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概述]
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
比较阅读的命题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2.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
3. 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考查方式]
1.翻译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
3.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
5.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
6.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解题技巧】
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养竹记》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标题和《爱莲说》放在一起对比其中的大概意思不言而喻。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白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解题技巧】
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慧。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
★[01-2022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3.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 “斗折蛇行”中“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 “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 “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14. 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5. 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6. 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答案】13.C(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明灭可见”描写的是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所见到的溪流的情况,写出了溪流的蜿蜒曲折。故C项表述不正确。
本题是2022年河南中考语文出现的新题型。首次将文言词义与文意相结合进行分析,既注重积累,又注重理解。这也是近几年河南中考首次考查课外文言语段中文言词义的辨析与理解,对考生的文言知识储备和迁移拓展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14.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意思对即可。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做到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注意重要词语的翻译,如“澈”“布”等;还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解决因省略或倒装等造成的理解难题,如可由上文明确本句中的“影”指的是“鱼的影子”。
15.①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②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意思对即可。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共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作答本题,可先从甲文段中找到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再结合上下文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表现“乐”的语句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者看到自然美景时产生的欢愉之情。表现“忧”的语句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作者受环境影响,想到个人遭遇而产生的悲凉情绪。考生据此组织答案作答即可。
16.①潭周边景物 ②中午到达桃林村 ③下午在环翠亭休息④傍晚到达明教院(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课内外文言语段的对比阅读探究。题目聚焦游记“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回归两个文段搜索主要信息填写答案。甲文段中,对潭中景物的描写主要在第二段。分析可知,第一段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三、四段以“定点观察”的写法,描写小石潭周边的景物,考生据此不难填写第①空。分析乙文段中作者的游踪时,要抓住文段中的提示性语句。根据“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日将晡,憩环翠亭”“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不难厘清作者的游踪,考生从中提炼第②③④空的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乙】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中午抵达桃林村,这里是天平山的山脚。道路两旁都能听到泉水的声响,
路边怪石和珍奇的花,数不清楚。山岭在这里回转过来,有一片几寻长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玩赏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申时,在环翠亭里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秀脱俗,恍惚间疑心(自己)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傍晚时,到了明教院,晚上住在连云阁。
★[02-2022年安徽省]文言文阅读(16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月微草堂笔记》)
【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惠之。雷简
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转转不已 已 (2)求之下流,固颠 固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 塞 (4)人力不能去 去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15.【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6分)
【答案】13(4分)(1)停止 (2)本来 (3)堵塞 (4)除去、去掉 (每空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第(1)(2)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生结合对课内文言文篇目的掌握,不难作答。第(3)(4)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意思。作答时,要灵活迁移课内所学知识或结合句意进行分析。如第(3)题,“塞”与《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塞”意思一致,均为“堵塞”;第(4)题,“人力不能去”的意思是“靠人力不能除去”,故“去”在这里应解释为“除去、去掉”。
14.(6分)(1)按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如”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
(2)水就到处乱流造成灾害。(“遂”1分,“横流’1分,句意1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1)句中的“果得于数里外”为倒装句式,翻译时要将其调整为正常语序;第(2)句,要注意“遂”“横流”等字词的正确翻译。
15.(6分)老河兵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流水的反激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帮助找到石兽。雷简夫打破思维定式,让人在巨石下方挖出像巨石那么大的坑穴,拉动巨石埋入坑穴,巧妙解决水患问题。(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作答本题,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甲】语段“凡河中失石……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基于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河性、流水的反激力三者间的关系,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体现了智慧。根据【乙】语段“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水患遂息也”可知,(面对人力不能除去的巨石,)雷简夫转换思路,在巨石下方挖出巨石那么大的坑穴,将巨石拉入坑穴,从而平息了力患,体现了智慧。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巨石)堵塞到山涧中,水就到处乱流造成灾害。巨石有像房子那么大的,靠人力不能除去,州县都为此忧虑。雷简夫为县令,于是让人各在巨石下挖一坑穴,估计(坑穴)已像巨石那样大,就拉动巨石埋入坑穴而窖起来,水患于是平息。
[03-2022年昆明市]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逄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广于君 广:___________
(2)以头抢地尔 抢:___________
(3)景公说 说:___________
(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谋:___________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11. 【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12. 【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9. ①. 增广,扩充 ②. 碰,撞 ③. 同“悦”,高兴 ④. 谋划,商量
10. (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2)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不如、不像)这两个臣子。
11. ①. A.天子之怒 ②. B.致死不赦 ③. C.援戟将斫之
12. (1)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两人都不畏强权、胆识过人。
(3)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
(4)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
(5)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04-2022年陕西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 ( )
(2)先天下之忧而忧( )
(3)始治官舍 ()
(4)引流种树 (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D.以为休息之所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以雨名,志喜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2分)
【答案】15.(4分)(1)这 (2)在……之前 (3)修建(4)水,水流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含义。(1)(2)题,考生结合所学不难作答。(3)题,“治”的宾语是“官舍”,下文中的建亭、凿池是“治官舍”的行为,据此可推断“治”的意思是修建。(4)题,“流”联系课内学过的“清流见底”不难判断意思为“水,水流”。16.(2分)B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相当于“的”。 B项中的“之”是助词,标志定语后置,无实义。17(4分)(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评分标准:倒装句翻译正确,得1分;关键词“微”翻译正确,得1分。共2分。
(2)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评分标准:判断句翻译正确,得1分;关键词“志”翻译正确,得1分。共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1)句是倒装句,应先将句子语序调为“微斯人,吾与谁归”,然后进行翻译,此外,要注意关键词“微”要译作“如果没有”;(2)句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加上判断词“是”,此外要注意关键词“志”要译作“记载”。
18.(2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与民同乐”。
评分标准:答出一个方面,得1分。共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探究。甲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了范仲淹的忧乐观。乙文描写久旱得雨的欢乐情景和作者的喜悦心情,凸显出作者关心百姓生活的真挚感情,作者的心情与百姓的忧乐息息相关,据此可看出苏轼与民同乐的忧乐观。
【参考译文】
【乙】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营建官府房舍。在厅堂北面建了一座亭子,在亭子的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植树木,作为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一场麦雨,占卜的结果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正为此着急。过了三月份,四月初二才下了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认为还没下足。十四日那天又下大雨,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衙院相互庆贺,商人在集市一起歌唱,农民在田野里一同欢笑。担忧的人因此而高兴,患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好也在这时建成。
★[05-2022年海南省]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7.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湍绿潭(duān)B. 飞漱其间(sù)
C. 饮少辄醉(zhè)D. 觥筹交错(gōng)
8. 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 【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答案】7.(2分)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字音辨析。A项,duān--tuān;B项,sù-shù;C 项,zhè-zhé。
8.(4分)(1)(2分)①A ②C (2)(2分) ①B ②A 评分标准:每空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辨析。第(1)题,沿溯阻绝”的意思是“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绝”应取“隔断”的意思;“绝献”的意思是“极高的山峰”“绝”应取“极(高)”的意思。第(2)题,“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意思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应取“居高面下”的意思;“临溪而渔”的意思是“到溪边钓鱼”“临”应取“到”的意思。考生据此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选项即可。
9.(4分)(1)(2分)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2分)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评分标准:每句2分。翻译正确,表意通顺给2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类题,一一定要在把握语段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内容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要翻译到位。如第(1)题要注意“虽”“奔”“疾”等词的意思,第(2)题要注意“意”的意思。
10.(2分)【甲】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乙】示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评分标准:每例1分,体现动静结合的特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写法的把握。作答时,首先疏通【甲】【乙】两文的大意,然后逐句分析,从中找出既描写了动态景物又描写了静态景物的句子,摘录出来即可。
★[06-2022年吉林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 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 “缀公卿之后”“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
4. 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B. 援疑质理 质:询问
C. 媵人持汤沃灌 汤:菜汤D. 右备容臭 臭:香气
5.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求 业 之 精 别 无 他 法 日 专 而 已 矣。
6.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7. 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其一作答)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四支僵劲不能动。
8. 【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9. 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3.A(2分)
【解题思路】本题依托文言语段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项《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是一篇赠序。
4.C(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指热水。
5.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每处1分。超过两处不得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本题,可结合文言语句的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追求学业精深,没有别的办法,每天都专心致志罢了”。考生据此断句即可。
6.我多次挖井却没有水可以喝,是没有(做到)专一的过错(啊)。(或“我挖井多次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一的过错。”)(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其中的“咎”解释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将关键词语的意思翻译到位。本题中,咎”与《出师表》中“以彰其咎”的“咎”意思相同,都是“过错”的意思,翻译时要将其准确译出。
7.(1)“大寒”“冰坚”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天气酷寒,突出(写出)抄书之苦。”]
(2)“僵劲”“不能动”形象地写出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或“生动形象地写出受冻之状,突出求学之艰。”)(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赏析。题目要求从描写的角度来品析句子表达效果。考生可先选择品析的语句,接着探究其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或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明确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句,根据“天大寒”等可知,该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描写方法,表现了天气的酷寒,从而突出宋濂的抄书之苦和嗜学精神。(2)句,该句形象地描写了宋濂四肢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凸显了其求学之艰。
8.【甲】文现身说法或“事实为例”或“运用对比手法”等。【乙】文讲道理或“引用谚语”或“运用比喻阐述道理”或“举例说理”等。(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分别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探究。题目要求分析宋濂和曾国藩“劝学”方式的不同。根据【甲】文内容和学习积累可知,宋濂现身说法,多次运用对比,以自己求学的经历劝勉后学马生珍惜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由【乙】文中“谚曰'艺多不养身’”“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若志在穷经……作试帖亦然”等可看出曾国藩通过引用谚语、比喻说理、举例说理等方式劝诫弟弟们专心学习。考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勇立潮头:
9.酷爱学习,勤奋刻苦,虚心求教(谦恭求教),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明确的目标,有远大的志向,不慕虚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等。(3 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3分,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启示,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言文内容谈启示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在读书求学方面的启示,提示了作答角度。由【甲】文中宋濂在寒冬借书抄书、远行访求名师、虚心向老师求教、克服艰难条件求学、一心向学不慕荣华等事例,可得出要热爱学习,勤奋学习,虚心求教,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不慕虚荣等启示;由【乙】文曾国藩劝诫弟弟们专心学习,可得出要意志坚定,专心致志等启示。
【参考译文】
【乙】
追求学业精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专心致志罢了。谚语说“艺多不养身”,说的就是不专一。我多次挖井却没有水可以喝,是没有(做到)专一的过错(啊)。各位弟弟都必须致力于专攻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荒废其他事情。只是每天练书法的时候,绝不可不打起精神,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可有所感触领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有没有专一的爱好?如果有志于钻研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果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看一家的文稿;如果有志于写古文,就必须专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科举作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就必定一无所成。课内外文言文对比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审一搜一析一述”四步法。
审:仔细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搜:依据要求从多个语段中搜索相关信息。
析: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述: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注意参考分值,条理清晰(分条作答)。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甲】
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
唐雎从容应对,断然反驳。
秦王以“ A______”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秦王道歉
【乙】
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 B_____”
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
景公发怒,并且“ C_____”,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
景公归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8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8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