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道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为了弘扬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班级拟开展“以文化人,启智润心”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 下面是小文同学搜集的一段对中华文化“礼”的介绍,有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和他一起完成。
由今溯古,均可见“礼”之要位。《礼记》言:“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社会中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中国幅员辽阔,言语有别,风俗各异,但“礼”却能超越语言和习俗的差异,使得中华民族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共同认知。礼,也在濡养一代代人的心灵,人难免有各种欲望,学“礼”可让人“从心所欲而不yú( )矩”。在中国传统五千年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礼文化既积淀了丰厚的精华内涵,也曾遭扭曲甚至被颠倒。我们要理性看待,bìng( )弃其中诸如等级观念等落后思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1)语段中的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 )
A. sù rú dǎB. shuò rǔ dàC. sù rú dàD. shuò rú dǎ
(2)请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帮他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汉字。
yú( )矩 bìng( )弃
【答案】(1)A (2) ①. 逾 ②. 摒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溯,sù,往上推求和回想。
濡养,rú yǎng,养育,培养。
颠倒,diān dǎ,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
故选A。
【小问2详解】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免费下载本题考查字形。
逾矩,yú jǔ,超越法度。
摒弃,bìng qì,排除并抛弃。
2. 小文写了一段关于“文化的力量”的文字,想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充完整。
身处逆境,坦然面对,先贤们早已为我们做好了表率。李白在人生路上即便面临“①______,②______”(《行路难(其一)》)的艰难险阻,也始终怀有乘风破浪的坚定信念;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面对“③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现状,却能胸襟豁达;辛弃疾身老发白,仍渴望在“马作的卢飞快,④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战场上杀敌报国;范仲淹即遭贬谪,仍用“⑤______,⑥______”(《岳阳楼记》)的济世情怀和崇高精神与好友共勉;宋濂虽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却酷爱读书,他“⑦______,⑧______”(《送东阳马生序》),所以对衣着华丽的舍友并不羡慕。
【答案】 ①.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④. 弓如霹雳弦惊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⑦. 以中有足乐者 ⑧.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渡、赋、霹雳、弦、奉。
3. 班级进行“网络语言是否母语运用中的最大污染”为论题的辩论赛,小文是正方一辩,请你作为反方一辩,反驳对方的观点。
正方:我方的观点:网络语言是母语运用中的最大污染。我们对青少年母语运用情况调查后发现,随着网络普及,青少年追捧谐音字、网络语、变体字等现象增多,网络流行语蔓延使母语运用情况正在变得糟糕。
反方:
【答案】我方的观点:网络语言不是母语运用中的最大污染。网络语言有其鲜活的特点,一些寓意积极向上,表述直观幽默的词语,如“给力”等语言,更便于人们交流,非但没有污染母语,还丰富了母语词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围绕网络语言的积极方面来分析即可。
例如:我方的观点:网络语言不是母语运用中的最大污染。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活跃了文化生活,例如“菜鸟”形容不熟悉某一行业的新手,比直接说明更有趣味性。同时网络语言的产生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它能够反映出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4. 小文正在做“璨璨大河文化”PPT,请你参与进来。
(1)小文想用思维导图呈现河南豫剧在文化生活中的四个主要作用,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内容,帮他完成思维导图。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豫剧是河南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原人民的文化。它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地方戏曲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娱乐和调节作用,丰盈着百姓的心灵生活。《花木兰为父从军》《穆桂英报国》等经典剧本,都加深了人们对河南的认识、印象,生动诠释了河南人民正义、侠义、友爱的河南底蕴精神。豫剧将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传统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也成了一张向省外展示河南美好形象的闪亮名片。豫剧还通过《园中之春》进入台湾,蕴藏着海峡两岸的血脉和情感的交流,加强了两地人民同根同祖的认识,加强了中原与台湾文化的联系。
(2)下面是小文准备在PPT上呈现的一首关于“豫剧”评论的小诗,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完整。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修辞一致。
【答案】4. ①丰盈百姓的心灵生活②诠释河南的底蕴精神③展示河南的美好形象④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
5.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注意字数要求。
①根据“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娱乐和调节作用,丰盈着百姓的心灵生活”可概括:丰盈百姓的心灵生活;
②根据“生动诠释了河南人民正义、侠义、友爱的河南底蕴精神”可概括:诠释河南的底蕴精神;
③根据“豫剧将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传统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也成了一张向省外展示河南美好形象的闪亮名片”可概括:展示河南的美好形象;
④根据“加强了中原与台湾文化的联系”可概括: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仿句与续写,注意仿照例句的修辞、字数与格式。根据“却”可知,填写内容应是对豫剧的赞颂与期许。本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豫剧是初升的太阳/厚积薄发,源远流长/彰显文化魅力/定能历久弥新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染血的借条
①十年之后,水根依然后悔当初把白马借给那个红军战士。
②那时候,水根还在给姜运昌打长工,虽然自家没有地,日子倒还过得去。偶尔,水根也会想,要是自己也有几亩地,不用给别人帮工,那该多好。但水根只是想想。水根是个安于现状的人,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挺好。
③如果那次红军没有进驻他们村,水根真的可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了。可是,红军来了,来得很突然。
④是兵村民都怕,大部分人都躲山里去了。水根也想往山里躲,但姜运昌让他留下来看家——家里还有很多东西来不及往山里搬。
⑤水根就忐忑地留在家里。他不怕兵们抢东西,真抢了姜运昌也认,他怕万一伺候不好兵们会挨打挨骂,甚至丢了小命。但红军似乎和以前的兵们不一样,他们都很和善。主家若不同意,他们决不进屋,就在屋檐下过夜。
⑥水根的屋里住了个年轻的战士,大哥长大哥短地喊水根,水根紧张的心逐渐放松下来。
⑦隔壁是马厩,马厩里有一匹白马。年轻战士一看到白马,目光就缠绕在马身上。水根心想:“坏了。”年轻战士替水根喂马,水根不让,战士却不听他的。喂完,战士还给马梳理毛发,动作很温柔。水根看得出来,年轻战士很喜欢这匹马。水根就在心里盘算,如果那战士提出要白马,他该怎么说。可战士迟迟没说,水根的心就始终悬着。
⑧部队在村里住了三天,突然就开拔了,比来时更突然。年轻战士甚至来不及正式和水根告别,就匆匆地背起行装上路了。水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水根走进马厩,抚摸着白马,说:“咱俩总算躲过一劫。”
⑩话刚说完,年轻战士却回来了。战士说:“你的白马能借给红军吗?我们首长的马前不久牺牲了。”
⑪“就知道你一直想要这马,又何必拿首长当借口?”水根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然后默默地点头。水根早盘算好了,给就给吧,若是以前的兵,哪还会和你商量?
⑫年轻战士一脸惊喜,忙说:“可我不会写字,我现在去追司务长,让他给你写个借条。”
⑬“哄谁呢?”水根这样想着,说:“算了。”
⑭水根后来一直后悔说“算了”。他没想到,别的人家也有借给红军东西的,红军竟都给写了借条,独独他没有。
⑮白马的事水根就说不清楚了。没人相信他真的借给了红军,姜运昌也不信。别人不信没关系,姜运昌不信,就不再请他帮工,水根的日子就难过起来,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
⑯“我说算了你就真算了,你看不出我是害怕和客气?”水根就常常这样骂那战士,直骂到一个八路军军官出现在他面前。
⑰“八路军”把一张借条递到水根面前。借条虽然被浸湿过,残留着紫褐色的血渍,字迹却依然清晰:“借到姜水根白马一匹……”
⑱水根仔细看“八路军”,不是当年的红军战士。“他呢?”水根问。
⑲“牺牲了,在回来给你送借条时遇上了国民党的部队。”“八路军”说,“借条上都是他的血。打死他的是一个神枪手,此前已经有七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他的枪下。”
⑳“你们给他报仇了吗?”水根问。
㉑“不能报。”
㉒“为什么?”
㉓“八路军”说:“那个神枪手在他衣袋里发现了这张借条,他说,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当了逃兵,回了家乡。”
㉔“那不更容易找他报仇了吗?”水根问。
㉕“八路军”说:“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八路军,作战非常勇敢,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前不久他也牺牲了,这张借条是在他的遗书里找到的。他在遗书里说,他不敢把这张借条拿出来,因为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曾经对红军犯下过那么大的罪,他只有拼命杀鬼子赎罪。”
㉖“听说,你一直后悔把那匹白马借给了红军?”“八路军”问。
㉗“是的,我现在更后悔了。”水根说。
㉘“为什么?”
㉙“如果不是那样,他就不会牺牲了。”水根挺了挺腰,说,“我也想像那个神枪手一样赎罪,你们要我吗?”
5. 全文围绕着“借条”写了哪几件事?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补充故事情节。
__________→水根因没有收到红军借条而不被他人信任→__________→__________→八路军军官将染血的借条交给水根。
6. 文中画线语句是如何表现战士对白马的喜爱之情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8. 本文标题“染血的借条”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简要分析。
【答案】5. ①. 红军战士向水根借白马并要为其写借条 ②. 红军战士为给水根送借条牺牲在敌人神枪手下 ③. 神枪手被染血的借条感动,拼命杀鬼子赎罪而牺牲
6. (1)正面描写:“目光就缠绕在马身上”,通过对战士的眼神描写以及喂马、为马梳理毛发等动作,表现了战士对白马的喜爱。(2)侧面描写:通过对水根始终担心白马被战士看中要走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了战士对白马的喜爱。
7. (1)塑造了水根投身革命、积极抗日的爱国形象;(2)侧面衬托了人民军队受到人们的拥护与支持,突出了主题;(3)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更有艺术表现力;(4)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
8. “染血的借条”是红军和八路军历经波折与牺牲后,送到水根手里的借条,是人民军队军纪严明、信守承诺的见证,还是人民军队英勇抗日、不怕牺牲精神的见证,也是军民友爱、人民军队受人民拥护支持的象征,饱含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水根因没有收到红军借条而不被他人信任”的提示,找到⑩段“话刚说完,年轻战士却回来了……”至⑫段“可我不会写字,我现在去追司务长,让他给你写个借条”可概括为:红军战士向水根借白马并要为其写借条;
(2)根据题干“水根因没有收到红军借条而不被他人信任”的提示,找到⑱段“水根仔细看‘八路军’,不是当年的红军战士。‘他呢?’水根问”和⑲段“牺牲了,在回来给你送借条时遇上了国民党的部队”“借条上都是他的血。打死他的是一个神枪手,此前已经有七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他的枪下”可概括为:红军战士为给水根送借条牺牲在敌人神枪手下;
(3)根据题干“八路军军官将染血的借条交给水根”的提示,找到㉓段“那个神枪手在他衣袋里发现了这张借条,他说,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当了逃兵,回了家乡”至㉕段“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八路军,作战非常勇敢,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前不久他也牺牲了,这张借条是在他的遗书里找到的。他在遗书里说,他不敢把这张借条拿出来,因为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曾经对红军犯下过那么大的罪,他只有拼命杀鬼子赎罪”可概括为:神枪手被染血的借条感动,拼命杀鬼子赎罪而牺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分析。
⑦画线语句“隔壁是马厩,马厩里有一匹白马。年轻战士一看到白马,目光就缠绕在马身上。水根心想:“坏了。”年轻战士替水根喂马,水根不让,战士却不听他的。喂完,战士还给马梳理毛发,动作很温柔。水根看得出来,年轻战士很喜欢这匹马。水根就在心里盘算,如果那战士提出要白马,他该怎么说。可战士迟迟没说,水根的心就始终悬着”中“目光就缠绕在马身上”“给马梳理毛发,动作很温柔”是正面描写,通过对战士的眼神描写以及喂马、为马梳理毛发等动作,表现了战士对白马的喜爱。“水根心想:‘坏了。’”“水根就在心里盘算,如果那战士提出要白马,他该怎么说”等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水根始终担心白马被战士看中要走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了战士对白马的喜爱。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尾段作用。
内容上,根据㉙段“我也想像那个神枪手一样赎罪,你们要我吗?”可知,塑造了水根投身革命、积极抗日的爱国形象;结合⑬“水根这样想着,说:‘算了。’”⑭段“他没想到,别的人家也有借给红军东西的,红军竟都给写了借条,独独他没有”可知,侧面衬托了人民军队受到人们的拥护与支持,突出了主题;结合⑮段“没人相信他真的借给了红军,姜运昌也不信。别人不信没关系,姜运昌不信,就不再请他帮工,水根的日子就难过起来,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和㉓段“那个神枪手在他衣袋里发现了这张借条,他说,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当了逃兵,回了家乡”可知,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更有艺术表现力;
结构上,本段是尾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⑫段“可我不会写字,我现在去追司务长,让他给你写个借条”和⑲段“牺牲了,在回来给你送借条时遇上了国民党的部队”可知,“染血的借条”是红军和八路军历经波折与牺牲后,送到水根手里的借条,是人民军队军纪严明、信守承诺的见证;
根据㉕段“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八路军,作战非常勇敢,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前不久他也牺牲了,这张借条是在他的遗书里找到的。他在遗书里说,他不敢把这张借条拿出来,因为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曾经对红军犯下过那么大的罪,他只有拼命杀鬼子赎罪”可知,“染血的借条”是人民军队英勇抗日、不怕牺牲精神的见证;
根据⑬段“别的人家也有借给红军东西的,红军竟都给写了借条”可知,“染血的借条”是军民友爱、人民军队受人民拥护支持的象征;
这些都饱含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二)(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中国画的古意
①20世纪中国画坛,关于中国画的发展争论颇为激烈。概而言之,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国画如何革新的问题。康有为批评中国画“过分摹古”,忽视了新形象的塑造。鲁迅认为中国画“两笔是鸟,不知是鹰是雁?两点是眼,不知是方是圆?”他们不满画坛的圆循守旧,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的殷切希望,是值得肯定的。
②刘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如此,绘画也一样。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道出了中国画历久弥新的奥秘。中国文学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的变化发展,绘画亦有“荆关”“董巨”“元四家”和“明四家”“清四僧”等不同审美风貌的演变。
③中国画既然是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发展就是无止境的。明清以降,山水画界虽然也诞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画家,但总体成就让人感觉不如宋元。何也?一言以蔽之,就是“极端崇古”而失去了自己的面目。这一派代表人物大多重笔墨,把古人的丘壑搬前移后,力图达到一种元人早已达到的审美境界。对这种僵化的局面,虽有石涛的大声疾呼,但终究没有大的改变。
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20世纪初的一番“百家争鸣”后,中国画又重新走向了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徐悲鸿等提出了融合中西的“改良”说,潘天寿等提出了“中西绘画拉开距离”说。概而言之,前者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吸收西方写实造型体系来改造中国画之旧有面貌;后者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之路。这两种观点各有千秋,不可用非此即彼的态度对待之。
⑤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对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上古、中古、近代和今人之画进行对比,彰显了他崇古、师古的观点。赵孟頫以其“古意论”而名垂美术史册。他认为“古意既亏,百病横生”,愈古的作品愈雅正淳厚,应是当代艺术创作的航标,正所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忽视古之雅正纯朴,往往会让艺术走向流俗浅薄。因此,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作者:周宗亚。有删改)
【文本二】
何为中国山水画的古意之美
①从东晋到唐代,是山水画兴起时期。山水画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形成?晋唐时期的“古意”正是山水画的文化核心。在魏晋之前,我们的先人对山水是以“神”塑之的。《尚书》上言“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秦汉时期帝王“封禅”,可见上古之人对于大山的崇拜。魏晋时期天下大乱,一大批文人隐居山林谈玄、求佛,在青山绿水之间,独寻山水之乐成了文人寻求心灵的慰藉的人生追求。人们对山水的认识,终于由“神望”转变为“亲近”。登山临水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这为山水画的出现并在日后成为中国画的代表奠定了人文基础。
②凡中外绘画最初都有宣传功能,中国绘画开始也是以“育人”为主,但是山水画的兴起和功能却不在于“育人”,更不在于“宣传”,而在于“写心”。因此山水画从出现之初,即以抒发个人自由精神为唯一目的,也就是“魏晋风度”的表现,从无“宣传”的羁绊。中国山水画家所要追求的真正的创作精神,就是以抒写个人自由的精神为目的的“古意审美”。表现在画面上就是晋唐山水画朴素的用笔、高吉的线条和朴厚的设色,它们共同构成了“古意之美”。
③古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古意绝不是陈腐,古意是中国画的至高的艺术精神,是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核心。
(作者:李旭。有删改)
9. 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多处借用名人们关于绘画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B. 文本一认为明清山水画成就不如宋元时期,原因在于“崇古”。故而中国画若根植于古意,崇尚古意,就会陈腐僵化。
C. 文本二第②段认为山水画的功能在于“写心”,即抒写个人自由的精神。
D. 两个文本中的画线句,既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还具有进一步推进论证的作用。
10.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1. 文本一和文本二在论述时,都提到了中国画的古意,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首先点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接着先列举张彦远和赵孟頫的事例正面论述,又从反面论证古意对绘画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的结论。
11. 文本一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画是发展变化的,侧重强调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文本二侧重论述中国山水画兴起的文化基础,古意之美的具体内涵,以及古意之美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B.错误。由材料一第③段“明清以降,山水画界虽然也诞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画家,但总体成就让人感觉不如宋元。一言以蔽之,就是‘极端崇古’而失去了自己的面目”可知,“文本一认为明清山水画成就不如宋元时期,原因在于‘崇古’”错误;由材料二第③段“古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古意绝不是陈腐,古意是中国画的至高的艺术精神,是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核心”可知,“故而中国画若根植于古意,崇尚古意,就会陈腐僵化”错误;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段内容认真阅读,划分层次,简单概括层意,然后用“作者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文字表达模式将层意整理。
首先,“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点名本段分论点;其次,“对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上古、中古、近代和今人之画进行对比,彰显了他崇古、师古的观点”“赵孟頫以其‘古意论’而名垂美术史册”通过列举张彦远和赵孟頫的事例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忽视古之雅正纯朴,往往会让艺术走向流俗浅薄”又从反面论证古意对绘画的重要作用;最后,“因此,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得出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的结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文本一:由第①段“20世纪中国画坛,关于中国画的发展争论颇为激烈”,第③段“中国画既然是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发展就是无止境的”,第④段“在20世纪初的一番‘百家争鸣’后,中国画又重新走向了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等内容可知,该文本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画是发展变化的;结合第⑤段“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因此,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可知,侧重强调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文本二:由第①段“从东晋到唐代,是山水画兴起时期。山水画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形成?晋唐时期的‘古意’正是山水画的文化核心”“登山临水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这为山水画的出现并在日后成为中国画的代表奠定了人文基础”可知,该部分侧重论述中国山水画兴起的文化基础;
第②段“中国山水画家所要追求的真正的创作精神,就是以抒写个人自由的精神为目的的‘古意审美’。表现在画面上就是晋唐山水画朴素的用笔、高吉的线条和朴厚的设色,它们共同构成了‘古意之美’”侧重论述古意之美的具体内涵;
第③段“古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古意绝不是陈腐,古意是中国画的至高的艺术精神,是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核心”则侧重论述古意之美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河南尹达奚殉降于禄山①。留守李憕谓御史中丞卢奕曰:“吾曹荷国重任②,虽知力不敌,必死之!”奕许诺。憕收残兵数百欲战,皆弃憕溃去,憕独坐府中。弈先遣妻子怀印间道③走长安,朝服坐台中,左右皆散。禄山屯于闺脱,使人执憕、奕及采访判官蒋清,皆杀之。奕骂禄山,数④其罪,顾贼党⑤曰:“凡为人当知逆顺。我死不失节,夫复何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注释】①禄山:安禄山。②吾曹荷国重任:我们肩负国家重任。③问道:儒僻的小路。④数:数落。⑤顾贼党:看着叛贼党羽。
1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得之则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或异二者之为
C. 行道之人弗受 行深山巨谷中
D. 方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13.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 【甲】文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有什么好处?
15. 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说说李憕和卢奕是如何坚守“本心”的。
【答案】12. C 13.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14. 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5. ①李憕和卢奕没有丧失人的本心即人固有的羞恶之心,拒不投降叛军,坚持抵抗;②面对死亡的祸患,李憕和卢奕并不回避,而是坐在府台中坦然面对;③被俘后视大义重于生命,痛骂叛军,舍生取义,死不失节。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到\领会;
B.做\心理活动;
C.行走\行走;
D.益处\增加;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非独:不只是。是心:这种心理。皆:都。丧:丧失。耳:罢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首段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又通过类比论证,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得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中的“留守李憕谓御史中丞卢奕曰:‘吾曹荷国重任,虽知力不敌,必死之!’奕许诺”可知,李憕和卢奕没有丧失人的本心即人固有的羞恶之心,拒不投降叛军,坚持抵抗;
根据“憕独坐府中。弈先遣妻子怀印间道走长安,朝服坐台中,左右皆散”可得:面对死亡的祸患,李憕和卢奕并不回避,而是坐在府台中坦然面对;
根据“奕骂禄山,数其罪,顾贼党曰:‘凡人当知逆顺。我死不失节,夫复何恨!’”可得:被俘后视大义重于生命,痛骂叛军,舍生取义,死不失节。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避免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的行为)。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予它,饥饿的行人也不接受;用脚踢着给予它,乞丐也不要。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以前我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以前我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我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河南尹达奚珀向安禄山投降。留守李悭对御史中丞卢奕说:“我们(这些做官的)负肩着国家的重任,虽然自知力量微薄不能抵抗叛军,但也要为国家而死!”卢奕也许诺愿拼死力战。李憕收罗了数百名残兵,想与叛军决战,然而这些士兵都弃他而逃,只有李橙一人独坐在府中。卢奕先让他的妻子和儿女怀藏大印从小路逃往长安,自己则穿着朝服坐在御史台中,左右的人都已逃散。安禄山率兵驻扎在李唐皇室养马的马圈之中,派人把李橙、卢奕及采访判官蒋清等人抓来,然后把他们全杀掉。卢奕大骂安禄山,数落他忘恩负义的罪行,并看着叛军党羽说:“凡是人类都应该知道事情有逆顺的道理。我死了也不失臣节,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6.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城子”是词牌名,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率军抗击外敌期间所作。
B. “千骑卷平冈”,极言场面之大、速度之快、气势之盛,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是作者行为“狂”的具体表现。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作者因未受朝廷重用,不能建功立业,而心中愤懑不平。
D. 这首词的上片虚写出猎,下片实写请战,由虚而实,抒发作者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豪迈胸襟抱负。
17. 这首词中,作者有两次挽弓射箭的动作,一“射虎”,一“射天狼”,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案】16. B 17.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A.联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了作者因未受朝廷重用,不能建功立业,而心中愤懑不平。故本词写作者被贬密州之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是作者的期待;
C.“以冯唐自喻”有误,应为:以魏尚自比;
D.上片实写出猎,下片虚写请战,由实而虚;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上片“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自己的“狂”劲和豪兴来,也表示自己勇武可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四、整本书阅读(4分)
请从下列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
18. 《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都拥有截然不同的双面性格,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并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宋江:叛逆与忠诚 ②李逵:行侠仗义与滥杀无辜
【答案】①宋江。叛逆:宋江在浔阳楼醉酒之后题写反诗,表达不得志及对朝廷不满,是其叛逆;宋江率领梁山好汉,与朝廷官军作战,三败高太尉,也是叛逆性格体现。
忠诚:宋江请求招安不成进攻高俅,张顺凿沉海鳅船,高俅落水被活捉。最后高俅同意招安宋江,宋江放高俅下山执意招安,是宋江忠于朝廷的表现;在收到朝廷招安之后,宋江为朝廷率领梁山好汉征讨方腊,为朝廷平定南方,也是其忠诚。
②李逵。行侠仗义:李逵到寿张县,恰遇县令殴打百姓,为民仗义出手,惩治昏官,开仓放粮,断案平冤,是行侠仗义;李逵在柴进庄上住了一月,期间柴进的叔叔柴皇城因被高唐州新任知府、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的妻舅殷天锡仗势欺压而气死,李逵一怒之下打死了殷天锡。
滥杀无辜:为救宋江、戴宗,李逵江州劫法场,不问军民百姓,只顾砍杀,杀害许多无辜之人;为了把朱仝逼上梁山,李逵残忍地杀死了沧州知府年仅四岁的无辜幼子,以嫁祸于朱仝,是滥杀无辜;宋江率军围剿祝家庄时,活捉一丈青扈三娘,一丈青哥哥牵牛担酒来讲和,宋江和扈成达成协议,但李逵仍然把无辜的一丈青父母一家屠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李逵,两位英雄好汉都有着极为复杂且截然不同的双面性格。
宋江的叛逆与忠诚表现在多个方面。他对朝廷的腐败和昏暗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是他叛逆的根源。宋江在浔阳楼醉酒之后题写反诗,表达不得志及对朝廷不满,表现出他的叛逆;在担任郓城县令期间,他选择放走晁盖等人,这显示出他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背叛了朝廷;宋江率领梁山好汉,与朝廷官军作战,三败高太尉,这也是他叛逆性格的体现。然而,宋江的忠诚主要体现在他对梁山好汉的情谊和为了“忠义”的坚持。他始终秉持着“忠义”的原则,为了维护这一原则,他甚至不惜与自己的利益和生命对抗。在招安后,他为了梁山兄弟的未来,选择接受朝廷的命令,去征讨方腊。这种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展示了他忠诚的一面。
李逵的行侠仗义与滥杀无辜则更为鲜明。李逵到寿张县,恰遇县令殴打百姓,为民仗义出手,惩治昏官,开仓放粮,断案平冤,是行侠仗义;在江州,李逵因不满狱吏的腐败和残忍,帮助戴宗和宋江越狱。这也显示了他的行侠仗义和无畏精神。然而,李逵的手段过于激烈,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杀人。宋江率军围剿祝家庄时,活捉一丈青扈三娘,一丈青哥哥牵牛担酒来讲和,宋江和扈成达成协议,但李逵仍然把无辜的一丈青父母一家屠尽;在三打祝家庄的情节中,李逵杀红了眼,不仅杀死了官兵,还误杀了许多无辜的百姓。这种行为无疑暴露了他滥杀无辜的残忍一面。
综上所述,《水浒传》通过对宋江和李逵这两个角色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们既是英雄好汉,有着令人敬仰的一面;也有残忍暴虐的一面,令人畏惧。这种双面性格的描绘使得角色更加真实、立体。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水浒传》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多重维度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从而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
19. 艾青的诗歌中,“土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请结合下面诗句,探究诗歌中“土地”意象的丰富内涵。
①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
——《北方》(节选)
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答案】①“土地”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和对民族的希望与信心。②“土地”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象征,凝聚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对民族的希望与信心。结合《北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和“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等诗句可知,这里主要的意象是土地,诗歌借对土地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最深厚的热爱。结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可知,这里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感受和强烈呐喊,这里的“雪”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中国大地所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土地”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象征,是祖国的象征,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关注于普通贫苦民众的身上。这一切,正是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诗人的一腔深情也是透过这一切而表达出来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农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凝聚了诗人对广大贫苦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与最真挚的爱。
五、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会在这段旅程中面临各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生活轨迹、不同的结果和命运。而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各种挣扎和犹豫,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个选择才是最好的,所以选择需要勇气和智慧。
(1)在生活中,你曾面临过怎样的选择?请以“那次,我选择了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600字左右。
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根据材料,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一:
那次,我选择了坚持
周末,老师又布置了作文。我坐在电脑前,随意滑动着鼠标,脑子里一片空白。看着文档里那个才想了一半的作文题,我一遍遍删除,又一遍遍再打上字,费了半天劲也没多写一个字。
就这样磨蹭了半小时,我越来越不耐烦了,干脆关掉邮箱页面,开始玩游戏。但是作文还没写,游戏怎能玩得尽兴呢?我坐在椅子上急得抓耳挠腮,在网上搜索作文,看能不能找到些灵感。一无所获之下,我又满屋子找作文选,看有什么好题材适合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里面的内容却令我极失望——才过了不到半年,这本曾经被誉为“神书”的作文选就变得这样无趣了,里面的内容死气沉沉,毫无新意。
我又没了头绪,不停地埋怨那些作者怎么这样不负责任。我放弃了。看来我的写作水平退步了很多,一个题材也想不出来。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吗?纯粹浪费时间啊,我打算关掉电脑。电脑屏幕渐渐暗下来,看着电脑里弹出的窗口:“您确定要关机吗?”我将鼠标移到“确定”键,却犹豫了,我不断地问自己:“你尽了所有努力了吗?你真的要放弃吗?”手指摁着鼠标左键准备按下,最后看了一眼那个作文题目,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觉得别人写的作文不好呢?不就是因为我进步了吗?正因为我的写作水平已提高了不少,所以才会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觉得别人的作文肤浅、无趣。既然我的作文水平已突飞猛进,那我还有什么理由放弃呢?作文写不好,可以改,一直改到满意为止。可我要是放弃了,作文又怎能继续进步?
想到这儿,鼠标立刻移到“取消”键,我毫不犹豫地按下了鼠标左键。已经黯淡下来的屏幕重新亮起来,就像我重见光明的内心。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那曾令我一筹莫展的作文被一字一句地打到文档里……即使这篇作文写得不好,需要修改,甚至重写,我也不再抱怨,而是更努力。
我把桌面壁纸换成这篇作文的截屏,它应该能激励我一直奔跑下去,哪怕摔得遍体鳞伤……既然选择了坚持,为什么要放弃!我为自己能经受住考验而骄傲。直面考验,理智选择,不逃避、不退缩,是这次选择带给我最大的收获。长大原来只在一瞬间!
例文二:
选择决定人生
人生之中,面临许多选择,而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则会给你一个不同的人生。苍鹰雄伟一生,那是选择浩瀚天际拼搏换来;狮子叱咤一生,那是选择广袤大地拼搏换来;鲸鱼漂游一生,那是选择无垠海洋换来。选择不同,人生不同。因此,选择决定人生。选择需要勇敢,勇敢地选择改变一生。
达尔文说人的祖先是猴子。我信,可让我疑惑地是为什么现如今还有人与猴子之分,那便是选择不同,便是勇敢与否。远古时的猴子在树上安全度日,它们从未到过陆地,也不敢到达陆地,它们不知道在陆地上会遇到什么,他们害怕。而在他们中间,存在着勇敢者与胆怯者。勇敢者选择来到陆地,那便演变为今天的人,它们勇敢克服各种困难,成为智慧的人,拥有着对抗它物的能力,改变自己及后代一生;胆怯者选择留在树上,那便是今天的猴子,他们依旧如往昔,面对强敌的侵略毫无反抗之力,它们及它们后代的人生便由此定下。
面对选择,勇敢者创造辉煌,胆怯者被岁月掩埋。因此,选择需要勇敢。选择需要智慧,智慧的选择改变一生。现如今的社会,面临许多选择,而往往许多选择充满诱惑与危险,那便需要智慧的选择。有时需要我们选择融入,有时则需要我们选择抗拒。这就如同将胡萝卜、鸡蛋、咖啡三者放入沸水,在沸水中,胡萝卜变软,它选择接纳;鸡蛋变硬,它选择抗拒;咖啡与水混合,它选择融入。面对选择,不同情况下要有不同选择,而它们三者不同的选择也带来不同结果,我们也应当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这便是智慧选择。
选择需要理性,理性选择改变一生。初三生活繁忙而又充实,即便是下课,教室里充斥的也是“沙沙”声,但这毕竟只是一类人,在这人生一大关键时刻,存在着竞争,难免会苦,但这苦毕竟只是短暂的,面对这短暂的苦,理性地人选择面对,选择坚持,选择挑战;盲目的人则选择荒芜,选择虚度,选择放纵。苦是短暂的,苦难过后,理性者收获的便是成功,是喜悦;盲目者收获的便是失败,是难过。面对生活中的选择,需要理性面对。
选择,造就人生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选择”就是挑选。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大海选择奔腾,于是巨浪给了它奔腾的机会;白云选择飘逸,于是蓝天给了它飘逸的空间;心灵选择充实,于是众多守望者给了它充实的内涵……生活中充满了选择,也可以说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选择。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升学和择业的选择,爱情与事业的选择,生与死的选择,是与非的选择,义与利的选择,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选择,个人既得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利益的选择,创新与守旧的选择,奉献与索取的选择,安逸与进取的选择等等。审题时,应思考什么是选择、面对一定境况是如何选择、问什么这样选择等。“我”是指现实中的自己,不是虚拟的自己,也不是未来的自己,更不是他人。据此,横线上可以填“勇敢面对”“远走”“坚持”“独行”“坚强”“主动道歉”“独自处理”“坚定”等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构思选材:首先,应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完成补题,然后根据补题,叙述有关的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就平日学习生活中某一件面临选择的事情展开来叙述自己的选择。记叙时,一定要把你面临选择时矛盾的心理状态渲染出来。语言要生动、形象,另外要挖掘出选择背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设置悬念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事件要完整、情节要有曲折性,心理描写要细腻、丰富。同时,记叙文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表达这次“选择”对自己的影响或作用。
(2)此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分析材料,从中可以提炼出本次写作的话题“选择”,要表达自己对于“选择”的思考和认识。“选择”就是挑选。生活中充满了选择,也可以说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选择。联系生活实际,要选择,须先做出判断,肯定会有扬弃,随之带来的可能还有阵痛。所以,选择者除了要有长远的眼光,头脑须清醒外,还必须要有勇气,有魄力。最终如何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审题时,应思考什么是选择、面对一定境况是如何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等。据此可拟题为“十字路口”“左与右”“学会放弃”“艰难的选择”“选择面对”等。通过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构思选材:文章只能写议论文。立论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也要看到,某些选择表面上是对某些事物或做法的选择,其实质却是义和利、个人既得利益与社会发展利益的选择。大家要认识到,一个人面对的选择,首选的应是真、善、美,是正义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做高素质的人。首先,应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确定一个明晰的中心论点,如“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有人说
豫剧是西下的夕阳
装来陈腐,腔调土旧
继续抢残守缺
只会迎来黑夜
我却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示例一:
豫剧是璀璨的明星
衣袍灿烂,音韵婉转
坚守优秀文化
定会走向复兴
示例二:
豫剧是珍贵的瑰宝
历史厚重,内涵丰富
树立文化自信
才能彰显价值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