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生物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2024年2月22日下午14:30-17:0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 细胞学说的建立漫长而曲折,凝聚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罗伯特•胡克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B. 施莱登通过科学观察,提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C. 施莱登和施旺用完全归纳法得出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 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主要内容有: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这些木栓组织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 称为cell——细胞,A正确;
B、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花粉、胚珠和柱头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细胞中都有细胞核,B正确;
C、施莱登和施旺只是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的组织,却归纳出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C错误;
D、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D正确。
故选C。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2. 某同学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玻片标本,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a换为b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
B. ②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真核细胞结构
C. 支原体和③中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核糖体
D. ④中换上高倍镜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为4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A、图①为物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度呈正比,因此,①中a换为b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A正确;
B、图②细胞中能看到中心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因而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真核细胞结构,B正确;
C、支原体为原核细胞,③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和大液泡,因而为植物细胞,二者的细胞结构中都具有细胞膜和核糖体,支原体没有细胞壁,C错误;
D、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在100倍下视野中细胞为64个,则400倍下,该细胞的长度或宽度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故此时视野中看见的细胞数目为64÷(4×4)=4个细胞,D正确。
故选C。
3.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观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
B. 制作花生子叶的临时装片时,染色后需用无水乙醇洗去浮色
C. 蛋白质经高温处理后,仍然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黄色反应
D. 久置的蔗糖溶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氧化分解了
【答案】A
【解析】
【分析】可溶性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能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详解】A、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A正确;
B、染色后需用50%乙醇洗去浮色,B错误;
C、蛋白质经高温处理后,仍然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久置的蔗糖溶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水解生成还原糖,D错误。
故选A
4. 水盆羊肉是渭南市的一道传统美食,秦汉时称为“羊肉膘”,唐宋时又叫“山煮羊”。食用水盆羊肉时,配以月牙烧饼,特点是“汤清香、肉酥烂、饼焦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烧饼中的糖类物质可被人体直接吸收B. 羊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C. 羊肉的成分中包括Cu、Mg、Fe等微量元素D. 羊肉中的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中的大量元素有:C、H、0、N、P、S、K、Ca、Mg 等,微量元素有:Fe、Mn、Zn、Cn、B、M等。
2、饱和脂肪酸一般不含有双键成分。而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双键的脂肪,如果含有一个双键则为单不饱和脂肪,如果含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则称为多不饱和脂。
3、细胞中化合物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和脂质,其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无机物是水。
【详解】A、烧饼中的糖类物质需要被消化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A错误;
B、羊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B错误;
C、Ma属于大量元素,C错误;
D、羊肉中的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D正确。
故选D。
5. 肥胖症新药Wegvy(链式多肽,分子式:C187H291N45O99),作为信息分子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具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数据显示:接受Wegvy治疗的成人患者,在2年研究期间实现了显著和持续的体重减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Wegvy分子中最多有45个肽键
B. Wegvy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C. 组成Wegvy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D. Wegvy分子中有“-N-C-C-N-C-C-…”的重复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再进一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细胞中有多种信息分子,如激素等,信息分子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对生命活动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Wegwy分子式中有45个N,如果R基中不含N,则减去肽链末端氨基中的一个N,共有44个N分布在肽键中,A错误;
B、Wegvy是多肽,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去活性,所以只能注射不能口服,B错误;
C、Wegvy是多肽,多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C错误;
D、Wegvy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起来,因而其中有“-N-C-C-N-C-C-…”的重复结构,D正确。
故选D。
6.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 DNA中每个五碳糖都与两个磷酸相连
C. 不同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五碳糖不同
D.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不含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每一分子的核苷酸中都只含有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DNA和RNA的基本单位的差异体现在2五碳糖的种类不同,以及碱基的种类不都相同。
【详解】A、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
B、DNA一条链的3'端脱氧核糖只与一个磷酸相连,B错误;
C、DNA分子中只含有脱氧核糖一种五碳糖,C错误;
D、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对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B. 细胞膜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C. 不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
D. 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详解】A、细胞膜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清,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A错误;
B、细胞膜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不同细胞膜的功能有所不同,是因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功能越复杂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
D、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主要为磷脂)和少量的糖类组成,D正确。
故选A。
8. 取某绿色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单位为g/mL)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得到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糖溶液浓度升高。在此期间叶细胞和外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B. 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细胞吸水能力增大
C. 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小于甲组
D. 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水分子既不出、也不进叶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半透膜;②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浓度差是指单位体积溶质分子数量的差异,即物质的量浓度差异。
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糖和乙糖的质量分数相同,但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因此乙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甲糖溶液的2倍。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叶细胞与溶液之间无溶质交换,而甲组的甲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可能是由于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甲糖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引起了细胞吸水,A正确;
B、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说明乙糖溶液物质的量浓度高于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乙组叶细胞吸水能力增大,B正确;
C、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乙组叶肉细胞吸水,由于甲糖溶液的摩尔浓度小于乙糖溶液,故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小于甲组,C正确;
D、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中水分子进出叶细胞达到平衡,D错误。
故选D。
9. 在盐化土壤中,大量Na⁺迅速流入细胞,形成胁迫,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耐盐植物可通过Ca²⁺介导的离子跨膜运输,减少Na⁺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提高抗盐胁迫的能力,其主要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盐胁迫下,Na⁺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B. 使用ATP抑制剂处理细胞,Na⁺的排出量无明显变化
C. 在高盐胁迫下,胞外Ca²⁺抑制转运蛋白A,胞内Ca²⁺增多促进转运蛋白C
D. 转运蛋白C能同时转运H⁺和Na⁺,故其不具有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Na+经转运蛋白A进入细胞,不需要能量,说明为协助扩散,Ca2+会抑制该过程;胞外Na+增多刺激细胞膜受体,使细胞内的H2O2增多,促进转运蛋白B运输Ca+,不需要能量,说明为协助扩散;细胞内Ca2+增多,促进转运蛋白C利用H+产生的势能将Na+运出细胞,说明为主动运输;H+泵消耗ATP将H+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说明为主动运输。
【详解】A、在盐化土壤中,大量Na+迅速流入细胞,形成胁迫,Na+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据图分析可知,Na+进入细胞需要转运蛋白A的协助,所以Na+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在盐胁迫下,Na+出细胞需要H+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电化学势能,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H+泵和需要ATP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H+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产生的势能驱动Na+经转运蛋白C排除细胞的过程,因此使用ATP抑制剂处理细胞,H+运出细胞的量减少,细胞内外H+浓度差减少,为Na+运出细胞提供的势能减少,Na+的排出量会明显减少,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在高盐胁迫下,胞外Ca2+抑制转运蛋白A转运Na+进入细胞,胞内Ca2+增多促进转运蛋白C转运Na+出细胞,C正确;
D、转运蛋白C能同时转运H+和Na+,而不能转运其他离子,故其仍具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C。
10. 科学家已弄清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如下图所示)。根据该原理设计的ATP快速荧光检测仪(其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酶等物质),可用来快速检测食品表面的微生物,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细胞中储存大量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萤火虫发光需要荧光素酶的催化,它可以催化荧光素转化为荧光素酰腺苷酸
C. 荧光素酶的合成和催化底物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D. 无论是需氧型生物还是厌氧型生物均可用ATP快速荧光检测仪检测
【答案】D
【解析】
【分析】1、ATP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ATP与ADP在细胞内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既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在生物体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4、ATP快速荧光检测仪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酶等物质,用来快速检测食品表面的微生物,原理是荧光素与ATP接触形成荧光素酰腺苷酸,后者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发光。
【详解】A、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ATP与ADP在细胞内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既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由图可知,萤火虫发光需要荧光素酶的催化,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酰腺苷酸转化为氧合荧光素,B错误;
C、由图可知,荧光素酰腺苷酸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发光,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ATP快速荧光检测仪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酶等物质,用来快速检测食品表面的微生物,无论是需氧型生物还是厌氧型生物均可用ATP快速荧光检测仪检测,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过程③产生的ATP少于④产生的ATP
B. 过程②③④均在膜结构上发生,并能产生少量ATP
C. 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现象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D. 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大于O2的消耗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③④均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都不产生ATP,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②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产生少量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产生大量ATP;③④均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都不产生ATP,B错误;
C、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
D、剧烈运动时有些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有些肌肉细胞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D错误。
故选C。
12.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CO2释放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图乙中的A点
B. 图甲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图乙中的CD段
C. 在图甲4种氧浓度中,c对应的氧浓度是最适合贮藏植物器官的
D. 图甲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NADH,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生成少量的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一二阶段生成的NAD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生成大量的ATP。
无氧呼吸:在没有氧气的参与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
【详解】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乙图中的A点,A正确;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强度大,应对应乙图中AC段之间,B错误;
C、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的氧浓度,C正确;
D、氧浓度为d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没有酒精产生,D正确。
故选B。
13. 用新鲜的菠菜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
B. 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次
C. 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 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很快随溶剂挥发消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详解】A、提取叶绿体中色素原理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A正确;
B、画滤液细线时,应等上一次干了以后再画下一次,B错误;
C、进行层析时,应该将烧杯盖住,防止层析液挥发,C错误;
D、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因色素分解而消失,但不会因挥发而消失,D错误。
故选A。
14. 下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2浓度为a时,甲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适当增大光照强度,a点将向右移动
C. CO2浓度为b时,甲植物、乙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相等
D. 甲乙同置于一个透明密闭钟罩,在适宜光照下,甲植株的生长最先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CO2净吸收速率=光合作用吸收CO2总量-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因此CO2净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并且曲线中看出,当CO2浓度达到一定值以后,光合作用强度就达到了CO2饱和点。
【详解】A、题图纵坐标为CO2净吸收速率,CO2浓度大于0而小于a时,纵坐标为0,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CO2浓度为a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O2浓度大于a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可见CO2浓度在a之前,甲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a点是二氧化碳补偿点,当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加强,a点将左移,B错误;
C、CO2浓度为b时,甲乙两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由于不知道两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不能比较总光合作用强度,C错误;
D、甲乙同置于一个透明密闭钟罩,在适宜光照下,钟罩内CO2浓度下降,分析曲线可知,乙更能适应较低CO2浓度;故与乙相比,甲植株的生长最先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D。
15. 黑白瓶法可用于研究赛里木湖中浮游植物生产量,所用白瓶完全透光,黑瓶不透光。用若干个黑白瓶,装入某湖泊一定水层的1L湖水后密闭,进行实验测试,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光照强度下白瓶24小时后的溶解氧可表示浮游植物的总生产量
B. 瓶中生物24小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为7mg
C. a光照下不能满足瓶中生物对氧气所需量
D. a光照下白瓶中生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白瓶是透光瓶,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是不透光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黑瓶中所测得的数据可以得知正常的呼吸耗氧量,白瓶中氧气的变化量是净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的产氧量与呼吸作用的差量),总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
【详解】A、白瓶中24小时后的溶解氧代表初始溶解氧+光合作用生产量-呼吸作用消耗量,A错误;
B、黑瓶中生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瓶中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代表了湖水中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消耗的氧气为10-3=7mg,B正确;
C、a光照下,瓶中生物24小时后溶解氧的含量还是为10,说明净光合作用等于0,即a光照下,刚好满足瓶中生物对氧气所需量,C错误;
D、a光照下,瓶中生物24小时后溶解氧的含量还是为10,说明净光合作用等于0,即a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错误。
故选B。
16. 如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 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 分子的复制
B. BC 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1:2
C. CD 段表示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中
D. 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发生在 DE 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说明DNA分子进行了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染色体上数与DNA 分子数目相等,染色单体消失;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DNA 分子。
【详解】A、图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说明AB 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 分子的复制,A正确;
B、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和2个DNA分子,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1:2,B正确;
C、图中CD段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2变1,这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的结果,它的下一个时期表示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中,因此DE段表示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中,C错误;
D、DE段代表有丝分裂末期,该时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并逐渐向两侧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D正确。
故选C。
17. 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a~b时期和c~d时期
B. 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是在e~a时期
C. 植物细胞中,d~e时期囊泡的活动加强
D. 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裂间期的特征:间期又分为G1期、S期、G2期,G1期进行RNA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DNA的复制作准备;S期合成DNA;G2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
2、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时,应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相对较长的细胞;由于分裂间期远比分裂期长,视野中间期的细胞数目多。
【详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前期(c~d时期)和末期(a~b时期),A正确;
B、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是在间期,即b~c时期,B错误;
C、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a~b时期囊泡的活动加强,C错误;
D、同一个体中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A。
18. 中风,也叫脑卒中,起因一般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功能缺失,一般发病快,病死率高。近期,科研人员运用神经干细胞进行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风患者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功能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和重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干细胞是轻度分化的细胞
B. 神经干细胞在参与损伤部位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神经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神经干细胞是专能干细胞,是轻度分化的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A正确;
B、神经干细胞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故在参与损伤部位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B正确;
C、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是一种由病理性刺激引起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神经细胞是由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结果,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64分)
19. 下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___。
(2)与B相比动物细胞中还应该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若图A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则研究其合成和运输过程,可采用________法,与此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用图中的序号回答)。
(4)细胞器并不是随机漂浮于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有支持它们的网架结构是__________,网状结构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
(5)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这对于完成生命活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差速离心法
(2) ①. 溶酶体 ②.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3) ①.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②. ②③⑥⑦
(4) ①. 细胞骨架 ②. 蛋白质纤维或蛋白质(蛋白纤维和蛋白质)
(5)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创造了条件,从而保障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①是中心体,②是内质网,③是核糖体,④是染色质,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细胞壁,⑨是液泡,⑩是叶绿体。
【小问1详解】
由于各种细胞器的重量不同,故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小问2详解】
与B植物细胞相比,A动物细胞中还应该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溶酶体,它的作用是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小问3详解】
若图A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法研究其合成和运输过程,与此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②内质网、③核糖体、⑥线粒体和⑦高尔基体。
【小问4详解】
细胞器并不是随机漂浮于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有支持它们的网架结构是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纤维或蛋白质组成的。
【小问5详解】
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这对于完成生命活动的意义是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创造了条件,从而保障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0.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请据图回答:
(1)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图甲为酶催化反应过程模式图,图中代表酶分子的是________(填 标号)。假如在②充足且一定的情况下,适当提高①的浓度,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提高最终产 物量。酶有一些重要特性,图甲能体现的酶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乙分析,与 b 点相比,限制 d 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限制 c 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理论上,若分别在 pH 为 6、7、9 时测定酶的最适温度,得到的结果________(填“相同” 或“不同”)。
(3)某同学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先取 A、B 两支洁净的试管,A 管加入 5 ml 的淀粉 溶液,B 管加入 5 ml 的蔗糖溶液,再分别滴加适量且等量的淀粉酶溶液,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滴加碘液 检测。该同学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的实验设计可能得不到该 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给他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②. ① ③. 不能 ④. 专一性
(2) ①. pH 值##酸碱度 ②. 温度和 pH 值 ③. 相同
(3) ①. 酶的专一性 ②. 无法检测到 B 试管内是否发生反应 ③. 将碘液换成斐林试剂来检测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高效性即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专一性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小问1详解】
酶具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图甲为酶催化反应过程模式图,图中代表酶分子的是①,假如在②底物充足且一定的情况下,适当提高①酶的浓度,只能提高酶促反应速率,不能提高最终产物量,因为终产物量决定于底物的量。图甲酶只能和特定的底物结合,能体现了酶催化的专一性。
【小问2详解】
由乙图曲线可知,若分别在PH为6、7、8下测定酶的最适温度,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据图乙分析,与b点相比,d点反应速率下降,因为二者的PH不同,因此限制d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pH值9或酸碱度。与b点相比,c点反应速率下降,限制c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和pH值。
【小问3详解】
取 A、B 两支洁净的试管,A 管加入 5 ml 的淀粉溶液,B 管加入 5 ml 的蔗糖溶液,再分别滴加适量且等量的淀粉酶溶液,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滴加碘液 检测。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所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验证酶具有专一性,但该实验设计可能得不到该结论,原因是滴加碘液 检测是不可以的,碘遇淀粉变蓝,但是B管中不管淀粉酶能否水解蔗糖,遇到碘都不会有颜色变化,可以选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A观管中底物淀粉属于非还原糖,如果淀粉被淀粉酶水解,那么产物葡萄糖就是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B管中底物是蔗糖属于非还原糖,如果被水解了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均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作用原理和特点,难点是分析图乙中三条曲线上不同点之间酶促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
2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开展水稻高产攻关是促进粮食高产优产、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为获得优质的水稻品种,科学家开展了多项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将H2O分解为NADPH和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发生的能量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将水稻植株置于透明且密闭的容器内,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并通入一定比例的18O2和CO2,结果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检测到了18O,请写出该过程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或者化学简式)与箭头表示)
(2)为研究水稻对弱光和强光的适应性,科研人员对水稻叶片照光1h后,通过观察发现弱光照射的细胞中叶绿体集中分布在细胞的受光面,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强光条件下,叶肉细胞气孔关闭使CO2吸收受阻,此时过高的O2会在R酶的作用下氧化C5,生成CO2,被称为光呼吸。光呼吸与光合作用相伴发生,其过程如图所示:
①已知R酶具有双重催化功能,既可催化CO2与C5结合,生成C3;又能催化O2与C5结合,生成C3和乙醇酸(C2)。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适当升高CO2浓度达到增产的目的,请从光合作用原理和R酶的作用特点两个方面解释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夏季晴朗的白天,上午10~12时左右,光照不断增强,但是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③. 18O2→H218O→C18O2→C3→(CH218O)
(2)最大程度吸收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3) ①.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原料,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同时还可促进R酶催化更多的C5与CO2结合,减少C5与O2的结合,从而降低光呼吸 ②. 此时温度很高,导致气孔大量关闭,CO2无法进入叶片组织,致使光合作用暗反应受到限制。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
2、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它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光呼吸可消除多余的NADPH和ATP,减少细胞受损的可能,有其正面意义。
【小问1详解】
将H2O分解为NADPH和氧气是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当通入一定量的18O2时,首先氧气中的氧元素会进入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转移至H218O中;产生的H218O会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结合后可转移至C18O2中;从线粒体中释放出的C18O2会进入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生成糖类(CH218O),故该过程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为:18O2→H218O→C18O2→C3→(CH218O)。
【小问2详解】
对水稻叶片照光1h后,给予弱光照射的细胞中叶绿体集中分布在受光面,生理意义是最大程度吸收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小问3详解】
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的原料,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同时还可促进 R酶催化更多的C5与CO2结合,减少C5与O2的结合,从而降低光呼吸,故生产实际中,可以通过适当升高CO2浓度达到增产的目的。
②夏季晴朗的白天,上午10~12时左右,光照不断增强,但是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其原因是此时温度很高,导致气孔大量关闭,CO2无法进入叶片组织,致使光合作用暗反应受到限制。
22. 如图甲表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质)出现的螺旋化和解螺旋的周期性变化,图乙为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核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丙为某生物细胞周期各时期图像(未排序)。
(1)由图甲可知,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染色质与染色体两种形态的相互转变,其中,染色质处于细丝状,有利于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至少答一条);而染色体呈高度螺旋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____________。
(2)请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D时期表示细胞分裂进入______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丙中A时期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段(填写字母)。
(4)若向小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期的细胞不受影响,洗脱胸苷后,细胞周期恢复。利用加入过量胸苷处理可以使细胞周期同步化。现测得小鼠肠上皮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如下:分裂间期G1期=3.3小时、S期=6.7小时、G2期=2.2小时,分裂间期M期=1.8小时。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________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或G1与S期的交界。将胸苷洗脱后,过X小时再次加入过量胸苷,可以使所有细胞停留在G1与S期的交界,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NA复制 ②.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移动并分配到子细胞中(遗传物质)
(2)f-l(写出O-f不给分,O并不属于横坐标包含的字母范围内,且未体现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
(3) ①. 中 ②. 细胞中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 de或jk
(4) ①. 7.3 ②. 6.7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c表示间期、d表示前期、e表示中期、a表示后期、b表示末期(或间期);图丙为有丝分裂各时期图象,其中A是后期;B和F都是末期,该时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染色体消失;C是细胞分裂间期;D是细胞分裂中期;E是细胞分裂前期。
【详解】(1)染色质和染色体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形态结构,有利于不同时期的生命活动进行,染色质处于细丝状,有利于DNA完成复制等生命活动,而染色体呈高度螺旋状态,有利于在细胞分裂过移动并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一次细胞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结束,包括分裂间期和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等,图乙中的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字母是f-l。
(3)据图可知,图丙中的D细胞中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丙中A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相当于图乙的de段或jk段。
(4)胸苷能可逆地抑制S期DNA合成,结合细胞周期各期长短,用胸苷对细胞进行恰当时间的处理,可调整、阻断细胞周期的时间节点。如第一次用胸苷处理细胞大于或等于(G2+M+G1=2.2+1.8+3.3=7.3小时)的时间时,可让刚加入胸苷处理时S期的细胞依然停在S期,其他时期的细胞停留在G1/S交界处。洗脱胸苷后正常处理大于S期(6.7小时),小于(G2+M+G1=2.2+1.8+3.3=7.3小时)的时间,可让所有细胞均不在S期,此时再次用胸苷处理,则可让所有细胞均被阻断在G1/S交界处,从而实现了细胞周期的同步化。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收心考试 生物: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收心考试 生物,共8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血红蛋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