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件3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再别康桥》课件3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2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再别康桥》课件3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2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再别康桥》课件33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29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再别康桥》课件33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33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再别康桥》课件33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3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再别康桥》课件33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36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再别康桥》课件33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399385/0-17089177793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职高教版(中职)*四 再别康桥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高教版(中职)*四 再别康桥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再别康桥,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南 湖、诗哲。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雨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就读于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并且在这里他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1928年他重到英国,在他再次要离开伦敦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才情女子 —— 林徽音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求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 志 摩 与 陆 小 曼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了在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以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节奏轻快,突出了“宁静和谐”哀而不伤的基调,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暗喻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艳影正是金柳的倒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浸透着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拟人 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喻 把潭中的清水比作“天上虹”。潭水倒映着五彩斑斓的景色,康桥寄托着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理想,诗人融情入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幻化成了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但”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沉默”,突出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用无声把离别的愁绪与无奈推向极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的感情。运用拟人、顶真修辞。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悄悄的与开头呼应,表露出了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但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挥一挥衣袖”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势,显得极为洒脱、飘逸,轻轻的来,悄悄的去。
再别康桥》一诗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主题起什么作用?
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感 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心头。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不胜枚举,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明确:告别的对象特别。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确: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多情自古伤离别”,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看,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作者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让我们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不是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情景交融: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后期以1928年3月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阵地,诗人增加了陈梦家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诗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术、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 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目标。
徐志摩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词藻) ,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四 再别康桥背景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导入新课,作者介绍,初读正音,读准节奏,朗诵欣赏,体会节奏美,探究思考,关于新月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四 再别康桥图文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康桥,听读赏,教师寄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四 再别康桥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徐志摩,青荇为什么“招摇”,寻什么梦,挥手作别云彩,撑篙漫溯寻梦,榆阴浮藻清潭,青草水底招摇,河畔金柳倒影,黄昏夏虫沉默,招手惜别云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