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
文言文中对于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解题技巧]
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文章中大多会有对人物、景物、事件的评价,对人物、事物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评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马说》原文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表面上看是分析标点符号变化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议论抒情句对文章主旨或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探究。这样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能力。
筛选法。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有时候答案并没有体现在整篇文言文中,而是在某个片断中。这就要求我们答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结合题干局部探究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主要步骤:首先找准与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其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直揣摩上下文意就能把握文章主旨。
三、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句子,这样可以快速的答题。
结合写景句和写作背景分析。
文言文的写景句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文章后的写作背景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从写景句中体悟作者情感;“知人论世”,挖掘文章主旨。
如:《小石潭记》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解析】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极力描写小石遭的幽静。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满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注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答案】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五、主旨概括关键词。
做人道理: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贵有自知自明;做错事要及时改正,迷途知返,若固执己见只会错得更远;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人要公正无私,不能偏祖徇私。
处世方式:理论要联系实际;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想象的困难吓倒;不要盲目相信别人,要有主见。
科学哲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自以为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片面;做事情要懂得变通,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只会因小失大;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
★[解题步骤]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掌握阅读方法。许多学生往往不认真读文章,而只是到文中去寻找答案。文章没有读懂,想正确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做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通读必须完成以下五个任务:
1、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
2、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果文言语段是议论性的文字,就要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再找到证明支撑论点的论据,最后看看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论点的。
第二步,品读细节,把握人物。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品质和内心。
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第三步,精读文章,对症下药。深入到文章内部,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
★[题型解读]
筛选信息题。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它可以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
归纳概括题。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具体内容有;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观点态度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可从文体特点人手;记叙性文体,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融会在他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中,也有少数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简要的议论,概括时就应抓住这些特点。议论性文体,作者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同时注意两点;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情感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答题要领]
1、理清对象、了解情节、圈划(描写、议论)句子。
2、重视文中描写人物(形象)言行的句子,弄明白他(它)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结果怎么样。
3、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一个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人、所有事 。如是物要上升到人。)
4、本着一个人物一个角度,多个人物多个角度,主要人物主要角度的原则,进行主旨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答案。
★[01-2022年荆州市]古诗文联读(16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游琅琊山记
宋 濂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历代山水游记选》,有删节)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6.(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望西都,意踌躇〔踌躇〕志得意满的样子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树林阴翳〔翳〕遮盖
7.(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野芳发而幽香
C.行者休于树/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醒能述以文者/以光先帝遗德
8.(2分)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聚”一“怒”,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
B.一“表”一“里”,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
C.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D.一“兴”一“亡”,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
9.(2分)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10.(2分)下面对《游琅琊山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B.作者记游的是历经元末战乱之后的琅琊山风景,故所见皆衰草凉烟、断壁残垣。
C.文中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D.选段以游踪为线,或远眺,或问路,或照清影,或赏题刻,或饮清泉,游兴颇浓。
11.(3分)用“/”给《游琅琊山记》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6.(2分)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A项。“踌躇”的意思是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7.(2分)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都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C项,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D项,介词,用/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8.(2分)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元曲的赏析。C项,“对前朝的怀念”表述有误。
9.(2分)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B项,应是“最后落脚到与民同乐”。
10.(2分)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项,作者并未游丰乐亭、醒心亭,且作者先赏让泉风景,然后游醉翁亭。
11(3分)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疏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划对一处得1分)
(3分)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参考译文】
游琅琊山记
从驿站向西南出发,经过水边平展之地后大约三里,(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丰山)说:山下有幽深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从丰乐亭径直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失意、怅惘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几条水道往下流,叫作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字刻在崖石上。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进入醉翁亭。醉翁亭已经荒废很长时间,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六一泉,有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是温的。
★[02-2022年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曾巩: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书圣”。③荀伯子:南朝宋人。④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人称“草圣”。⑤极:至,达。⑥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⑦休;停留。⑧章:通“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B.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C.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D.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羲之之书晚乃善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B.此为其故迹 其真无马邪(《马说》)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14.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5.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对你学习书法有什么启示?(3分)
【答案】12.B(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本题,可结合句子的意思判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在新城的上面,有一个水池是低洼的长方形,被称作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中说的。据此可知,正确的断句为: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答案选B。
13.C(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C 项,均为“写”的意思。A项,形容词,好/动词,擅长;B项,代词,他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D项,副词,难道/形容词,顽固。答案选C。
14.那么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准确流畅即可,3分)
15.示例: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启示我们学习书法要勤奋刻苦(有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语意连贯,意近即可,3分。其他启示,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墨池记
临川城的东面,有一块突出的高地,靠近溪水,叫新城。在新城的上面,有一个水池是低洼的长方形,被称作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中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张芝,在水池旁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
当王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到达东方,出游大海,在游山玩水时愉悦意态,难道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完善精妙,那么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人没有能够赶上他的,难道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吗?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
墨池的上面,现在是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来标明它,又告诉我说:“希望你能写一篇叙记文章。”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03-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逄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广于君 广:___________
(2)以头抢地尔 抢:___________
(3)景公说 说:___________
(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谋:___________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11. 【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12. 【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9. ①. 增广,扩充 ②. 碰,撞 ③. 同“悦”,高兴 ④. 谋划,商量
10. (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2)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不如、不像)这两个臣子。
11.①. A.天子之怒 ②. B.致死不赦 ③. C.援戟将斫之
12. (1)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两人都不畏强权、胆识过人。
(3)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
(4)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
(5)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答】9.(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觉的实词。
①句意: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广,扩充、增广;
②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③句意:齐景公高兴了,说,同“悦”,高兴;
④句意:路上就听说都城里有人图谋不让景公回城。谋,图谋。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童通得字、词类活用,一词名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换语序疏通,如是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虽,即使;岂,难道。句意: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交换,何况只是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2)重点词有:材,同“才”,才能。亦,也。句意:我的才能也不是这两位臣子。
11.本题考者信息梳理与概括能力。
第一空:从“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可知,面对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单不敢易也,岂直五百单哉?”的义正辞严的解释,秦王无法辩驳,于是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想让唐雎屈服。
第二空:从“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可知,齐景公在海上游玩得很高兴,过了六个月还不回到朝廷,又怕人劝谏,就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致死不赦”,即用“有敢于先说回去的人格杀勿论”警告众人。
第三空:从“景公援戟将斫之”可知,面对颜烛趋不听警告,执意进谏,愤怒的齐景公
“援戟将斫之”,拿起戟就要刺他。
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和蛮横威,唐雎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布衣之怒”对抗“天子之怒"最后秦王“色挠”,唐雎完成了使命,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致死不故”,颜烛趋劝谏,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毫无惧色,直言利害,景公听从了建议。可见两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直言进谏。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甲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和乙文“君奚不斫也?……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可知,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为了国家,都都不畏强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权威,胆识过人。
从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和乙文“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可知,唐雎抓住秦王对布衣之怒的理解不全面,并举出“士”之怒的实质来驳秦王。而颜烛则以“如果有另外的人做了国君,君王你那里还能够在海上玩得高兴”要齐王反思自己六月不回国的后果。故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
从甲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和乙文“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比干:……”可知,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来告诫对方行为的错误。
最后,唐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乙文针对景公“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用桀杀关龙逄,纣杀比干辩驳,并以“君奚不斫”针锋相对,毫不退让。故甲文中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
★[04-2022年安徽省]【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月微草堂笔记》)
【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惠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转转不已 已 (2)求之下流,固颠 固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 塞 (4)人力不能去 去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15.【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6分)
【答案】13.(4分)(1)停止 (2)本来 (3)堵塞 (4)除去、去掉(每空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
第(1)(2)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生结合对课内文言文篇目的掌握,不难作答。第(3)(4)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意思。作答时,要灵活迁移课内所学知识或结合句意进行分析。如第(3)题“塞”与《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塞”意思一致,均为“堵塞”;第(4)题,人力不能去”的意思是“靠人力不能除去”,故“去”在这里应解释为“除去、去掉”。4(6分)(1)按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如”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
(2)水就到处乱流造成灾害。(“遂”1分,“横流”1分,句意1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1)句中的“果得于数里外”为倒装句式,翻译时要将其调整为正常语序;第(2)句,要注意“遂”“横流”等字词的正确翻译。
15(6分)老河兵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流水的反激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帮助找到石兽。雷简夫打破思维定式,让人在巨石下方挖出像巨石那么大的坑穴,拉动巨石埋入坑穴,巧妙解决水患问题。(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作答本题,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甲】语段“凡河中失石……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基于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河性、流水的反激力三者间的关系,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体现了智慧。根据【乙】语段“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水患遂息也”可知,面对人力不能除去的巨石,)雷简夫转换思路,在巨石下方挖出巨石那么大的坑穴,将巨石拉入坑穴,从而平息了水患,体现了智慧。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巨石)堵塞到山涧中,水就到处乱流造成灾害。巨石有像房子那么大的,靠人力不能除去,州县都为此忧虑。雷简夫为县令,于是让人各在巨石下挖一坑穴,估计(坑穴)已像巨石那样大,就拉动巨石埋入坑穴而窖起来,水患于是平息。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甲】
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
唐雎从容应对,断然反驳。
秦王以“ A______”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秦王道歉
【乙】
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 B_____”
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
景公发怒,并且“ C_____”,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
景公归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1 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1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31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1 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1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31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