
(一)
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
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
(二)
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
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
(三)
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
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
(四)
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
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
【注释】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
(1)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
松屋卧云( )竹院烹茶( )荷亭酌酒( )竹窗延月( )
(2)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1)(一) (三) (四) (二)
(2)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标题的补充。
标题“松屋卧云”对应了第一首诗的“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中的“松”“眠云”,因此“松屋卧云”是第一首诗歌的标题。
标题“竹院烹茶”对应了第三首诗的“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中的“青竹”“烧”“茶”,因此“竹院烹茶”是第三首诗歌的标题。
标题“荷亭酌酒”对应了第四首诗歌的“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便向池亭卧亦清”中的“酒”“花”“池亭”,因此“荷亭酌酒”是第四首诗歌的标题。
标题“竹窗延月”对应了第二首诗歌的“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中的“竹林”“月窗”,因此“竹窗延月”是第二首诗歌的标题。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
第一首诗歌《松屋卧云》“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意思是:山中松枝摆动的声音如同紫虚,在山中居住夜中微冷,白天可以欣赏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这山中所有的一切,就如同是江南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啊。表现了诗人对月山草堂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首诗歌《竹窗延月》“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意思是:秋夜里秋风起,露水重,就好像在清洗着竹林,在月光投射的窗户边欣赏月色竹影不知夜已深。不知道丛桂是这山中的客人,在月夜下一直听着《潇湘云水》般美妙的曲子。表现了诗人沉醉于观竹品月之中,不知夜已深。
第三首诗歌《竹院烹茶》“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意思是:正午雨后时分,走在悠悠君子山前,看见山下烧着湿竹,青烟缭绕着整片的竹林,就像一片片云霞在飞舞。在这样的天气里,就烧一壶玉井的泉水,来试一试桃溪谷雨后的新茶。
第四首诗歌《荷亭酌酒》“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意思是:荷亭之中酒香四溢,这酒好像是天上的露水凝结而成的,身旁的荷花一朵朵阿娜多姿,像一位位步态轻盈的少女。傍晚时分,荷风、细雨迎面吹来,一醉何妨!即便醉了,那就在荷亭中安心睡去,享受无边的清静自然。
在《松屋卧云》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在听松赏荷,感叹此处如同陶渊明的居所;在《竹窗延月》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站在窗前赏窗前明月,听竹子摇摆之声。诗人在月山草堂中听松赏荷、观竹品月,将月山草堂比作江南陶渊明的居所,沉醉于这山中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生志趣,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在《竹院烹茶》中,我们读到一位放松心情的诗人,趁着午休的时刻,赏景品茶,超然物外,悠雅闲适。在《荷亭酌酒》中,我们看到诗人在荷亭中小酌,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西风暮雨来临之时,也不须归,可以亭中静卧,尽享清静自然。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表现了诗人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自得的人生。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居竹轩
元 倪瓒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1)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
(2)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勃,传达出作者对竹林的喜爱之情。
(2)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生趣盎然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解析】(1)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大意为:台阶前的竹林迸发出竹笋,侵占了阶前的小路。细雨过后,竹子垂下绿阴,想要覆盖住邻家。“侵”“覆”运用拟人的说法,把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绿阴覆盖了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屋边竹林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恬静淡雅的生活志趣。
(2)第一问:考查赏析诗中氛围。首联点明自己结茅的地点,引出屋旁的竹林。“如云”表现了竹林的繁茂。第二联紧扣“阶前”与“雨后”两个细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竹林的勃勃生机。第三联转而描写动物,黄鹂自语,白鹤傍人。末段议论,直接点明了作者高洁的志趣。竹林茂密成阴,竹笋生机勃勃,黄鹂鸣叫可人,白鹤傍人而不飞,渲染了一派宁静祥和,富有生趣的氛围。
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尾联“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静者”指诗人自己,“忘声色”是说完全忘记了凡尘俗世的喧嚷。“未觉贫”直接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情趣。故本诗表现了屋主人对繁华世俗的摒弃,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7.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的 心境。
(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1)孤独落寞(淡泊闲适)
(2)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
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
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
【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概括。
《鹿柴》: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结合关键词“空山”“深林”“复照”可知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竹里馆》: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独坐”“人不知”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辛夷坞》: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短短四句诗,“发红萼”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寂无人”“开且落”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故横线上可填“孤独落寞”或“淡泊闲适”。
(2)此题考查诗歌画面。
诗中有画,指王维诗境优美,读其诗如置身画图之中;画中有诗,指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里富有诗趣。此题只需结合诗作,分析诗中体现的画面感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出了辛夷花在春天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又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仿佛得见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诗歌的画卷感十足。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相思·雨①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②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注]①长相思,词牌名。②道,知。
(1)运用想象,描绘“窗外芭蕉窗里灯”的画面。
(2)赏析“一声声,一更更”或者“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的妙处。
【答案】(1)诗人客居异乡,在雨夜,独坐室内,点一盏孤灯,隔窗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孤灯照着离人难入梦。
(2)“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为人夜深难寐。
“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诗人雨夜孤灯相伴,独坐室内听窗外雨打芭蕉的景象,来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
诗句中“一声声,一更更”是间接写雨的,“一声声”写雨之稠密,“一更更”写雨不断绝,衬托诗人的夜深难寐。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意思是:雨声啊,不懂得离人不爱听,敲打着空阶一直到天明!从中看出诗人一夜未睡。“空”,一是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二是突出了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凉凉,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点睛】参考译文:
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1)B
(2)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1)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
(2)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2)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答案】(1)B
(2)参考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行子对飞蓬”的意思是: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以“飞蓬”喻“行子”,表现的是“行子”的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英姿。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所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的意义不相同。
故选B。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写作背景看,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当时高适正想到军中去展示才能,求取功名,恰逢朋友先走这条道路,有说不出的羡慕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友人将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和祝福;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离别的酒中。这“一杯”送别酒中,既包含着对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的“万里”征途的担心;既有对友人能实现理想的祝愿;更有对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邢惇夫①
(宋)黄庭坚②
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
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
【注释】①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②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
B.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
C.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
D.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D
(2)示例: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邢惇夫的怀念,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对人生易逝的慨叹;对随州的赞美)。
【解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D.第四句意思是:更何况我们像父子一样的情谊,结合“眼看白璧埋黄壤”所指的“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表达了作者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故选D。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意思是:到了随州之后作的诗更加老成了,相隔万里的江山让我思绪泛滥,持笔纵横。表达诗人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之情;“眼看白璧埋黄壤”意思是:眼看就要埋入黄土之中了。表达诗人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和对人生易逝的慨叹之情;“何况人间父子情”意思是:想起这人间的父子之情,无法侍奉父亲左右,更加觉得悲凉。表达诗人对邢惇夫的惋惜、悲叹和怀念之情。据此概括作答。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舟师
[明]俞大猷①
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
【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
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
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
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
(2)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答案】(1)D
(2)①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②对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的歌颂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 “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 这里代指俞家水军。诗句“扶桑今在指挥中”译为:扶桑受制,胜券在握。首联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心。故题干中表述的“‘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有误。
B. 颔联译为: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所以云雾并非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是为了突出战士的士气,并非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表述有误。
C.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 一串串炮火飞上天空,在银河里摇动着倒影; 喊声阵阵,气势镇住了群寇。写出了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并非突出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表述有误。
D. 尾联写海战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表述正确。
故选D。
(2)此题考查诗歌情感。
首联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颔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
1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答案】(1) 江月 跳鱼
(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4.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
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时人见寒山
(唐)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
B.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
C.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
D.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富有哲理。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在,不理会他人目光的洒脱快意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潇洒快意,意境上显得超凡脱俗。选项中“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诗歌语言上通俗易懂,前四句“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从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外貌,来展现自己不与常人相同、怪异疯癫的形象特征,表明诗人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超凡脱俗心态;“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的意思是:自己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却说自己不会说话。这句诗是作者自嘲,体现出诗人在思想言语方面,与当时的人们之间的隔阂。“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则体现出作者潇洒脱俗的心态,虽然别人都觉得自己疯癫,语言上更是和别人无法沟通,但是还是欢迎人们到自己这个地方来。
1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水
杜 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乙】
游南斋
韦应物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
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
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1)甲诗用一“没”一“__________”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__________”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
(2)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但借此表达的感情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 动; 红药(晚露、荒冈、筠等)。
(2)①甲诗将三月的春潮比作“桃花浪”,面对“没沙尾”、“动柴门”的蓬勃春水,诗人,“垂芳饵”、“灌小园”,以乐写乐,抒发了诗人自得其乐的轻松愉快;②乙诗则写诗人春日出游,池边虽有鸣叫佳禽,可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儿烟气,诗人由乐生哀,用春水的沉滞来抒写内心的淡淡愁绪。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春水》是杜甫晚年寓居成都草堂时的作品,成都春汛,溪水猛涨,“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桃花浪”即桃花汛、桃花水,首联描写春江水涨。“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意思是:早上起来一看,溪水已经淹没了沙滩的边缘,甚至淹到了草堂的木柴门边,江水不断涌现,柴木门在水中的倒影不断变换,好像是水在推动柴门。“没”“动”两个字,写春汛之猛;
《游南斋》作者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抒写了春日出游的感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结合诗歌内容,池上佳禽发出动听的叫声,僧斋整日都非常的幽寂。夜晚时分,高高的山林里露水清冷,红药静静生长着无人来采摘。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乙诗选取了春水、高林、红药、晚露、荒冈、筠等意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杜甫面对春汛,并没有和常人一样担忧,反而是泰然处之。“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水都涨到柴门了,诗人看成是老朋友拜访。“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水涨了,自然有鱼,钓鱼需要接线,那就续接垂钓,同时还可以趁着水涨,用竹筒接在水车上浇灌菜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由于诗人钓鱼浇菜,因而溪水中引来了无数的飞鸟,争相洗浴鸣叫,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因而抒发了是一种平淡闲适的心情。
乙诗写诗人春日出游,“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池边虽有佳禽鸣叫,僧斋每日还是一片寂静,可见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儿烟气。“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表现春水的沉滞。“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意思是,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诗人由乐生哀,抒发内心的淡淡愁绪。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霁①寄远
杜牧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芜:平旷原野。
(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横”写出了“烟”的范围之广,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思路:把握诗句意思,进而准确理解词语所修饰对象的某个特点。
“横烟秋水上”的意思是广阔的烟雾在秋水之上弥漫着。“横”和“竖”相对应,“烟”本身是无形的事物,用“横”字赋予烟以具体的形态,同时也写出了烟是大片大片的,写出其范围之广,大片的烟雾在秋水上弥漫,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
“大漠孤烟直”的意思是广阔的大漠上一束青烟笔直向上,写出了烟的具体形态,写出烟的劲拔的姿态,“直”有坚毅、正直的含义,这里写出了烟的坚毅。故“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本题考查主旨。
题目“秋霁寄远”意思是秋天雨停了,天放晴,写诗寄给远方的人。
前三联主要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的意思是只应该等待明月,即使千里之外,也和你共享同一轮明月。远隔千里,共赏明月,看出对对方的思念,故这里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2)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1))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2)B
(3)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1)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2)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答案】(1)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AD
【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
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
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
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
故选AD。
20.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2)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1)D
(2)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憩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从“隔水青山似故乡”可看出诗人还巧妙抒写了他的思乡之情;D选项说法不全面;
故选D。
(2)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一个“凉”字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是凉爽宜人,写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21.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小题。
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
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
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
【注】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
(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2)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
【答案】(1) 偏僻(或:险峻) 宁静(或:安宁、祥和)
(2)“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鑫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描写了阳兴砦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要穿过乱石,从樵夫打柴的小道才能到达,足见其位置的“偏僻”;“戍城”点出了阳兴砦的功能——防守的重镇,“重岗”表现阳兴砦的外围环境,被一层层的山岗围绕,由此可见其“偏”和“险”。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砦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
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
(2)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
“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金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
所以“年年”也抒写战乱的情景和对家乡沦陷的悲愤无奈的心情,流露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战争的仇恨。
22.朗诵小组选定下面这首诗参加校古诗朗诵大赛,请你参与。
度关山
[唐]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狐:一作“孤”。②窦:沟渠。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申为箭。
(1)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选择______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诵颈联时,文栋想要增强诗歌感染力,请你为他配上适宜的表情、动作。
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诵尾联时,文博对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选择一个词语即可)
【答案】(1) 示例:选B, 首联、颔联中“红日”“狐关”“危楼”“广漠”“长城”等,描绘了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颈联中“拂剑”“弯弧”,展现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
(2) 示例:表情:表情严肃,眼神坚定。 动作:拔剑、拉弓。
(3)示例1:宜重读“系虏”,可以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
示例2:宜重读“贾谊”(或“书生”),可以凸显诗人虽是书生,但仍可以杀敌报国的志气与豪情。
示例3:宜重读“谁知”,说明人人皆可成为报效国家的英雄,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扣住画面,进行描述。根据诗歌内容,首联“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中的“雁塞”“红日”“雪”展现的是边塞雪后初晴的景象;颔联“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高楼、大漠、长城展现了边塞特有的雄浑壮阔的图景;颈联“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拂剑”“弯弧”刻画了一位挽弓射箭的英雄形象;尾联“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意思是俘获敌人的人竟然是个少年儒生,表现的是作者对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的赞美之情。据此分析,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
(2)本题考查朗读的技巧。
要根据诗句所展现的意境或是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重音和朗读时的动作。“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中,“拂剑”是拔剑的意思,“金星出”写出拔剑时迅速,刚劲有力;“弯弧玉羽鸣”写拉弓射箭,箭呼啸而出。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据此分析,朗读时应该用坚定的眼神,严肃的表情,配以拔剑、拉弓的动作,展现为国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3)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处理能力。重音是朗读时,为了传情达意的需要,对某些词或短语进行重读,加以强调。要结合语境分析,做到言之有理。
①可重读“系虏”,意思是俘获敌人,写战场上打了胜仗,俘虏了敌人,更能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
②可重读“书生”,说明诗人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仍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③可重读“谁知”,意思是哪里知道,说明报效国家的英雄竟然是少年儒生,出人意料。
2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2)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润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作者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意思是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意思是,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此诗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表达出作者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4.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1)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2)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答案】(1)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可以从字词含义、诗文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偏重叙事描写“百花尽”,写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将“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写出植物在雨后凋零之景;而“莺乱啼”则写出雨后的生灵——莺,啼叫扰人心扉,杂乱而无韵律,借鸟声传达诗人因景伤悲,心烦意乱,因贬谪离家凄迷惆怅的精神状态,因此是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法。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诗歌情感分析。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联系注释中“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因为作者一贬再贬的仕途失意经历,让作者心生愁意。被贬十年后刚回长安,随即又被贬到更荒僻的柳州做官,背井离乡,因此“宦情”“羁思”两种愁情一齐涌上心头,“共凄凄”。
25.古诗类。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1)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2)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答案】(1)“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处处”“飘飘”也写出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场景,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包含诗人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
(2)“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却“益沾巾”,通过刻画诗人泪流满面、孤苦凄凉的人物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关心、同情和怜悯,也表达出自己年老体衰,漂泊在外,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处处”意为到处,指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飘飘”意为飘飘荡荡,指诗人飘飘荡荡,无地可居。燕子四处筑巢的场景和诗人何其相似,诗人写燕子居无定所,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同时也表达出对燕子的同情怜悯;“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文章音韵美、节奏美。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暂语船樯”,那被诗人寄予了同情的燕子好像也在表达对诗人的同情,似乎要来陪伴诗人,但是没多久就飞走了,“还起去”“穿花贴水”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本句塑造出诗人涕泗横流、孤苦无依的人物形象。结合首联“湖南为客”“两度新”以及颔联“识”“看”的两个动词,颈联的“飘飘”,都能表达诗人晚年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表达出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
26.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问题。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写出了雨的量大、势猛的特点。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
C.本诗的作者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本诗笔调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2)本诗三、四两句描写小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暴雨过后桃花李花零落殆尽与青草长得齐齐整进行对比,突出了小草蓬勃而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的意思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这两句突出了雨量大,雨势猛的特点。因为雨势猛,下得急,雨量大,所以才会迅速填满了池塘,使得山路崎岖;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错误,曾巩的《城南》是一首七言绝句;
C.“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错误,曾巩是北宋著名诗人;
D.“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错误,从“惟有青青草色齐”可知,诗人赞美青草生命力的顽强;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的意思是: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热闹的桃李开时灿烂无比,然而现在都已经凋谢了。默默无闻的小草却依然碧绿一片。桃李虽美却易凋谢,小草平凡却绿色长驻。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小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对比中,也蕴含了哲理:那些美好的东西多不长久,平凡的东西却往往有着顽强的韧性与生命力,可以长久存在。
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中农人秋季收获打稻的场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场面平坦、霜后天晴、欢声雷动、昼夜不停的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新筑场泥镜面平”意思是“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据此概括出:场面平坦;
“家家打稻趁霜睛”意思是“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据此概括出:霜后天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意思是“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据此概括出:欢声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意思是“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据此概括出:昼夜不停。
28.依据对全词的理解,将下面的批注补写完整。
减字木兰花•姚江阻雨
[明]赵宽
寒风吹水,微波鼓作鱼鳞起。
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
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
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批注:
(1)“横”与题目中的“阻”呼应,描绘出________
(2)从“寒风”“客舟”“荒径”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客子苍凉秋雨中思归的景象
(2) 羁旅愁思 凄凉寂寞
【解析】(1)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根据题目“姚江阻雨”,联系词文“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可知,本欲渡江却为茫茫秋雨所阻隔,客子只好泊船靠岸。客子观雨思归,描绘出客子苍凉秋雨中思归的景象。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寒风”“荒径”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凄冷的风,荒凉的小路,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客船”暗示作者羁旅他乡不得归的游子;荒凉寂静之景不禁使客子漂泊他乡内心满是惆怅,内心凄凉寂寞,满是羁旅愁思。
2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寿阳曲①·_______
(元代)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
寿阳曲·_______
(元代)马致远
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
【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
(1)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A.边塞出猎 江头怀古B.山中别友 晨起出渔
C.山市晴岚 渔村夕照D.野渡新晴 绿杨春晓
(2)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
【答案】(1)C
(1)示例:流水声、鸟鸣声。雨过天晴,天空明净如洗,晚霞照得满天绚艳,山谷小溪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雨水洗濯过的山峦,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格外青翠,不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首,“花村外,草店西”写的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是“山市”。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因此,本首曲以“山市晴岚”作标题敢贴切;
第二首开头两句“鸣榔罢,闪暮光”,说捕完了鱼,已是夕阳残照的时分了。第三句“绿杨堤数声渔唱”,承接上两句,渔人上了岸,把船系在绿杨树下,于是绿杨堤上就飞出渔人的歌唱声。第四句“挂柴门几家闲晒网”,说有几家渔家的柴门上,挂着鱼网,晒着。第五句“都撮在捕鱼图上”,这一句是总收全曲,说上面所写的“鸣榔罢”、夕阳残照、绿树系舟、堤上渔唱、柴门晒网等景致,都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捕鱼的图画。这捕鱼图,就是“渔村夕照”图;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雨过天晴,可知有流水的声音;根据“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可以想象有鸟归山林的鸣叫声。可围绕“雨过天晴,流水潺潺,群山铺绿,归鸟乱鸣”来描绘情景。如:仰望天空,天空明净如洗,晚霞又照得满天光华绚艳,流水潺潺,景色极为迷人。本来就很美的像是小镇屏风的山峦,经过雨水的洗濯,又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还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显得格外青翠,时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
3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蜀注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2)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答案】(1)C
(2)二者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茅》诗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
C.理解赏析不正确,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不相同,本诗中表达了是诗人因年迈衰弱一事无成而悲哀的情感,《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表达了老人愉悦的心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这里诗人期盼广厦落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愿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直接抒发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结合“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可知,尾联意为: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诗人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他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诗人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更见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据此可知,《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3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_____和 _____。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答案】(1) 词牌 题目
(2)“暮云”写的是傍晚的云彩,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了词人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忧伤之情。“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之感。这两个意象,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忆秦娥”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是词的题目。
(2)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暮云心绪,断鸿消息”意为傍晚的云彩牵动着我无边的心绪,离群的大雁发出阵阵鸣叫,就好似我与友人失去联系。
“暮云”本是傍晚的云霞,是景物描写,并与“心绪”相连,结合“但悲后会知何日”可知,作者用傍晚的云衬托了词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忧伤情绪。
“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喻指与友人不能相见的词人。由此可见,一景物,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
3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2)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
【答案】(1)B
(2)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解析】(1)B.首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意思是: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在争相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杏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
故选B。
(2)此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
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33.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西归①绝句(十二首之二)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西归: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五年后,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②书:友人李复言、白居易的书信。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说你是如何读懂诗人心情的。
【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奉诏回京途中的喜悦之情。诗歌首句忆昔日之愁。次句露今日之喜。一、二句用对比手法,以昔日被贬之忧反衬今日西归之乐。第三句叙开读友人书信情事,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末句以明丽活泼的春色透露诗人此时此地轻松愉快的心情,以景结情,余味无尽。
【详解】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理解。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次句“春风”显露今日之喜。“今日春风到武关”蕴含着双关的意思,一是指自然的春风,二是作者奉诏回京,途中又接到两位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可见,此句诗正是在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诗的前两句,直叙其事,运用对比手法,以昔日被贬之忧伤反衬今日西归之喜悦。三句写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结句不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以商山明丽活泼的春色,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地轻松愉快的心情。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②并刀:并州产的刀剑,以锋利出名。
(1)本诗首句“并刀昨夜匣中鸣”暗含了作者 _____的雄心壮志。
(2)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本诗第三、四句都写到了易水,但两首诗的景与情并不相同,请加以比较。
【答案】(1)誓死杀敌、报效国家
(2)《雁门太守行》引用“易水”,写出战士如同荆轲一样义无反顾,奔向战场,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渡易水》写易水慢流,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并刀昨夜匣中鸣”的含义是: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结合注释“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和句子“燕赵悲歌最不平”“可怜无处送荆卿”可知,作者内心想反清复明,暗含了他誓死杀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2)本小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
荆轲的《易水歌》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是:风萧萧地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这是战国时期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时在易水饯别之际所作的诗。诗人借“易水寒”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烘托了英雄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悲壮情怀和深入虎穴、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渡易水》一诗写“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写易水,写荆轲,诗人借易水兴感,在描绘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可怜”一词,表面上是为荆卿惋惜,实则是为了诗人抒发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36.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雁”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
(3)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 骨肉分离 战乱频年
(2) 离别 漂泊
(3)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月抒情,表达了作者的骨肉相思之情。苏诗尾联是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意思是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世业空”“田园寥落”写出家园荒芜之景;“弟兄羁旅各西东”“骨肉流离道路中”写出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的骨肉分离之景;“时难年荒”“干戈”写出那个时代战乱频年的社会现实。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千里雁”,诗人以“雁”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写出了诗人的离别之苦。“九秋蓬”,诗人以“蓬”作比,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就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之苦。
(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诗人借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表达了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天狼”,星名,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人通过引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1)“小宅”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2)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
(3)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 )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案】(1).地处市井(或“毗邻百姓”);建筑简陋(或“屋内陈设简陋”)。(意思对即可)
(2)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运用村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或“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隐含以“贤人”自居之意,抒发自己虽居小宅,但心胸宽广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C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可知“小宅”地处市井,毗邻百姓;根据“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可知“小宅”是建筑简陋。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运用典故,借古代的贤人“庾信”“陶潜”自比,表达自己虽居陋室,但品格高洁。安贫乐道的情怀。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以古代贤者自居,“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表明自己不介意生活的清贫,更在意精神世界的满足。
(3)本题考查迁移拓展。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与《小宅》一致;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了陶渊明喜爱远离俗世的隐居生活,淡泊的情怀。与《小宅》一致;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表现的是杜甫因为自己的茅屋破漏而感到忧伤,并由此想到天下百姓的苦难生活。与《小宅》不一致;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体现了刘禹锡身在陋室,安贫乐道的情怀。与《小宅》一致;
故选C。
38.古诗阅读。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注]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宵:夜晚。
(1)诗歌第一句从_____角度写离家之远,第二句从_____角度写战争之久。
(2)诗歌第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的反常之举。请你指出这种反常之举,并联系全诗分析此举背后的原因。
【答案】(1) 空间 时间
(2)示例:①诗人在清冷的月夜,忽步忽立,而在白天却卧看闲云,倦极而眠。这种夜晚活动、白天睡觉的行为是反常的。②从全诗来看,此举背后的原因有:从表面看是因为诗人远离家乡不能与家人团聚,思家思亲而辗转反侧;从深层看是因为战争持续时间长,百姓被迫流落在外,诗人忧国忧民而夜不成寐。
【解析】(1)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意为: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由第一句中的“四千里”可知,诗文是从空间角度写了离家之远;由第二句中的“五六年”可知,是从时间角度写了战争之久。
(2)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分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叙写诗人离开洛城四处漂泊,远离家乡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思亲念家之情隐含其中。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叙写诗人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而兴奋。
据此可知,颈联写“宵立昼眠”的这种夜晚活动、白天睡觉的反常的生活细节,一方面是诗人的思亲念家,打破了生活的常规所致;另一方面,是为官军将要平定叛乱,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回到家园而兴奋所致,也可以说是诗人忧国忧民而致夜不成寐。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9.古诗阅读
放舟蓬莱①阁下
戚继光②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面“建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助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答案】(1)B
(2)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
【解析(1)B.“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错误。颔联意为那浩荡的缘波之上,漂着一叶轻舟,紫石的高山上有装饰一新的画楼。既写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山川依旧,人世浮沉的感慨。并非“隐逸家乡的意愿”;
故选B。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意为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诗人虽然因遭奸佞弹劾被罢官,但还想托云寄情,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
4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立秋
刘翰
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
【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 _____到 _____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1) 夏天 秋天。
(2)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温的变化明显,突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分析作答。语句“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夏天到秋天”的这种时间变化。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据此可知,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到来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温的变化明显,从而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剧本
题目
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
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
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
黄衣使者:( ① )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
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
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 ②
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
(1)根据情景,在①______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
(2)根据情景,在②______处填补人物对白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
动态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②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诵读内容
画面内容
画面意境
背景音乐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①_____________
昏暗荒凉
低沉、渐急的音乐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屋外狂风急雨。被吹得破裂的窗纸,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
②______________
阶段
表现的情感
战前(首联)
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
战中(颔联、颈联)
①
战后(尾联)
②
秋日田园杂兴(其八)[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睛。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①响到明。
【注】①连枷: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戏木条构成。使用时,操作者将连枷把上下甩动,使连枷拍旋转,来拍打敲击晒场上的作物穗头,使之脱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2 古诗文默写-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文件包含专题12古诗文默写-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原卷版docx、专题12古诗文默写-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名著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文件包含专题11名著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原卷版docx、专题11名著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图文转换-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文件包含专题08图文转换-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原卷版docx、专题08图文转换-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知识板块高效复习训练营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